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吉祥臻的慶生會表演1




吉祥臻的慶生會表演2


吉祥臻的慶生會表演3


 


「懶於運思是最大的罪過」(西諺)


「人決不能被任何人,甚至不能被上帝,只當作工具,而不同時作為目的本身」【人即目的不是工具】(語出康德 <實踐理性批判>)


 


若干年來,教育部戮力於推動教育制度的改革(就是被不少有心人士口誅筆伐的「教改」),好不容易能把單一聯考制度順利廢除,並以多元入學方案取而代之。暫且不論多元入學的優缺,正在期望此舉可逐漸打破國人「一試定終生」的思考模式之際,卻又聽聞家長因參考書事件(民眾揭發書商偷天換日式地將教科書降價金額轉嫁到參考書費用之事件)抱怨連連,似乎意味著買不起昂貴的參考書,孩子的學業競爭就註定要輸在起跑點上顯示我們的家長仍擺脫不了傳統升學主義影響,且持有以考試成績論斷子女優劣的心態。當真使人有改的了「制度」,改不了「人心」之慨歎,升學主義的幽靈果真死而不僵!不禁讓人憶及百餘年前清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原寄望中西調和以強國本,結局卻是水土不服以告終。試問,被鴉片腐蝕了的身心如何駕馭船礛砲力?


    就筆者觀察,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制度或措施,一旦進入台灣社會便會荒腔走板、光怪陸離。以參考書為例,原本是設計讓學生用來複習課堂上所學到的原理原則,使其得以精熟習得之知識,若學生接受教師評鑑已能通曉原理原則之運用,則參考書實是可有可無。不過,當參考書成為學生欲獲取高分的競爭工具時,它反而轉變成控制、壓榨學生之時間與精力的金箍咒。依「參考書→高分→名校科系」的直線邏輯思考,參考書的地位便反客為主地凌駕教科書之上,成為眾學子及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所不可或缺之精神寄託。


    因此,腦中的價值觀若不改變,再多制度或技術上的變革都是徒勞無功學校舉辦的家長說明會,說明的應包括教育的精神與目的,讓家長瞭解學校要培養的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廣泛的興趣、對人的尊重以及自我潛能的提昇,而非讀書考試的工具,以從根破除升學與文憑主義的迷思。同樣地,政府喊出「拼經濟」的口號,不僅是賺錢入荷包似的宣誓,重要的是應提出政治、社會、教育、福利、以及文化等相關配套政策,除使民眾的經濟安全得以確保外,更能整體性的提昇國民的生活品質與素質。


    學校若成為篩選學生的競技場,將只會造就出更多欠缺學習意願和正向自我認同的學子。孩子如果在學校得不到成就感,回家又要因成績差被父母責難,那他(她)能到哪裡去呢?君不見,近年來中輟生犯罪及青少年沉迷網際網路等社會問題嚴重乎!我們的社會何時能創造出一所所「沒有失敗的學校」,讓學校中的工作者不以教出一批「好」學生為榮,而是以教「會」每一個學生為職志。


猶記日前,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在某場合專題演講中,引用美國總統已故林肯名言,「世界上沒有下賤工作,只有下賤的人」,闡釋職業不分貴賤,只要肯努力,行行皆可出頭天的觀念。本人認為,李院長的理念訴求於現今社會很少有人不懂或無法了解,但為何以考試分數高低評斷個人成就的「科舉餘毒」依舊普遍存在?原因自是錯綜複雜、千絲萬縷,而筆者覺察到一個很可以探索的因素是,台灣人內心深層的不確定感。


    人存活於世,汲汲營營於學位、工作,求的不外乎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倘若能名利雙收、位高權重,更可證成個人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故鮮少有人得豁免而不予追逐,這本也是人之常情,不宜用一種過高的道德理想加以批判。不過,在追逐的過程裡,人們往往容易由於身陷物慾而「倒果為因」式地昏了頭;也就是說,名利、權位的追求原僅是保障個人生活、肯定自我存在的手段,卻逐漸功能自轉地演變成駕馭存在(being)的目的。本是為了基本需求的滿足,到頭來卻發現這個需求怎麼也填不滿,悲乎!人成了需求的奴隸,人逐漸地從自身異化出去,終至完全失去主體性而隨波逐流。


    何以如斯?就台灣社會來看,筆者的觀察與解讀是,台灣人對自己的未來普遍充滿著一種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無形中觸動了對生存、生活的不安全意識,為了撫平這種基於安全匱乏所產生的存在焦慮,故而只好藉由不停地追逐、擁有,來讓自己好過些,來讓自己感受到明天我仍會安安穩穩地活著,同時,也可藉機逃避以免去面對內在如此脆弱的真實自我。在此前提下,少有人會選擇「冒險」去走一條未知但發展空間無限的路,汝不見,名校的醫學、電機、法律、企管等科系總是讓學子擠破頭,公職考試的名額永遠供不應求,而衡量個人高低的那一把尺,又豈只是李遠哲院長口中的分數或科系,個人以為更妥適的說法,是那一套讓不確定得以確定、讓人得以安身立命的世俗文化價值。


    筆者作如是想,台灣前途並非僅憑藉著選出一個「萬能政府」來因應各種劣勢或變局,而始終是繫於國民素質的能否提昇,而國民素質的提昇則仰賴教育,教育除了是專業知識、技術的傳授外,更應是一種生活態度、價值的經驗默會與人格養成。台灣的教育欠缺靈魂,故流於浮淺,社會欠缺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核心價值,故總是產生跟隨「主流」或呼應「民意」式的短線操作型態,長此以往,理想和願景則永遠只是口號!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語出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十一章)


 


《本文摘錄自版主之著作「觸法少年輔導實務──晤談室中的沉思、領悟與行動」(心理出版社,2006)一書》


引用自http://tw.myblog.yahoo.com/heart-0321/article?mid=1845&prev=1847&next=1844    謝謝群群的爸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