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科學園區曾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推手,然而,在不斷複製的過程中,原本以為是金雞母的科學園區卻造成政府嚴重的財務黑洞,甚至因為開發過程大量徵收土地,導致農地受到蠶食鯨吞,出現糧食生產危機。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17日主辦「科學園區30年──發展典範或迷思」研討會,從各種角度重新檢視一味追求科學園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惡果。
科學園區在台灣屬於自成一格的「特區」,享有租稅、地價和制度優惠,廠商得以在生產成本上擁有較多競爭優勢。為了搶食大餅,各地方政府在複製「特區」的過程中,扭曲了政府扶植弱勢產業發展的用意,科學園區轉變為地方政府開發土地的手段,甚至讓已經成熟的產業仍不斷得到「扶助」,享用國家大量資源。 特區善意 已遭扭曲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徐進鈺指出,「特區化」原本是後進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為了追趕先進國家而出現的手段,透過設立「特區」,給予各種優惠,扶植弱勢產業,得以在國際間擁有競爭力。

台大地理系教授徐進鈺指出,土地炒作早已是科學園區發展中,沒有被說出口的理由,不論中科或南科,科學園區周邊基地的地價在科學園區設立後幾年,都有明顯調漲的趨勢,但科學園區的使用效率卻不如原本預期。(圖文∕黃士航)
從台灣早期的加工出口區到30年來不斷成立的科學園區,特區內的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成功促成技術轉移、增加就業、培養人才與學術研究商業化等目的。
「並非所有特區都能達成原本預設的目的。」徐進鈺表示,在各國的例子中,許多特區反而成為「飛地」,獨立於地區之外,與所在地方毫無連結,也無法達到提升就業或讓產業出現群聚效應的目的。
近年來,地方政府主打產官學合作、平衡區域發展等理由,積極爭取設立科學園區,徐進鈺直言,許多學校根本只是科學園區廠商的人力培養所,科學園區這類特區一開始就是為了「不均衡發展」而設置,如何能達到區域平衡發展的結果?
科學園區希望達成產業群聚效應,但空間上的接近頂多是群聚效應發生的充分條件,不代表只要有科學園區設置,就會發生群聚效應。 為炒地皮 爭相建園區
雖然不一定能達到經濟目的,科學園區仍是各地方政府搶著爭取的重大建設,其中一個理由是週邊土地開發利益。「土地炒作早已是科學園區發展中,沒有被說出口的理由。」徐進鈺指出,不論中科或南科,科學園區周邊基地的地價在科學園區設立後幾年,都有調漲的趨勢,但科學園區的使用效率卻不如原本預期。
「當初南科設置前,多數廠商都承諾願意進駐設廠。」徐進鈺說,不過這些廠商同意設廠的理由,是因為如果在媒體上表達不願設廠,將引起外界質疑是否營運有困難,導致股票下跌。「只要答應設廠,政府就會幫廠商在園區裡保留一塊空地,廠商有意願時再開發。」當時政府擔心廠商西進前往中國大陸設廠,提供許多優惠,結果原本預期開發率可達100%的南科,十幾年來開發率僅達7成。
30年來,經濟成長提升了嗎?徐進鈺指出,科學園區開發以來,營運效率不高,與加工出口區相比,加工出口區的營運效率每公頃可達6.769億元,最賺錢的竹科則是每公頃8.844億元,雇用人數卻比加工出口區還少。
而南科每公頃僅3.592億元產值,剛開發的中科目前則是每公頃1.759億元。營運效率遠不及過去的加工出口區。
除了營運成本過高、營運效率偏低,且預期目標無法達成,徐進鈺也指出,從南科開始,開發基金已瀕臨用罄,只得使用台糖土地開發,大面積使用農業用地,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徐進鈺表示,台灣的科學園區開發已成為「階級的剝奪」,不在以扶植產業為目的,反而讓已成熟的產業予取予求,也讓地方政府以競爭力、發展為由建構一套論述,要求不斷設立科學園區。
徐進鈺感嘆,產業的優勢早已不是過去的所指的「比較的優勢」,而是轉化為「競爭優勢」,換句話說,過去比優惠補貼降低生產成本製造的優勢,應轉化為調整生產過程,在創新的思維中創造優勢。科學園區居然還以補貼創造比較優勢,台灣產業已到了必須重新思考、調整腳步的轉捩點。
小檔案:什麼是「飛地」
一個城市中有部分區域與當地的社會、經濟面向失去連結,反而與其他地區有較多互動,在所在地區形成孤立狀態。許多經濟特區就呈現飛地的型態,與周邊社會環境的關連性低,而與其他地區的經濟貿易則更為頻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