目前分類:身心靈 (4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強調男人的頭臉和女人的身體來自一個隱密的共識。


 


  在報章雜誌上經常可以看到各種人物的照片,也許你從沒有留意過,如果將這些人物照片分成男女兩大類,那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有趣的差別:照片中的女性會比男性露出較多的身體,也就是加州大學社會學家艾徹所說的「顏面指數差距」。


 


  所謂「顏面指數」是指照片中人物的顏面(從頭頂至下巴的距離)與身體呈現部分(從頭頂至身體露出最低部位的全長)的比例,顏面指數越高,表示越強調人物的臉部(身體其他部分露出的越少);反之,顏面指數越低,則表示越強調身體。艾徹從五份刊物(時代雜誌、新聞周刊、女士雜誌(Ms)及舊金山記事報、聖克魯茲衛報)找出一年間新聞記事及廣告中的人物照片1750幀(男女各半),這些照片從題材看來是呈現人物的臉部、上半身或全身均可,亦即如何呈現是出於編輯或攝影師的主觀意願。結果發現,這五份刊物都有強調男性顏面與女性身體的傾向:五份刊物女性照片的顏面指數平均只有0.45(表示露出下巴以下的身體部分大於露出的臉部);反之,男性照片的顏面指數則為0.65(表示露出的臉部佔其身體露出部分全長的三分之二)。這種現象連高舉女權運動大旗的Ms雜誌亦不能免,該雜誌女性人物照片的顏面指數為0.42,而男性照片的顏面指數則為0.56,充分顯示該雜誌在處理女性照片時,還是不知不覺地為她們露出較多的身體。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艾徹認為一般人對應該強調「男人的什麼」及「女人的什麼」存在著某些刻板觀念,強調男人的頭臉(引申為頭部、頭腦)有強調男人的智能、理性的意思,而強調女人的身體則是在強調女人的感性、肉體魅力。為了證實他的觀點,艾徹另外又做了一個實驗,請男女大學生憑想像畫一張能「捕捉性格」的男性或女性畫像,結果,男性畫像的顏面指數約為女性畫像的兩倍,而且能捕捉男性性格的畫像──不管是出於男大學生或女大學生之手,臉部多半描繪得較詳細;而反映女性性格的畫像,臉部則較模糊,甚至沒有臉孔,反而對身體部分有較多的描繪。


 


  如果你不相信,那不妨找幾份報紙、雜誌,花幾個月的時間去分析它們的人物照片,計算他(她)們的顏面指數看看,感受感受這種兩性形象刻板觀念的無形影響力。



引用:http://wildgoose1950.pixnet.net/blog/post/45345827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889-3558/article?mid=239159&next=236484&l=f&fid=62&sc=1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欣賞是重要的情感



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不光有著美麗的風景,


同樣也有著不同個性、不同氣質、不同人格魅力的人。


 


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你會相識、相遇很多的人,


不同的人身上有著不同的品質及魅力。


欣賞、喜歡和愛便成了我們最難把握的尺度。


當你愛一個人的時候,


便想完完整整的擁有他和他的


思想、他的感情。



但除了愛之外,


人們就沒有別的情感嗎?當然有。


人們的情感不是唯一的。除了愛,


還有尊重,友情,羡慕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欣賞。


 


有人說,男人和女人最重要的是相知,相愛,


其實,在你的一生中,


真正能打動你的人永遠不止一個,


都去相愛嗎?這很不現實。



愛是一種用心投入的狹隘的情感,


它美好但獨立而排他。


不同的人,不同的品味,


會對同一幅景象產生不同的感覺.  


晶瑩的雪山有著冰清玉潔的美;


潺潺的小溪有著清秀自然的美,


波瀾的大海,有著寬廣豪放之美,


每一種美都給人不同的震撼。


 


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


他們的身上同樣散發著不同的美,


每一種美好的品質都是誘人的。



任何時候,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你周圍的人,


你便會更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人的弱點就是想佔有,想佔有自己喜歡的一切東西,


但人又是有思維的,這種思維隨時都在變,


沒有一種情感是永恆不變的。



所以不要奢望你能擁有很多,


只要你用一種平常心態去欣賞一個人


就象欣賞一幅畫一樣,你會很快樂,也會很坦然。


 


當你用平常的心境去認識一個人,結交一個人的時候,


你會沒有一些私情雜念,你們便可以自由隨意的交往,


心也便會一點點的交融,


真正的朋友便會在你欣賞的眼光中向你走進。  


友情同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如果有了很多真心朋友的時候,


你才會覺得生命的快樂。


 


優秀的人身上會散發著誘人的光彩,他不僅吸引你,


同時也吸引著和你同樣有著鑒賞能力的人。


 


就象美麗的風景,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一座山、一片曠野,


而是為了整個自然,是為了點綴這美麗的世界,


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欣賞、去品味、去陶醉其間。


不同的人、不同的品味,


會對同一幅景象產生不同的感覺。


 


晶瑩的雪山有著冰清玉潔的美,


波瀾壯闊的大海有著寬廣豪放之美,


每一種美都給人不同的震撼,


擁有一個好朋友,


比擁有一段感情要平實得多。


在人的一生中,


每一次不負責任的愛都是一種傷害。


而朋友則不同,你可以在擁有朋友的同時,


體味到人性的純美、真情的可貴。


友情同樣是一種愛,一種更高尚、更至誠的愛。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blue-xx/article?mid=51247

...............................................

也可連結: 雨竹軒 欣賞有國畫有大字的版本 跟我收到的mail PPT

檔一樣的內容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想像力的奇蹟~Pixar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60" height="315"
allowfullscreen="true">


想像力是人類最大的財富!每一次,想像力的巨大釋放,通常激發科學技術進步,


和生活水準的提高。最見一次想像力大耀進,因而改寫人類生活狀態的便是電腦。



【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可以說運用想像力創造出3D電腦動畫的佼佼者與領航員!





Pixar -Partly Cloudy

http://www.youtube.com/watch?NR=1&feature=endscreen&v=6umzWF8pbL8


他們深刻體認到,不論電腦科技如何精進,更不論工作室本身在3D動畫中創造出多


少不可能,他們至今從不揚棄繪畫與雕塑等純統藝術的創作。他們認為傳統藝術創作


絕對是3D電腦動畫的基石;他們不自稱是電腦工程師或程式設計師,而是藝術家;


他們堅信3D電腦動畫,從概念發想到完成的過程就是一種藝術創作。


在每部動畫片中,皮克斯創造出充滿令人驚嘆的世界,引人入勝的腳色,以及感同


身受、超具想像力的故事;最終的藝術成果,視為貼近人們內在的可望,與引起心


的共鳴,滿足了我們的感知能力。~請慢慢享受這幾部短片~


(其中Garis Game 還於1997年得到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Garis Gam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S2fRUP8zJ8&feature=related



For The Bird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OiyD26cJ2A&feature=related



Lif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Y1_HrhwaXU&feature=related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山不在遠 幸福泉源在自心  洪蘭

我有個朋友是典型的「空的半瓶水」,大家都很怕接她的電話,每次聽她抱怨完,自己的心情也變得不好,要調適很久才能再靜下心來工作。

 

有一天,她到我辦公室來,在我桌上放了一萬元現金,留個條子說「給你買書去送山地小朋友」,我很驚訝,她過去是很愛計較的。我立刻打電話給她,告訴她我沒有基金會,這個錢不能抵稅。

 

她說「沒關係,我不需抵扣」,這使我更加狐疑,這跟以前的她完全不同,於是打電話給她妹妹,問說「令姊近來還好嗎?」她一聽就知道我的來意,告訴我說她姊姊公司最近在實施一個10/5計畫:「在走廊上碰到同事,十呎之內要做眼睛的接觸,五呎之內要開口打招呼」,自從這個計畫實施之後,她姊姊變了很多,人也開朗起來了。



我知道這個計畫,這是為了加強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因為實驗發現員工的幸福感跟公司的業績有直接的關係,同時同事之間的相互支援合作可以使公司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訴訟,但是我以為在台灣行不通;過去我在電梯裡遇見鄰居,都會點頭問好,但是回應的不多,甚至有人罵我「白癡」。


 

好奇心驅使,我找了一天去看朋友,把用她的錢買書的發票給她,同時

追問改變的原因。

 

她說,有一天,她偶然看到德國有一個米其林級的大廚,放棄高薪,去安寧病房,替癌症末期的病人做菜;這些病人雖然已經沒有痊癒的希望了,但是還是在過日子;他可以使他們剩下的時光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尊嚴。

 

他每天可花的菜錢是每人七歐元,這實在沒什麼可買,但是他親自去市場買菜,用有限的金錢買到最新鮮的食材,做出最可口美味的菜,使過去不想吃東西的病人吃完了還要再添。

他每天早上去病房跟病人解釋當天的菜單,讓病人對用餐充滿希望,他這樣做了十一年,他說看到骨瘦如柴的病人吃完他做的櫻桃派後,露出滿意的笑容,是他最大的回饋。

 

他已做到米其林餐廳的主廚,表示世人對他的手藝已有肯定,他已達到了人生的目標,現在他在追求人生的意義了。

 

這段影片讓我朋友非常感動,開始沈思她自己人生的意義。

有一天她在報上看到林昭亮說「台灣,請多利用我」,想要回饋故鄉,她想起我跟亞都的嚴長壽總裁去過花東之後,曾經回來跟她說:「何必年年去國外旅遊?我們自己台灣花東風景一點都不輸瑞士,在國內旅遊還可以幫助花東的經濟。」

 

我還送了她一個在花東買的苧麻編的袋子,她很喜歡,所以她決定今年過年去花東尋寶,把多的機票錢給我去推廣閱讀。

 

我那天從她家出來真是非常高興,走路都輕飄飄的。靈山不在遠,真的只在自己心中,很高興這位朋友找到了她人生幸福的泉源了。

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只為自己而活,是一個貧乏的生命,人類需要生活在意義和希望中,請大家多為別人做一點事吧!

 

~~文章來自網路~~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了怎麼辦 ???


 


做一個新新老人標準   


八十歲的年齡,七十歲的模樣,六十歲的時尚,五十歲的包裝,四十歲的追求,三十歲的理想。             


老年謠


六十老人比較小,七十老人滿街跑,八十老人不算老,九十老人隨便找,百歲老人精神好得不得了。


百歲笑眯眯,九十多來兮,八十不稀奇,七十小弟弟,六十困勒搖籃裏。


老了怎麼辦


 1,老伴:少年夫妻老來伴,相伴一生的夫妻,到老才是最為重要的。家常飯,粗布衣,知冷知熱結髮妻。


 2,老窩:人到老年要有個避寒擋雨的屬於自己的家。要記住: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永遠不是父母的家。


 3,老底:老年人手中要有點積蓄。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不到斷氣時,積蓄不能隨便交出去。


 4,老本:身體是人生的本錢,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硬朗的體質是財富也是自立的本錢。更是對兒女們的最大付出和支持。


 5,老友:人是社會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閱萬個人。這是開拓眼界、增長知識、愉悅心情的必由之路。這個就是要和人交往。人到老年更要多交朋友,多與人來往。網路開拓了與遠隔千里之外的人交往的平臺,能更多地交友、會客。


 6,老來樂:人到晚年就要永遠保持快樂的心態,這是強身健體的要素之一。


 7,老好人:人到晚年要有個好脾氣,看什麼都順眼,聽什麼都順耳。 


老來俏


人到老年適度老來俏,不僅是個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現代文明的需要。


白髮一經染黑,也就顯得年輕許多;鬍子勤刮,可使顏面保持整潔,容光煥發。


不僅美化了自己,增添精神,而且也美化了社會,成為一道夕陽風景,還利於社交活動,益於身心健康。


正如諺語所說老要時髦少要乖


老來三不管


保持身心健康,愉快地安度晚年,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願望。所以老年人若想身心健康,應做到三個不管


一不管晚輩不節儉:現在的消費觀念變了,月光族負翁成了許多人的生活方式。


二不管晚輩不孝順: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向小型化發展,子女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可能每天廝守在老人身旁。


三不管社會不平等:要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生活中就會多一些陽光,少一些陰影,內心也就少一些不必要的困擾。


做個豁達開朗的老人


要想做個豁達開朗的老人,首先要摒棄掉處處總想著自己,事事都為著自己,因為這樣的老人不僅活的很累,而且是十分傷腦筋和煩心的。這樣的人心胸狹窄,憂心忡忡,鬱悶惆悵,氣量如絲,曖昧含混,給自己的身心帶來損失而混然不知。


"豁達開朗不勞傷,這是實踐證明的真正正確的道理。要想做一個豁達開朗的老人,就要純正真實一點,寬容隨和一點,明智開通一點,瀟灑從容一點,名利淡泊一點,為人處事豁達開朗一點,就會永遠保持平靜安逸的心態,充分地享受生命,享受時光,享受歡樂。 


當然道理好講,真正做起來可能很難,只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經常吾日三省吾身,是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


         


老字當頭組的詞:


老當益壯,老驥伏櫪,老而彌堅,老有所為。


老有所學,老有所思,老有所好,老有所玩,老有所樂。


老來俏,老頑童,老夫聊發少年狂,老要偷閒學少年,老來看輕名和利。


老要自愛,老要自尊,老要自強,老要靜心,老要交友,老要寬容,老要惜福。


老糊塗,老傻瓜, 老小孩,老要張揚少要隱,老牛吃嫩草,


四個差不多   


到了五十歲,長的醜俊差不多;      


到了六十歲,官大官小差不多;     


到了七十歲,錢多錢少差不多?


到了八十歲,老頭老婆差不多。  


老年人養身經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母雞燉大棗,常食抗衰老。   


 飯前先喝湯,老了不受傷。 


飲食八分飽,百歲不顯老。 


動為綱,素為長,切忌怒,酒適量。 


 該吃吃,該喝喝,啥事別忘心裏擱 


樹老怕空,人老怕松,從嚴以終 


基本吃素,飯後百步。   


遇事不怒,勞逸適度。 


 身怕不動,腦怕不用。 


氣大上身,量小短壽。 


春捂秋凍,少生雜病。 


不求虛胖,但求實壯。 


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練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 


少吃! 有滋味,多吃傷脾胃 


飯前喝口湯,強似開藥方。 


吃飯不要鬧,吃飽不要跳。 


想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 


勤吃藥不如勤洗腳。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  腳瑜伽


百歲老人都能練的


文章出處:i-Nature 編輯部


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5/5/417.html


 


週末假日,我回老家去探望爺爺奶奶。吃完晚飯後,爺爺說:「表現一下你練瑜伽的情況吧。」


於是,我現場為爺爺練了一段,爺爺奶奶很高興,說:「不錯,這身子骨練得還真柔軟,跟你練的都是些年輕人吧?」


我說:「哪裡,我的學生中也有六十多歲的老阿嬤呢,其實爺爺奶奶您們也能練。」


爺爺一聽連連擺手:「我這把老骨頭可經不起那樣折騰。」


看爺爺緊張得像個孩子,我跟奶奶都被逗笑了。我說:「您放心,我不教您難的,只教您一招到了100歲都能練的瑜伽。動動腳趾頭就能讓你腰板直、睡眠好。每天做一做,就能健康長壽。」


爺爺一聽興致來了,問道:「只用腳趾頭就能練瑜伽?那我可要學學。」


「這套『腳趾瑜伽』一共三招──『石頭』、『剪刀』、『布』,就是用腳來模仿我們用手做這些猜拳動作,能鍛煉到腿上的六條經絡。」


「怎麼做呢?先把所有的腳趾都緊緊地抓扣住,好,扣緊,這叫『石頭』。」


 


 



睡眠品質不佳,絕對做不好「石頭式」。




爺爺做得很好,但奶奶的五個腳趾說什麼也抓不在一起。我對奶奶說:「『石頭』這個動作反映的是頭部的血液循環狀況,凡是睡不好、腦缺血、精神壓力大的人一般都做不好。」


奶奶連連點頭:「沒錯,我最近一直睡不好,老是頭暈,你說得還真準。」


 


 


我接著說:「好,那我們接下來把大腳趾向上翹起──這就是『剪刀』。」這回輪到奶奶笑爺爺了,爺爺的大拇趾說什麼也翹不起來,急得他用手去掰。


腰部有沒有問題,一做「剪刀式」就知道。




 


我說:「『剪刀』反映的是腰部狀況,腰椎有問題或者腰肌勞損的人,這個動作就做不來。」


確實,爺爺腰痛的毛病已經很多年了,一直沒根治。


「最後,我們把五根腳趾全都打開,每個腳趾頭都分離,這叫『布』。腳趾打得愈開,經絡就愈通暢。」


 



這石頭、剪刀、布三招練下來,逗得爺爺奶奶哈哈大笑。我說:「您兩位老人家以後每晚睡覺前都做一做,既通經絡又保健。經絡通了,睡得好、更有體力、氣血更活絡,這比吃什麼保健品都要有效。每天晚上泡完腳後做一做,持續一時間,相信奶奶的睡眠和爺爺腰的毛病都能得到緩解。而且這三個動作還可以讓頭腦變得更靈活,爺爺以後下棋就更厲害了。」



 


 


五根腳趾頭打得愈開愈好。


 


爺爺奶奶真的持續做這三個動作,不僅自身問題得到解決,他們倆還自創玩法。每次爺爺奶奶意見不一的時候,就用這招來決定誰做主,沒想到還為他們的晚年生活增添一項娛樂。


你每次回家探望長輩的時候,與其拎著包裝華麗但不實用的保健品,不如把這套簡單實用又樂趣無限的「腳趾瑜伽」送給他們。全家老少齊動腳,相信帶來的不只是健康,還有親情與歡樂。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洪蘭:跟著直覺走,絕不是笨蛋!蘋果執行長庫克的抉擇


2011-11 Web only 作者:洪蘭、吳怡靜


有份美國研究說,年薪十萬或百萬,快樂程度其實差別不大。




如果有理想遠景,可以實現夢想、發展抱負,人才又怎會計較薪水高低?


有個已畢業的學生回來問我,他是否應該接受某個工作,因為這工作不在他生涯規劃內,但條件很好,很有發展前途。我告訴他,人生要有彈性,如果咬定只能走某一條路,會錯過很多機緣。


有句話說,「小事聽你的腦,大事聽你的心。」(Small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d; big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rt.)日常生活小事隨便你計較,但是大事,要聽從你的心,走直覺告訴你的路。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悔恨,一定要避免。


如果有人向你借錢,你的理智說不可以,借了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但是不借,你的良心會不安,那麼還是借。借錢的原則是:如果你要他還,就不要借;如果你不要他還,就可以借。


其實直覺的信任,也是訓練一個科學家的要件,科學不只是思考和邏輯而已。


蘋果電腦的新執行長庫克就說,「把最重要的決定交給直覺,」他說「進入蘋果從來不是我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但卻是我所做過最好的決定。」


當時蘋果的情況很不好,有人問戴爾電腦的老闆,怎麼樣才可以救蘋果,戴爾毫不猶疑地說,「關掉它。」


引用: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609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連結欣賞原作  很棒的故事和幻燈片


天上不會掉下餡餅


 


我讀完仍然心湖蕩漾


我們很難相信天下還有無條件的禮物


無條件的敬與愛


而我過於容易信任他人的單純


常常只顯得自己笨拙


原來 這也是一項美德.......


很可惜 那些善於利用他人的信任行詐使騙的人


毀了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信任..........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失智人口增加速度 超越全球


作者: 邱俐穎╱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4月14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邱俐穎╱台北報導】


國內失智人口成長速度驚人,增加速度甚至超越全球。台灣失智症協會昨公布最新失智人口推估,民國一三五年國內社區失智人口將突破六十二萬人,一四五年更將逾七十二萬人,等於屆時每一百人就四名失智者,對家庭生活影響將與日俱增。


失智症協會理事長邱銘章表示,失智症人口以驚人速度增加,和國內老化速度急速攀升與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有關,政府應立即正視失智問題,積極預防失智海嘯。


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去年國內失智總人口推估已超過十九萬人。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國平均每廿年失智人口才會增加一倍,但台灣增幅卻達二.一、二.二倍,是很大的警訊。


由於罹患失智症機率會隨年齡倍增,八十五歲以上長者幾乎每三到五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邱銘章形容,這就如同抽籤一樣,機率高達三分之一,等於每個人都可能罹患失智症,更對家屬造成沉重負擔。


參與協會瑞智互助家庭的失智症家屬張梅君無奈坦言,照顧失智症患者的苦,外界根本無法想像。幾乎每位家屬都曾有過想掐死失智者,或乾脆一起共赴黃泉的念頭,「那種痛苦是根本不敢回想的。」


她說,失智症患者和臥床病人不同,有活動力、需要人陪,家屬幾乎得廿四小時無休全程照顧,政府卻從未好好正視失智症家屬的痛苦,因照護機構每月動輒三、五萬的開銷,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


另一位家屬方美珠也感慨,沒來瑞智學堂前是「生不如死」,當時先生幾乎不到幾秒鐘就想下樓出門、動不動就破口大罵,讓她筋疲力盡,覺得人生根本沒未來,一直想往死的方向走,好險來到互助家庭,才終於獲得喘息。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二○一○年台灣平均每七名青壯年照顧一名老人,但五十年後,平均每一.二個青壯年就必須照顧一名老人。湯麗玉說,屆時台灣社會恐進入「當機」狀態。


....................................................


MICHAEL-許秀明2012/04/15 05:45 回應


失智人口增加如此之快政府應予重視並提出對策!!





麗思2012/04/15 07:35回覆



要指望政府也許太慢了


民間NGO團體可以先著手收集資料 診斷需求 提出方案


再跟政府申請補助經費


由點而面 累積經驗 做出績效 然後政府和民間的經費才會進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對世人是最具有慈悲心的,眾生平等即是。


但對世事則是最傾向空幻觀的,鏡花水月屬之。



  這樣的心意和觀點,有很深的感性根源,目睹人間的生老病死、


滄海桑田,孰能無感?有感而發,發而感人,自然就成為被奉持的哲理了。


但對一個經常受到理性監督的心靈來說,難免要問:


慈悲與空幻到底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人如何從空幻觀裡產生慈悲心呢?


  說來有點突兀,觸發我對這類問題產生興趣的竟然是行為主義。


一談到行為主義,大家最先想到的是制約與訓練、獎勵與懲罰、


《一九八四》、實驗室裡的狗和鴿子等行為操控技術,


沈悶、繁瑣、無趣,而且有點……「泯滅人性」。除了相關從業人員外,


多數人對行為主義可說是望望然而去之。其實,我以前也一直這樣認為。


  有人嘗試讓佛學和心理學產生對話,譬如鈴木大拙和弗洛姆的


《禪與精神分析》,就曾引起不少迴響。但個人以為,若要拉關係,


那麼在所有的心理學裡,跟佛教關係最密切的應該是行為主義。


怎麼說呢?


  因為絕大多數的心理學都是繞著「自我」在打轉,


不是要克服自我、包容自我、強化自我,就是要擴充自我、實現自我;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我執」,宜各予「棒喝」。只有行為主義,


它是一種「沒有自我」的心理學,所謂「沒有自我」,意指


「世人所執著的自我乃是虛幻的」,而這不正跟佛教的自我觀相當接近嗎?


  行為主義大師史金納有一本書叫《自由與尊嚴之外》,大意是說,


人類為什麼在將人送上月球後,還無法改善學校教育、社會亂象之類的問題


呢?主要關鍵就是被「個人自由」和「自我尊嚴」這些空幻的觀念所誤。


如果我們能揚棄虛幻的自我,認為人只是一個「刺激──反應體」,


依此設計和提供能產生良好反應的刺激,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朝我們預期的


美好方向改變。


  當然,這些「手段」跟佛教是有很大差異的。佛教,特別是中國的禪宗,


主張「去妄存真」、「明心見性」,去除受環境影響的妄心、識心,要


「心無所住」,要「以心轉境」;但行為主義卻主張提供適當的環境條件


來「以境轉心」,讓「心有所住」(喜好、耽溺於某種情境)。


我說它們「相近」,指的是出發點的觀念,也就是我們對自身和人生的很多


看法,其實都是虛幻不實的。


  也許是行為主義一直不討人喜歡和被誤解,史金納晚年對他的主張做了很


多辯護、澄清和反思。在〈一個行為主義者的根源〉這篇文章裡,他說他思想


的根源深受早年宗教經驗的影響,「個人自由是一種錯覺」、「自我意志有一


大部分是虛幻的」、「一個出發去尋找自我的人就開始失去他的自我」、「真


正的自在乃是來自自棄」等等,都是基督教的經典裡原有的觀念。


  而他的揚棄自我,認為人是遺傳基因和環境制約下的產物,「一個人不得


不成為他現在這個樣子」,「我一直學習將人的某些錯誤歸諸於並非他塑造、


也不是他所能改變的個人過去史」,這樣的主張和瞭解其實是為了帶來「寬


諒」。  


從這些辯護和澄清裡,我所感受到的正是「慈悲」這兩個字。世人不僅應該寬


諒地將他人的過錯歸諸於遺傳及環境史(當然不是就此放任不管),而且應該


謙卑地將自己的成就歸諸於同樣的根源。這才是真正的「眾生平等」,真正的


「無差別」,真正的「慈悲」。


  一個人的遺傳和環境史,就是他的「業」,一個人的成敗得失都是來自他


的「業報」。業就是業,容或有大小之分,但卻不能有人我之別,不能將自己


喜歡的歸諸於「自我」,將自己不喜歡的歸諸於「業」,這樣的差別觀只是為


了滿足虛幻的自尊。


 


  史金納曾自嘲,他早就「放棄被稱為偉大思想家的所有機會」,因為他將


他在此塵世的作為,跟一個人為什麼會成為麵攤老闆一樣,歸諸於遺傳及環境


史,而不是什麼神秘的、誘人的、空幻的「自我」。這難道不也是一種慈悲


嗎?


 


  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慈悲的理性根源──如何從空幻出發,而產生慈悲心。從


某個角度來看,史金納還真是一個黑臉菩薩呢!


引用自:王溢嘉的文字城堡


........................................................................................................


因為新潮文庫 我很用心讀了史肯納的 超越自由與尊嚴 


佛洛姆和鈴木大拙的  禪與精神分析


整理過佛洛姆的 逃避自由 做心得報告


看到王溢嘉這樣的統整心理學與宗教  很是佩服


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大師


我覺得 楊格的集體潛意識 也有著宗教根源


麗思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2012.02.26 02:44 pm

美國已有Lasik術後併發症患者自發組織,宣傳Lasik的風險。他們還建立網站,


其中較知名的有www.lifeafterLasik.com和Lasik Complications(www.Lasikcomplications.com),


為曾作過Lasik手術的人提供醫學甚至法律的幫助和指導。


Lasik Complications網站就列舉不要做近視雷射手術的十大理由:

1.手術會導致乾眼症,乾眼症是近視雷射手術最常見的併發症。

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的網站警告,雷射手術導致的乾眼症可能是永久性的。

約兩成病患在手術後,會經歷「更糟」或「顯著惡化」的乾眼症。

2.雷射手術會折損視覺品質,雷射手病患比較不容易在微弱的光線下看清事物,

夜間視力遭扭曲的情況會增加。一項報告顯示,在雷射手術後六個月,17.5%的病患有暈圈,

19.7%有強光,19.3%有夜間駕駛,21%有乾眼症的問題。

3.角膜在手術後無法完全癒合,手術會永久性地削弱角膜。

FDA 網站警告,從事接觸性運動的人不適合做雷射手術。

4.雷射手術會影響眼壓測量的準確性,

讓病人曝露於未診斷出青光眼而喪失視力的風險之中。

5.雙眼同一天手術,會讓病人處於同時喪失視力的風險之中,FDA警告,

兩眼同時手術的風險,高於分別進行手術。

6.手術後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LASIK flap會在角膜上形成可供微生物滲透的永久性入口,病人出現角膜感染,

並危及視力的風險大為增加。

併發症可能在看似相當成功的雷射手術之後數周、數月或數年後才出現。

7.雷射手術並未免除戴眼鏡的需要。雷射手術並不能讓病人在40歲後可以不戴眼鏡閱讀,

研究顯示,病人手術後的視力會隨著時間減弱,最後可能仍須重新戴上眼鏡,

往往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8.雷射手術併發症的真正比率仍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

有些併發症被歸類為乾眼與夜視減弱,而未被列為手術後的併發症。

9.雷射手術是不可逆的,相關併發症的治療選擇很有限。

10.需知雷射手術只是一種選擇性的治療,


病患沒有充分的理由須冒喪失視力的危險,進行非必要的手術,


眼鏡或隱形眼鏡仍是最安全的替代選擇。


引用: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3/6925187.shtml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Chio提供照片

 


一、若愛,請深愛。放棄,請徹底。等待,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不要輕易放棄本不該放棄的,也不要固執的堅持不該堅持的。


 


二、看得開一點,傷的就會少一點……;一個人要是捨得讓你傷心,就根本不會在乎你是否流淚。所以趕緊收起你那卑微的淚水、洗洗臉、刷刷牙,該幹嘛就幹嘛去吧!


 



 


三、許多事情,總是在經歷以後才會懂得,如感情:錯過了,遺憾了,才知道其實生活並不需要這麽多無謂的執著。


 


四、秋天,殘忍的季節,成熟不成熟的都要一同收割。一切都會在秋冬交替的剎那間隨風而逝,唯有那一泓鮮亮山溪般的記憶永遠在我心中嘩嘩流動。


五、珍惜手邊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以後才悔不當初。也許,你的一生也就只有那麽一個人會真正用心在你身上。  


                          


 



六、人生就像一列車,車上有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往來。你也可能會在車上遇到很多有緣份的人,但當車停下來的時候,總是會有人從人生這列車上上下下,當你下去的時候揮揮手,一轉身你能記住的只有回家的路。


 


七、有的人你看了一輩子,卻忽視了一輩子;有的人你看了一眼,卻影響到你的一生。有的人熱情的為你而快樂,卻被你冷落。有的人讓你擁有短暫的開心,卻得到你思緒的連鎖。有的人一廂情願了N年,卻被你拒絕了N年。



 


八、不要欠朋友太多東西,因為你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償還。


~~網路文章 來自晨星曉報~~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之前讀過幾次這篇文章  沒太多感覺 今天忽然好像又了悟了其中道理 ........


 



 



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什麼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卻空著雙手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你怎麼空手回來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走在田間的時候,曾看到過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可是,我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沒有摘;但是,當我繼續走的時候,看到的麥

穗,總覺得還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最後我什麼都沒有摘到……

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愛情。」

------

又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樹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結實的樹回來好放在屋子裏做聖誕樹,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帶了一棵並不算最高大粗壯卻也不算差勁的樹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你怎麼只砍了這樣一棵樹回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樹林的時候,看到過幾棵非常好的樹,這次我汲取了上次摘麥穗的教訓,看到這棵樹還不錯,就選它了,我怕我不選它,就又會錯過了砍樹的機會而

空手而歸,儘管它並不是我碰見過的最棒的一棵。」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婚姻。」

------

還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捧著一朵還算美麗的花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並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後來又看見很多很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當初的

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網路文章~~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廣新聞網 –  2012213 下午12:51

 


英國家長普遍認為老故事過時了,所以,不說糖果屋也不說灰姑娘給孩子聽。


 


英國有五分之一的家長現在不說傳統故事給孩子聽。他們認為這些故事不合時宜,該淘汰了。


 


  照他們的說法,糖果屋裡有兩個被父母丟掉的孩子,太嚇人。傑克與魔豆則太假。說薑餅屋,父母無法解釋人被狐狸吃掉這一段。


 


  小紅帽則因為有奶奶被大野狼吃掉的情節也不好說。白雪公主裡有七個小矮人,有歧視的嫌疑不能說。灰姑娘裡,灰姑娘一個人要做所有的家事,更是侵害了婦女的權益,不方便說。


  所以,他們現在都選些現代故事說給孩子聽。


 


.........................................................................................


可憐的英國小孩


每個過去的童話故事都嘛反應當時當地的生活


可以當作歷史文化的佐證 充滿想像力 又饒富趣味


如果抽調這些經典童話


孩子的世界將少了許多聲音和顏色


可惜ㄚ                   


                           ~~麗思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不是也擁用有正面能量呢?........ 麗思


  圖來自:卡爾 水世界


去愛一個能夠給你正面能量的人


 



  該愛一個什麼樣的人?在很遙遠的某一天,當我的孩子仰頭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我會微笑地回答他:去愛一個能夠給你正面能量的人。


  每個人的生活都一樣,在細看是碎片遠看是長河的時間中間接地尋找著幸福,直接地尋找著能夠讓自己幸福的一切事物:物質、榮譽、成就、愛情、青春、陽光或者回憶。


  既然你想幸福,就去找一個能夠讓你感到幸福的人吧。



 

一、不要找一個沒有激情、沒有好奇心的人過日子:


  他們只會和你窩在家裡唉聲嘆氣抱怨生活真沒趣,只會打開電視,翻來覆去的調轉頻道,好像除了看電視再也想不出其它的娛樂項目。然後人生就在沒完沒了的工作和一樣沒完沒了的電視節目中度過。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對很多事情充滿好奇,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新鮮事物都想嘗試一下,會帶你去嘗試一家新的餐廳,帶你去看一場口碑不錯的電影,帶你去體驗新推出的娛樂節目,帶你去下一個陌生的城市旅行。你會發現世界很大,值得用一生去不斷嘗試。


二、不要找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過日子:


  他們一直在排查可能的不幸和焦慮未來的災難。他們一直在想該怎麼辦,一直擔心禍事即將降臨。他們命名自己為救火隊員,每天撲向那些或有或無、或虛或實的災情,不停算計、緊張和憂愁。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會對生活樂觀對自己信任。他們知道生活本來就悲喜交加,所以已經學會坦然面對。當快樂來臨時,會盡情享受,當煩擾來襲時,就理性解決。他們相信人定勝天,確實無法獲勝時,就坦然接受。他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不會自我貶損也不會自我膨脹,他們在該獨立的時候獨立,該求助的時候求助。樂觀和自信後面,深藏著對人生的豁達與包容。


三、不要找一個無知的人過日子:


  他們沒有樹立起完整的人生觀,或者對事情價值的判斷缺乏基準線。他們常會做出匪夷所思的決定,不能獨立思考或者過於固執己見。他們優柔寡斷或專橫無禮,他們扭捏作態或者刻板無情。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無知。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擁有大智慧,他們分得清世界的黑白曲直,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偏也不會隨波逐流。他們不會扭曲事物的本質,不會誇大事情的不利面。他們知道世界運作的原理,明白人人都有陰晴陽缺。他們在你需要時給你最中肯的建議,有原則卻又求新求變,有主見卻又聽得進勸。


四、不要找一個容易放棄的人過日子:


  他們得過且過,永久性的安於現狀。他們沒有信仰,也沒有夢想。他們遇到挫折的第一反應和最終反應都是逃避,為了抵擋失敗或者因為怕麻煩,他們可以放棄一整個世界。


  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堅定自己的信念,擁有人生的目標,知道自己的所需並為此不斷努力。他們歡迎變化也努力進步。當困難來臨,他們不嫌麻煩或貪圖安逸,他們知道山丘後面會有更美麗的風景。是的,去愛一個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吧。他們會讓你覺得人生有意思,會讓你覺得世界色彩斑斕。他們會給你驚喜,同時也會帶給你感悟。他們讓你把路走直,戒斷所有扭曲的價值觀。


  如果你本身就不是一個擁有足夠正面能量的人,那麼就請你一定要愛一個擁有正面能量的人。在這道數學題裡,負負並不能得正,另一個同樣具有負面能量的人會把你的人生拖垮,不同空間的畸形與病態會讓你過得一團糟。


  讓這樣具有正面能量的人導正你的靈魂和行為,你會變得更加開朗和幸福。這一定,比任何財富更能長久的滋養你的心靈。


 


轉載自:

我行故我在~星聞傳說:晨星曉報41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剛剛在youtube上聽誦六字心咒時 看到畫面佛像旁邊兩句話


~~有不貪有 空不住空~~ 有被觸動 想找原文沒看到


卻看到這篇 [ 信心銘 ]


喜歡這句~~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信心銘》釋義  ◎慧廣法師





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在禪宗史上,一直佔有
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禪師教人,每晨誦《信心銘》,
把《信心銘》當作早課來誦。

《信心銘》,表達了傳統禪宗的修行理念與方法,提
示了禪門「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閱讀之下,令人
有一種「原來如是」的感受,覺得輕鬆、舒適。禪宗
的這種修行理念,其實,便是般若的意境,也是佛門
最高的修行方法。

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總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從
事這些修行,久了難免會覺得疲勞,想換個高超一點
的修行。有這種想法的話,來看《信心銘》就對了。
《信心銘》可以當作每天的定課來誦,閒時多吟詠,
久而久之,義理自能領會,若得相應,便知修行不難。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兩同,齊含萬像。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如一。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複歸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摘自 大正藏經第四十八冊--)







信 心 銘

「信」是什麼?信是「心所法」中,十一個善法中的一法。對事物、境界不懷疑,內心清淨,名為「信」。有
信的人,心能清淨、安樂。

所以,《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菩薩本
願經》說:「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門,以信為本」;《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乃入」。

但是,要信什麼呢?佛經中一般都叫人要信因果,信佛法僧三寶、信真理。但在禪宗就不是這樣說了,是要信
「心」──信自心是佛、信自己的心和諸佛的心,平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信得及,一入信
位,決定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但此信非解信,乃證信。

「銘」是什麼意思呢?它具有「座右銘」的含義,表示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要人能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至道」表示不是世間相對的真理,而是究竟的理體,佛經說它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什麼能超過它的、沒有
什麼能外於它的。它就是有情眾生的本性,無情器界的法性,成佛的佛性,又叫菩提、本覺、真心、法身、實
相……等;「揀擇」就是分別。

這句是說︰要證悟至高無上的道,並不困難,只要沒有分別好壞、善惡、是非的心。要證悟至道,怕的是這些
妄想分別呀。

為什麼呢?道是心體,道是我們自己,道是我們的生命,道是我們的一切,我們都在道裏面,不能離開道,為什麼我們會不明白道呢?


因為我們向外去找道,將心用心、騎牛找牛,將妄想分別之境當作真實。有分別就有是非、煩惱;念起無明生
,心湖起波浪,就離道了。若不分別,則全用是體,萬法皆如,法法是道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厭惡生死是「憎」,欣慕解脫是「愛」;除煩惱是「憎」,要入定、一心不亂、明心見性是「愛」。其實,生死涅盤乃迷中物,並非實有,何必憎愛取捨?若有憎愛取捨,則被憎愛取舍所縛,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說:只要沒有憎愛分別的心,入於不二門,則一切現成,就像門打開了,一切都明明白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要體證至道,方法是很重要的。因為,雖然只有一點的差錯,可是就會像天與地相隔那麼遠了,使我們不能明
見至道。經說,十地菩薩以一念執著,而不能進入等覺成佛。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至道(真心)能夠現前,而得證悟,一切與我有關的事情,就不要存有是順、是逆的念頭。

有順逆,就表示心有執著,諸法本來如如,平等不二,那有順逆?順逆是從主觀的我執產生的。有我執就是妄
心。妄心立時,全真是妄,如水起波時,水成波。所以,修行人要與道相應,對一切境界,就不可存有好壞觀念。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執著「法」是好是壞,分別個不停,這都是顛倒知見。根本不存在,依心分別而有的「法」,如何去說它好壞呢?所以說這是心病,不是正常的 心所應該有的行為,﹝由此可見眾生的心都病了﹞。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如果不懂這個根本的法爾道理,只有枉費了我們坐禪、在念佛求靜。因為靜、止、定只是一種境界,不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

要知道,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圓滿的,像太虛空,不欠少什麼,也不多餘什麼,如《心經》講的「不增不減
」。此「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由於我們有取捨分別的習慣,對一切境界起分別執著,心裏老是不空、不平等,所以就不能契證真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所以呢?不要去追逐與我們有緣的東西。例如:五欲、名利........而隨它流轉,但也不要住在什麼都沒有的定境
上,成為頑空、斷滅空,強自壓抑心念,不讓它生起,認為就是究竟。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當空有不住,兩邊不立,就沒有相對了,這時候是怎樣呢?就是一種平常的心境,無是無非、非善非惡、不可
說不能想,它就是你我的本來面目。那麼,保持這種平常的心境,一切是非、好壞、無明煩惱,就會自然的消
失掉了。

想想,人自有知識以來,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能夠空有都不住,便是返本還原。

馬祖說「平常心是道」,因為,道是最初的,最初的當然是平常的。六祖說:「直心是道場」,「直 」也是平
實、單純的意思。修行要返本還源,當然要平常。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如果你不那樣修﹝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想要停止內心的妄念,將會越停止妄念越多。

對妄念,當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要心不執著妄念、不隨它,妄念便自消,不必特意
去止它。

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當你停留在「止動歸止」用功的話,只是陷入 「有」和「空」、「動」和「靜」兩 邊,與無為法的「道」根本
不相應 。如此怎能知道,能動能靜、非動非靜的如如真心呢?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如果這個根本沒有通達,我們修行用功,就全停在兩處,不是在「有」上打轉,就是在「空」裏沈沒。那真是徒勞無功啊!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我們如果起心要去除「有」,﹝一切妄想、煩惱、有為法﹞,只有使我們沉沒在有中,被有所束縛。因為這要
去除有的「心」,不正是個「有」嗎?如何能無「有」呢?

同樣的,要追求空、要安住在空的境界中,結果只是違背了空。因為「空」若有境界、空若是可住,這就不是
「空」,而是「有」了。所以,要趣入「空」的人,其實是背棄了「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說話多、分別也多,思考來思考去,只有更加與道不相應。所以,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叫二祖慧可要外絕
諸緣、內心無喘。外緣都絕離了,就不必再講話;內心無喘──平靜下來,就不會再思慮,然後才能入道。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能夠完全棄絕了言語和思考,就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都可以通達道,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只有返本還源,回到生命的根本,才能領悟至道,明白祖師西來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隨順六根向外去
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但是,只要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勝過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為什麼會有空?空為什麼會變現種種境界?其實都是妄見有空,住
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際。「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見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對於妄而言,眾生迷而有妄,覺者方便立真,令眾生知而離妄,離妄真亦無言。


「見」是知見、正見、見解……。「見」是眾生六根迷於六塵,所產生的妄見,根塵是妄,依根塵產生的見,豈能離於妄?所以,求真是妄、見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滅了,把知見放下了,把執著丟掉了,內心沒有一切分別執著,才能相應於真心。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二見」就是相對的東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見、斷見,好還是壞……。這些對立的東西,
都是因為我們妄見而有的。當我們用功到知道這些相對的知見都不對,同時能夠不住於有和空等相對概念時,
那個時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這對用功者,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呢?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因為,只要有一點點的「是和非」、「對和錯」的念頭,便會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頭來,那時候,你就落於二元對立的妄境,失去清淨本心了。

所以,經說般若無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惡以會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當你用功到空有、是非,對錯、能所不存的時候,心裏就沒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覺。知道一切二元相
對都是由這「一」來,但「這個」也是不可以執著的,如果住於這個,對待就又會產生了。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連這個心的觀念都沒有的話,就不會生起妄見分別,那麼,「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自無心于萬物,何
妨萬物常圍繞。」一切諸法,其實沒有是非、好壞、對錯的。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既然萬法的存在,對我們不會造成阻礙、困擾,也就不需要方法來對治,那麼,內心也就不會再生心起念。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能」指心,是主觀的存在;「境」指諸法,是客觀的存在。主觀的心識會隨著外境的消失而滅除;同樣的,
客觀存在的外境也會隨著主觀心的空無而沒除。

所以用「沉」字,表示外境是隨心所現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現的境,便如沈沒在心底般。所以,我們的妄心,是隨著外境的消滅來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著妄心的消除而消失。心境是互相影響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外境是依著我們的心才有的;同時,我們的妄心,又是依著外境才存在的。

賢劫三佛的毘舍浮佛偈:「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便是在說「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雖然有心和外境,實際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過是個假相,皆由迷於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
離性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像

雖然自性體空,卻能顯現能所,含藏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雖然有萬般的事事物物,但因為其本體是空。既然是空的,諸法哪里有好壞?為什麼我們會對諸法產生分別,
而引生某些偏愛呢?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廣大的,經中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寬廣,要證入,雖然不是
容易,但也不困難。真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欠,容易、困難是虛妄分別,與道無關。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小見」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見的人,你若對他說:「大道體寬,無易無難」,他會
不相信,像狐狸那樣,有很多懷疑。狐狸在一切眾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說他狐疑──像狐狸的疑心那麼多。小見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從事各種修行,才能見道。他精進在修行,希望能夠趕快證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執之失度,心入邪路

執著要修行、要怎樣才是,認為自己有見地、有功夫,如此的話,就會產生不正當的心態,與道不相應,而進
入偏差、錯誤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所以,放下吧!讓心自然,該用功時就用功,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行住坐臥自然不造作,如行
雲流水不著痕跡,這樣才能體會到心體。心體沒有過去、未來、現在,你要修什麼呢?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只有順從自己的心性本質,才能與道相應。相應後就自在了,自然而然的就沒有了煩惱。

繫念乖真,昏沉不好

一般修行,強調系心一處,用來對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綁起來,不在東想西想。其實,這樣用功是不對的,已
經違背了真心,真心無為,起用則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過來說,讓心境昏沈,糊裏糊塗也不對,這跟真心不能相應,真心是覺明空朗的。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沒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無為,沒有哪樣較好、哪樣不好。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門,也就是禪宗所說明心見性的法門。這法門有別於三乘:聲聞、緣
覺、菩薩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這無上的法門,就不要去厭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沒有不好,都是心所現的境界。能夠對六塵不分別好壞,不受到六塵的干擾,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樣了。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有智慧的人,能夠隨順自性無為,他就能夠隨處自在;愚癡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種種法、行種種行,其實是自
己拿繩子綁自己。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差別的地方,所以會有不同,那是我們虛妄心分別、生起貪愛、執著的
緣故。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以心來找心、騎牛還找牛,怎麼對呢?一切法都因我們妄心的分別才有差別,而我們卻還再以心去尋求它的差
別,豈非大錯特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因為迷,才會有寂靜和動亂的好壞感覺,覺得動亂不好,而尋求寂靜,一旦開悟了,對動靜就不會再有好惡

一切二邊,妄自斟酌

有和無、動和亂、常和斷等等就是二邊。這一切的二邊都是由內心的妄想、思維而有。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既然是由我們內心的妄想分別而有,就不是真實的,像作夢、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幹嘛要去捉呢?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是是非非的東西,對修行人來說,都要放下,這樣心就不動,與道才相應。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就像我們的眼睛,如果張開,不閉下睡眠,各種夢境自然就不會產生。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同樣的,我們的心如果沒有分別,萬法便是如如的真相了。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只有回到這不二、如如的心體,在那不可思議的境界中,才能忘卻外緣,遠離顛倒是非,不再迷惑於外境。

萬法齊觀,歸複自然

一切法都應該平等看待,不要分別好壞、是非,這樣萬法才能回復它的本來狀態,修行人也安於本來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消除了起心動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較、相對待的念頭。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要停止動亂的心,其實哪里有個動亂的心好停止?動亂停止了,其實,又哪里有個停止可得?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動」「靜」等相對既然不可能成立,那麼,「如如」或「絕對」又哪里有?相對不成立,絕對亦非有。因有
相對,才說絕對。既無相對,何來絕對之名?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達到了究竟、窮盡了諸法的徹底時,一切思維分別,將不存在。心裏不會有一切知見、真理、價值標準等等世
間規矩或制度。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能夠相應而契入真心,便能夠見到心、佛、眾生無差別,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麼,不但不會再造業,一切有為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盡凈,正信調直

如此,對生命修行的迷惑懷疑,都將消失乾淨,不會再像狐狸那樣多疑,。懷疑徹底消失之後,正信:是心是
佛的正知見,就建立起來了,從此不會再有錯誤的知見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實際理地,心行處滅,哪里還有法在?言語道斷,自然沒有什麼可記憶的了。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就像虛空,無一物存在,但卻很明白、很清淨;物來則應,如明鏡照物,絲毫不必用
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這個地方,是不可用意識想思來思量的,它不是凡夫所能測度。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在這真如法界當中,是沒有他人,也沒有自己的。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

如果希望趕緊和這真如法界相應,只有向你推介不二法門了,唯有進入不二,才能夠相應。

「不二」是什麼呢?就是不妄想分別、不識情用事。要知道,自己、他人,是與非、善與惡、好與壞、凡夫與
佛……等等二元相對的東西,都是人心妄想出來的,如果不妄想分別,哪裏有這一切是是非非呢?沒有這些是
是非非,也就是真如法界了。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能夠到達不二,就會發現,諸法都是同樣的。在不二之中,一切無不包容,沒有內道、外道,沒有佛教與其他
宗教了。佛看一切眾生,無非是佛;不二之中看一切,無非是不二。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各宗教的修道者,只要他有智慧,都會進入到這裏。這裏是哪里呢?就是道、就是不二、就是眾生的真心本性
。只有到這裏,任何修行才算圓滿。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在這裏、在這個真心法界裏,時間不存在了,所以沒有長也沒有短。時間乃虛妄法,依著妄心而有,在真心當
中,沒有時間的長短,可以在一念當中,攝盡了萬年的時間;一萬年的時間,也可以存在當前一念中。在這裏
,一萬年不算長,一秒鐘不算短,長短是法塵分別影事,真心不生不滅,對它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道」看來好像不存在,不在任何地方,因為它沒有形相,所以不是身體精神,也不是山河世界;因為它沒有
方位,所以不是十方上下。但因為它就是我們的本性,它總是隨緣顯現於身心的一切活動,它在行住坐臥中,
它在受想行識中。因此說它好像不存在,其實是無所不在,一切時空都不離它。說實在的,它在那裏呢?不用
思索,當下即是,所以說「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妄絕境界

最小的,其實和最大的是相同的。當一件事物小到不能再小時,如佛經所說的「鄰虛」、科學所說的「原子」
,都不是肉眼看得見的,人們只會看到大的東西,看不到「鄰虛」、「原子」等小的東西。所以,最小的東西
,就成了最大了,這實在不是人們所能思想的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那麼,最大的呢?大到極致也就同小的一樣了,因為大到極致就沒有邊界、不見表相,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組
成大的微小因數。所以說「極大同小」。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說到重點了。有無並不是兩個東西,為什麼會有有、無呢?都是自心所現,當心起作用時,就是「有」,當作
用停止時,就是「無」,有是心,無也是心。所以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凡夫卻不知此,當心起作用時,他只看到作用,依動相認定是「有」;當作用停止,看不見動相了,就認定是
「無」,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在凡夫眼中,有不是無、無不是有。


其實,有無皆是假相,隨緣而有、緣盡即無,有、無其體不二,不二之體非有無,而能有能無。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如果還未到達這種超越有無對立,呈現不二理境的話,你就不要停在那裏、守在那裏,那還不是究竟。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切之一,一切是一之一切。在一不少,在一切也不多。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為什麼這樣說呢?「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是心,一切是法。心,既然起為法,心就是法,這就
是:一即一切。法由心生,法即是心,這就是:一切即一。


迷時執著一是一、一切是一切,處處見障礙;悟時一不可得,一切也不可得,體即用、用即體,才見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上面所說的,只要你能夠瞭解,照著去做,到了不二的實際理地「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
即一
」的時候,就不必再憂慮道業無成,不能了畢大事。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的建立,必須體證到不二的實際理地,才能圓滿不疑。這時候完全相信自心就是佛,心外無別佛,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心法不二、善惡不二、生死涅盤不二……,完全證知了一切現象的虛妄,其體則不生不滅、
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依此不二而產生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能夠「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能進入不可言說的至道境界。這時三心不可得,超越了過去、未來、現在,
時間不存在了。於是,「十地頓超無難事」,成佛就不必經歷無數劫。這是禪宗「頓悟」的可貴。






引用:http://a112.com/1-poem/a06.ht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度教導的靈性四句話

1.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

這意味,沒有人是因為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每個在我們周圍,和我們有互動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許要教會我們什 麼,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情況。

2.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絕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發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並不存在「要是我當時做法不一 樣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才能讓我們學到經驗以便繼續前進。生命中,我們經驗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們的理解與自 尊。

3.
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對的時刻開始的,不早也不晚。當我們準備好,準備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刻,它就在那裡,隨時準備開始。

4.
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是如此簡單。當生命中有些事情結束,它會幫助我們進化。這是為什麼,要完整享受已然發生的事,最好是放下並持續 前進。你坐在這裡,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如果這些文字觸動你的心弦,那是因為你的因緣成熟,你明白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善待自己,愛你的存在,讓自己快樂!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看破、放下,天地寬












俗云「無事天地寬」,這句話是說,如果心中無事, 到處都可以自由自在;學佛修行就是教我們不論遇到多少事情, 或遇到多麼困難的事情,永遠要做自己「心」的主宰。





有一寡婦,丈夫早逝,她以教書賺錢撫養小兒, 不但教育兒子長大成人,而且送他到國外留學。兒子完成學業後, 留在國外上班、賺錢、買房子,也在國外娶老婆生子, 建立美滿家庭和輝煌的事業。寡婦得知兒子的成就與志願, 心中暗自竊喜,盤算著退休後, 帶著退休金前往美國與兒子媳婦一家人團圓。 每天早晨可以到公園散步,也可以在家享受晚年含飴弄孫之樂。





 





就在距離退休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她趕緊寫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 告訴他什麼時候她就要飛往美國和他們一家團聚。一想到養兒防老, 想到親戚朋友羡慕的眼光,又算算自己很快就要到美國養老, 不覺心中喜悅陣陣。於是,她一面等待兒子的回音, 一面把在臺灣的產業、事務逐一處理。





在她退休的前夕,她接到兒子從美國寄來的一封回信。信一打開, 有一張支票掉落下來。她撿起來一看,是一張三萬美元的支票。 她覺得很奇怪,兒子從來不寄錢給她,而且自己就要到美國去了, 怎麼還寄支票來?莫非是要給她買機票用的。她心中炫起一陣喜悅, 趕緊去讀信。
只見信上寫到:





「媽媽!我們經過討論的結果,還是決定不歡迎你來美國同住。 如果你認為你對我有養育之恩,以市價計算,約為兩萬多元美金, 現在我添了些,寄上一張三萬元美金的支票給你, 希望你以後不要再寫信來囉嗦。」





 





母親讀完信,老淚縱橫,只覺得一生守寡,從此老年淒涼, 如風中殘燭,情何以堪!痛定思痛的她,忽然想通了。退休後, 想到無事一身輕,於是拿著這張支票兌換成台幣, 為自己規劃一趟環遊世界之旅。

在旅行中,她見到大地之美、看到各國不同的民情, 於是她又寄了一封信給她的兒子。信上寫到:
「你要我別再寫信給你, 那麼這封信就當做是以前所寫的信的補充文字好了。 我接到了你寄來的支票, 也用了這張支票上的錢規劃了一次成功的世界之旅。在旅行中, 我忽然覺悟。我非常的感謝你,感謝你讓我懂得放寬自己的胸襟, 讓我看到天地之大,大自然之美。」





 





人要能看破人與人間聚散的因緣, 才能讓自己在緣散時保持一份瀟灑。





寡婦若執於兒子不肖,不能看開此段即將消逝的母子因緣, 必然心中怒不可遏,一旦怒氣難消,必因怒恨攻心而生病, 病到後來死了,也只在當時留下一段人間不平事,幾年後煙消雲散, 誰還會去憑弔這段往事,且早已在世人的善變下消失記憶,如此, 這段往事又有什麼意義可言?

學佛修行就是教我們要像這位母親懂得看破、放下與覺悟, 不可遇事執著、煩惱,這樣我們學佛才有意義。





以信心渡過洪水,以警覺渡過大海,以精力克服痛苦, 以智慧淨化自身。


~~網路文章~~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