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重點..描述著簡單的一句話


卻帶給我們生活中很大的啟示作用.....


嬸嬸的父親有三個女兒,分別嫁在相隔不遠的鄉鎮,


有一天,這個父親心血來潮,想去看看三個女兒。 



他在早上十一點的時刻來到大女兒家,大女兒正忙著做午飯,


離吃午餐的時間尚有一個小時,老人家坐了一會兒,起身到二女兒住處。



十二點多,來到二女兒家,她們正在用餐。二女兒問:


「阿爸,你呷飽未?」客氣的老人頻頻點頭,笑著說:「呷飽了,呷飽了。」 

二女兒竟然就信了阿爸這番客套話,便不再招呼他吃飯。


事實上,老人家的肚子餓得很。 


       
離開二女兒家,來到小女兒家時已是下午一點過後,


小女兒正是我嬸嬸,她得知父親剛剛去了二姊家,


心想他必定在那兒吃過飯了,於是沒有開口詢問父親吃了沒,


盡是閒扯些雜事。


 


這個餓著肚子的老人,回到自己的家時已經是下午兩點多,


獨自到菜園摘了一把豆子,自己炒了吃,


沒想到三個女兒的家各繞一圈, 連頓飯都沒得吃,唉


,真的是「三個女兒卡輸一把菜豆子」


 


事後,老人提起此事,不忘告誡女兒們,


下次有人在吃飯時間來訪,要請人家「來呷飯」,


而不是問他:「呷飽未?」 


      
聽了這個小小的典故之後,我終於明白為何每次吃飯時間到隔壁嬸嬸家,


總是開來就說:「來,來吃飯!」 

嬸嬸說得沒錯,「呷飽未」和「來呷飯」


同樣都是請人家一起來吃飯的一句話,


後者讓人感受到主人更多的熱誠,同時對於造訪者亦是個好台階。 


 


  簡單的一句話,就因表達方式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結果。


 一句好話的學問,的確可以從生活中去學習的,不是嗎?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好萊塢艷星瑪麗蓮•夢露主演過一部影片《七年之癢》,它告訴觀眾,男女婚姻到了第七年,就會因想要求新求變的欲望而出現危機。人類學家海倫‧費雪分析聯合國的人口統計年鑑更發現,婚後第四年是離婚的高峰,換句話說,「七年之癢」已經過時,很多人四年就開始「癢」了,雖然有不少離婚並非當事者想「求新求變」所致。


 


  離婚率的節節升高,讓夫妻「永浴愛河」的誓言變成難堪的承諾。有人因此認為,「從一而終」的單偶制並不適合現代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多數離婚的男女卻都會在三或四年內再婚,再度許諾跟另一個人「永浴愛河」,而不是過著生張熟魏的雜交生活,這表示當前的人類還是比較適合單偶制的,但卻是一種系列性(階段性)單偶制。


 


  何謂「系列性單偶制」?它意指人在一生中有一系列長期或短期的性獨占的男女關係。我們說大部分的鳥類都行一夫一妻制,其實很多都屬系列性單偶制,也就是在同一個繁殖季節裡是一夫一妻,共同哺育雛鳥,但在下個繁殖季節來臨時,共築愛巢的已是不同的對象。在過去的人類社會裡,因為死亡率高,鰥夫寡婦再婚的不少,那也是系列性單偶制;而現代人普遍晚婚,從情竇初開到結婚可能長達十餘年,在這期間所發生的一系列戀愛事件,也是一種系列性單偶。單偶制意味著愛與性的獨占,並非都要結婚;而系列性單偶制則意味愛與性的獨占已非「天長地久」,而只是「階段性」的。


 


  當戀愛和結婚的次數越來越多時,系列性單偶制儼然已成為一種日漸被接受的男女關係型態。好事者更為它「規劃」出一種「理想」的型態:譬如在安德森的科幻小說《處女星球》裡,每個人一生都有三次婚姻,男人的第一次婚姻是為了滿足性衝動,第二次婚姻是為了繁衍後代,第三次婚姻則是為了尋求成熟的伴侶關係。


 


  女人同樣有三次婚姻,但順序稍有不同,第一次是為了生育,第二次是為了性享受,第三次同樣是尋求成熟的伴侶關係。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婚姻的撘配上,男孩子在16歲性衝動最強烈的時候,和2840歲間的熟女結婚,滿足彼此的性慾,這次婚姻持續約10年左右。男人在26歲或稍晚,身心及社會條件都成熟時,再和年輕而健康的少女結婚,生育幾個小孩,撫養到6歲左右,再將小孩交給國家照顧和教育,這次婚姻持續約10餘年。等男女雙方都進入450歲的中年期後,他們再尋找理想的對象,開始最後一次的婚姻關係,這次婚姻注重的是共同的興趣與成熟的伴侶關係。


 


  聽起來似乎還誘人的。男女之間不外乎性、傳宗接代與伴侶關係,到底是要「三分天下」,在不同階段從不同的對象身上獲得滿足?還是要「三合一」,從同一個對象身上得到滿足?已經成為一個考驗當前人類的嚴肅問題。


 


  (2008年,原載中國招商銀行《財富生活》月刊)


引用:一生該結幾次婚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王溢嘉的書讀到這一篇 感覺像找到拯救疲憊婚姻的一帖處方 


也許值得許多夫妻照樣做個實驗 就找出來分享


 


引用自:第二次親密接觸



 

最遙遠的國度乃是愛人的內心──二度蜜月的最佳勝地。


 


  表妹二度蜜月回來,特別打電話來謝謝我給她的建議,我嗯唔數聲,表示恭喜。結婚十年,本來期待到歐洲二度蜜月的他們,因為經濟不景氣,年終獎金沒了、請假也不准,計畫泡湯。我給表妹一個省錢又省時的提議:夫妻倆不妨到市內的旅館“住”個十二小時,結果似乎產生了奇妙的效果。


 


  在這十二小時裡,必須遵守“四不一沒有”:不離開旅館房間、不看書報電視、不接打電話、不談論別人的事、沒有訪客(服務生送餐點來除外)。看起來有點荒謬、非常無聊,但其實是要提供夫妻深度親密接觸的機會。我不知道表妹夫妻在那十二小時裡做了什麼、說了什麼,但提出這個“親密關係實驗”的心理學家布蘭登,告訴我們最可能發生的情況:


 


  在剛開始的一個小時,彼此也許都會覺得怪怪的,因為以前在百無聊賴又相對無言時,早就打開電視、出門逛街或各做各的事了,但那其實是一種逃避,如今兩個人只能待在小房間裡,敞開肉體和心靈,作愛或者交談,而後者顯然要多於前者。慢慢的,他們會找到共通的話題,但因為不能談別人,只好談自己,於是個人的看法和感受會一點一滴地顯露。當然,有些看法可能會激惹對方而產生爭辯,但因為無法逃離,雙方只好再把話說得更清楚一些,做更多的自我揭露。如此經過幾個小時,談了更多後,兩人即可能會滋長出一種新的親密關係,很多夫妻甚至會愉快地作愛。


 


  但實驗尚未“成功”,他們仍必須繼續待在房間裡。於是,兩人溝通的領域開始擴展,談起過去、未來、從未提起的更隱密心事。你揭露得越多,對方也表白得越多,終於,兩人開始踏入平日的禁區,解除心理甲冑,談論各種以前不能談、不敢談的問題,它也許會破壞原來的虛假關係,但卻能為更真實的關係提供基石……。總之,布蘭登的實驗告訴我們,多數夫妻在經過十二小時的密談後,不僅彼此好似第一次認識真正的對方、發現連自己都不太熟悉的自我,而且和對方共享自我,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親密關係。


 


  渴望到遙遠的國度去度蜜月嗎?很好。詩人早就說過,最遙遠的國度乃是愛人的內心,它需要你每隔一段時間就放下一切,專心飛行十二小時,一次又一次,方能抵達。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 語 道 破深度用語 ~~~ 言之有理(文章來自網路)
































 

1、世界上難以~~自拔的,除了牙齒,還有愛情。




 

2、廢話,是人際交往的---第一句話。




 

3、現實中,人們用真名講假話;網路上,人們用假名講真話。




 

4、生時---何需久睡,死後---自會長眠。




 

5、痛苦,本來就是清醒的人,才能擁有的享受




 

6、大學就是~~大概學學。




 

7、所謂長大,就是,你知道那是什麼事;所謂成熟,就是,你知

 

道後,故意說不知道。


 

8、愛情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淡;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

 

風雨。


 

9、願意留下來,跟你吵的人,才是真正愛你的人。在乎你,才爭

 

才吵。留下來的,是不離不棄。


 

10、謊言與誓言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聽的人~~當真了,一個是說的

 

~~當真了。


 

11、回憶,是通往寂寞的牢。


 

12、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

 

下輩子不一定能~~碰到。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gotong6988/article?mid=13739&page=1#13757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民國50年駐台美軍拍攝高雄街景的彩照


高雄客運汽車《引擎在車頭》;美國海軍大兵在景區拍照


美軍與屏東原住民孩子們玩耍









牛車載運水泥


左營祖厝






街頭碉堡


高雄港


 

高雄港

 



古蹟前留影的一毛四星警察



高雄街頭 

 

高雄街頭 


 

旗津海水浴場的國軍海軍陸戰隊水鴨子


 

 

高雄旗津的美軍

 

高雄市區街景


 

高雄港



高雄港


看這些照片 高雄當時的天好青 水好藍 空氣好清新


~~圖片來自網路 如有侵權請告知~~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石敢當



風櫃的玄武岩




風櫃的溫王殿







仙人掌花






陸小芬的桂花巷


花宅是地名不是姓氏




咾咕石蓋的房子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仙人掌花






陸小芬的桂花巷


花宅是地名不是姓氏




咾咕石蓋的房子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889-3558/article?mid=239159&next=236484&l=f&fid=62&sc=1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丑‧人生


有一首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老歌~「小丑」,它是由國內知名導演劉家昌先生作曲,孫儀先生作詞。以下是這首歌的影音檔和歌詞:




掌聲在歡呼之中響起,眼淚已湧在笑容裡。
啟幕時歡樂送到你眼前,落幕時孤獨留給自己。
是多少磨煉、和多少眼淚,才能夠站在這裡。
失敗的痛苦,成功的鼓勵,有誰知道,這是多少歲月的累積。
小丑!小丑!是他的辛酸,化作喜悅,呈獻給你。



「小丑」是一份屬於表演性質的工作,它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透過肢體語言和誇張的表情,努力地將歡樂傳遞給每一位觀賞他表演的人。不難想像在觀眾面前時時得保持著笑臉和搞笑逗趣的小丑,他怎麼可能每次心情都輕鬆愉快或天天開心呢?


每到演出的時候,不管扮演小丑的人心情再怎麼糟糕,都必須壓抑著他真實的情感,還要裝出一副討喜的模樣好讓觀眾感受到快樂,只有等到曲終人散時,他才可以卸掉濃妝艷抹回歸現實,面對真實的自己。想引用「小丑」這首歌作為我這篇文章的開場和主題,是因為聽到好友分享她真實的人生際遇後使我感觸良多,所以想藉這樣的主題來抒發一下自己的心情罷了。


我有個很要好的朋友(化名),前陣子發現她經常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有時還一臉憔悴的樣子。有一回她終於自己鬆口,一股腦兒的將她不開心的事情通通告訴了我,這下子我才知道原來這些年一直飽受憂鬱症所苦,並持續吃了好幾年的抗憂鬱藥物。或許下面的故事,可以讓人更瞭解她之所以身心受到煎熬的可能原因....。


向來個性開朗又熱衷於宗教活動的,靠著信仰的力量和對自我的高度期許,總是不斷地鞭策自己朝著標竿前進,儘管她有時感到身心疲憊,還是會努力地堅持著。看著身邊的弟兄姐妹生命不斷地成長及改變,更加激勵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只要是來自教會領導的教導或要求,她都會義無反顧,不管是否個人能力所及都會盡力去達成,對於自己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也會暗自深切檢討和反省。


總是努力的在追求信仰上的夢想,因此對家人、朋友和同事的付出與關心也都樂此不疲。在教會裡,弟兄姐妹間的關係和互動都相當的密切和熱絡,那種感覺彷彿像身處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裡。每當感到累了或心情低落時,大家庭裡的成員便會主動的給予關懷及鼓勵,這種彼此互相扶持和相親相愛的關係,讓她覺得更勝過自己的家人。其實這樣的互動模式也是現實社會的人際關係中所最欠缺的,所以她對教會裡這種緊密的關係相當地引以為傲,更希望能將這樣的影響力擴及到教會以外的關係層面。


不過時間久了也漸漸發現,這種近距離又互動頻繁的關係,背後其實也隱藏著某種“迷思”。因為每個人難免都有缺點或個性不合的問題,團體中總有些人不是那麼好相處,太過靠近或太過直接的關係,互動起來難保不會有意見相左或產生摩擦的時候。一開始時或許可以透過信仰的力量彼此包容,但類似的情形一再發生時,“包容”就會變成“容忍”,到最後還演變成心生嫌隙,明明心裡就不爽對方卻勉強自己裝出一副友好的樣子,儘管表面上維持著“看似和諧”的關係,但雙方的心裡卻是誰也不願服誰,以致到最後變成關係上的“內傷”!


雖然試著忽略這種關係上所引發的負面效應,全心地聚焦在信仰的付出、奉獻和生命的改變上,只不過在教會很多的聚會和活動中,還是要常常面對那些讓自己內心感到不舒服的表面關係。這種令她隱隱作痛的內傷猶如一股無形的力量,不斷地在她心裡拉扯著,進而使得她以往對周遭的人那份甘心樂意的付出和關心,現在做起來卻感覺異常地吃力和勉強,就像是壓抑著自己真實的感受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偽善」!忽然間她驚覺自己好像是戴著笑臉面具的小丑,在眾人面前總是露出一副“笑臉迎人”的模樣....。


的娓娓道來,讓我逐漸明白為什麼她會那麼愁苦了!因為小丑在舞台上的表演並不是扮演者的真性情,那只不過是一場取悅眾人的演出罷了。而之所以要展現出她對別人的善意與熱情,卻是要讓別人相信那是出於她的真本性,難怪當那個發自她內心“真實的聲音”大聲反撲時,會讓她分不清楚那個才是“真正的自己”了!活在這樣錯亂的人性中,又總是與真實的自我相違背,怪不得這種衝突會使得心力交瘁,不支累倒了!


在現實中,或許有些人真的喜歡戴著面具不願以真面目示人,甚至將自己的外表包裝得光鮮亮麗,為的是要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也有些人他們深昧現實生活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害怕自己會受到傷害,所以不知不覺地也戴上了面具,也許這是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所作出的反應吧。的遭遇確實令人同情,但也只有瞭解她的人才能體會她那種既矛盾又無奈的複雜心情!


最後,我衷心希望親愛的能夠先停下腳步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試著讓自己放空一段時間,仔細聆聽心底那個真實的聲音,勇敢地為自己未來的人生再次出征吧!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家好~


我是親愛國小的陳珮文老師,感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與鼓勵,許多的 ­建議與加油聲我們都聽到了,我們會更努力,其實參加比賽只是一個 ­讓孩子站上舞台學習的機會,重點是過程,在這過程中,我看到了孩 ­子們的努力,他們從一開始的左右手不分,到現在能蹲馬步能有整齊 ­劃一的動作,這都是進步,孩子們在學習打鼓的過程中學到的不只是 ­打鼓,我們孩子在打鼓前必須先靜坐,他們學到了靜心,他們還學到 ­了團隊精神,他們也都知道比賽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學習,雖然還 ­沒參加比賽,但看到這許許多多的人對我們的支持與鼓勵,這更勝過 ­參加比賽得名次~謝謝大家,很感動!!!!


祝大家心想事成


親愛國小陳珮文 敬上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