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路:http://www.womenwatch-china.org/newsdetail.aspx?id=329
最近聽了幾個故事 感受著女主角在情感中的情緒波動 自我分解
想到女權運動先驅 西蒙波娃和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故事
以下引用:七年級的腦袋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
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
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
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I’m so eager to see you again
but i wouldn’t ask to see you
not because i’m proud
in fact, in front of you
i cede all my pride
yet 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1950年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波娃〈法國作家〉-越洋情書
很久沒有觸動人心弦的文字了
這段時間忽然發現自己好像乾涸了很久
最近一直想辦法把自己充氣填滿
或許
是因為日復一日的工作讓人停滯
也或許是過於安逸的感情讓人沒有波瀾而停滯
總之
感謝這段時間與我分享的每個人
這段看似癡情不已的文字
卻是西蒙波娃寫給所謂的外遇對象的文字
然而
說是外遇對象似乎又過於沉重
因為西蒙波娃和伴侶沙特之間本來就沒有婚姻的束縛
只是一對精神上的牽手
所以這樣一段饒富情感的文字
產生的背景確實讓人玩味
不過並不是要來討論西蒙波娃的情感
單就文字之美
這段文字深深打動了我
當然
很多人對於這段文字有著不同的看法
我看到有人批判西蒙波娃的女權主義
批判所謂的不主動去見人家就是她的驕傲
當然角度不同看到的事實就會不一樣
我也不想陷入女權的辨證
坦白說
我只是深深的體會到
西蒙波娃寫下這段文字時
她內心的掙扎與無力
還有透露出她想保持一點自尊的心境吧
我跟她不熟
但是在這些文字上
我和她有所共鳴
你們呢?
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掙扎?
....................................................................
延伸閱讀: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
西蒙波娃的越洋情書
Lettres a Nelson Algren
作者:西蒙.波娃/著
原文作者:Simone de Beauvoir
譯者:樓小燕、高凌瀚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04年08月02日
在沒有手機、也沒有網路的年代,十七年、三百多封的情書,
維繫了一位女性主義者與男作家的祕密戀情!
被譽為二十世紀女權運動先驅的西蒙.波娃,拒絕傳統妻子與母親的角色,
不結婚、不生育,終生與沙特維持伴侶的關係,但她在美國,卻有位「親愛的丈夫」?
1947年的美國之旅,已有沙特在身邊的波娃,結識了青年作家艾格林,兩人一見傾心,
一場橫跨大西洋的戀愛從此展開。
波娃當時早已建立「女權代言人」的國際聲譽,戀愛卻讓她極端屈抑自己:
艾格林不懂法文,波娃就貼心地用英文寫信給他,費盡心思一如平凡女人。
波娃渴望異國戀人能更了解她,在一封封甜蜜書信裡,
與艾格林分享對社會、戰後情勢、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的觀點。
沙特、卡繆、惹內這些巴黎知識份子,自然也成為波娃筆下捕捉的鮮活影像。
書信有時比自傳更貼近真實、更能呈現名人的完整面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