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報更新日期: 2008/02/12 09:29 【黃樹德、林金池北縣報導】



 雲門創團卅多年來,排練場地一直漂泊不定,直到一九九一年搬到八里「廠房」才算落地生根,如今卻一夕間化為灰燼,對雲門是不小的打擊。



 排練場建於一九九一年十月,雲門在一九八八年曾宣布暫停,在那一年宣布復出。排練場原址是塊水耕地,林懷民問地主是否可租給雲門當排練場,得到同意後便請設計師黃永洪根據雲門需求設計建造,迄今十七年。



 雲門一九七四年四月一日租用台北市信義路四段卅巷一家麵店樓上的公寓作為排練場,林懷民與創團舞者展開定期工作。同年五月選定雲門為團名,並請名書法家董陽孜題字,國人耳熟能詳的雲門開始站上舞台。



 一九七○年代台灣經濟剛起飛,國內藝文創作空間貧乏,林懷民靠著其獨特的個人魅力、特殊的時代背景,以及父親林金生背後的默默支持,很快就站穩腳步,並成為台灣文化藝術的代表。儘管如此,雲門財力仍然困窘,應付平常的開支都成問題,遑論花大錢購置自己的排練場。



 創團前十八年,雲門舞者的排練場一直在流浪,先後落腳過台北市信義路、八德路、南京東路等地,基本上都不脫車水馬龍的台北市區。



 雖然雲門招牌響亮,演出票房也不錯,草創階段仍不敵現實壓力,一九八八年林懷民不得不忍痛宣布,由於台灣表演藝術大環境未改善,雲門無力解決財務困境,將暫時解散。這為台灣的文化藝術界投下一顆深水炸彈,許多熱心人士開始為雲門復出而奔走。



 一九九一年雲門終於在國人殷殷期盼下復出,八月卅一日「牛犁歌」首演,同年十月雲門搬進八里「廠房」新厝,雲門舞者從此不必再流浪。



 八里「廠房」是張敏峰根據專家規格建造,面積二百七十坪、挑高七米,當初是以贊助價格租賃,減輕不少雲門經濟負擔。



 淡水河畔的八里山光水色,不似台北市區的喧囂嘈雜,非常適合創作,交通雖不如市區方便,卻多了自然之美。淡水河的潺潺流水,讓雲門創作靈感源源不竭,流浪者之歌、水月、焚松、行草等舞碼都在「廠房」醞釀誕生。如今「廠房」驟然消失,雲門下一個創作基地將流落何方?相信不只林懷民關心,更是今春台灣藝文界討論的熱門話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