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不是想死而是想結束痛苦
Photo Credit: 海苔熊
有很多時候會被問到為什麼我吃了那麼多的藥,還是沒好?憂鬱症與很多身心疾病的問題,成因很複雜往往來自長期,甚至是從小時候就慢慢一點一點被建立起來的「神經連結」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所致...以下摘錄重點讓更多人有基礎瞭解。
憂鬱症的情緒是很複雜的,根據素質-壓力理論(diathesis-stress theory),一個人想要自殺可能受到遠因與近因的影響,例如牽涉到當事人小時候的一些負面經驗、長期以來對自己的負向語言、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不足、一個人的強韌性(Robustness/ Resilienz ),甚至最近的失落事件,例如失戀或者是重要他人死亡等等⋯⋯在這麼多繁雜的原因之下,你要他如何確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情緒勒索-在想死背後,其實是腦袋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辦法
當然,有些時候他們說話的方式很像在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故意要引起你注意、以死威脅你達成他的需求,有時你甚至會被激怒,心想:「如果你真的想死的話就去死好了,不要在那邊假鬼假怪!」
如果你真的這樣脫口而出,那就陷入他們的圈套了(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是有意識地這麼做)。當你說:「去呀去呀!管你是要上吊還是割腕,如果你這麼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去吧!」他聽到以後,可能就會更確定自己「果然」是沒有人愛的、沒有人要的。
其實,你可以把他的行為想像成一種演化的機制,當一個人不斷地釋放出他想要死的訊息時,真正想要講的只有一件事情:我現在很脆弱,我需要人家關心我。當然,他有可能嘴巴上說不需要你關心、甚至把你推開。所以你能夠做的,就只是陪伴,但光是陪伴就已經很足夠了,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在這樣的時刻,讓自己和黑暗的人相處這麼久,有些時候他負面的話語,也會讓你開始動搖。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有多痛苦?難道我連自己選擇結束生命的權利都沒有了嗎?」陪伴的過程並不容易,尤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接。
你相信一個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命嗎?這是一個很難的哲學問題,不過我的想法是,即使你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也必須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但很多時候,憂鬱症患者正在執行「自殺」這個行為的時候,他們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的。
一個實際的例子:
「星期一晚上我剛回到家,就看到她一直拿頭去撞牆壁。我趕快過去抱她,發現她手腕又有新的痕跡,而且還是一直持續不斷拿頭去撞牆壁,然後嘴巴裡面念念有詞說不想活了。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 3 分多鐘,她突然停下來,問我:我剛剛在做什麼?我怎麼在這裡?」鄭宇說。
簡單說明憂鬱症腦部成因
憂鬱症是一種腦部血清素(Serotonin)含量異常的疾病,有些人的症狀會伴隨著知覺的改變,例如走路容易撞到東西、容易忘東忘西、很難做決定(這點也有些時候會惹怒身邊的人),有些人會有幻聽、幻覺出現,甚至會有輕微的解離情形(也就是上面例子當中談到的,一段時間沒有記憶、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他們也會變得無法控制衝動的行為,例如不斷地上網瘋狂買東西,或者無法控制自己把刀子插進心臟的想法。
「那為何藥物、SSRI無效?花這麼多錢看醫生,結果最後還不是死了?」(指女作家事件)
「或許可以把它當作是消炎藥吧。消炎藥可以壓抑發炎引起的不舒服,但如果引起發炎的原因沒有察覺,那發炎反應還是會不斷的再生。而且,消炎藥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長庚醫院神經藥理研究員吳聲暉說。
「其實,成人精神疾病真的會讓人很灰心,因為許多疾病在發展出行為上的症狀時,往往『已經是』神經長歪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由體質因素和長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很難一朝一夕改變……」他接著說。
「可是,她(指女作家事件)吃藥吃了10年啊、10年!這10年難道都沒幫助嗎?」作者說
「有阿 ,如果說藥物沒有幫助的話,或許她早在十年前就已離去,而不會留下我們現在看的文字。」長庚醫院神經藥理研究員吳聲暉說。
『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指用典型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彰的當事人),拉遠一點看看事情會不會清楚一點。我們怎麼會期待一個長久習慣某種思考的人在吃藥以後『自動』變好?那種思考方式(或者更深層的壓力)如果沒有變,單靠藥物怎麼可能有辦法讓神經自動長成另一種的樣式?事實上,基因與環境同時影響了神經的發育,而我們的思考也不斷的在編修神經連結。藥物造成的腦內化學物質濃度變化,也不過是會影響神經發育的其中一部分原因。」
「其實我個人更好奇的是,所謂的從憂鬱症中康復了,是真的不再那麼容易陷入憂鬱情緒嗎(其實,隨著復發次數增加,復發率也會增加,甚至會高達40%以上)? 我沒有明確的證據否定這個答案,但事情絕對不是這麼簡單。作者認為所謂的康復,是這個人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憂鬱情緒,情緒本身還是在的,但我們要怎麼去與它共存。這就跟物質依賴(Substance dependence)一樣,物質依賴沒有痊癒這回事,所謂的成功戒毒,是學到了如何去對抗誘惑,而不是誘惑真的『消失』了。」
如果今天由這個人的神經連結所形成的憂鬱情緒,已經超出了那個人所能負荷的範圍,而且在努力了很久以後仍然沒辦法好好的處理。聽完這段話,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在醫院的同事說的:「醫生不是神,精神醫療是有極限的。」
人類的大腦很獨特,科學研究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乙醯膽鹼...等)可以影響我們的身心,甚至「正面與負面的想法」,長久下來也會改變神經迴路的結構。但一般人只要適當治療與藥物輔助,改善作息及環境與想法,待恢復正常的「理智」並找出心中的「憂鬱糾結」改善它或者學會與它共存,在情緒來臨時適時地阻止它蔓延,復發率可以降到20%以下,慢慢的走出禁錮自己已久的心牢...
本篇引用摘錄重點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原文發表於:FB海苔熊 作家
以上版權仍屬作家海苔熊所有,僅摘錄篇幅部分重點,稟持著幫助社會大眾與受苦中的患者快速瞭解問題所在 而引用,如有疑慮將自行刪除。
引用: http://joycepsychiatricclinic.blogspot.tw/2017/07/photo-credit.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