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自:有心人工作室
http://tw.myblog.yahoo.com/heart-0321/article?mid=1468&page=0#1470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去桃園縣一所小學演講,講到一半,突然聽到一陣悅耳的旋律從擴音器中傳出來,原來是維瓦第的「四季」。正疑惑間,看到一群孩子衝到操場上玩耍,才知道原來是下課鐘響。
校長說,學校偏遠,孩子沒有什麼機會接觸藝術和音樂,他將世界名曲節錄二十秒,當作上下課的鐘聲,讓孩子熟悉,熟悉後就會喜歡,喜歡了,長大後就可以自己欣賞。他說,一個月換一次鐘聲的音樂,一學期下來至少可以聽三首世界名曲,六年下來也可以欣賞到很多。
我聽了很感動,真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人生到處都是受教育的機會,只看用不用心罷了。
上課鐘只是個信號,隨便用什麼聲音都可以,我小時候的學校是請校工搖鈴,人工貴了以後改為電鈴,電鈴聲音非常不好聽,為已經緊繃的升學神經更添上壓力。後來,很多學校換成西敏寺的鐘聲,但是還是不脫打鐘的概念,這位校長的巧思將例行公事換成音樂欣賞,給孩子多一點培養音樂細胞的機會。
其實,孩子在生活中所學到的東西遠比坐在課堂中來得多,人類最早的學習是在生活中,並非在課堂裡,尤其「美學」這種人文素養,更是要從生活中去潛移默化才會見效,風度和涵養是惡補不來的,我們現在的教育只注重評量,只會用考試來評量學生的學習,凡是不能考的東西都當作不重要,真是走得偏差了。
這位校長又說,生活教育最主要是整潔,學校窮沒有關係,但是要乾淨;所以,暑假中他與老師們把學校整理得乾乾淨淨,又種上一些便宜的小花,如非洲櫻、草牡丹,整個校園立刻煥然一新,跟以前不一樣了。他跟我說,「破窗效應」還真有點道理,校園弄乾淨後,學生就不再隨地丟紙屑了。
他每天早上站在校門口跟學生道早安,所以學生很自然的就養成見面打招呼的習慣,連見到我都會說「客人好」,讓我很驚訝。看起來,我們的孩子是小時了了,越長大越糟,你不能想像那些張牙舞爪、口出惡言的立法委員,以前曾經是說話有禮貌的小學生。我跟校長提到這一點,他大笑說,沒有關係,教育就像播種,農夫都知道撒下的種子不一定每顆都發芽,對他來說,只要有一半發芽;他就很滿意了,那些不發芽的,至少也知道自己應該發芽;做不到是一回事,連是非都不分,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知道自己做的是錯事,這個人就有悔改的希望,就怕根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錯事。所以,他覺得基礎教育很重要,是人格教育;根好,一時長歪,有機會扶正,就怕根爛了,上面再好,也不能持久。
我聽了很感動,臺灣的希望就在這一群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每個孩子都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耕耘的是未來的愛迪生還是愛因斯坦,但是只要有一個學生造福了人類,我們的辛苦就值得了。我想這是所有老師無怨無悔付出最主要的原因,別人工作的目標是薪水,我們工作的目標是希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