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師轉彎 路更寬


Career就業情報網2006-10-12記者 蕭西君)


當白色巨塔風光不再


曾幾何時,醫師的白袍開始蒙塵,不僅收入大不如前,還要面對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使得兼職、進修、轉科的風氣,逐漸在醫界蔓延。同時身兼「家醫科醫師」和「律師」的黃清濱,不久前聽同業轉述,有2個醫學系畢業生,竟然到車廠當起汽車業務員來了。「整個醫療環境不好,很多醫師都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以後從醫,」他無奈地說。
10年來,醫師收入逐年下降。


台大醫學系主任黃天祥評估,醫學中心的住院醫師,平均月收入約為56萬元,做到主治醫師,收入約為1213萬元,但是,「冷門科別的主治醫師,薪水可能跟住院醫師差不多。」
「高醫師家庭醫學診所」醫師陳皇光則評估,比起10年前,現在的主治醫師,收入「平均大約少了5萬元左右。」醫師,已經不再是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


浮動點值 醫院叫苦連天


醫師行業的窘境,主要來自健保總額預算制。醫院申請健保局給付費用時,健保局核准的是「點值」而不是金額,其中大概只有藥費維持固定點值,其餘均為「浮動點值」。同層級各醫院,可申報的總額是固定的,一旦醫院申請給付額度提高,浮動點值就降低。根據統計,現在的浮動點值僅0.70.8,也就是說,醫院向健保局申請給付100元,實際上只拿得到7080元。形成看診量衝愈高,營收降愈多的奇特現象。醫院收入縮水,只好調降人事成本,最先砍的,就是醫師的薪水。醫界流傳所謂「789專案」,當醫院出現虧損時,行政人員薪資打9折、護理人員打8折,而醫師則是打7折計算


糾紛頻傳 醫師提心吊膽


浮動點值已經讓醫師叫苦連天,健保局「事後追討」的計價方式,更讓許多基層診所怨聲載道。舉例而言,93年時,健保局依照浮動點值0.8,支付醫院申報的款項,但是到了95年,健保局審核發現93年的浮動點值應該是0.68,又回溯追討先前溢付的0.12點值和金額。此外,健保局審核醫師處方箋時,若發現藥品處方不合健保局規定,不但不給付該項藥品的費用,還要回推追繳。追繳時採用的是「推測比例」,比如,按照此項藥品開出的總量乘以20%來計算,讓醫師收入進一步縮水。許多基層醫院付不出追討款項,開業醫師只好舉債度日。一位開業醫師估計,為了還清健保局款項,他等於整整2年半都沒收入。「有位老醫師因此兩度中風,」黃清濱感嘆。雪上加霜的是,醫療糾紛不斷增加,「醫事鑑定案件被告對象統計」指出,7681年間,因為醫療問題挨告的醫師有930人,到了8893年,增加到1,589人,12年間增加七成。每況愈下的執業環境,黃清濱評估,「三至四成的現職醫師,都考慮過換工作。」


醫師轉型模式1:跨考律師


事實上,兼職、進修、轉科的風氣已經逐漸瀰漫醫界。具有醫師與律師「雙重專業」的蘇嘉瑞就是一例。醫學院畢業9年後,蘇嘉瑞很清楚看到醫療市場前景不再,利潤壓縮、成本提高、發展空間縮小。他體認到,醫師不能沈緬在過去的光榮中,一定要有所轉型,「不往前進,就是落後。」8年前,他毅然報考法律研究所,選擇當一名醫事法專業律師。跟蘇嘉瑞抱持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他估算,目前在法研所進修的醫師約有100多人,已經考取律師執照,開始執業者有11人。


醫師轉型模式2:進修與轉業


事實上,這股進修第二專長的風氣,早在10年前就初見端倪,只不過「早年進修的人以『院長級』為主,現在進修的學生,年齡下修到『主治醫師』層級,」在醫管所任教的康橋健康管理公司副總雷宗憲分析,醫管、資訊、醫工等研究所,都是醫師進修的熱門領域。醫師進修多半是「結合專業」,而非轉業。因為醫師養成不易,醫學院7年、專業訓練5年,投資成本遠高於其他行業。「進修不可能跨到不相干的行業去,」蘇嘉瑞統計,目前醫師兼職或跨轉的行業,主要有保險、直銷、生技公司、藥廠、律師等。以醫學為基礎,發展第二專長,成為醫學系畢業生未來的趨勢。


醫師轉型模式3:開發醫療副業


另一個現象,則是冷門科別兼營熱門科別。在少子化、健保點值縮水以及醫療糾紛日增的情況下,醫學系學生選科的大熱門,由過去的四大科「內、外、婦、兒」,轉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復健科」。只不過,各個科別錄取人數有限,住院醫師轉科也不容易。陳皇光觀察到,已經有不少住院醫師選擇在專科受訓完畢後,再念另一科;或者繼續往博士班深造,攻讀他科。已經開始執業的醫師,則尋找利基,另謀出路。醫界開始出現外科醫師開起美容診所、小兒科變身腦力增強中心、婦產科醫師專做不孕症、新陳代謝科醫師主打減肥、內科醫師兼營健檢中心等現象。「大家都在想辦法經營跟健保無關的項目,以增加業務收入,」陳皇光苦笑。


醫師鐵飯碗生鏽


根據衛生署統計,目前醫師的年增率維持在每年1,0001,300名。相較於其他的行業,醫師的所得仍屬中上,「醫師的鐵飯碗雖然生鏽了,但還不至於會摔破,」陳皇光打趣道。然而,醫師的競爭壓力加大,工時也拉長,「算一算醫師的單位時薪,你會發現醫師根本不是高收入,」蘇嘉瑞自嘲道。在可見的未來,醫療大餅將愈畫愈小,醫師兼職或換跑道的趨勢也會更形明顯。


轉業要考量年齡限制


不過,轉業並非一蹴可幾。現在任職於默沙東藥廠亞太醫學事務處處長的醫師楊冠洋認為,醫師雖有專業上的優勢,但轉業也要把握時機。他以藥廠徵才的觀點分析,醫師投入藥廠的黃金年齡是35歲以下但是,這段時間卻正是醫師的專業養成期。長達10年的專業之路,往往會限制住醫師往其他行業發展的可能性。楊冠洋認為,若有心想要投入別的行業,「一定要訂出自己的時間表,不要臨陣轉換。」如果還沒有清楚規劃出未來,蘇嘉瑞建議,至少要先「專注本業,打好醫學基礎,掌握核心競爭力。」他說。千萬不要因為看不到未來,一時恐慌,而投入自己沒有興趣的領域。



1. 醫師的專業養成不易,即使轉業或培養新專長,最好還是跟本身醫療專業有關,不要轉到全然不相干的行業
2.
近年有不少醫師成功跨足到法律、保險、生技製藥,或是從冷門科別跨到熱門科別,可做為取經的對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麗思 的頭像
    麗思

    麗思的部落格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