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父後七日》和《海角七號》有一個很大的共通點,就是要在地人才看得懂,片中很多的笑料,取材自非常獨有的文化,只是《父後七日》用的是喪葬文化。只要你參與過佛教式的葬禮或是看過別人辦,最好的是在鄉下地方,你就會懂電影中為什麼有很多東西,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只是說,非常莊嚴的葬禮這種事情,一般人不太敢拿來當喜劇的。
但《父後七日》並不是把一場喪禮搞得像是大鬧劇,它最底層的架構,還是一對兄妹回家辦喪事的過程,他們失去了父親,這點是一點也不開玩笑的地方,片中還是不時會流露出一些他們的情緒。好玩的是,它開了一些喪禮「商業化經營」的玩笑,它把很多不是最真誠而帶著其他目的的大小事件放大來諷刺(比如職業的哭爸…比如議員送罐頭塔把自己的名字寫很大擺在入口打知名度…),很多事情你看過的,只是因為你都在喪禮中而不會抱著幽默感去看它們,或是也不敢往一些「不敬」的方向去想,但《父後七日》一把這些「點」給提出來,就會讓你聯想到你曾經看過的,而發自內心笑出來。

或許你會想,這樣子玩弄喪禮,會不會不妥?
《父後七日》拿捏的不錯,片中的兒女並不是不傷心,但父親的過世並不代表他們一定要整天不快樂,並不代表他們一定不能讓自己喘口氣。而葬儀業者雖然是在「工作」,但因為也和片中的主角們認識,所以還是有一些情份在。就算片中角色的哭是哭給觀眾笑的,但有些時候,還是會突然不搞笑了,反而讓你的心跟著痛起來。如果你真的又剛好是失去父母的人(且感情很好)…看起來真的會想到很多自己的事吧



 


《父後七日》這部電影開始時,爸爸就已經過世了,我們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人,只有從後來子女的一些回憶中,去看他的人生片段。但雖然只有一點點,《父後七日》選用的片段卻很不錯,樸實,表現出爸爸的單純可愛,又能把這些點滴轉化成很珍貴的回憶。通常,在你最愛的人離你而去的時候,你想到的不是他的功勳彪炳,不是他的學歷或是當到多高的官,而是他和你相處時…那些沒什麼卻又讓你從來無法忘記的瑣事。

很喜歡《父後七日》選用了一段女兒十八歲生日的回憶,搞不清狀況的老爸,送了女兒「禮物」之後,很豪邁的就在路邊停下來,讓女兒馬上開始學騎他的機車,自己坐在後面給她載,一臉老神在在的放心模樣…這真的沒什麼對吧?可是…畫面又回到爸爸死後…本來是很搞笑的片段,女兒去把爸爸「不合宜」的卡拉ok照片「電腦處理」一下再載回家,卻在她把這張大照片從車子前面放腳的地方拿起來,改成背在身後這個可笑動作出現之後,突然和往事連結起來,而讓人一陣鼻酸…當年,也是這麼載著爸爸的不是嗎?




《父後七日》就是這樣子,在不斷搞笑的時候,會突然再切入現實,很妙的是,《父後七日》真的能讓你的情緒馬上轉換。或許不需要累積情緒是因為《父後七日》的題材是一種幾乎每個人都能夠體會也能夠了解的心情,也許你的父親還在,但你曾經想過,總有一天他會離你而去…和至親的生離死別,是人類最普遍的悲傷,因此《父後七日》不需要太用力,只要切入點對了,觀眾剩下的很容易就可以「自己來」而進入感動模式。

不過,《父後七日》還是笑的時候多於哭的時候,它的笑點都很容易笑,也有一些創意,媒體試片現場也是笑聲不斷。


這樣子的片子…大家都笑掉了父後的這七日,要如何結束呢?結尾肯定不會是個大笑料,一定要走感動路線的吧?但《父後七日》沒花這麼多功夫在回憶上,要如何來個精采的收尾呢?


結果,和《父後七日》的風格果然很像。《父後七日》的結尾,反而是在一陣子之後,一件非常小非常小的事情。但,你會懂的。如果你曾經愛過一個人,也失過那個人,你會懂的。一個很簡單的小想法,卻可以觸動埋在最深處的淚腺,你以為自己已經忘了,其實,他永遠在你心裡,只是你不再時時刻刻想著他,但,他永遠會在你心裡。

真的,別因為它是國片而拒絕它。也許它沒有好萊塢的調調,也許你還是覺得國語台語對白聽起來就沒有英語對白流利,也許電影背後沒有千萬美元資金打造質感,但《父後七日》有的,是把另類的幽默融合在屬於我們的文化當中,讓一部電影變得又好玩又親切,非常值得台灣觀眾支持一下。




(內容摘自火行者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麗思 的頭像
    麗思

    麗思的部落格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