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秋夜看這樣的片子實在不合時宜 片子也有點沉悶
所以也就沒有公開分享
即使戲中 親情愛情只是點綴 那還是我覺得最動人的部分
其實安樂死這議題已經不新鮮 也難有解答
只是 你知我知
在家屬和當事人都同意下 在醫生的默許下 死後不會有財產等紛爭
安樂死已經是可做不可說的事
我覺得難的不是在法律和手段
而是家屬的情感 以及宗教強調的神的生命權
...........................................................................
印度電影 《Guzaarish》(雨中的請求)
全身癱瘓的伊森必須吊起來才方便洗頭
原是印度魔術界第一泰斗且素有<梅林>之稱的伊森 受傷後困居在諾大的家中十四年
忍受與世隔絕的孤單寂寞和身體上的折磨
觀看一部好影片,等同閱讀了一本好書,「安樂死」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在許多國家都不被允許。
瑞士在1941年通過「安樂死」,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少數可合法實施「安樂死」的國家。
曾經也奮勉的在家中開闢了一個廣播節目 鼓勵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奮發向上
有一次 觀眾在節目中打電話告訴他 是他的鼓勵讓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並在七分鐘前生下了一個女兒 伊森選了一首<微笑>送給這位新生的嬰兒
「安樂死」是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
美國植物人臥床十五年泰莉的拔管事件,突顯了生存權的司法爭議與生存權在家屬親人間的衝突
和價值審思。 律師在庭上強調伊森是在清楚的意識下提交了安樂死的請求書
「安樂死」牽涉了倫理、醫學及法律層面等問題,甚至宗教信仰也能左右其對生命價值的判斷。
而最主要的爭議是在於「人為的縮短了」生命。
贊成及反對者往往各擁其主、各持己見且立場鮮明,必須經由社會大眾長時間形成了共識之後,
才有可能進行相關的立法。在台灣引起大家關注卻懸而未決的例子,
便是在有生之年躺了四十七年的植物人王曉明。
基於病人行動上的不方便 第二次偵查庭是開在伊森家裏 伊森自述他的辛苦和煎熬已超出人類的理解
看完此片後我有一個感覺,總覺得所謂的「人道主義」有時僅只是一個「虛偽的慈悲和口號」罷了,
因為他忘了「設身處地」以病人的立場來感知和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沒有尊重傷者期盼「活得有尊嚴」
的心願。
伊森母親出庭作證 強忍割捨的傷痛 仍請司法尊重當事人的尊嚴和意願
請在我們憲法的允許下給他尊嚴的保障 這是一部主題嚴肅,近
距離深刻探討生命主權的電影,也是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不容再閃躲逃避的問題,
縱或有淒美愛情故事的妝點,讓悲苦無告男主角的生命少了點疼痛,多了份欣喜、甜密和慰藉,
但這並非重點。 重點仍在於凸顯「人道主義」不贊成「安樂死」所秉持的「人道精神」,
其實往往是「很不人道」且缺乏「同理心」的一種冠冕堂皇的「殘忍」。
印度電影 《Guzaarish》(雨中的請求)
http://v.youku.com/v_show/id_ XMjY4OTg2MDM2.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