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再M了!回應「台灣不是M型社會」


張昭仁


曹長青先生於昨天「台灣不是M型社會」文中,關於台灣社會幾項優勢是對的。然而並沒有回答台灣是不是M型社會。台灣「步入」M型社會是由大前研一引進來的說法。


大前研一主要是討論日本M型社會的來臨。所謂的M型社會,是指社會財富分佈,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中產階級逐步的淪為中下階級。大前研一在書中,認為小泉首相拚經濟的「新經濟」政策只是暫時的假象,日本社會終究走入可怕的M型社會。隨著大前研一書本發行,台灣也有很多人朗朗上口說「M型社會」來臨了。台灣「M型社會」來了嗎?M型社會是新概念嗎?


其實大前研一並沒有新發現,幾百年來人類一直在M型社會的結構中生存。大前研一對M型社會的重要論證:「八十%的財富在二十%人的手裡」,早在一八七九年夏天義大利人菲爾佛瑞多柏瑞圖(Vilfredo Pareto)研究十九世紀英國社會財富收入與分佈就發現財富分配不均的事實,他計算確切的比例,英國社會中八十%的財富約為二十%的人所持有,柏瑞圖稱之為「重要少數法則」(Law of the Vital Few)。


更有趣的是,不只財富分配如此,一九四九年哈佛語言學者喬治齊夫(George Zipf)發現語言使用也有相同的原則,形成了「齊夫法則」(Zipf ’s Law)。


M型社會根本不是新穎的概念。大前研一書中以M型社會為說詞,真正用意是在挑戰小泉的新經濟策略。大前研一認為「中國需求」才是日本經濟復甦的主因。這是大前研一的典型寫法,找一個問題點,用一個新名詞進行發揮,配合書商大肆宣傳,形成暢銷觀點,卻不一定禁得起分析與檢驗。


放大視野看日本經濟問題,八年代日本崛起,九年代大舉對外投資失策,造成二○○○年的經濟低迷,至二○○五年觸底回升,是依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