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字一盤】童年的泥巴(文╱王溢嘉) 引用自:王溢嘉‧嚴曼麗通訊 2014-03-01

  巴夫洛夫是行為心理學派的鼻祖。有一天他生病了,躺在病床上,高燒不退。

  弟子們都很擔心。在神智恍惚中,巴夫洛夫交代弟子:「請到我老家的河邊,帶回一籃被太陽曬溫的泥巴。」

  雖然不知道它的用意,但為了讓老師高興,一個弟子就遵命前往巴夫洛夫的老家,帶回了他想要的一籃泥巴。

  巴夫洛夫看到泥巴,臉上露出罕見的笑容,撐起軟弱無力的身體,將雙手緩緩伸進那籃泥巴中,像個小孩子,專心而愉快地玩起那堆爛泥巴來。

  幾個小時後,巴夫洛夫的高燒就消退了,過沒多久,他又能下床走動了。

  怎麼會有這種奇蹟?巴夫洛夫自己解釋說:

  小時候他常和母親到河邊,母親洗衣服,他就在旁邊一邊快樂地玩著爛泥巴,一邊聽母親說故事。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讓他難以忘懷的記憶,每次一回想起來,心中就感到無比的溫馨和安寧。

  當他臥病在床時,他又回憶起這段往事,而在心裡告訴自己:「只要能讓我重溫那美好的童年舊夢,我一定要讓我的身體好起來。」

 

  故事也許有虛擬的成份,但卻是巴夫洛夫所創「制約理論」的一個生動比喻。

  童年時玩爛泥巴的活動和快樂、溫馨的心情「聯配」在一起,如今手中玩著爛泥巴,昔日的快樂、溫馨又一一回到心中,這樣的心情是有助於身體康復的。

  就像華利斯所說:「在心中保存一些清涼的綠色記憶,以備可能來臨的陰暗冷瑟。」從過去的生活中「剪下」一些青翠、溫馨的記憶,永留心中,不僅能讓人開朗,而且可以抵擋、化解、沖淡隨時可能來臨的挫折和苦難。

 

【天涯一角】散落在羅東林場的記憶(攝影╱嚴曼麗 文╱王溢嘉)

(照片若空白,請按信件左上角之「顯示圖片」)

內置圖片 1

  大妹回美國前兩天,我們帶她和母親到羅東林業文化園區一遊。

  走過蒼翠的林間步道,看著載運檜木的小火車、水草雜生的貯木池、古樸的竹林車站、寂靜的日式宿舍,景物依舊。母親和我是舊地重遊。

  三年多前的一個夏日,我們第一次來到這裡。當時,患有巴金森氏症兼又失智的父親,坐在輪椅上,在昏茫中浮沉的意識忽然清明了些,我們就坐在樹蔭下的長 椅上,享用美味的林場肉羹和冰淇淋,涼風陣陣,因照顧父親而憔悴的母親展露難見的歡顏。我向大妹描述當日的情景,也重溫了旅遊所帶來的天倫之樂。

  如今,父親已往生,換母親坐在輪椅上,她的意識也因中重度中風而日漸昏茫。我暗暗期待舊地重遊,熟悉的景物能喚醒母親沉睡的記憶,想起她與父親在此留下的歡欣,但她始終低眉垂眼,似乎沉浸在自己內心的世界,對眼前的繽紛無動於衷,也不再理睬我們……

內置圖片 2

  一陣模糊的辛酸從內心浮上來。於是我在她身邊坐下來,像個頑皮的小孩,拍拍她的手,捏捏她的耳朵,在倒流的時光中,想起被我遺忘的、在童年時代跟母親有過的親密關係。而母親則似忙著專注於她的工作,低垂兩眼,寬容地忍受我這個兒子的胡鬧。

  人生無常。歡樂無常,痛苦也無常。我摟住母親,笑著在心裡哀傷地說:媽媽啊……妳看!

  三年前,從父親身上散落於此的分子終於又兜攏過來,再度凝聚成我們可以感知的形象,在我和母親面前,緩緩飄盪著,朦朧微笑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