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一盤冷飯翻一些舊帳
寫這篇文章我自嘲就像白頭宮女話當年………
話說最近客家電視台製播以張毅的原著小說「源」為劇本的連續劇,
還有5月30日中國時報的一篇由蘇惠昭執筆「林清玄再出發」的報導,
勾起了我沉殿在心湖塵封已久的青春往事。
林清玄的故事容我以後再述,先讓我跟張毅翻翻一些舊帳。

「琉璃工房」的創立,讓現在的年輕人還認得張毅,
但台灣六、七十年代頂尖的女作家蕭颯,我想年輕人對她應該都很陌生。
1986年「給前夫的一封信」這篇文章,讓她毀譽參半,
有人說她有勇氣,有人說她太犀利,但讓張毅、楊惠姍從此化暗為明是不爭的事實,
反倒是這篇文章刊出之後,造成蕭颯封筆銷聲匿跡隱居至今,文壇隕歿一顆星。
2005年曹瑞原要以白先勇的小說「孤戀花」開拍電影,白先勇指定要由蕭颯來編劇。

這是她沉寂了二十年後,首度在媒體上再看到她的消息。
我和張毅是同班同學,當年我們一起上陳耀圻導演的課,
陳耀圻老師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系碩士,
是繼胡金銓導演之後拿下電影碩士學位的第二人,
在五、六零年代的電影圈,這樣的學歷背景是相當少數與顯赫的。
當時他指定每個學生在學期結束之前要繳交一部八釐米的電影作品,
我們必需分組,每四個人共用一部八釐米攝影機,
分到最後僅剩下的三個人被湊為一組,而那三個臭皮匠正是我、張毅和邱銘誠。
為了這個作業,我們必須利用課餘的時間去拍片,而當時蕭颯、張毅已經是一對戀人,
她是張毅實習作品的女主角,所以也跟著我們一塊拍片作功課。
也因為這樣的因緣,我和蕭颯自然而然成了好朋友。

他們都住在劍潭,在一次青年戰士報舉辦的青年作家活動裡認識了對方。
當年蕭颯正是所謂寂寞的十七歲,而張毅是闖入她生命的第一且唯一的男人。
蕭颯是人家的獨養女,養父母住在只有十坪大小的劍潭國宅,
張毅的母親有很深的門第之見,嫌棄蕭颯的出身,對這段感情萬般阻撓。
因為張毅家庭的排斥,蕭颯一度要放棄這段感情,
經過張毅用心良苦的懇求,這段感情才得以緣續。
張母為了要逼張毅就範,於是狠心斷絕了他的經濟來源。
張毅為了維護蕭颯和母親起了很大衝突,憤然離家出走。
離家後的張毅,邱銘誠收留了他,兩人睡一起,讓他暫時有了棲息處。
三餐就靠我和邱銘誠買二份自助餐,然後三個人分著吃,渡過了青黃不接的日子。
當時我們這樣的肝膽相挺,單純只為了成就他們的愛情。
後來,張毅找到了房子,才搬離開了邱銘誠的地方。
而這時候蕭颯台北女師專畢業當了小學老師,有能力接濟張毅的生活。

以前男大學生都要上成功嶺接受軍訓,上成功嶺前要先體檢。
而就在這次的體檢,張毅的身體被發現出了一個大問題,
因此他進了醫院開刀,動了一個大手術,在他的腎臟裝上兩條人工血管。
寒假結束開學時,我記得張毅傷口因為還未痊癒,時時都拱著身子挺不起腰身。
因為這個病,讓張毅免除兵役,也使得他比其他男同學早二年進入社會。
張毅畢業後在當時國泰集團底下的「理想傳播」任職,工作收入穩定,前程看好。
蕭颯一邊教書一邊寫作,成為當時暢銷作家,收入遠遠超過張毅。
在得到張家父母認同後,張毅和蕭颯終於修成正果步入禮堂。
他們結婚後,還是住在劍潭,一棟張毅父母名下的公寓,
家住南部的邱銘誠、蔡明輝那時跟著陳耀圻老師拍戲,就借住在他們夫婦那裡。
有一天陳耀圻老師請張毅去完成一部小說,描寫台灣在苗栗發現第一口油井的故事。

這部小說就是「源」,而「源」後來也成為張毅和蕭颯女兒的名字。
張毅為了完成「源」這部小說,於是辭掉原來的工作,專心投入寫作。
從事電影工作和執筆寫作一樣,收入是不穩定的,
當時我曾經偷偷問過蕭颯,她怎麼放心讓丈夫做這個冒險的決定。
她回答我說,因為她知道她的男人要的是什麼,所以她支持他。
「源」後來成為中影的第100部電影,也因為「源」,張毅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
雖然蕭颯當時已經是高收入的作家,為了維持一份穩定的生計,
讓張毅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實現他的電影夢想,蕭颯一直不敢放棄教職。
當時台灣的環境相當閉鎖,為了追求新知,張毅一年至少要到東京兩次,
除了去觀賞黑澤明、今村昌平等日本大師的作品,也了解其它國內無法取得的資訊。
而這樣昂貴的朝聖取經之旅,每次都花費不貲,
但為了滿足他的求知慾,蕭颯再如何精打細算,也會成全他。
婚後大約3年,有了穩固的積蓄後,務實的蕭颯才放心的讓自己懷孕。

「玉卿嫂」張毅當初屬意的人選是施思,可惜沒能如願,於是蕭颯建議了楊惠姍。
誰也沒想到,因為她的慧眼,不但成就了影壇新勢力,還為台灣的琉璃工業埋下伏筆。
楊惠姍跟蔡揚明導演的愛恨糾纏雖然轟轟烈烈,但她未曾為蔡導演作出如此的犧牲。
拍張毅的「玉卿嫂」時她全裸演出,雖然事後她自覺委屈而號啕大哭,
但也因此哭出了張毅的不捨,哭出了張毅的憐愛。
拍「我這樣過一生」時增肥17公斤,這是多大的賭注,台灣女星第一人!
萬一瘦不回來,魔鬼的身材變成水桶模樣,豈不毀了她一生?
但這犧牲卻讓張毅感動得從此就這樣陪她過一生。
蕭颯17歲認識張毅,他們分居那年她34歲。
她當時哭著說對我說:「我一半的人生都給了這個男人……」
自幼蕭颯孤苦無依,跟張毅風風雨雨走過這些年後,凡事她都信任他,
所以當媒體捕風捉影的報導時,她都當它是電影的宣傳。
可是後來她有所質疑時,張毅一慨信誓旦旦的否認,急了還會發脾氣,怪她胡鬧。
最後讓蕭颯孰不可忍的是張毅對她的欺騙,把她矇在鼓裡那麼多年,
她不願忍氣吞聲於是就發表了「給前夫的一封信」,控訴張毅對她的欺瞞。
而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張毅和楊惠姍一時亂了分寸慌了手腳,
他們沒想到一向悶不吭聲的蕭颯突然向天下昭告他們隱藏已久的情事。
因為「給前夫的一封信」的發表,讓人以為張毅、蕭颯已經離婚,
但事實上他們一直是掛名夫妻,近幾年才正式結束婚姻關係。

王俠軍也是我們同學,曾赴美國底特律創意設計學院研習玻璃創作,
他和張毅、楊惠姍成立「琉璃工房」之初,因為需要大量的資金,
楊惠姍拿房地產去抵押,傾家蕩產投入了她所有的積蓄,
後來還到處舉債,張毅每天跑三點半。情急時,還曾找過蕭颯調頭寸。
我問過蕭颯:「你有借他們嗎?」
她嘆口氣說:「借,我不甘心,不借,又好像我沒情義。」
我又試探問:「你到底借了沒?」結果她還是有情有義的借了他。
所以今天「琉璃工房」的成功,還是應該要記上蕭颯一筆的。
究竟張毅和蕭颯都是明理的人,事過境遷後大家還都是互相關懷的朋友。
張毅長年旅居海外,在台灣的蕭颯偶而還會和年邁獨居的張母聚聚。
他們唯一的掌上明珠已經有了美好歸屬,目前定居舊金山。
我和蕭颯一直維持著往來,反而是張毅在外遇事件後我就沒再見過他,
直到四、五年前,琉璃工房在高雄漢神百貨舉辦展示會,我在電梯裡巧遇他,
二十年不見,除了擁抱我們再也無法表達懸在彼此之間的掛念。
回想當年我們都有烈火般的青春,時隔數十載,有些人已不再。
邱銘誠1997死於肝癌,他的死亡最不捨的是陳耀圻老師。
他回憶起邱銘誠,泣不成聲說了這樣的話:「為電影鞠躬盡粹,回報卻不成比例。」
蔡明輝定居嘉義,一兒一女都已成家,但是這些年來一直很辛苦的在跟癌症奮鬥。
而我依然是你們口中的花蝴蝶,只要有陽光永遠都可以看到我飛舞的身影。
蕭颯生活極為低調,她的照片非常稀少,所以格外顯得珍貴。
照片出自【當代文學史料系統】
她曾是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邀請作家,這張照片是那時候拍的
白樺(左)在非馬家作客。著紅衣者為台灣女作家季季,右為蕭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