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週和學妹去坎城看1895  感觸很深 以下引用之文章


正好道出兩者的差異風格與相應精神


看完1895的第一個感想是他不太可能像海角一樣大賣


一來風格非常嚴肅正經


二來是全片以客家語發音 在華語和閩南語為主流語言的環境下  語言成了 一點點隔閡


第二個印像深刻的是 唐山官府的人都走了 山賊和義民軍女眷都看出這場抗爭的必然失敗


為誰而戰 為何而戰成了爭議


對照現今處境 好像投靠中國就好了 他們幾乎是全世界公認必然經濟會更繁榮的國家


台灣也許沒有足夠的軍與糧與之對抗


誰不怕死?


正好前幾天在cinemax看一部愛爾蘭追求獨立的歷史片 


片中麥克所帶領的反抗軍已經戰到快不行了


邱吉爾還不知道


為了和平願意跟北愛爾蘭談判


談判結果北愛爾蘭還是英國的一部份


只是擁有邦內的自主權


這樣的結果 當然追求獨立的基本教義派不會接受


無論談判代表是如何以百姓生民身家性命為念而妥協


無論他如何解釋妥協只是邁向獨立的過程


最後愛爾蘭爆發內戰 而這位當初帶領反抗軍又擔任代表而妥協的麥克


在內戰中身亡 留下剛剛試穿婚紗準備婚禮的未婚妻


第三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如引用文章所說的那絕情倉皇離台的唐山父親背影


荷蘭人來了又走了 留下安平追想曲 唐山人來了又走了 日本人來了又走了


變成阿公的祖國是滿清 爸爸的祖國曾是日本 我的祖國是中華民國


不知道我孫子的祖國會不會是中華民共和國


在追求主權的過程中 我真的不夠勇敢 只敢敲邊鼓 不敢當先鋒 卻是不願悲觀


今天看到蔡同榮的投書再次求助美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3/today-o3.htm


三十多年來綠營人士的努力 沒有悲觀過 成就也看得到


不管藍綠 都是同胞 我們多麼不願意看到對立與傷亡 多麼希望大家立場越來越一致


勇敢爭取國際的了解與認同 透過和平的過程 爭取當自己國家命運的主人


以下錄自"自由廣場"


《一八九五》偏強於歷史重現的形式。同樣的悠長與深情,《海角七號》很熱鬧、很搞笑,《一八九五》很沉靜、很正經,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閩客之間族群情調的差異,只看到對同一塊土地的眷戀與思憶。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nov/23/today-o6.htm


那倉皇離台的背影

◎ 高志仁



從《海角七號》到《一八九五》,有奇異的呼應和巧合。


台灣與日本以歷史上少見的平和姿態結束殖民時代,台灣人和日本人之間愛恨交織的複雜情緒,促使魏德聖導演「回到歷史的原點」,也就是在台日人終戰引揚的失落時刻,歸國卻不知是否歸鄉的日本教師唸著給女學生的七封遺憾情書貫串全片,一個舊時代的能量包裹牽引著組成地方樂團的在地力量。


一九四五年日本時代結束的歷史,在《一八九五》回到了更早的原點。日本接收台灣的過程,從中國清廷官員在台北成立的「台灣民主國」迅速崩墜的樂觀,到南進過程中遭到當地民眾的頑強抵抗,征台親王隨侍軍醫唸著記錄跌宕心情的隨軍日記貫串全片,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抒發牽引著敢人所不敢的在地力量。


《一八九五》偏強於歷史重現的形式。同樣的悠長與深情,《海角七號》很熱鬧、很搞笑,《一八九五》很沉靜、很正經,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閩客之間族群情調的差異,只看到對同一塊土地的眷戀與思憶。


從台片脈絡來看,《一八九五》或可視為對《海角七號》的有力延伸與反饋,例如海角客家角色馬拉桑沒講半句客家話,不無遺憾,來到《一八九五》則一口氣讓客語從頭到尾講到爽。其中一幕閩南賊窟成員潛入客家莊偷東西吃被發現後,以客語自稱是「兔肥」(土匪),讓客家人大感驚奇(小賊以為他們聽不懂他講的客家話),點出閩客文化性格差異,是片中少數的詼諧場景之一。


吳湯興忘不了父親丟下家庭回返唐山頭也不回的絕情身影,經此意識啟蒙,他成為日本親王相對於倉皇離台的中國清廷官兵所指稱的「真正的本島人民」,其堅定的在地意識和保鄉衛土決心,應該是本片對當下政局最大的啟示了。


(作者為雜誌撰稿,http://kotsijin.hi-on.com/roller/kotsij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