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看到一些人的言行 腦袋帶就會閃出
~這個人可能有身心症 是否要建議他去看醫生~
因為怕是自己的職業病 就像醫生總是能很快看到
病人的健康狀況
根據這些報導 我想我的敏感臆測
應該有相當的準確度
我總是抱著去給醫生診斷一下 沒病最好
有病症及早處理更好 最怕得是忌疾諱醫 麗思
...............................................................................
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15/06/2011 09:49
台灣人有多心苦?
十二年內因心身症就診人數暴增四倍,
一年吞掉一.五億顆鎮靜安眠劑,
連國中生、高中生都因為睡不著,
背著書包去看精神科醫師。
我們該如何面對?
參考文章: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綠草如茵,藍天白雲,這個佔地超過六十公頃的美麗校園,對助理教授林青青(化名)來說,卻像個披上天堂外衣的「煉獄」,讓她終日想逃。
晚上八點,林青青的辦公室還燈火通明。從歐洲拿到博士學位,到國立大學教書不過第二學期,她就像是學術象牙塔中最底層的「工蟻」,手上握有兩個研究計劃,另有計劃在國科會審查中,每天有開不完的會,還要找時間備課準備教材。
我想到吃飯就害怕!
(節略 全文請連結健康雜誌 473期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
這就像是一場「瘟疫」,在台灣正在快速擴散。根據「台灣華人身心貝思特協會」調查,和林青青一樣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有五百四十萬人。佔二十歲以上人口的三一.七%,幾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
2011-05 天下雜誌 473期 作者:林倖妃.謝明玲
他們共同特質是具有三種以上症狀,包括浮躁或不耐煩、容易疲累、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易激躁、肌肉緊張,以及難以入睡或睡不安寧,且持續半年以上而有慢性化傾向。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新興流行病」讓人連覺都睡不好
這股狂潮襲捲各行各業,人只能隨之起舞。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九年,因為心身症(根據台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廖士程指出,泛指焦慮、憂鬱以及與壓力相關之精神官能症)而到醫療院所求診的就醫率,從每十萬人有一千三百人暴增到五千三百人,足足成長四倍(見表1)。
在台灣掛著精神科、身心科名號的診所,愈開愈多,從二○○二年時全台五三家,到今年二月已暴增到一五九家,十年間呈現三級跳。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台灣人的身心不健康,已影響到國家整體競爭力。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甫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調查中,台灣雖然總排名從第八名晉升到第六名,但健康和環境(Health & Environment)部份在參與評比的五十九個國家中,卻排名第二十七名,比一向被認為高度競爭的香港(第二十四名)還落後。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過勞肥人數日益增加
焦慮、憂鬱不但是台灣人的健康殺手,也造成肥胖的人日益增加。台灣肥胖醫學會發現,壓力過大會造成人體內的血清素下降,一旦快速下降會讓人覺得焦慮而煩躁不安,而以本能性的吃來解決,以致年紀輕輕卻肥胖愈趨惡化。
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稱為「過勞肥」。肥胖造成血壓高、血糖高和三酸甘油脂高,隨著三高緊接來的就是心血管疾病。他曾看過一個年輕人,退伍後到知名電子廠工作,不過短短五年就當上經理,代價卻是胖了二十五公斤以及代謝症候群。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有這樣的病,自己很苦,但有苦沒人知,」看過上萬個病人的他說,他們的苦在於有這麼多生理症狀,卻檢查不出來,「這不是要他運動、放輕鬆就會好,」李明濱認為,他們需要的是專業醫師的協助。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人際互動讓上班像打仗
其次是社會複雜,「無法感受到溫暖」也不斷在啃噬人心。心理諮商師吳浩平在臨床上,看到不少人因為人際關係,陷入焦慮、憂鬱而前往求助,「對他們來說,上班就跟打仗一樣,」他形容。
因為在工作環境中沒人支持,也沒有朋友,無法真實面對他人或和人親密互動,因而感到孤獨,更沒有安全感。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新思惟:「人性面」比考績更重要
心苦,造成的身心疾病,顯然已成為現代社會最可怕的敵人。一位出版社負責人談到花費心血栽培的主管,到公司二十年,體重整整多了五十公斤,就像吹氣球。「明明知道他有問題,但他就是不去就醫求助,」語氣中夾雜著憂慮。
為了不讓問題惡化,已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引進「EAP員工協助方案」,照顧員工心理健康。它們委託專門協助企業員工的顧問公司或心理諮商診所,或是內置專業心理師,鼓勵職場員工前往諮詢或諮商,並適時給予心理輔導。
企業也要思考重新形塑企業文化。將人才當成重要「資本」,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洪瑞斌認為,不論是委託顧問公司或心理診所駐診,都是外來制度和系統,需要和企業文化相融合。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學習與憂鬱症共事
但更關鍵的是,個人的態度也要尋求轉變。雖然隨著心身症就醫率不斷成長,顯示國人對心身症的態度愈來愈開放,也愈來愈願意尋求幫助。但研究顯示仍有七至八成已出現心身症的人,以為「自己可以解決」。
即使是專業醫療人員也是如此。一位醫師談到他的工作壓力大到從拉肚子到心悸、胸悶,眼睛因自體免疫出現肌肉發炎肥厚。最後聳聳肩說,我只能多正向思考,把一些事情看成挑戰,看成對社會的服務,「不然真的會壓得喘不過氣來,」他說。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相對於美國就業者每年工時一千九百一十一小時,台灣卻是兩千零七十四小時,顯然須承受更高的身心成本。
高耗能的成長,換來高耗能的人民。但對個人和家庭而言,身心健康卻是無法替代的核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