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 去埔里 第一站就參觀久聞其名的 紙教堂
教堂本身不大 但是在有心人的規劃下 在周圍建立為生態圈社區
教堂地下室 是展覽場地
(下圖: 他們在舉辦受洗禮)
「紙教堂」讓人有種錯覺,要不以為它很小是紙上談兵,要不以為它極為脆弱無法久耐。其實紙教堂遠觀,像頂豪華巨大的五星級帳棚(所以它夠大),周圍環繞廣 闊綠地、水池渠塘,景致十分優美,可在這裡卻獨望不見十字架、耶穌或聖母瑪麗亞的聖像,也嗅不到任何宗教味。但紙教堂貨真價實是座教堂,起碼在日本的時候 是;紙教堂到底耐不耐用?不知道,因為它至今才使用了10多年。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瞬間奪走了6000多條人命,神戶市長田區野田北部許多房舍陷入火海、7成居民頓失家園,包括是為信仰託寄的鷹取 教會。焦土遍地處處頹圮中,一張照片引起媒體、社會的廣泛討論:倖免於難的耶穌像與身後無盡的殘破崩毀。或許是種神蹟,或許象徵著挫敗後總會見到光明,這 張照片也讓東京知名的建築師坂茂大受感動。
人道建築師 相遇社區神父
留學美國的坂茂曾在一次家具展規劃中,意外發現紙管的強韌遠超過想像,之後便致力於紙建築的研究與利用。1989年名古屋設計博覽會上,他 以48支防水加工紙管完成處女作「水琴窟的東屋」,直至今日已創造出包括詩人的書庫、紙的家、紙的精品館、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日本館等,共超過20座的紙建 築。
除了是名建築師,坂茂同時也是個人道主義者,他曾說:「冷戰後一代的建築師應該為少數人服務,例如種族衝突的受害者和無家可歸的人。」他積 極投身盧安達難民避難所的協助工作,對在神戶地震後毀損的鷹取教堂,也提出興建紙教堂的構想。沒想到構想竟未被鷹取教堂的神田裕神父接受,原來神父認為倒 的不僅有教堂,要重建也應等到居民先有安身立命之所以後。
而神田裕神父原本只是個一心為神奉獻的傳教士,教導教友們愛神、愛人,但他卻驚訝地發現,自己叫不出在地震中罹難的鄰居名字。這對神田裕神 父打擊甚深,也促使他決心走出教堂和社區民眾在一起。所以最終,神父與建築師達成共識,紙教堂將會是一個快速建成、臨時的「社區聚會所」,平日作為社區公 益之用、假日才從事於教會事物。也因此,紙教堂在設計上刻意捨去了宗教的色彩與象徵。
飄洋過海 紙教堂重現台灣
被野田北部居民暱稱為Paper Dome的紙教堂,內部由58根紙管(長5公尺、直徑33公分、厚1.5公分)撐起橢圓形空間,外牆以成本較低的玻璃纖維浪板做方形圍繞,頂棚採用透光天 幕築成。橢圓與方的交錯、因紙管距離密度不同導致的光源變化、極佳的採光,讓紙教堂瀰漫著開放、溫暖的情緒。
2005年日本舉辦「阪神大地震十周年紀念」活動,台灣幾位921地震重建委員,也在「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的帶領下前往參加。 過程中他們來到了野田北部,「到達紙教堂是黃昏時候,教堂燈已亮起,一旁有社區媽媽們在準備晚餐……那種氛圍令人動容,彷彿置身教堂裡可以受到保護、可以 被溫暖擁抱。」廖嘉展說。但席間他們卻也聽到,紙教堂因空間太小即將被拆除的消息。
當廖嘉展代表台灣上台致詞時,他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並且脫口:「是不是可以把紙教堂送到台灣?」廖嘉展的意外之舉,不僅底下聽眾就連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把紙教堂送來台灣,「真是『跟天主借膽』啊!」
沒想到兩三天後,就接獲日方回應,除同意將紙教堂送給台灣外,還願自付運送費用。
人文價值 成就偉大空間
同年紙教堂由船運抵達台中港,可問題來了,沒地、沒錢要怎麼蓋?幾經土地問題、募款不順等阻礙,紙教堂才終於在今年的921地震紀念日、於 南投埔里的桃米村正式對外開放,同時成立「新故鄉社區見學中心」,推廣埔里的紙工藝。教堂大抵按原貌重建,只有增加概念來自紙管、用埔里紙製成的座椅。
落腳台灣的紙教堂也比在擠身市區時,有更好的景觀環境,四周規劃有綠地、步道、生態水池,旁邊還有家咖啡廳。無論是白天或是傍晚,紙教堂都呈現她不同的美麗風情,也逐漸吸引遊客到訪。
「具有空間美感的紙教堂,是因為承載了人文價值、因為神田裕神父和?茂建築師等人的努力,才變得偉大起來。如果遊客來到紙教堂,拍照拍得很開心、進而瞭解她過去的歷史、開始對社區產生關心,就是紙教堂在台灣最重要的存在意義。」廖嘉展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