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大學原來只有76個學生*

美國費城大是享譽世界的著名高等學府,然而這所占地近百畝的綜合性大學最初營建時,僅僅付出了57美分的採購地皮價。如今人們慕名前來費城大學參觀時,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主樓的展覽大廳,在那裡懸掛著一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小女孩畫像,而這個不知姓名、年齡和出生地的小女孩,居然被公認為是這所著名學府的始建者。 
  故事發生在1803年,那時候的美國剛剛擺脫殖民統治,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一位體弱多病的母親牽著女兒的手來到了費城,但是她們找不到任何營生的活兒,被迫靠四處乞討來打發困苦的日子。 
  初夏的一天午後,母女倆來到城郊一所學校大門外,蹲在牆根處曬太陽。從牆裡傳出的琅琅讀書聲和鋼琴的彈奏聲深深吸引了母親身旁的小女孩,她不解地問母親這是什麼聲音,為何會如此動聽。母親愁苦地一笑,隨後告訴女兒,那是一所貴族學校,是專門供有錢人家的小孩子讀書和彈奏鋼琴的地方。 
  從此,小女孩一有機會就跑到學校圍牆外傾聽裡面傳出的悅耳聲音。 
  有一次學校禮堂內舉行音樂會,小女孩實在按捺不住強烈的好奇心,就懇求看門人放自己進去,卻被看門人拒絕了。 
  就在小女孩淚水漣漣地要走開時,一位老師恰好從旁邊經過。他問清緣由後,以自己的名義做擔保帶小女孩進到校園裡。小女孩疑惑地問那位老師:“既然富人和窮人家的小孩都喜歡這裡,那麼為何只接納富人子弟而拒絕窮人家的孩子進入校園呢?” 
  老師也許是為了保護小女孩那顆脆弱的自尊心,用善意的謊言笑著答道:“哦,因為這所學校太小了,小到只能容納下富人家的孩子。如果等到學校擴建的時候,一定也會歡迎窮人家的孩子來讀書的。” 
  小女孩此後一邊憧憬著美好的讀書夢,一邊繼續隨母親在城市裡乞討。但是就在第二年,母親不幸染病身亡,只留下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一個寒雪飄飛的冬日,有人在學校圍牆外發現這個小女孩也被凍死了,於是通知了流浪者管理中心的收容人員。 
  收容人員趕來處理小女孩屍體時,意外地從其口袋裡翻出57美分硬幣和一張字跡歪歪扭扭的紙條:“為了能把這所學校擴建得更大,使所有的窮孩子都能進到裡面讀書,我已經忍饑挨餓足足攢了57美分啦……” 
  人們讀過字條後,才曉得那些文字是小女孩母親生前教給她的。小女孩為了實現心中渴盼已久的夙願,整整乞討了一年時間才攢下57美分。但她不是把這些錢留給自己,而是想捐給學校用來擴建校舍以便全城窮人家的孩子都能被收納進去。 
  小女孩和57美分的淒婉故事被媒體報導後,人們無不為之動容落淚,同時紛紛把這種感動付諸行動。 
  一個房地產富商主動請求把近百畝土地出售給那所學校以擴建校舍,而且售價僅僅是57美分;接著有木材商、磚石經銷商等各個商賈巨頭更是傾其全力捐獻建材用品,繼而有無數能工巧匠到學校報名,甘願義務出工擴建校舍。那所本來小得不能再小的貴族學校就這樣逐漸擴大為占地近百畝的大型公立高等教育學校,並更名為費城大學。 
  費城大學從正式建校至今已二百餘年,它與美國其他名牌高等學府迥然不同的是,對待家境貧寒的優秀學子一直是減免費用和實行經濟補貼的。 
  這一切都是因為當年那個不知姓名的小女孩,是她把天真的愛散落成心靈的花粉,並傳播給更多心靈的花朵,因此釀造出人間最甘甜的花蜜。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財.jpg

剛來時,他衣著行為舉止都被覺得怪異。
常覺得被欺負而哭泣。或和人對罵。
我就過去安撫他。

因為七十多歲的管理員很慈悲,不嫌棄,讓他當志工幫手。
調教他衣著,有時給他衣服帽子。漸漸穿著乾淨整齊。
他有時會去拿人家的東西把玩,管理員也耐心教他。不可動別人東西。
漸漸的,他協助整理桌面,收拾歌本,跟客人打招呼。常常笑臉迎人。
我手術那陣子,他常關心。前幾個月我手腕一點小傷貼著OK絆。第二天他就拿了兩塊OK絆要給我貼。
最近,他更有信心了,人少時會點一兩首歌來唱。
雖然其實聲音不像唱歌。
但是我們知道他心裡已經有好多歌。
心裡有好多歌,真好。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日前在歐洲一位法官根據婦女的年齡判定「性生活對她不重要」,此事引發遊行抗議,近日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則認為這樣的判決存有偏見,並反過來判定該名法官與法院「有罪」,必須賠償這名婦女的損失。

據英國《衛報》報導,50歲的瑪麗亞(Maria Morais),在1995年時在葡萄牙做了婦科手術,卻因為醫療疏失導致她日後不能再有「正常的性行為」,當時法院判定院方須賠償瑪麗亞生理與心理的損失,不料院方又在2013年時再次提出上訴,法官竟然根據瑪麗亞當時的年齡判定「性行為對她來說不再重要」,裁定院方可以降低1/3的賠償。

此事發生後,立即引起歐洲婦女的撻伐,並批評葡萄牙里斯本法院「漠視高齡女性的性生活」,更有民眾認為這樣的判決是「神學士法律(Taliban jurispurdence)」。

對此,歐洲人權法院認為里司本法院的判決有「偏見」,並表示「法院判決無視性行為對於女性生理與心理上都有自我實現的重要性」,里斯本法院並沒有尊重當事人的生活,同時指出「假設50歲的女性沒有性需求」這很明顯是偏見,下令葡萄牙當局須付給瑪麗亞5710歐元(約新台幣22.5萬)的訴訟開支。

~~三立新聞網~~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jpg  海2.jpg

海3.jpg  海5.jpg

  

為了一起去看海 ,
為了回憶起高中時我們倆坐在黃昏的牧場,倚著稻草堆一起看夕陽的情懷,

走向彌陀 永安 臺南沙卡里巴
從午後到夜晚的情人碼頭
隨興悠遊

出發前設定目標是"鑽石海岸"
後來雖然看到路標,還是不確定我們逗留的海灘是否是鑽石。
姑且就當是吧!

沙灘上好多招潮蟹

幾天大雨後的天空真青,真藍。
連綿的白雲隨著山脈起伏。
小漁港的海面,有船,有風,有小浪如漣漪。

夕陽投照射海面閃爍著鱗鱗金光。

藍藍的傘,配著藍藍的海,
沙灘上的腳印....
掩飾了我們的年齡,似又回到那十七八歲的夢幻。

在興達港附近海巡署辦公中心,看到金黃木瓜,那些服役的小伙子,竟然不為所動,我們就跟人家公告要偷摘木瓜,還攝影存證。這些年輕工作人員,大概沒看過像我們這麼雀躍的歐巴桑。

看夜晚彌陀情人碼頭,停在港灣的遊艇,聽小浪來回拍岸啪啪的水聲。
在夜燈下數著愛情鎖,不知是否能鎖住那些姻緣。

夏夜浪漫的碼頭,黃昏藍天藍海的沙灘,沙卡里巴的三代廣東炒麵,又將為我們的情誼添上滿懷難忘的記憶。
~~2017.6.21

海6.jpg  海7.jpg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ice 天體營體驗分享

 

ㄧ定有這次的天體族友問我為甚麼第一次就這麼放的開

脫了 拍照 還角色扮演 我自己也意外  

但坦然自在

因為在報了名之後 我心態就歸零了

沒有預設立場 沒有期待

我想我已經為這次的體驗準備了三十多年

從讀嬉皮文化 迷幻藥 胡士托反戰搖滾 到愛與和平

從讀何春蕊到兩性異言堂

從青少年情感諮商到老年同儕的感情生活

老年的感情再也不可能逃避面對性問題

這樣講好像有點唱高調 就誠實的說

自己也面臨了性與情感的糾結必須釐清的關頭

所以我跟著新一和華華來了自在山居

因著他們ㄧ句話~~自在

感謝夥伴的自在袒裎相待讓我也自在了

 

有人問我  當你裸身的時候有沒有希望人家看你

我還真是沒去想這個問題

他說 他就是希望被看

我想我原來是怕被看的   只是大家都看得那麼自在 我也自在了

其實最先讓我放鬆的是週圍美麗的自然情境

那讓我可以把焦點移向環境

在大自然的背景中看著赤裸的人們

有如在伊甸園

好在退休後這幾年有看一點A片   讓我對看裸體和器官不再那麼畏懼

然後可以用”情感抽離”的狀態去裸露自己  去看這些族友

也因著大家對穿不穿衣服遮掩多少不曾有勉強  只有尊重

漸漸的 到第二天 已經不太注意誰有穿衣服沒穿衣服

就是聊天 拍照 就是自在活動

說沒有性的觸動是騙人的 但只是片刻

我想來這裡的人畢竟不是抱著尋找性伴侶的目的

而是抱著自我探索 自我開發的目的來的

我喜歡在大自然裡面 讓微涼的空氣撫觸著肌膚

我喜歡在這裡被讚美 被欣賞讓我知道自己其實是可愛的

我喜歡這裡的天人合一

沒有太多性別年齡身分地位的分別心

我更欣喜有幾對夫婦一起參加活動

當夫婦可以這樣袒裎自在的在團體互動

他們彼此的心理防衛表象的自尊之類的框架都可以漸漸脫去

我想他們的性溝通和互動會更美妙

也許以後每ㄧ次我都會有新的觀察與體會

讓我自助 助人的生命歷程更成長更開闊

從三十多年前的閱讀嬉皮 到現在實踐裸體

我欣喜 我歡愉

 

感謝所有夥伴的引導和照顧

感謝會長以及兩位高齡前輩的楷模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丹5.jpg 丹2.jpg 

丹4.jpg  丹6.jpg

藝術家 許曉丹
美術教育家 吳素蓮
手風琴演奏家 陳紀揚
優雅美麗的歌手 紀揚的媽媽
藝術家 邱筱惠伉儷
藝術星座家 宋瑞珍
聲樂家 詹雪卿
藝術家 楊友茂
藝術家 許西平
聆聽者 楊麗思

 

在阿丹家 
我們盡情的歡笑
無拘無束的談心

在紀揚的伴奏和氣氛帶動下
我們隨興唱著
惜別的海岸
如果
站在高崗上
娜奴娃情歌
綠島小夜曲...

謝謝阿丹準備的豐盛下午茶和晚餐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她不是想死而是想結束痛苦

Photo Credit: 海苔熊

有很多時候會被問到為什麼我吃了那麼多的藥,還是沒好?憂鬱症與很多身心疾病的問題,成因很複雜往往來自長期,甚至是從小時候就慢慢一點一點被建立起來的「神經連結」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所致...以下摘錄重點讓更多人有基礎瞭解。

憂鬱.png
憂鬱症的情緒是很複雜的,根據素質-壓力理論(diathesis-stress theory),一個人想要自殺可能受到遠因與近因的影響,例如牽涉到當事人小時候的一些負面經驗、長期以來對自己的負向語言、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不足、一個人的強韌性(Robustness/ Resilienz ),甚至最近的失落事件,例如失戀或者是重要他人死亡等等⋯⋯在這麼多繁雜的原因之下,你要他如何確認「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情緒勒索-在想死背後,其實是腦袋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辦法
當然,有些時候他們說話的方式很像在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故意要引起你注意、以死威脅你達成他的需求,有時你甚至會被激怒,心想:「如果你真的想死的話就去死好了,不要在那邊假鬼假怪!」


 

如果你真的這樣脫口而出,那就陷入他們的圈套了(雖然他們並不一定是有意識地這麼做)。當你說:「去呀去呀!管你是要上吊還是割腕,如果你這麼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去吧!」他聽到以後,可能就會更確定自己「果然」是沒有人愛的、沒有人要的。

 

其實,你可以把他的行為想像成一種演化的機制,當一個人不斷地釋放出他想要死的訊息時,真正想要講的只有一件事情:我現在很脆弱,我需要人家關心我。當然,他有可能嘴巴上說不需要你關心、甚至把你推開。所以你能夠做的,就只是陪伴,但光是陪伴就已經很足夠了,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在這樣的時刻,讓自己和黑暗的人相處這麼久,有些時候他負面的話語,也會讓你開始動搖。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有多痛苦?難道我連自己選擇結束生命的權利都沒有了嗎?」陪伴的過程並不容易,尤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接。

你相信一個人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命嗎?這是一個很難的哲學問題,不過我的想法是,即使你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也必須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但很多時候,憂鬱症患者正在執行「自殺」這個行為的時候,他們是無法控制自己的大腦的。

一個實際的例子:
「星期一晚上我剛回到家,就看到她一直拿頭去撞牆壁。我趕快過去抱她,發現她手腕又有新的痕跡,而且還是一直持續不斷拿頭去撞牆壁,然後嘴巴裡面念念有詞說不想活了。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 3 分多鐘,她突然停下來,問我:我剛剛在做什麼?我怎麼在這裡?」鄭宇說。


簡單說明憂鬱症腦部成因

憂鬱症是一種腦部血清素(Serotonin)含量異常的疾病,有些人的症狀會伴隨著知覺的改變,例如走路容易撞到東西、容易忘東忘西、很難做決定(這點也有些時候會惹怒身邊的人),有些人會有幻聽、幻覺出現,甚至會有輕微的解離情形(也就是上面例子當中談到的,一段時間沒有記憶、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他們也會變得無法控制衝動的行為,例如不斷地上網瘋狂買東西,或者無法控制自己把刀子插進心臟的想法。



「那為何藥物、SSRI無效?花這麼多錢看醫生,結果最後還不是死了?」(指女作家事件)

「或許可以把它當作是消炎藥吧。消炎藥可以壓抑發炎引起的不舒服,但如果引起發炎的原因沒有察覺,那發炎反應還是會不斷的再生。而且,消炎藥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長庚醫院神經藥理研究員吳聲暉說。

「其實,成人精神疾病真的會讓人很灰心,因為許多疾病在發展出行為上的症狀時,往往『已經是』神經長歪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是由體質因素和長期壓力的交互作用下產生,很難一朝一夕改變……」他接著說。

「可是,她(指女作家事件)吃藥吃了10年啊、10年!這10年難道都沒幫助嗎?」作者說

「有阿 ,如果說藥物沒有幫助的話,或許她早在十年前就已離去,而不會留下我們現在看的文字。」長庚醫院神經藥理研究員吳聲暉說。

 

『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指用典型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不彰的當事人),拉遠一點看看事情會不會清楚一點。我們怎麼會期待一個長久習慣某種思考的人在吃藥以後『自動』變好?那種思考方式(或者更深層的壓力)如果沒有變,單靠藥物怎麼可能有辦法讓神經自動長成另一種的樣式?事實上,基因與環境同時影響了神經的發育,而我們的思考也不斷的在編修神經連結。藥物造成的腦內化學物質濃度變化,也不過是會影響神經發育的其中一部分原因。」

 

「其實我個人更好奇的是,所謂的從憂鬱症中康復了,是真的不再那麼容易陷入憂鬱情緒嗎(其實,隨著復發次數增加,復發率也會增加,甚至會高達40%以上)? 我沒有明確的證據否定這個答案,但事情絕對不是這麼簡單。作者認為所謂的康復,是這個人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憂鬱情緒,情緒本身還是在的,但我們要怎麼去與它共存。這就跟物質依賴(Substance dependence)一樣,物質依賴沒有痊癒這回事,所謂的成功戒毒,是學到了如何去對抗誘惑,而不是誘惑真的『消失』了。」

如果今天由這個人的神經連結所形成的憂鬱情緒,已經超出了那個人所能負荷的範圍,而且在努力了很久以後仍然沒辦法好好的處理。聽完這段話,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在醫院的同事說的:「醫生不是神,精神醫療是有極限的。」


人類的大腦很獨特,科學研究下來我們不得不承認「神經傳遞物質」(多巴胺.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乙醯膽鹼...等)可以影響我們的身心,甚至「正面與負面的想法」,長久下來也會改變神經迴路的結構。但一般人只要適當治療與藥物輔助,改善作息及環境與想法,待恢復正常的「理智」並找出心中的「憂鬱糾結」改善它或者學會與它共存,在情緒來臨時適時地阻止它蔓延,復發率可以降到20%以下,慢慢的走出禁錮自己已久的心牢...


本篇引用摘錄重點自: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原文發表於:FB海苔熊 作家

以上版權仍屬作家海苔熊所有,僅摘錄篇幅部分重點,稟持著幫助社會大眾與受苦中的患者快速瞭解問題所在 而引用,如有疑慮將自行刪除。

引用: http://joycepsychiatricclinic.blogspot.tw/2017/07/photo-credit.html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洩洪.jpg               洩洪2.jpg

 

每到風雨就想要吹風淋雨。也許是那兒時的記憶。在雨天出去賣"糖蔥",賣鳳梨心。一支一毛。既可光明正大和一群野小孩玩雨,還可賺零用錢。

不知何故臺北的雨沒讓我喜歡過。也許是城市的擁擠,濕滑,黏膩,把雨的清新給掩蓋了。

猶記第一次摸索上網,點到奇摩交友,也是個風雨天。
一玩下來寫了152篇日記。直到奇摩交友關版。

也因此從孟麗版上串起一票優質好友,Emily Wei, Emily-Susan, Catherine.... 然後越來越多四方佳人好漢,讓我跟著學習成長。

然後Emily跑到奇摩部落格,我跟過去,再跟著她搬到痞客邦,如今也累積一百多萬點閱人次。

再跟著Emily 玩臉書竟也玩出一兩百個朋友。
原來我一直是個跟班。在網路上如此,在社交上如此。

又是風雨天,回首網路風風雨雨的日子,豐實甜美。

p.s.想起來為何不喜歡臺北的雨,因為總是誘發我的氣喘病,差一點要休學。

圖: 南化水庫洩洪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著困惑來 收穫自由與自在

          

1.jpg              2.jpg

 

6.jpg

7.jpg      9.jpg

 

 

 因著張隆基會長的因緣,踏入了性健康協會。其實這不是偶然,是老天看到我的追尋,把我帶入這個自由與愛的團體。

  早在樹德性學所成立,我就很想去讀,因為做諮商必然會碰到個案的性問題,只是我自知不足,碰到了性問題就只能膚淺回應,給個自由與道德的兩難,自問自答,然後閃開話題,叫人家自己去找專家或網路找資料。

  十多年前,兒子大學畢業,我還跟他說我們一起去念樹德性學所好不好,作業可以一起做。兒子沒回應,當然就作罷了。

  退休這些年,時間多了,社交圈大了,除了個案的問題,是個人面對性、情與愛的問題迎面衝過來。看過太多人在情愛中滅頂,我知道自己也不能再閃避。

  老天給我機會認識如陽光春風的張會長,跟著他走入協會。參與每月的例會,會內、會外跟協會幹部及會員的互動中,我被鼓勵勇於試探,覺察。走出道德的框框,面對波濤起伏的自我衝撞,再走回身心的統合。

 

  在學會我學習認識性的各個層面,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透過性的電影讀書會、專家的講演、專家對性書籍的導讀。有圖像藝術的、文學的、性學史的、學術性的、醫學生理的。看到性的各個面向和性的豐富美好,當然也體會性的愉悅和寬廣,不是只有器官的交合。至少不會把禁慾當作目前的修行目標,逃避它。而是學習了解、面對。也許有一天,沒有性生活了,心裡還是有著性的美好記憶,而不是羞愧自責。

 

  因著這樣的學習,我不再逃避個案的性問題。可以坦然地談,可以引導他們接觸更深入的探索。

 

  這些年我看到性健康協會走進社區,相信會為更多人帶來打開幸福和性福的鑰匙。

 走過愛慾的分離衝突、疑惑、傷痛,感謝阿品理事長和學會夥伴給我個人耐心的引導和鼓勵。走進統整穩定的身心狀況。愛和性都是自由的,但不可能是隨便的。都是需要學習的。


 性與愛都是大事,凡是大事都是有點麻煩和難度的。都需要學習。在困惑中,在自我衝突中學習。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6年弘音7月對唱:http://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XuM-cZf2K-G9vYuK8WSkZ9KbCFldM0Y3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