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跟夥伴一起編寫"高中職生命教育手冊"
編寫前 上了中山大學吳寧遠教授一學期的生死學
(好像第二年吳教授就離開人間了 不勝唏噓 和懷念)
讀王淑美的論文 讀羅斯的書 包括這本"天使走過人間" 讀趙可式博士的臨終關懷
看了不少影片 加上之前魏斯醫師和陳勝英的輪迴相關著作與各界對輪迴的討論與駁斥
以為自己 對生死已經了然於心
然而經歷這次的傷與痛 理智上以為的了然於心 是被撼動了
我的學生非常關心我 她又重讀了這本書 為了撫慰我
她與我分享心得 又把書借給我 我想我應該也再重讀一遍
在撼動之後 重組信念與認知體系 再成為統整的自我
99.4.18 補記:
再重讀 天使走過人間
最吸引我的竟是開頭那段話:
人們常問我 死亡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告訴他們 死亡的感覺美妙極了
而活著是一件苦差事
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掙扎
只有認了 承擔了 面對了 苦是人生的一部份
只有和身邊的人一路相扶持
我們才有能量走下去 完成今生應該完成的功課
以下引用:http://koshiyen.pixnet.net/blog/post/4841974
這是生死學大師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sabeth Kubler-Ross) 的自傳
是作者在晚年中風後 從生命餘燼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1. 鼠 (少年時期)
作者是三胞胎中的大姐 從小三人就已被大人以同樣的態度教育撫養
然而 伊莉莎白並非常人 與其他兩位妹妹不同
有自己的主張和抱負理想 勇敢地反抗權威的父親棄商從醫
還參加國際和平志工隊 到世界各地幫助窮困的難民
2. 熊 (壯年時期)
作者在醫學院中意外接觸了 "死亡" 這個題目
在眾人的側目及嘲諷中 開始了生死學的研究
3. 野牛 (中年時期)
伊莉莎白的研究深入研究人類死後的世界
在針對數十個瀕死現象 (短暫的死亡後又復活) 進行調查研究後
對人類死後的生命交出一份驚人而又充滿爭議的報告
此外 研究生死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碰觸到神 靈 精 魂等現象
作者以開放的態度深入研究 不顧眾人的嗤笑與撻伐
以科學家的身分對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進行有系統的探索
此外 作者也以慈悲的胸懷 照顧愛滋病童
但卻受到鄰居的反對 甚至連房子都被放火燒掉
伊莉莎白 就是這樣一生都活在自己的堅持與眾人的反對之間
4. 鷹 (老年時期)
作者一生隨性 甚至到了剛愎自用的地步
數度中風 仍舊不遵醫囑 喝酒抽菸樣樣來
所謂醫生最難醫 醫者不能自醫
她自己是醫生 該知道的當然都知道 但就是做不到
然而研究了大半生的生死議題 當自己也漸漸接近死亡的關卡
作者對生與死之間的界限 又更多了一分體悟
這本書吸引我的有幾個重點
第一是作者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胸懷
即使身為女流 被眾人的舊觀念壓抑 但成就卻遠遠超過許多男性
第二是對弱者的關懷與保護
伊莉莎白小時曾被父親強迫將自己豢養的兔子送去屠宰
結果卻發現兔子已經懷孕 馬上就要生產了
這對她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
後來她對難民 尤其是難民中的兒童
以及精神病患 愛滋病患等等弱勢團體
都充滿了慈悲廣愛的精神
窮畢生之力建立許多養護中心 保護之家等機構
即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第三是作者對死前心態的探討
作者採訪了許多絕症患者
在他們的同意之下 與醫學院甚至神學院的學生一同研究
到底人在死前的心態跟常人有什麼不同的轉變過程
這樣的研究在旁人看來或許很殘酷
但是她所得到的知識卻能有效地幫助更多其他的絕症病患
用更健康的態度去面對死亡的陰影
第四是作者對死後的世界及魂靈精怪的接觸
這一點或許有點玄 更難被科學家接受
但是在客觀的探索態度 以及科學的研究和統計的數據之下
我相信是有其真實性的
許多對死後世界的描述 真的十分清晰而又精采
之前介紹過的螞蟻三部曲中
也曾經引述過伊莉莎白一段流傳甚廣的經歷
當她到當年猶太人被納粹迫害的集中營中參觀 看到牆上畫的都是一隻又一隻的蝴蝶
開始十分困惑 不知意義何在
但後來終於得到了啟發 由蛹化蝶正是死後重生的象徵
人在自知必死之前的某種精神狀態 或許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窺探到死後的世界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但這只是理性的分析整理 感性的一面我說不出來
作者從年輕開始對生命中種種挑戰與挫折的態度 都讓我感嘆不已
生死乃人生大事 在這種強大的震撼與壓力之下
即使看似卑微的研究 也能給人極大的感動
書中提到的研究細節 我在這邊無法詳細介紹 只能請大家自己去看
我只能說 每個不可思議的小事件 都會強烈地挑動我的神經
把讀者帶入一個似近實遠 而又不可言喻的世界
侯文詠的推薦詞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這本書提醒我們思考死亡之必要
因為那是關懷與愛的力量來源
我也記得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伊莉莎白所做的 正是透過了解死亡
讓人類更加了解生存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