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寶寶 Chang -O說要想看一點古文明奧秘

 

順手找到  神秘的百慕達三角 相關資料 有點長

 

我從前一整本書  都看到廢寢忘食  現在不行了

 

 

看官們如果有時間耐性 可細讀 不然就給他囫圇吞棗也無妨 反正又不考試

 

 

引用:小小房子大世界




 





  百慕達三角洲是指百慕達、佛羅里達和波多黎各接觸的三角區域,為什麼會有很多船和飛機在這個地區失蹤呢?

   由於暴風的緣故所發生的單純意外。


   是船長和機長所編造的故事。
   可能是因為有和4次元相通的神秘洞穴。



  百慕達三角洲從數百年前開始,便是飛行員們恐懼的地方,因為有許多船和飛機在經過這個地方後便莫名其妙地消失。在那一段期間,於這個地方消失的飛機大約30架,船約50艘,總共發生8000起意外事故。


  西元1945年12月5日,14名海軍軍官分別乘坐5架飛機,在通過百慕達海域上空時突然消失無蹤;1948年載有31名乘客的客機也突然失蹤。最大的失蹤意外,是一艘載有300名乘客的英國快艇亞特蘭大號在經過三角洲地區時突然消失的事件。


  為了查明百慕達三角洲失蹤事件的真相,學者做了許多的努力。法國的物理學者弗利凱博士發表他的研究結果,認為這個地區的某處有通過四次元空間的神秘洞穴,因此會將飛機和船隻吸入其中。


  此外也有其他幾種不同的主張,例如因為海中的漩渦、地底的火山爆發、磁場的變化等,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確實的原因。



  ★解答 3號


(內容出自於飛寶文化之【小學生最想知道-101個不可思議】一書)


以下是維基百科對於百慕達三角的記載



百慕達三角



百慕達三角英語Bermuda Triangle;又稱百慕達三角洲魔鬼三角),位於大西洋馬尾藻海,是英屬百慕達群島波多黎各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面積有150萬平方英里(400萬平方公里)。

傳聞,由於百慕達三角的環境極度反常,許多經過的隻和飛機會神祕失蹤。美國海岸防衛隊、各海洋保險公司及各界則對此不以為然,他們引用《全球海洋失事地點》統計資料證明,百慕達三角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數字,比其他繁忙地區的還要少。數十年間,不少所謂的謎團已經解開。根據精密的科學考察,謎團不過是對失蹤事件的長期誤解、誤傳,並非想象中那樣不可思議,百慕達神祕失蹤事件可能屬於一種偽科學


另一個被認為類似具有超自然性的魔鬼海域,是位於台灣附近的龍三角


最近一次出事是2007年,有一艘美國潛艇聖胡安號在百慕達三角洲附近海域進行演習,竟然離奇失聯10個小時。在消失了10小時之後,聖胡安號奇蹟似的和美軍司令部恢復通訊,表示船上官兵一切安好,只是因為錯過了通訊時間才會失聯。不過,船上官兵高達140人,不可能有人忘記通聯時間,況且當時聖胡安號還發射了紅色求救彈,這些疑點讓五角大廈也百思不得其解。10小時之中,船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實在令人好奇。



歷史



 

《百慕達三角》封面,Berlitz著,1977年Panther平裝本


首批引證


E.V.W. Jones在1950年最先提及百慕達三角的失蹤事件,作為美聯社有線服務的花邊新聞,是關於近來船隻的失蹤情況的。Jones的報導記錄了該地區的艦艇和飛機的「神祕失蹤事件」,並將事件歸咎於「魔鬼三角」。隨後,《命運雜誌》(Fate Magazine)在1952年將事件報導,George X. Sand概述了幾宗「不可思議的船隊失蹤事件」。1964年,Vincent Gaddis在一篇「商船隊」特寫裏推廣了「百慕達三角」一詞。



貝立茲的推廣


查理斯·貝立茲1974年出版了《百慕達三角》(The Bermuda Triangle)(右圖)一書,隨後又製作了改編電影,所以百慕達三角至今廣為人知。《百慕達三角》敘述了一連串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事件,尤其是1945年12月,五架美國海軍魚雷轟炸機的失蹤──惡名昭彰的19號航班(Flight 19)事件。


《百慕達三角》非常暢銷,書中有幾個對失蹤事件起因的推測,把事故歸咎於過大的交通流量、自然風暴、「短暫的洞口」、迷失的亞特蘭蒂斯帝國、外星遷移枝術,以及其他自然或超自然起因。



 


備受質疑


批評人士指控貝里斯和某些對於神祕失蹤事件的過份誇大(貝里斯並未提出任何對於超自然現象的解釋),並辯稱相較於其他海域,百慕達三角洲並未再傳出更多的失蹤事件。倫敦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表示,百慕達三角洲不再是最危險的海域,而且行經這區域的船隻,也不曾再提出索賠。海上防衛隊方面的記錄也證實了這項說法。



科學解說



可議的回應


海事保險公司倫敦勞合社已確定「百慕達三角」不再比其他海域危險,並不會收取出入該區域的風險費用。海岸防衛隊的檔案確認了該公司的推論。


懷疑者談道,若以列車在兩站間失蹤的事件,說明超自然現象,會更令人信服──但是,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換言之,船隻和飛機在毫無預兆的大洋中失蹤的事件,是用不著超自然解說的。



Kusche的研究


Lawrence Kusche是一名參考圖書館管理員。19號航班事件發生時,不少學生向他查找百慕達三角的資料,令他大惑不解,於是聯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著手研究先前的報告。Lawrence Kusche的發現後來在1975年的《百慕達三角之謎:已解開》(The Bermuda Triangle Mystery: Solved)中展示。


Kusche的研究顯示,不論是Berlitz的記述,還是目擊者、參與者、涉案人等的陳述,都有許多錯誤、矛盾。他還注意到,案件的相關資料沒有記述,例如:駕駛游艇環遊世界的Donald Crowhurst的失蹤事件,被Berlitz寫成謎團。實情是,Crowhurst很可能因偽造航海帳目而自殺。又如礦砂船,Berlitz就敘述為,在駛出大西洋一個港口後的第三日不見蹤影。其實,那艘船是在太平洋的港口失蹤的。Kusche更認為,大多數事件都歸咎於百慕達三角的神祕影響,然而,一些是發在區域以外的。


Kusche得出幾個結論:



  • 按比例來說,百慕達三角的船隻和飛機的失蹤數字,遠少於其他海洋地區的。
  • 在熱帶風暴頻密的地區,其失蹤事件的數字是不成比例、不可靠、不可思議的。
  • 失蹤事件的數字被草率的研究誇大了。小船的失蹤報導出來,卻沒提及事件的結果,可能是誤期或折返。
  • 已證實的失蹤事件,屢次在Berlitz的記述中誤報。例如:船隻據稱在平靜天氣失蹤的數字,與當時刊載的天氣報告不符。


可燃冰


一些失蹤事件的解說集中於大陸礁層上的大片可燃冰1981年美國地質調查所出版了一份論文,是關於遠離美國東南岸的佈雷克海脊(Blake Ridge)地區的水合物現象的。甲烷間歇的噴發可能產生水氣層,而這些水氣無法提供船隻適當的浮力。如果以上是真的, 在船隻周圍形成這樣的區域會造成船隻快速且毫無預警的沉沒。實驗室裡的試驗已經證明氣泡確實會減少水的密度而使模型船下沉。但是這項效應因為物理牽涉,在實際尺寸的船可能不會發生。


另外,甲烷氣也假設與飛機的墜毀有關。甲烷氣比常態的空氣稀薄,因此不會產生保持飛機飛行所需的浮力。此外,甲烷可能會干擾飛機測高儀的功能,而測高儀的功能是藉由量測周圍空氣的密度來測定高度。因為甲烷密度較小,測高儀會顯示飛機正在爬升,如此一來造成飛行員降低飛行高度而墜落。另一個可能是甲烷在引擎中使燃料混合物和空氣分解,可能會造成停止燃燒和引擎熄火。這些甲烷的影響已經在實驗上被證明。



潮汐波


研究顯示,潮汐波(又稱畸形波)可捲至30公尺(100英尺)高,足以在瞬間打沉大船。潮汐波非常罕見,但在一些海流,潮汐波就偶爾發生。現在,潮汐波被假定為近年許多船舶無故失蹤的成因。


有研究表示一些潮汐波是因為甲烷的大氣泡上升到水面。這種巨大的氣泡會產生是因為甲烷在海底排出時堵住,然後氣壓增加到最後氣體突然爆破並快速的升到海面,因此產生潮汐。研究顯示這樣的氣泡可以極輕易和快速的使模型船沉沒。



著名事件



19號機


百慕達三角事件中,以19號班機事件最為著名。1945年12月5日,一支由有五架美國海軍復仇者魚雷轟炸機(U.S. Navy TBM Avenger)組成了訓練飛行中隊離開了佛羅里達州勞德代爾堡(Fort Lauderdale)。據Berlitz所述,機上的一位海軍陸戰隊飛行專家,在報告了幾項他所見的怪異現象後便消失無蹤,這個說法並不完全真確。此外,Berlitz稱復仇者轟炸機的設計足以長時間浮在水上,而據報意外翌日天氣清朗,海面平靜,理應發現飛機殘骸才對。然而,不只沒有發現這些飛機,就連出動搜救的海軍海上飛機也失蹤了。而海軍的調查報告說因為「未確知的原因」引致意外,使事件更耐人尋味。


Berlitz的版本中的基本資料大都正確,不過一些重要的資料卻有缺失。意外中的空軍中隊並非富於經驗的戰鬥機機師,當時亦不是天氣晴朗的下午;而是一隊沒有經驗的迷途訓練飛行員,駕著缺少燃料的飛機,被迫在黑暗中闖入風雨之中。至於空軍的報告,據稱原來的版本把意外歸咎於司令員的混亂(泰萊少尉曾兩次在太平洋因為回歸航空母艦迷途而棄機),不過後來因為尊重他的遺屬的意願,才修改成現時的版本。


另一考慮因素是復仇者轟炸機的設計,不適合在水面緊急降落。從太平洋戰爭時的經驗可知,復仇者在水面會快速沉沒;要是駕駛員是初學者,即使在平靜的水面降落也夠困難了,在百慕達三角波濤洶湧的海面更不用說。


而後來在BBC製作的百慕達神秘三角州(dive to the Bermuda Triangle)節目之中,就證實了當年機隊是由於在航程途中受風向所影響偏離航道。及後飛行員以為自己飛到離原來預定位置220哩外的墨西哥灣(其實只是附近群島形狀近似),令飛行員們以為自己的指南針出錯,加上天氣極度惡劣的情況,使飛行員患上了「空間迷失」(一種飛行中迷失方向感的病癥),在極度緊張及焦慮的情況下,即使控制塔提供正確指示,飛行員仍堅持要從「墨西哥灣駛回內陸」(但實際上是遠離並駛出大西洋)。最後,本來多花二十五分鐘的路程就回到內陸,但飛行員的決定導致隊伍作三百度轉向,在風雨之中在外海緊急降落而造成所謂的失蹤事件。節目之中描述整件事變成神秘事件的原因為:因在飛行前無法預計的強風導致航向錯誤﹑相似的地型而造成指南針失誤的錯覺﹑飛行員長期處於惡劣環境而患上「空間迷失」導致作出錯誤決定等。


關於後來出動搜救的海軍海上飛機,就證實為飛機在惡劣氣候中發生空中爆炸而造成。 統計已經證實該款飛機因為小火花而導致空中爆炸的次數﹑飛行員的煙蒂導致空中爆炸的次數亦是非常的多。加上其後翻查證供,當時有在該區水域工作的水手錶示,當晚曾在上空看到有爆炸聲響及閃光。



「星虎」


如果19號航班的失蹤事件證實為純粹意外,還剩下另一個現代航空的謎團——一架名為「星虎」(Star Tiger)的四引擎圖多爾(Tudor IV)客機,在1948年1月31日清晨時份,隨著一片混亂的無線電信息消失。


「星虎」當時搭載了29名機員及乘客,由B. W. McMillan機長,原定從英國倫敦飛往古巴哈瓦那,事發時剛離開其中一個加油點亞速群島聖瑪利亞數小時。


前往百慕達途中,McMillan機長如常跟下一加油站Kindley Field聯絡,要求提供方向以調整導航系統,確定航機保持航道。當時因為獲知航機稍為偏離航道,航機於是根據百慕達從Kindley Field轉達的一級方向72度作修正。在還剩不足兩小時航程的當兒,McMillan機長確認「星虎」的估計到達時間為早上5時,因為強勁的頭風而延後一小時;這亦是「星虎」的最後信息。


由於知道精確的最後位置,在確定航機誤點後,營救行動馬上展開;不過飛機卻不見蹤影。


民航局快速完成的報告中,提出了航機最後兩小時遇到的事故的多個假設,但最後都被否定了:







沒有理據假定航機因為失去無線電通訊、無法找到目的地或耗盡燃料而墜入海中。






有理由假定航機沒有發出過求救訊息,因為很多無線電接收站都有聆聽飛機用的頻道,但沒有接收站報告過有關訊息。






當時天氣穩定,沒有出現足以引致飛機結構損毀的大氣干擾,也沒有雷暴。

報告認為航機沒有偏離航道,因為根據百慕達發出的方向飛行,若有順風之助,航機應會到達離目的地三十公里範圍:







以當時的能見度,該飛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找不到目的地。

引擎問題亦被排除,因為以當時的航程和沒有額外燃料的重量所累,即使四個引擎壞掉一個甚至兩個,飛機亦可能可以安全飛行。而報告認為飛機在兩小時內壞掉三個引擎近乎荒謬。


在大量證據(或缺乏證據)之下,調查小組講述「星虎」失蹤事件甚有技巧:







在報告的結尾,這次遇上的問題,實在是進行調查工作以來最令人困惑者。由於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星虎』事件的性質或成因的可靠證據,法庭目前只能提出一些假設,當中沒有任何一個能談得上『得可能』,在涉及人與機械的操作中,有兩個性質大異的元素;其一是人這個不可預計的因素,我們對此未完全明白;另一個是根據十分不同的定律運作的機械因素。在兩個元素互相作用時,兩方面可能各自或同時出現問題。或者外來的原因亦可能使人或機械不能應付。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到底今次事故中發生過甚麼事,而『星虎』的命運只有繼續成為懸案。


電影/電視敘述




小說/作曲





參見




外部連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麗思 的頭像
    麗思

    麗思的部落格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