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資料夾 (2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汽车动画表情

 

圖片引用: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

 

 

養車5年 等同再買一台新車


 


Steven最近考慮想買一台車,心想著假日如果要載女友四處走走會比較方便。


不過,Steven想起了許多理財專家所提到:買車不難,但養車的開銷遠大於一般人的想像,於是他趁休假,約了平時幫他理財的財務顧問Fiona,協助他了解購車的財務規畫。


 


一買車7種支出接著來


 


見了面之後,Fiona告訴Steven,買車除了最基本的購車款外,「牌照稅」與「燃料稅」是最先讓人想到的支出。如果是一般上班族買的車款,排氣量約在1600C.C-3000C.C之間;這個範圍所要支付的燃料稅與牌照稅如下表所示,其中要注意的是,排氣量每升一個級距,每年繳的稅費大概會差別在5,000元左右。


但這只是購車的基本支出,等到開車上路之後,養車的開銷就會一筆一筆的跑出來。除了要讓車子跑的油錢之外;定期要替車子保養與維修的費用;還有替車子買的車險與開車上路的第三責任險也是必需的。


另外,車子不開時,總是需要停放,所以買房子時就必須要考慮多買一個車位,或是在家附近租車位。當然如果開車上班,還要在辦公室附近再租用一個車位。這些開銷都必須先了解,才能知道自己能否負擔養車的林林總總支出。


 


在台北市當有車一族 每月開銷超過12,000


 


以上都還沒有考慮到,買車如果用貸款的利息支出,與違規所要繳的交通罰單等。Fiona剛好查詢了交通部統計局的一些資料,用來說明給Steven了解。她把開車的費用分成「經常性的支出」,與視個人條件的「選擇性費用支出」。


由表可以發現到,如果在台北市開車,每月開車的經常性費用支出平均需要6,354元。如果你不買車位,而且又開車上班的話,你家裡與公司附近的兩個車位租金(停車費)支出,平均需要4,040元。兩個費用相加,已經需要10,394元。如果再加上應該支付的稅費,台北市買一台小車開的每月開銷也要12,469元。


 


除非必要 租車或大眾運輸都比買車划算


 


Steven理解到,除非是把車子當成是生財器具,或者是工作、生活上「必要」代步的交通工具;不然,光是每月養車的成本開銷就超出他的預期。Fiona繼續補充到,因為近年來油價與物價帶動的上漲,目前平均一台新車開56年的花費,就等同你再買一部新車了。


隨著車齡增加,維修成本也會開始呈現跳躍式的增加。這樣一來,除非是其他理財目標如購房,子女教育,退休等都已規畫完善,不然光是10年下來買車、養車的費用,已經可以累積一筆不小的退休金了。


所以,如果Steven購車只是為了要帶女友假日的時候四處走走,也許租車服務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至少只有一次性的單次開銷。或者是利用其他交通工具,做定點旅遊的規畫也可以達到其目的。


 


 


理財贏家雙月刊 2012/01/20【文/黃正勳】【更多內容請見《今周刊理財贏家系列》】


 


引用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66883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新聞幼稚叫人噴飯


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將滿一年,他們怎麼看台灣?許多人說初到台灣很失望,因為除台北,其他地方的都市景觀就像大陸二、三線城市或農村般破舊不堪。但住了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台灣的精髓在於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人民素質。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向首屆陸生徵文,寫下在台求學、生活所見所聞,收錄五十五篇文章集結成書「大陸學生的台灣夢」,昨天舉行新書發表會。



提到媒體,不少陸生形容台灣的新聞報導往往幼稚得讓人噴飯,經常報導一些本地發生的生活瑣事,像刑事案件、娛樂新聞等,卻幾乎沒有國際新聞,無法協助民眾客觀看世界、開拓國際視野。



書中還有陸生常被台生問到的怪問題,包括文革是否進行中?人民生活水深火熱?作文結尾得寫「毛主席萬歲」?在馬路上接吻會被警察帶走?「甚至有位台大同學竟然問我上海有沒有高樓大廈?被『囧』到了」。



就讀金門大學的陸生黃晗說,台灣記者採訪陸生常會問:「你覺得兩岸學生有何不同?」他認為陸生雖然生長在一個有話不可直言的社會環境,但比起台生,會更明顯把國家政府社會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協助徵文、整理投稿的台大研究生胡憶陽說,這本書裡五十五個故事,既寫給台灣人看,也寫給大陸人看,是不同人用不同思考方式、從不同角度講述台灣,若能激發與以往不同的想法,便完成了使命。



楊景堯說,從事大陸研究近廿年,始終認為兩岸的高等教育必須開放,他看過太多台生到大陸求學,學歷卻不被台灣承認的「血淚史」悲慘故事,這些歷史都沒被記錄下來。



他說,台灣討論多年才開放陸生,卻僅開放四十一學校、限沿海六省市,更受「三限六不」怪異政策約束。



他認為兩岸開放交流是必然趨勢,既然門已開啟,陸生議題只會越來越多。面對重要歷史時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第一屆陸生來台的故事記錄下來,後人想要了解,便有更具說服力的史料,而不會只有少數政治人物或學者的研究論文可參考。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美館最新消息~~


洪根深作品《暮年》回家了!30年前失竊畫作重現江湖


展覽名稱:高雄市立美術館 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
展覽日期:2012年6月9日至2012年9月9日
展覽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本案承辦人:典藏組 應廣勤、展覽組 簡正怡
聯絡電話:07-5550331轉230、239
本館新聞聯絡人:教育推廣組張淵舜、盧妙芳
聯絡電話:07-5550331轉272、245
以上資料內容電子檔可至高美網站下載:高美館→新聞發佈


高雄市立美術館
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
新聞資料(101.06.07)


【新聞短訊】
又一件失竊畫作重現江湖!
知名藝術家洪根深一幅1978年的人物作品,於30年前公開展出時遭竊,趁著高美館即將舉辦洪根深大型回顧個展之際,該失竊畫作竟機緣巧合地重新出現,且被收藏家購回。
本記者會將首次曝光這件失而復得的作品,並邀請洪根深與收藏家蒞臨現場,親自為我們講述這段傳奇性的故事。


【新聞資料】
《暮年》回家了!
30年前失竊畫作重現江湖


高雄市立美術館特於本(101)年6月9日至9月9日推出《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本展網羅1970年代迄今洪氏最廣為人知的重要作品,堪稱台灣最完整前衛之當代水墨創作展。在本大型回顧個展即將上檔之際,一幅失竊達30多年的畫作竟奇蹟似地重現江湖,為展覽添上傳奇性的色彩。


1980年左右,一幅知名水墨藝術家所繪之人物畫作,於高雄某高商舉辦的藝術家聯展中失竊,在缺乏保全機制與藝術品產物保險的昔日,藝術家僅能默默接受作品丟失的事實,而此事件更驚動了當時的南部藝術界。30多年後,歷經波折的畫作竟陰錯陽差由一位熟識的收藏家購回,並機緣巧合地重回藝術家的懷抱、回到其即將開幕的個展現場。這件失而復得的畫作便是洪根深的《暮年》,而故事要從一個尋常的午後說起……


今年4月,高雄一位黃姓藝術工作者巧遇許久不見的友人、也是南部重要藝術家洪根深,兩人於席間談論6月洪根深即將於高美館呈現的大型回顧個展,同時提及其多年前遺失的作品--《暮年》。《暮年》一作繪製於1978年,1980年洪氏應南部一位美術教育推動者之邀,展出該作於某高商舉辦的藝術家聯展中。豈料,開展不過2日便接獲作品失竊的消息,此後多年就像石沉大海,再無任何有關《暮年》的蹤跡與音信。


然而,彷彿命定的安排般,就在與洪根深重逢不久後,本月初黃先生於一次機緣巧合下,得知某畫框業者店內剛接獲兩件洪老師的作品預計釋出,一件為洪氏早期之水墨山水,另一件則是人物肖像;黃先生於是興沖沖地前往觀畫,並於途中順手打了通電話邀約工作室在附近的洪根深。


如同與失散多年的親人重逢,在見到畫作的當下,一向沉穩內斂的洪深根也止不住激動情緒,驚喜中帶著些許感慨,歷經30多年的顛沛曲折,不知輾轉流落幾位藏家,在種種因緣際會、偶然與巧合的交織下,《暮年》回家了,它終於能延續30年前未了的任務,順利呈現於大眾面前!


透過收藏家與藝術家的努力斡旋,物主總算願意釋出畫作,且破天荒首次於高美館「殺墨:洪根深創作研究展」中正式曝光。《暮年》為洪氏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鄉土寫實人物」時期作品,象徵其由早期山水造境實驗,轉而關注社會人群處境的過渡階段。本展為洪根深歷年最大規模的回顧型個展,除了廣為人知的「繃帶系列」與「黑色情結」系列外,也囊括了多幅與《暮年》同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高美館收藏的《紅河戀》乙作,皆是此時期的經典作品,它們深刻反映台灣常民社會中的小人物,令人倍感親切、莞爾。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不起的書







作者: 譚淑珍 |


 中時電子報 – 2012527 上午5:30


 



工商時報【譚淑珍】


■韓國教育單位發佈《學生人權條例》後,學生們開始高舉「人權」大旗,教師們從此地位如江河日下,嘆不如歸去,也感嘆有《學生人權條例》,為何沒有《學生義務條例》?


■The Kore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Associations surveyed 3,271 teachers across the nation and found that 81 percent said their job satisfaction dropped over the last one to two years.


5月15日是韓國的「教師節」。然而,剛過節的韓國老師們並不愉快,根據最新民調,逾80%的老師們對工作的滿意度降低,比例遠高於2009年時的55.3%。


這與過去5年來,家長與學生們對老師們暴力相向有關,依據韓國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被學生家長或學生毆打或恐嚇的情況是逐年呈倍數增加。


然而,真正讓韓國教師們不快樂的原因,是因為韓國教育單位發佈了《學生人權條例》,從此老師們的威信不再,其在學園的地位,甚至不如校園裡的「古惑仔」學生。


學生只知權利 不知義務


有了《學生人權條例》後,學生們開始主張權利,卻不知在講權利之前要先盡義務,於是,在課堂上,學生背起書包就走出去的事情經常發生。如果,老師問:「去那裡?」也只是換來學生揮揮手說:「有事,先走了。」


上課時間,看到教室裡睡成一片,老師們也習以為常,如果,叫醒趴在桌子上睡覺的學生,還會被學生吼罵:「幹嘛叫醒我?」


有了《學生人權條例》後,學生犯錯,老師若糾正,學生也會以主張自我權益,不但不會聽,還可以拒絕和老師對話。


當學生主張有「睡覺」的權利而不盡讀書的義務時,總可以跟家長說吧?家長總是會比較關切學生的課業吧?然而,事實是,很多家長反而很不高興的對老師說,「睡覺,就睡嘛,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


有了《學生人權條例》後,禁止體罰。曾有老師因為對留長髮又吸菸的男學生打了5下腳踝,被學生家長以「暴力」罪告上法庭。


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的沒有紀律,讓老師常處於無法控制的狀態中,學生在課堂上對老師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老師們於是呼籲,是不是也應該有《學生義務條例》呢?


於是,老師們不是已經自暴自棄,就是「以夷制夷」,對不聽話、又沒辦法指揮的學生,老師們就「委由」學園裡的古惑仔代行「教誨」,課堂上的風紀,由古惑仔出面「管理」,然後,老師們只能很不悅的嘆:地位「低下」了。


老師們感到不快樂,多數家長們也同樣的不滿意學校的教育,特別是對教師教學素質,最是不滿意,對多數家長們而言:「如果學校連糾正學生的錯誤,讓學生好好學習都做不到,那學校到底會做什麼?」


補習風潮高漲 惡性循環


對學校不抱希望的家長們,於是將希望轉到了「學院」,也就是課外輔導的「補習班」,由補習班替代學校的正規教育,《學生人權條例》在補習班裡可一點也不管用。


風氣使然,當校園教師人數逐年減少時,補習班的教師卻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在韓國約有52萬教師是在補習班教課。


而家有學子的家庭,平均每月花在課外輔導費用達65.2萬韓元。相當於打工族的三分之二個月的薪水。


當校園的老師愈來愈管不動學生,當家長們也對老師們的教學愈來愈不滿,進而轉到補習班「求學」後,在課堂上睡覺的學生,也就愈來愈多。


老師們也就愈來愈不快樂,教師這個職位,也成為時下父母最不樂意孩子選擇的職業之一,於是,愈來愈多教師們開始想著要提早退休,想著離開校園、離開講台,遠離學生。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禁吃謝師宴? 廉政署長:當然可以吃啊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121050.shtml


大概是做天新聞刊出後被罵翻了吧


馬上改口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連結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14/215419/web/


可以看完整圖和文~~


最美麗的書店──好樣本事


【文‧陳建瑋 圖‧莊坤儒】

美國知名藝文網站Flavorwire,今年2月選出全球20間最美麗的書店,名列榜單上的書店,有的是從歌劇院改造,有的前身是大教堂,有的甚至把希臘神殿式的巨大石柱擺進店裡。


台灣唯一獲選的是位在台北市東區巷弄(忠孝東路四段188巷)內,只有13坪大的「好樣本事」。網站形容它:「實用又充滿懷舊的優雅,一如我們理想之船的船艙。」藏身狹小巷弄間的小書店,如何成為世界最美麗的書店之一?


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人擠人的東區街道,習慣快節奏生活的台北人,踏進好樣本事的那一刻,彷彿一切都慢了下來……


13坪大的空間內,堆滿了書店主人汪麗琴從世界各地收集回來的書籍和手工藝品,讓人忍不住翻看把玩,樂活一整個下午。


點石成金的本事
開西餐廳起家的汪麗琴,原本是把這裡當做倉庫,用來堆放餐廳器皿和雜物。熱愛讀書和旅行的她,每次出國總會帶回各式各樣紀念品和書刊雜誌,倉庫裡的東西也越堆越多。兩年多前(2009年),她心血來潮,決定展售長久以來收集的大量藏書,並搭配其他收藏品來做擺設。


汪麗琴的藏書以外國食譜、攝影集、設計美學刊物和時尚雜誌為主;收藏品則是五花八門,從廢棄不用的老窗戶、銅製的古董收銀機,到手工製造的鍋鏟,無奇不有。巧妙結合各種天馬行空的元素,「倉庫」搖身一變,成為現在的好樣本事。


汪麗琴說,她只是做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自然就吸引有相同喜好的人前來;而跨界開書店並非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分享她的收藏。


老式脫水機、收銀機、鐵製熨斗、舊式打字機,這些已經用不到的古董,是店裡的擺設,也是商品,透過精心設計的布置,營造出一個溫暖、讓人流連忘返的空間。


每樣擺設都有一段故事,以擺在店正中央的松木長桌來說,購自一個韓國朋友,但因體積太大,且結構不穩,不好運送,一直閒置在美國;決定要開書店時,想到這張桌子很適合擺書,才設法從美國運回。「放進來以後,感覺這張桌子就是為了這個書店而造的,」汪麗琴說。


既然是書店,店裡的主角當然是書。汪麗琴談起書來滔滔不絕,雖然現在網路閱讀風氣盛行,但她認為實體書本仍是網路無法取代的存在。


「拿到一本書,聞到書香,聞到紙張的味道,細看整本書的設計,是一種享受。」汪麗琴說,一本書的用紙、印刷、特殊的字體和版面設計,都是設計者的巧思,「每本書都結合了五感,是網路體驗不到的。」


特色藏書充滿驚奇
店內的藏書頗具特色,多是在一般大書店不容易找到的書,像是法國Marabout出版社以各種常用食材為主題的一套食譜,它把每一種食材製成一本小冊,可以快速提供料理靈感,並且還附上食材造型的小書籤,讓讀者可以方便查找,非常有創意。


還有日本的收藏品雜誌,每期會介紹各種家庭主婦的時尚生活精品,像是手工打造的「野田」琺瑯水壺,被視為咖啡愛好者的必備品。


「書可以提供人靈感,可以啟動腦內的想法。」汪麗琴經常鼓勵餐廳員工來店裡看書,希望能藉此激發員工創意,並運用到烹飪上,進而創作出更有特色的料理。


最近她正計畫引進的新書,是最新一期的英國時尚藝術雜誌《Visionaire》,他們與國際知名設計師合作,為每期雜誌製作特殊設計,每年固定出版3期,並且限量發行。


店內擺放的幾本前幾期作品,一件是以木盒包裝的攝影集,另一件則是用兩條皮帶加上提把,以小學生書包為概念去製作的套書,都非常有特色。而最近一期的雜誌,收藏版竟然長達180公分,標準版也有100公分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雜誌,因為實在太大,代理商不願意進口,她目前還在努力設法,要把這本書納進書店。


店內也有小部分在設計、裝禎、印刷方面極具特色的中文書,都是她精挑細選的。


像台灣設計師何佳興的作品──《心經‧經心:現代藝術經本》,作者將每天抄寫《心經》的心得,加上巧思設計,封面採用白色半透明日本紙,內頁搭配溫暖的紀州色紙,凸顯《心經》觀字觀心、由濁返清的意境;全書手寫加上巧妙留白,傳遞出中文字獨有的感動,使看似平凡的《心經》重新獲得讀者關注。


汪麗琴認為,書本除了文字、圖片外,透過好的設計和編排,也能讓傳統文字釋放出新的生命力。


堅持自我,成就風格
打造好樣本事,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用心,卻不刻意。沒有藍圖和範本,但每個物品、每本書的擺設方式,汪麗琴都非常講究。


好樣本事也提供咖啡和座位,讓讀者看書的同時,也能享受咖啡香。


咖啡杯則是汪麗琴特地從日本買回來的,表面略粗,外型如絲瓜,溫暖又不燙手,搭配一顆純蔗糖,創造令人驚奇的口感。


從選書、擺設到咖啡,汪麗琴堅持走不一樣的路,創造自己的特色。她認為現在的台灣,很多人都想複製別人的成功,反而走不出自己的路。


「台灣很多事情都是一窩蜂,愛跟流行。」汪麗琴鼓勵時下年輕人,要能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靈魂;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盲從熱潮,要能打破舊有框架限制,勇敢去創造自己的特色。


她自知好樣本事的規模不如其他上榜書店那樣宏偉,但每間店都有自己的生命,也不可能有兩家一樣的店。對於未來發展,她也不著急,如果有很棒的點子出現,才會有所行動。


好樣本事的美麗空間,希望讓更多人愛上閱讀,找回遺忘已久的趣味,激發更多奇妙靈感,確實具備了「好樣」的本事。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2年04月號)




  1. 讓人忍不住翻看把玩,樂活一整個下午。
    She has created a space where people can’t help but flip through a few books and while away an afternoon in peace and quiet.
    ◎ while away 悠閒度過
    How nice it would be if I could take an afternoon off and while away the time in a café.



  2. 2009年她心血來潮,決定展售長久以來收集的大量藏書。
    In 2009 she decided on a whim to start selling the massive stack of books she’d accumulated.
    ◎ on a whim 突發奇想、一時興起
    He saw the ad on a magazine and booked the travel package on a whim.





2012.5.3  感謝Taiwanian 提供好樣本事的超連結


[zakka] 台北東區.好樣本事 VVG something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令人感傷的故事,卻也教人心有戚戚焉......。


忿怒父親「兩巴掌」的代價。忿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


看過小玲的人,都會一眼就喜歡她,因為三、四歲的她,眼睛亮麗,臉蛋好可愛,


好想把她抱起來親兩下。由於小玲的爸媽白天都忙著工作,所以把她托給保姆帶。


一天,小玲的媽──吳太太發現,她皮包內的錢少了1000元,百尋不著,


就很生氣地質問先生:「是不是你又偷了我的錢,拿去賭博?」


「沒有啊?我沒拿呀?」吳先生說。


「還說沒有?那我的皮包怎麼會少1000元?你一定偷了我的錢,去簽『六合彩』對不對?


你以前就曾經偷拿我的錢去賭,我怎麼不知道?」


「我跟你說沒有就是沒有,妳幹嘛誣賴我?」


吳先生火氣也冒了起來:「我是妳老公,妳為什麼不相信我?」


「就是因為你是我老公,我才這麼了解你、知道你會偷我的錢啊!


看你說話的樣子,白癡才會相信,你沒有偷拿我的錢!」


吳太太也氣得大聲說道:


「你這個死人,你以前有偷錢、賭博、撒謊的毛病,你不要現在又被我逮到,就死賴著不肯承認!」


夫妻就為了「1000元不見了」而大吵一架,兩人氣得一整個晚上都睡不好。


隔天,吳先生下班時,去保姆家接小玲回來;一進保姆家,就聽到保姆說:


「今天我幫小玲洗衣服時,發現她的口袋裡有一張紙,我把它打開一看,竟然是一張1000元的鈔票耶,但都已經濕濕爛爛的,我把那張鈔票攤開來曬乾……」


吳先生聽到保姆這麼一講,馬上怒不可遏地對著小玲「啪!啪!」


重重地打她兩個巴掌,並罵道:


「妳這個死囡仔,竟然這麼小就會偷錢,害得我昨天晚上和你媽吵架!今天情緒壞透了,真是有夠衰!」


小玲可愛的兩個小臉頰被爸爸重重一打,頓時紅了起來,也哇哇嚎啕大哭,哭聲真是淒厲。


保姆一看,小玲的嘴角流血了,趕快把她抱起來,擦掉嘴角的血痕。


「妳不用回去了!我們家沒有妳這種『會偷錢』的小孩!」吳先生極為憤怒地拋下這句話,掉頭就走了!


後來,吳太太聽到消息,急忙跑來看小玲。


「唉呀,妳先生也真是的,怎麼打小孩出手這麼重,把女兒的臉都打紅了!


小玲這麼可愛、這麼乖,她怎麼會去『偷錢』?1000元鈔票對她來講,


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一張「彩色紙」而已,平常她遠比較喜歡10元的硬幣呢!


十元硬幣她還可以拿到菜市場去騎電動馬呢!」保姆很心疼地對吳太太說。


小玲躺在媽媽懷裡,仍然不斷地哭泣──抽搐──她小小年紀,


實在不知道爸爸為什麼這麼殘忍、狠狠地打她兩巴掌……。


媽媽仔細一想,三、四歲的小女孩怎麼會「偷錢」?大概是小玲在家玩皮包時,


抽出了一張千元大鈔,玩啊玩,而把鈔票揉成一糰,最後無意識地放進了口袋裡。


兩、三天後,吳太太發現小玲「經常哭鬧」,而且反應比較「遲鈍」。吳太太心想,


會不會女兒被打得「腦震盪」,腦袋瓜「打笨了」?再仔細一看,小玲睡的小枕頭,


居然有「小血跡」!奇怪,小玲嘴巴的血已經不再流了,怎麼還會有血跡?


吳太太趕緊抱著小玲到醫院去看醫生,檢查過後,醫生無情地宣告──


「小玲的耳膜破裂,一個耳朵全聾,另一個耳朵半聾!」


天哪!怎麼會這樣?


吳太太幾乎不敢相信,這麼可愛的小玲,居然「耳膜破裂」,變成「聾子」了?


「小玲以後一個耳朵要戴『助聽器』,才能聽得見;另一個耳朵全聾,完全聽不見了,


所以身體的『平衡感』會很差,你要多注意她、照顧她!」醫生對吳太太說。


吳太太抱著小玲回家後,又跟老公吵了一頓,並鬧著要離婚:「你以前愛賭、愛簽六合彩,


我都可以原諒你,現在,你竟然為了1000元,把女兒打成聾子,你看她一輩子怎麼辦?


你怎麼對得起她?


我以後怎麼和你過日子?我不知道哪天也會被你打死哦!」


吳太太抱著小玲,哭得不成人形。


後來,吳先生也為自己粗魯的「無心之過」懊悔不已,


他真誠地在太太、女兒、還有長輩面前「發誓」──


以後再也不會打女兒!同時,為了女兒的終身幸福,吳先生決定,每天要為女兒存「1000元」,


看看是否可以為小玲「存一千萬當嫁妝」,來彌補他因一時衝動,


而給小玲帶來的「終身遺憾」。


現在,小玲已經是國中二年級的學生,身材高,臉蛋依然甜美可人。雖然她個子高,


卻都坐在教室第一排,因為她左耳朵「完全聽不見」,右耳朵必須戴著助聽器,


才能聽到老師上課的講話。


在教室裡,小玲十分乖巧,但是個性相當內向、封閉,


大概與「覺得自己殘缺、耳聾」有關吧!學校的老師這樣告訴我。


而小玲的爸媽,並沒有再生小孩。吳太太說,是為了「要好好照顧小玲」,


同時也是對老公「沒有信心」,


因為不知道老公的脾氣是不是還會再「打小孩耳光」?「我真的會怕呀!」


其實,吳先生也萬分自責,他易於發怒、憤怒的脾氣,


竟然把二歲多的女兒打成「耳聾」,幾乎是親手把活潑、可愛女兒的一生給毀了!


吳先生多麼希望再回到小玲沒有耳聾以前的甜美時光,若她活蹦亂跳的身影和笑容;


然而,一切傷害都已經造成,一切……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了!


再怎麼辛苦積存「一千萬嫁妝」給小玲,


也都無法彌補做父親內心中的「虧欠、悔恨與不安」。


為什麼,為什麼我要那麼「衝動」呢?吳先生心中留下永遠的──「慟」!




《靜心一得》



王安石曾有一首詩,與「情緒智慧」有關──


風吹屋簷瓦,墜破我頭;我不恨此瓦,此瓦不自由。


的確,砸到我們頭的那片瓦,是被風吹落的,它並沒有自由,也不是故意的;


就如同本文中的小玲,年紀小小的她,玩著一千元鈔票、放入口袋,並非「蓄意」偷媽媽的錢,


但是怒氣衝天、失去理智的父親,卻是「無情地兩巴掌」,使她一輩子耳聾。


人在憤怒的,常控制不住「手勁」,一失手,就是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


「EQ高手」必須學習「提高情緒自制力」,讓激動和盛怒「降溫」;


因為動不動就「憤怒」的人,只是顯示自己幼稚得無法「自我駕馭情緒」啊!


讓我們記得,富蘭克林說:「忿怒起於愚昧,終於悔恨。」


引用:我的小小世界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是來修行的

      

   遇到大批酒席時,所有廚師全部集中在大廚房裡忙進忙出,很多人都不解,副理卻在這個時候,忙著幫忙來洗碗盤,這樣的工作已經快兩年了,只要遇到大批酒席時,廚房洗碗工人力不足的時候,副理總是第一個跳下去幫忙,尤其是過年前,餐廳忙碌不堪,洗碗工接二連三陣亡時,副理似乎自然而然變成洗碗工了!


        公司裡有些雜音出來,有人認為副理不該來洗碗,以副理的薪資應該可以請到更好的洗碗工,問題是餐廳裡永遠好像缺了個洗碗工,這個問題又始終無法解決,有人提議洗碗工太辛苦了,一個人的編制根本不夠,公司也從善如流,在過年前終於補足了兩個人,六天之後,先前的阿福先離職,開始原因是感冒,後來說是太累了!又過了兩天剛,另外剛來的雲姐,也辭職了,理由是手已經腫起來,也生病了。


       為什麼副理樂於洗碗工作?很多人猜不透,想不到,有天下午三點多鐘,當大夥已經休息的時候,我剛好經過廚房的洗碗區,赫然發現竟然是副理一個人還在洗碗盤,我挨到他身旁就問他,為什麼不請幫工來洗呢?何必在別人休息的時候還在洗碗?「我是來修行的!也是來學習的!」只見副理口裡哼著歌,他仍然邊擦洗邊對我說,喔!真的一句話,如雷灌頂,我終於懂了,難怪副理每次洗起碗來總是輕鬆以對,可是在別人心裡老是覺得這事件苦差事,這就是心境上的差別,人生何不是來修行與學習的呢?


        副理謝謝您,您能以身教代替言教,我終於懂了!


............................................................................................................


在陳導家看到這篇文章  開始是很感動那副理的修行觀


再細想總覺得有些因素 如果考慮進去  也許就不一樣的感受了


1. 以副理的身份去洗碗 大家也許會尊敬或讚賞他身段柔軟


     洗碗變的不是那麼沒趣


2. 如果我可以領副理的薪水 去洗碗 我應該也不會覺得太苦


3. 洗碗只是副理自願的 沒有義務性  強迫性


    只是副理考量公司運作順暢而願意投入  也不是整天都在洗碗


    要把洗碗轉念當修行比較容易一點點   


    當然也是要有相當修養的人 才會有這樣正面的做事態度


4. 公司是否可能買個商用洗碗機 節約人力


      或者提高洗碗工的待遇或增聘人手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新新聞》注意! 中南海將要監聽你的電話
》洪智坤









解放軍背景/華為在台布局五年 爭取電信業投資許可


立法院正在審議行政院所提「開放中資來台投資項目」,其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公共工程等。民進黨、台聯立院黨團都強烈反對讓中資進一步介入捷運、輕軌等公共工程,質疑將危害國家安全。

經濟部次長黃重球表示,對於中資來台已經設定嚴謹的管理門檻,均訂有防禦條款、加強事前審查,如果投資人為中國大陸軍方或是具有軍事目的的企業,都將限制其來台投資。


股東成員神祕/老美怕怕 祇給單次簽證


然而,較不受到外界矚目的是,中資及台灣的電信業者正透過黨政運作,希望將電信業類列在第三波或下半年第四波的開放投資項目。

當反對黨將開放中資聚焦在公共工程時,卻忽略了一家充滿神祕色彩的中資公司-- 中國華為技術公司(Huawei,簡稱華為公司),該公司已悄悄在台灣布局長達五年,為了爭取開放「電信業類」於今年完成,在黨政商界著力甚深。一旦華為公司得以投資或轉投資台灣電信業,台灣的軍事通訊以及民眾的電信通話隱私就完全失守,中南海將有能力直接監聽任何一位台灣人的電話。

一九八二年華為公司成立於廣東深圳,註冊的資本額祇有兩萬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五千美金。至今,華為全球市場規模已達三百億美金,成為世界第二大的電信網絡及設備集團。

根據美國國防部二○○八年對國會的調查報告指出,華為公司的兩位靈魂人物--現任總裁任正非、董事長孫亞芳的出身背景十分特殊。任正非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部門任職十四年後退伍,創辦華為公司之後,憑藉其岳父四川省副省長孟東波的勢力,在中國西南軍區取得程式控制交換機龐大市場,奠定華為公司成為「電信帝國」的基礎。

華為現任董事長孫雅芳,大學畢業後在中共國家安全部(MSS)從事通信工作多年,與華為一直有深度的聯繫,在國安部安排下,一九九二年加入華為,實際負責與各國政府和軍方之間的業務。

二○一一年十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公開調查報告揭露:華為公司過去三年從北京政府拿到二億二千八百萬美金的資助,提供中國政府「如同KGB(前蘇聯國安會)一般的情報服務」。中情局的資料顯示,華為協助非洲、中亞、南美以及中國政府建構監聽及定位設備。

美國國防部及中情局,之所以詳細調查華為公司,主因是華為前後五次試圖併購美國3 Leaf Systems、摩托羅拉網路設備部門等多家資通電信公司,卻被發現華為和中國軍方、國安部門關係密切。更荒謬的是,這家全球第二大電信帝國,竟然不是上市公司,股東成員都十分神祕,以致於外界對其資金及業務往來毫無所悉,因此遭美國商務部駁回併購案。基於國安理由,美國還規定任正非在內的所有華為員工,都祇能拿到美國單次入境簽證。


涉入伊朗軍火/英印澳洲 拒絕開放合作


二○○一年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美國情報官員表示,華為公司過去兩年,在阿富汗為塔利班政權裝設電話通訊系統;該年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公布,華為公司替伊朗政府裝配電信定位技術,以利進行監控異己,華為因此取得伊朗軍火工業Zaeim公司的合作案。此案曝光後,今年元月,華為公司對外宣稱將縮減對伊朗的業務。

抵制華為公司的國家還包括英國、印度及澳洲等國家,無不設法技術管制華為介入其國內電信市場。英國聯合情報委員會主席亞利克斯指出,有中國軍方背景的華為,完全可通過操作所販售的電信設備來切斷英國電力,甚至可以通過網路入侵國際導彈防禦系統,因此拒絕華為與英國電信(BT)的合作案。印度國營電信BSNL,更拒絕華為參加二十億美元的設備採購案。

在國際間,華為公司還以行賄官員著稱。斯里蘭卡前總理拉賈派克薩,就因為收受華為公司十萬美金賄絡而下台。南美洲AM哥倫比亞公司前總裁Adrian Hernandez被撤職的原因,也與其在巴拿馬Claro3G專案中收受華為公司巨額賄賂曝光有關。




竊聽易如反掌/遠端控制 國安門戶洞開


在台灣已經默默布局五年的華為公司,先取得遠傳電信十億五千九百萬元的無線網路控制器、基地台設備採購與維護案,進一步再取得亞太電信3.5G網路、通訊設備的兩百億元標案。台灣的3G行動網卡幾乎都使用華為產品,中華電信部分自有品牌手機是華為生產,台灣大的固網乙太網路也是華為製造,如今更擴展到3.5G基地台、核心網路設備標案,勢力逐漸在台灣擴大。

然而,華為公司在台灣卻沒有分公司,祇能委身在敦化南路、其總代理「訊崴技術公司」的辦公室裡。據瞭解,華為去年四月分曾向經濟部商業司申請成立台灣分公司。此案直達包括馬英九在內的國安高層,在美國情報部門「嚴重關切」下,暫緩了華為在台設立分公司的申請。然而,在國民黨某位穿梭兩岸的「大老」奔走下,華為預計再度申請台灣分公司,以便搭上新一波中資開放的便車,爭取電信網路在內的電信業投資許可。華為在台主管最近對台灣電信業者宣稱:上半年不開放,下半年鐵定開放。

國內電信業者如遠傳、台灣大與對岸的電信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都有投資合作的協議。但是,祇有華為公司掌握了關鍵的設備器材。電信網路雖然是封閉式的,但因基地台遍布各地,設備商(如華為)都會設定ID、密碼,讓技術人員可以遠端控制、管理,無須進入電信機房,就有能力竊取、竊聽個人通訊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公司積極開發的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時長期演進)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4G)移動通信技術與標準,若將TD-LTE成為在台灣布建與營運的技術,台灣將完全無法掌控通訊安全,形同國安門戶洞開。

馬政府再三強調,會加強中資來台的事前審查。中華電信公司某技術高層主管,眼見華為公司透過代理商,在國內電信設備市場攻城掠地的作為,不禁有感而發:「台灣還能保有一條乾淨的電話線嗎?」這個問題,相信也是許多台灣民眾的擔憂。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08期】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這老先生跳起舞來輕鬆 優雅


還能左擁右抱 朋友說這舞者才是他的老偶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NE3YSr_o2A


 

原影片下的回應之一~~


Wow, being a Salsa Dancer and a lover of Dance this was really nice especially the part when he begins dancing with the 2 ladies... Wonderful, it just goes to show you are never to old to dance and enjoying yourselves as they appear to be doing here.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r 03 Sat 2012 23:07
  • 醫祭

 






醫祭!!

母親生前掙扎說出的最後一句話是「謝謝」。但是在她走後,這個「謝」字卻像是一塊不斷長大的石頭,重重的壓在心頭。

今天,也是她走後第四天,我決定坐下來寫這篇短文。因為唯有這麼做,我才能為父母親在臨終時所受的苦,找到一絲意義;也唯有這麼做,我才能面對母親臨終的那句「謝謝」。

我以這篇文章,祝禱所有我的親人、朋友、所有善良的人永遠不會經歷我、以及我父母所經歷的苦痛。

*** *** *** *** *** ***

和大多數人相比較,母親的最後一程已經不算「辛苦」。她在三年多前中風之後一直臥床,但神智清楚。四月十七號似乎吃壞了腸胃,開始嘔吐以致滴水不能進;第二天晚上出現休克現象,緊急送醫之後診斷「消化道出血」、「脫水」、「腎衰竭」,血壓脈搏微弱,醫院發出病危通知。經過搶救,情況居然轉好,原先的問題一一解決,但是肺部卻開始積痰、積水,並出現肺炎徵兆,最後母親在 四月二十九日 停止呼吸。

母親走後,她和我的煎熬都告一段落。這裡我必須要說的,是生、老、病、死原為人生所必經,但貴為「現代人」,醫療延續了生命、卻也拖延了死亡、從而拖延了我們所承受的痛苦。自從母親進了醫院,我就開始和醫藥科學、以及醫療與保險體制展開一段艱難的合作與對抗關係。完全沒有醫療訓練的我,必須在救治與保護母親之間拿捏分寸;不論因為我想減少她的痛苦而延誤了醫療、或因為我想要她康復卻使她受盡折磨而去,我都會墮入無法原諒自己的深淵。

而我是唯一被迫去拿捏這種「分寸」的病人家屬嗎?

寫出這些想法的時候,我對大多數一線的醫療人員只有心存感謝與敬意;我最親近的朋友當中,也有好幾位在醫界服務。對於一個受過五年至七年嚴格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而言,家屬所提出的「反專業」要求,他們只能選擇堅持或妥協。而這兩者之間的消長,在父親過世與母親過世的十年當中,我觀察到明顯的消長;今天醫生也有他們的無奈。「我常覺得我在繞圈圈」,一位醫生說;「我告訴病人家屬不插鼻胃管病人會營養不良、不插導尿管會增加他們感染的機率,但是他們不聽,等出了問題又來問怎麼辦。」問題是,有多少病人有幸拔掉管子、又有多少是帶著滿身管子企盼人生的終點而不可得?

管子

一根根看似無害的軟管,有粗有細;每一種都有它的功能。由進食用的鼻胃管、排泄用的導尿管、到點滴、用藥、灌腸、抽痰、心導管與胃鏡檢查、人工呼吸,以至於種種監測人體狀況的裝置,無管不行。

對於一線的醫療人員來說,「管子作業」是基本訓練的一環;因此也是他們最普通的一項日常工作。如果血管太細無法接上點滴的管子就得多試/插幾次;如果病人來擋/拔或掙扎就把手或身體固定/綁住;任務不能達成,是不能擔任醫護工作的。

除了醫療所必須,這些管子確實也帶來不少方便。有了點滴的管子,病人不需要承受打針的痛;有了鼻胃管,看護省去餵食的辛苦(事實上只要有鼻胃管,幾乎沒有看護會願意再嘗試餵食)。但是我們是否也可以由病人的角度來看這些管子呢?

我們不要忘記,所有的管子都有一定的路徑進入身體裡面。點滴的管子由針頭到血管,鼻胃管由鼻子進去食道、通到胃裡,導尿管由陰部到膀胱,抽痰的與人工呼吸的管子則由咽喉進到肺部。大部分的管子插進去之後都要拔出來,有時是為了要更換,也有的管子是在使用時就需要不斷的轉動、拔出再插入、拔出再插入,例如抽痰。我母親在臨終前,醫生堅持一天必須抽四次痰,而有的病人有多到一小時抽一次的。

遺憾的是,我們的身體並不是設計來承受這些管子的。記得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院講座教授喻德基當年在籌辦台大新聞研究所的時候,曾經胃出血而入院,但是當他聽說醫生要為他作胃鏡檢查的時候,他立刻辦了出院手續逃跑了。現在健康檢查可以選擇無痛胃鏡,但是這個選項並不是沒有條件的,而這種條件往往只有健康的人才具備。如果相對健康的人都無法承受胃鏡檢查,一個臨終的病人又如何?

難的是,家屬病人無法面對「如果不作」的責任;有誰有勇氣承擔導致親愛的人死去的後果?這時候考驗家屬的是,究竟這些醫療措施究竟是否必須要。現在已經有許多人選擇放棄急救,但在看似無傷的第一根管子到急救之間,可能有一條漫長艱難的路程。在每一個轉折點上,「是否必須要」的問題都會浮現,而每一次浮現的時候,家屬都面臨承擔後果的責任。

真有必要嗎?

醫療措施是否必須要其實是一個純專業的議題,大部分的家屬在面對專業的時候,都會作最「合理」的選擇:由醫生決定。但實際上在「科學思維」與醫療保健系統的運作下,醫療決策並不是沒有盲點,在尊重家屬意見的美意下,這種決策現在也常常成為家屬所必須面對、負責的一環。

由於我和母親早已談過這些議題,所以我在母親第一天入院的時候就簽下放棄急救聲明;但是之後的幾次決定,就沒有辦法這麼明快。首先是胃鏡檢查的問題。醫生說,如果不作胃鏡,就無法確知消化道出血的地點與病灶、也無法對症下藥;出血可能是潰瘍、也可能是癌症。第一時間我的決定是配合醫生。但因為母親病危,所以這項檢查沒有立刻進行,在這期間我開始思考下一步的問題:對一名高齡的病人,即使是癌症,可以開刀嗎?可以化療嗎?如果不能,那又何必去確定它是否癌症呢?而當我通知醫生我改變主意的時候,醫生竟然告訴我作胃鏡是健保給付的要件;其實不作胃鏡也可以打止血針,只是我們得自費──總共約七百元。很幸運的,母親的出血在潰瘍藥和止血針的雙重效果下止住了:七百多元讓她逃過胃鏡的折磨。

在她大去的前三天我簽下放棄抽痰的聲明。當晚午夜醫生打電話來說,如果不繼續抽痰,可能轉成肺炎或呼吸衰竭,但他新採用的治療藥物可能是有效的;何況「抽痰之後病人會比較舒服」,我因此改變主意,母親繼續忍受一天四次抽痰的苦楚。兩天後,她的呼吸加劇到一分鐘四十次,每一口氣都是掙扎;同時她的肺部出現感染的跡象;這表示醫生的治療不但沒有發生效力,而且害怕發生的事情仍然發生了。當醫生來通知必須作進一步「處置」時,我第二次簽下放棄抽痰和急救的聲明。在我簽過聲明之後,當天半夜又有護士來抽了一次,看護未能阻止,第二天母親就走了。

這讓我想到當年父親臨終的時候因為心臟衰竭所以不停的施打強心針,之後肺衰竭而插管;痛苦異常的插管之後一星期不到,他就因為腎衰竭辭世。最後的一段日子,他在加護病房,我們也很少機會陪伴。回過頭看,如果不打強心針,父親會少存活一個星期、但可以省去後面的折磨;那「必須要」的醫療措施究竟要依什麼標準來判斷?

現代化之後科學與專業的地位崇高;在「救人」的大前提之下,我們往往忘記所有依據科學所做的判斷都含有機率的成分。這也就是說,醫生認為抽痰,病人不會感染或比較舒服,但這不表示病人「一定不會」感染和比較舒服。但是在專業的權威之下,醫生與病人家屬在溝通的時候,所有的「機率」考量都被省略。再者,醫療與保險體制的特質,也令病人承受更多的折磨。母親在送進醫院急診時,就經歷了抽血等全套檢查。但是送進病房的時候,同樣的檢查又重複一次,詢問的結果,是「病房必須建立自己的檔案」。但是幾分鐘前所做的檢驗結果為什麼不能由急診轉到病房?在醫界服務過的朋友說,醫院不同的部份,必須做出自己的「業績」。同一家醫院之內可以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同的醫院更是理當如此。當年父親在台大醫院等不到病房、必須轉到中興醫院。已經兩天兩夜沒有閤眼的父親,立即承受了所有同樣的檢驗;沒有人告訴我們離開台大的時候要申請病歷、何況台大的病歷另一家醫院是否接受也仍是問題。

其次,醫護人員的訓練讓他們深信醫療的正面效果,例如抽痰會讓病人比較舒服;而一根管子在喉嚨裡不斷的扭動、插入、拔出的滋味是什麼,他們無法關注、也無暇關注,否則他們會無法執行任務。但是健康的我們,能忍受一根管子在我們的喉管每一小時這樣的進進出出嗎?

結束

四月二十九號下午我趕到病房的時候,母親已經走了。前一天晚上我在病房外涕泗縱橫、掙扎著在醫生面前說出「我寧願她走」這句話的辛酸與苦楚,都已經是回憶的一部份。

此刻我最大的希望──相信這也會是我父母親的希望──是未來人們可以重新檢視「救人」的意義;也希望醫學家能夠更積極的思考如何發展更人道的醫療方式、而不再是堅持單一的「治療」思維,由延長病人的痛苦轉而幫助他們得到更平靜的結束。或許有一天,讓所有醫科學生體會插管感受的「醫療體驗營」,會是醫學訓練的第一步。

如果有這麼一天,我就可以更坦然面對母親最後的那聲「謝謝」。

其實無論人的年日如何,或長、或短、或意外、或病痛人總歸都有離世的一天。


 



引用: http://mypaper.pchome.com.tw/b8345642/post/1321205826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片來自:http://www.google.com.tw/search?tbm=isch&hl=zh-TW&source=hp&biw=1268&bih=482&q=%E9%99%A3%E9%A0%AD&gbv=2&oq=%E9%99%A3%E9%A0%AD&aq=f&aqi=&aql=&gs_sm=12&gs_upl=0l0l0l1609l0l0l0l0l0l0l0l0ll0l0&gs_l=img.12...0l0l0l1609l0l0l0l0l0l0l0l0ll0l0



 


前陣子去看電影 陣頭


因為家裡小王子看過兩次 大兒媳也都去看過 都說 很感動


 


我看完回來 其實一直想寫感想 卻因心頭的澎湃 以及電影劇情多線的主題


寫起來很花心力時間 所以一直遲遲未動筆


 


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男主角因緣際會成了陣頭的團長之後


開始並沒有方向也不知如何管理領導


只是憑著他在大學主修音樂的經驗 專長 以及一個知識份子 更寬闊的人文素養


帶著團體 且練且走 看到朱宗慶節奏樂的的震撼


在環島漫走苦行的過程中 拓展了自己和團員的視野 為陣頭活動加入心的原素


 


贏得了信任 建立了團隊共同的目標


~~把陣頭發展成結合傳統廟會 扛神像遊行的流程的表演藝術~~


融合了傳統與創新 藝術與宗教


 


還有其他感人的劇情 我引用班尼頓門市Vlog的文章片段


目的還是希望大家去看


親自去體驗感受 每個人都會有共同和個別差異的收穫


我覺得陣頭也比 艋舺好看


有深度


 




 

故事的背景是台中九天民俗技藝團改編的....
從一開場的男主角決定從台北回家鄉時....
隱約可以感受到這部片與海角七號的雷同....
不過相較於海角七號的主軸....
陣頭的故事可能相對又更多方面....


 

片中男主角與其父親自小至大的誤會與衝突及不滿....
那是在生活中是很真實會面對到的問題....
特別是像我這種在1981以後出生的世代V.S多數1950到1960年間出生的父執輩....
大概父子間的相處就是陣頭中男主角阿泰與其父親達叔那樣的代溝....


 

在這些碰撞的過程中其實往往最難為的就是夾在父與子中間的母親 (而劇中母親對兒子的夢想的全力支持 對孩子的挫折全然接納與面對 就為了把孩子留在身邊的心情 更是道盡天下母親的心~~麗思)

 


如今邁入西元2000年的第2個10年....
音樂與藝術早就是有機會可以名揚國際與為國爭光乃至於變成實際財富的一種媒介....
已經變成是生活必需品....
早期的廟宇陣頭文化不再隻是酬神的一種方式....
而是堂堂變成一種藝術表演的活動....
陣頭中的擊鼓變成是一種音樂的現場呈現....
那是更能貼近民眾的表演....
也因此在經過媒體的報導之後便有機會增加曝光率而更加受到矚目....


 







除了這部片的外在與內涵值得深思與推敲之外....
劇中的達叔專門收容一些中輟生而幫他們找回正途與重見自我價值的想法....
也是一種社會關懷與回饋....
這也是該片值得我們去品味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
劇中有自閉症的梨子在懵懵懂懂的加入九天民俗技藝團....
卻因為有天生的音感而觸發了突破傳統窠巢的臨門一腳....
不也是一種機緣嗎....
如果要以這部片跟海角七號相比....
我會覺得這部片拍攝的比海角七號更加細緻....
這當然也跟馮凱導演多年來拍攝本土劇與偶像劇的經驗有關....


陣頭是一部感動與歡笑交織的好國片....
很值得推薦大家一看再看....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不知道要把這樣的事歸類在哪裡


放在人間故事嗎 不願意承認這是所謂文明人類的行為


我幾乎無法看完整個短片  就中止了


.................................................................


朋友的日記寫著:


活取膽汁 熊很舒服??????......................


 


2/18日陸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在記者會上表示,曾親眼見過活取熊膽,
他說現代科技讓取熊膽汁如「開水龍頭」一樣簡單,
之後熊就痛快地出去玩了,「我感覺沒什麼異樣!甚至還很舒服」。。。。

X                 X                 X                  X                 X                

熊膽至今在中國仍被認為是貴動物藥之一,
廣泛用於肝膽、心血管、腫瘤、急性傳染病的治療等。
在東北、四川、廣西等地的養熊廠還是大量採用,而且是合法的。

有的熊一輩子被關在籠子裡,不見天日,每天貢獻一至二次膽汁。
而抽取膽汁的鋼管一旦插入體內就一直留到沒有膽汁可取為止。
通常這樣的熊被丟出廠外也已經奄奄一息了。

據說,有人曾目睹母熊不忍小熊寶貝也同樣要受一輩子的活罪,
掙脫出籠親手將小熊掐死,仰天悲鳴...拔出自己的引流鋼管,連著膽曩一起....



當人類自詡文明,卻如此殘忍對待有知覺有感情有靈性的動物,
文明,只是一個遙遠而諷刺的名詞而已。



 


中 國的房 先生,你是熊嗎?不然怎麼知道熊被取膽汁「很舒服」?
既然「很舒服」,你要不要把衣服脫下來,讓引流鋼管刺入腹部,好好舒服一下?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看影音短片吧  有很美的圖文 有配樂


有倉央嘉厝的情詩  席慕容的塵緣  張曼娟的腳印



來生,再也不愛你

   
他家貧,大學是靠自己打零工的錢念完的。


   她富有,是城市姑娘,父母是高幹,家裏有保姆。第一次去鄉下時,她認不清麥苗和韭菜。




   


他和她初次相見是在操場上。她忽然來例假,染紅了白裙子,卻渾然不覺,還在和同學說笑。他看見後臉紅了,脫下自己的上衣讓她圍在腰間。那一刻,是她一輩子也難忘的。   

 


之後是纏纏綿綿的四年戀愛,她試圖幫他,而他不肯,男人哪會用女孩子幫忙?


 


 畢業時,他們本來免不了天各一方,但她死心塌地地跟著他走。家裏人反對,幾乎與她反目,她卻認定這男人是她想要的。 




   


她有一隻珍貴的玉鐲,是母親給她的。到小城後,看見家徒四壁,她摘下了玉鐲。是的,在這樣的地方哪里用得著戴玉鐲啊!

 


不久,她懷孕了。見她反應厲害,他跑到附近的山上為她摘山杏,不料一腳踩空,從山上摔了下去。這一摔,幾乎摔掉了她和他的未來。她常常這樣想:如果他不去摘山杏呢?可是,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如果。

   
他癱了,家裏的一切都靠她。父母來接她,畢竟在小城裏的一生可以預見。是的,誰都能想像以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但這最後的機會,她仍然拒絕了。


為了給他治病,她賣掉了那只鐲子,接受父母給的錢。到底是父母啊,看見固執的女兒這麼苦,心疼了。

   
他們在小城過著貧苦的日子,她當中學教師,他病退在家翻譯一些書。她早已沒了大城市姑娘的驕傲,低下頭來做一切,和小菜販討價還價,買廉價的衣服……與當地的女人並無二致。

   
大夫說她丈夫不可能再站起來了,可她還是堅持給他按摩,十幾年如一日。她並不指望奇跡發生,只希望他的腿不萎縮。

       35
歲那年,她聽說有位大夫針灸功夫好,但要翻過一座山才能找到那位大夫。她找來一輛平板車,每兩天就拉著他翻山去扎針。風雪中,她弓著背,艱難地往前走。他看著她的背影,哭了:下一輩子,我再也不要遇到你,再也不愛你。因為,你太苦了。


 


所有人都希望來生再愛,可是他說來生,再也不愛你。

   
  


     
奇跡是一年後出現的。他的腿居然有了知覺。慢慢能走了。好事成雙,他寫的論文在國際上獲了獎。有許多人來找他,他也四處講學,同時講這十幾年自己在輪椅上的生活,講自己背後的那個女人。


 


誰也沒有想到會有這一天,誰也沒有想到柳暗花明了。


 


法國請他去講學三年,他猶豫了。她說:去,一定要去!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時,36的她已初露滄桑的端倪,黑髮裏有了白髮,眼角堆起了皺紋,衣服永遠是過時的,身體有些發胖,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樣子;而他,正是最好的時候。


 


法國,是多麼浪漫的國度啊!有人擔心他一去不回,問她:你不怕嗎?她輕輕搖頭:不怕。她說,他和她的愛情如果經歷了這麼多還這麼脆弱,那就一定不是愛情。


 


三年後,他準時回來了,留在了北京。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小城接她,但沒有告訴她準確的到達時間,只是說這一兩天回來,想給她驚喜。誰知下了火車,他就看見了她。

   
他驚喜地跑過去:你怎麼知道我乘這趟車?  
   
她說:我每天都在這裏等你,凡是從北京來的車,我一輛也不會放過。  

   
這次,他說:來生,我再也不會讓你愛,因為你的愛讓我心疼,你的愛實在太苦。




      


她卻說,愛情從來都是苦的,如果愛是一朵蓮花,最美麗的愛一定是那清苦的蓮心,一直苦到心裏,然後才能有那朵美麗的蓮花。

 


~~網路文章~~



...............................................................................................................................

 

短片裡面 倉央嘉厝 席慕容 張曼娟的作品都是我極愛的

席慕容的塵緣 蔡琴唱的很棒 我卻一直沒學會

大概心靈的道行不夠吧

 

倉央的詩好深邃 百讀不厭 越讀就體會越多

不過還是不要太費心 

就讓世事人情 輕一點 淡一點

 

這篇小說 以前我沒讀過

近幾年讀到比較以生命投注的無悔的愛情

幾乎都來自大陸

 

台灣或所謂先進國家 已經較少人會再把苦情當神聖

或許只當是傻吧

 

沒有熬過苦盡 當然就看不到甘來的癡情果實 

就沒有驚心動魄或穿透人心的愛情故事

 

不過人生又不是要被拿來當故事而已

還是健康 自在 快樂要緊吧

故事之所以動人 或許就在它的非凡稀有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ahoo!奇摩新聞中心報導

林書豪帶領尼克屢創佳績,而豪小子到底是哪裡人,台美中三地球迷互不相讓,而豪爸更站出來,聲明兒子是台灣人。有網友提出「工時超長、責任超重、薪水超低」,三大證據證明豪哥是正港台灣人,這說法讓網友直呼太中肯啦,簡直說到心坎裡,更覺得有一股淡淡的哀傷,不少人說自己只好摸摸鼻子,含淚轉貼了。

過去8場出賽,林書豪平均上場時間近40分鐘,年薪76萬美元,在眾多NBA球星當中,可說是低收入戶。豪哥「耐操、好凍、拚第一!」網友說這才是台灣驕傲啊,而且不用驗DNA,這三點就是台灣人的血統證明書了。

還有網友開玩笑說,台灣人移民到美國一樣苦命,老是做「錢少、事多、離家遠」的事業,至少林書豪樂在工作,不少台灣人還做不到呢。但也有網友無奈表示,等豪哥明年加薪,他就不是「台灣人」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Feb 21 Tue 2012 21:16
  • 打賞


(感謝Kate提供山居照片)

 


過年後 微笑公園開放了


我們又每天早上回到樹下運動唱歌


最近加入了一個新成員


也多了一位粉絲


 


有位老先生 連續三天都在榕樹下另一張桌子坐著


上個禮拜 有一天唱完歌要解散的時候 老先生鼓鼓掌


很誠懇面帶微笑的拿了500塊要給我們  他說我們唱的太好了


因為我們團體不收費也沒總務 錢不知道要交給誰保管


後來還是還給他了 感謝他的鼓勵


 



 


第二天他又坐到樹下


這回我們知道他很認真在聽 也跟他打招呼 大家就熟起來


忽然我意會到 原來他就是在給我們打賞


我跟歌友開玩笑說 看來我們應該去考個街頭藝人執照 擺個收錢箱


說不定收到的賞金比我們 家庭 醫師那一隊(由醫生 音 樂 老師 提琴手


鍵盤手組成的)高檔團體收入還多


我們 家庭 醫師的場子我看過  很少有人給100以上的打賞


(我看過一些街頭藝人表演 在高雄 人們似乎打賞的風氣沒建立起來)


她就說他們是為興趣而表演 要是靠打賞就要餓扁了


 


前幾天老先生又送來一袋他親自種的蓮霧給我們


又讓我想起去年 有位彰化來的中年淑女


跟親人輪流到附近短期照顧媽媽每個月一輪


她每天早上到公園散步運動  也會過來聽我們唱歌


後來也會一起唱


她經常都會買些水果處理乾淨 切好了 帶過來給我們吃


一副很感激的樣子


 



 


我們唱的並不好 沒專業老師 也沒伴奏 都只是清唱 純好玩而已


會唱的歌友帶不會的 不熟的 回家各自隨性練習


周圍來土地公廟拜拜的人 來公園運動經過的人 偶而駐足


對我們就是最好的鼓勵


我們其實只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和健康而運動唱歌


能把歡樂散播給周圍的人 是我們意外的收穫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書豪是哪裡人?


成為馬英九總統今天與來訪的美國眾議員談論的話題。


在馬總統主動提及台美共同點還包括「我們都欣賞林書豪的球技」後,


美國眾議員法理歐馬維加回應時特別強調,雖然林書豪的父母來自台灣,


但他很抱歉要告訴馬總統,林書豪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


詳全文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連結


http://tw.myblog.yahoo.com/michael-827668/


許先生的部落格 一向精彩


多才多藝的才子


寫得一手極佳極佳的書法之外


這幾年一上網路就玩出非常專業的攝影


這篇po 文 殘荷


我都不知道要怎麼形容哪意境


很獨特


看官們過去看看吧 保證不虛此行


.............................................


20120215


我的好友 過去看了也愛極了


她引用李商隱的詩回應


竹塢無塵水澄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蔭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听雨聲.--李商隱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醫是一場百年騙局


百年來,穿著濟世救人的外衣,從西方傳到了全世界。在美麗的謊言下,把自己打扮成科學的化身,神聖不可侵犯,奴役了病患者一世紀。在越來越貴的藥價、越來越多的負作用下,全人類有良知的都在思考,人們頂禮膜拜的西方醫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甚麼?



今天,我把網上一位精通中西醫的學者的文章,通過我的整理,轉發到網上,讓更多的還在西醫的迷信下奴役的人,能夠從中醒悟,走出迷途。



《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MEDICAL HERETIC》:反西醫論文

曼戴爾松醫學博士 Robert Mendelsohn MD,不僅是一位名醫,而且曾任美國知名大醫院的院長,著名研究所的研究員,醫學院的教授,伊利諾州醫師執照局的局長,還是美國醫學會(AMD——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一個具有超強政治力量的工會組織——美國醫師工會)的領袖。

1980 年他在美國 WARNERBOOKS 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巨著,書名是《一個醫學叛逆者的自白 CONFESSION OF A MEDICAL HERETIC》。這本書再版過無數次,擁有無數讀者。

這些忠實的讀者們紛紛站出來,自發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做「全國健康聯盟」,公推曼博士為會長,美國大城小鎮都有分會,定期舉行集會,並邀請名人演講,還有定期會刊。這是西方有史以來首次對醫藥界的大革命。

曼戴爾松博士此書的副題是: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命,不受醫生、化學藥物和醫院的坑害。

封面上列出六個重點:

1醫院的年度身體檢查是一個陷阱。

2)醫院是患者的險地和死所。

3)大多數外科手術給患者的傷害遠大於益處。

4)所謂疾病化驗或檢驗,檢驗的體系和過程不合理,簡直是腐敗一團,即使是最好的科學儀器,也是錯誤百出,完全不可信任。

5)絕大多數的化學藥物不但沒有治療的真實效果,反而是致病、添病的緣由。

6X 光的檢驗是診斷程序的重點和特色,「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不但輻射線對人十分危險,而且檢驗結果錯誤頻出。

因為解讀 X 光照片的是人,是人就會受偏見、情緒的影響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即使是同一個專家,在十年後再次解讀同一張照片,就有 75 的偏差(試驗證明)。

曼博士的書一出來,轟動全美國。曼博士把「對抗療法醫學」ALLOPATHY MEDICINE(專以化學和器械檢驗、化學藥物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為本的西醫學)一向自詡,一再強調是「科學的」,斥之為:「很不科學,不過是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

一個藥品的開發,必須從老鼠身上開始它的程序,一直到批准上市,要耗資百萬(其中賄賂當道的錢不算在內),費時十數年。

可是新藥面世不到幾個月,就出現各式各樣的毛病,副作用簡直駭人聽聞。

更可惡的是,大藥廠專門豢養了一批所謂的專家,專門合成新的病毒或細菌,製造新的惡疾,配合著政治的需要,然後再兜售疫苗、解藥。兩頭通吃,雙重牟利。

曼博士用許多篇幅詳述「疫苗」的反作用,鄭重警告世人:千萬不可迷信專家們在「傳教」時所說的疫苗的功效,因為疫苗裡早又埋伏下了另一種病毒或細菌,患者會自動感染、傳播,然後再買他們更多的藥品和疫苗。

《全國健康聯盟》的最主要綱領是喚醒民眾:生命權是天賦的,維持健康也是人民天賦的權利。

其次,《全國健康聯盟》的宗旨是鼓勵人民認清情況,真正的醫療應該是著重於「預防醫學」。

科學理論背後的錯誤

1.高血壓的藥物控制--有高血壓時,服用降血壓藥,因為西醫說不吃就會中風,諸位只要稍微深入的想一下,告訴你有高血壓的醫師,有沒有同時告訴你為甚麼你有高血壓?是甚麼原因造成你有高血壓?

幾乎所有降血壓的藥都是利尿劑,會讓你的腎功能下降,這就是現在人們會得到骨質疏鬆症,老人癡呆症,掉頭髮,聽力減退,壽命變短的原因,性功能同時下降。

更因為西藥都是屬酸性,而酸性會破壞血管壁組織,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也就是說,服用高血壓藥物的病患者將更容易得到中風與心臟病,不吃的病患反而不會得到這類疾病。

血壓根本是沒有標準的,每天都不一樣,隨著心情而起伏不定,也隨著運動多少而不一定,西醫的標準根本是藥廠自己定出來的,為了想賣藥賺錢,因此訂出標準,有多少人一直吃降血壓藥,結果還是中風了

2.血糖過高的病人--西醫說:血糖過高服用降血糖的藥物,不控制血糖的話,易導致心臟病,嚴重時會得青光眼。而我在臨床上所得到的心得卻完全相反,中醫認為治糖尿病就必須先加強腎臟功能,而所有的西藥都傷害腎臟,因此服用降血糖的藥越多就越容易得到心臟病。

中醫認為只要肝臟好就不會有眼疾,根本與高血糖無關。

降血糖的藥根本就是騙局一場。解釋給諸位聽:拿兩個同樣大小的杯子,一個放滿水一個放半杯水,然後同時加等量的糖入內,結果是半杯水的會較甜,對不?

那現在想要兩杯水甜度,請問你是選擇把半杯水的杯子加滿水呢?還是選擇發明降糖的藥來降低血糖呢?

使用降血糖藥之後你以為血糖下降了,你就錯了,血糖根本沒有消失,多餘的血糖就開始屯積在你的腳部,就好像糖積在杯底一樣,其結果就是雙足潰爛,你等著截肢吧!

服用中藥的病人要知道:當藥力在清除雙足累積多年的舊血糖時,會有短時期的高血糖現象出現,這是很正常的。

你應該每天多運動直到出汗為止不要吃白米或麵食類及根莖類的蔬菜,多喝茶多吃葉菜類及糙米多運動來燃燒多餘糖份。

至於高血糖會持續多久,就要看你使用多少年的藥物控制,越多年自然越多的糖累積在雙腳內,而這些舊糖多年以來從未排出過體外,自然在吃中藥之後會回流到身上,就會需要比較常的時間來消化它,每個人都不一樣的。

如果有人認為是中藥造成血糖高的原因,很簡單,你只要把同樣的藥讓你周圍的人服用,看看血糖是否會高,就知道了。中藥幾乎都是純鹼性,在純鹼性的環境裡是沒有細菌與病毒的,根本沒有任何中藥會讓血糖上升的。

3.膽固醇過高的人--西醫會告訴你要服用 Lipitor Zocor 來降低它,Lipitor Zocor 會造成短期記憶喪失,又損傷肝臟及腎臟,非常多的副作用。由於任何西藥都具有酸性的本質,因此會造成胰臟癌的機會大增

在臨床上是讓病人停止吃零食三星期,病人的膽固醇就降到 200 以下,連中藥都尚未使用,這只是由於病人好吃零食造成的問題

4.三酸甘油脂過高的人--是因為吃油炸食物過多及過胖造成的,只要停止吃油炸食物及減肥就可以了。

我治過許多此類病患,我開一些清肝的藥給病人,三酸甘油脂就下降了,因為肝是心之母,一旦肝臟代謝毒素功能下降,自然有不乾淨的血進入心臟,對心臟造成威脅,從而引發心臟病。

5. 吃西方多種滋補營養藥物的人--這類人是最無知而且愚昧的蠢人。

實際上這些營養成分很高的藥不但對身體完全無助,反而會去餵食癌細胞、細菌、濾過性病毒,使病情更加嚴重,使美國人過胖、掉髮、皮膚乾燥。

例如以鈣片為例,從未有任何證據顯示鈣片可以幫助增強人體骨骼,反而是吃多鈣片會使骨骼更脆,更容易造成骨質疏鬆症,而且副作用是造成腎結石

而維他命 C 片更爛,服用它的目的是想皮膚美白,但是結果會支援乳癌細胞的成長。

多食用天然食物、有機蔬果絕對是正確的。要美白多喝自然的橘子汁最好。

均衡的營養是要依靠選取的食物而定,不挑食是必要的。

6.服用阿斯匹林的人--許多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臟病,這是完全錯誤的。

2004 年的醫學研究報告來自 America Medical Association 說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可以預防心臟病,反而有許多證據顯示每天一片阿斯匹林,你會有超過 85% 的機會得到胰臟癌,它是一種強酸劑,酸性對人體破壞最大。

成為鹼性體質,立刻停止喝咖啡、不吃甜食,拒絕冰淇淋、可樂,完全斷絕糖果餅乾類的零食多喝茶、多吃自然有機蔬果。

請記住在鹼的環境裡,是沒有病毒與細菌及癌細胞的.

7. 胃酸過高反逆食道的人--你只要多吃甜食、多喝咖啡、多吃冰淇淋、多喝可樂,一下子胃酸就來了。

西醫開 Previcid 給病人去中和胃酸,這類傷肝的藥物,吃一輩子,結果病人胃酸照舊反而更壞。

結果就是食道癌、胃癌或淋巴癌或胰臟癌。還會引起鋁中毒,產生腦神經損壞,甚至與柏金生氏症有關。

8. 服用女性賀爾蒙的太太們要注意--我告訴病人:千萬不要相信服用賀爾蒙替代品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結論是繼續服用女性賀爾蒙替代品,一定會得到骨質疏鬆症,不吃反而沒事,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原因都是因為心臟不好造成的。只要把心臟保護好就沒有任何症狀會出現的。

還有鈣片最爛,不但不能補骨,反而會造成骨質的破壞,還會產生腎結石的後遺症。

9.乳房稍有硬塊就急著做切片的無知婦女--試想,把一個雞蛋拿來做蛋黃切片,結果如何?再連續幾次做同樣的切片後,這個雞蛋會變成甚麼樣子?結果一定腐爛掉了,乳癌就是一種壓制不住的糜爛,其末期非常的惡臭

女人會得到乳癌的原因 90% 是每年去西醫那做乳房健康檢查造成的另外 10% 是被自己一直吃西藥傷到心臟引發出來的

10. 喜歡吃止痛藥的人要注意--市面上所有的止痛藥都會傷到肝臟、腎臟與心臟的。只要肝心腎一受傷,立刻就會便秘睡不好,日子久了就開始掉髮,眼睛視力變差,體力衰退,容易抽筋,連西藥營養劑、維他命吃多了,都會掉髮傷肝的 (維他命 A 更是頭號肝臟殺手),更何況止痛藥? 最新的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了吃止痛藥會有中風的危險,許多剛生完小孩的婦女因為吃止痛藥而得到中風。

~~上文來自網路~~

 



我猜想作者是把那位醫生的著作 斷章取義了

此文既不符合事實 也是邏輯不通的
中醫西醫各有所長

雖然西醫不是全能 西藥有副作用
中醫何嘗不是呢

但是有西醫之後 多少流行病被消滅了
人類平均壽命提高了多少?
能夠否定這些貢獻嗎


如果你看這到什麼東西對什麼有療效 聽聽就好吧
畢竟每個人體質不同 請相信醫生





因為看到罹癌症的網友日記

希望大家不要給生病的親友介紹有的沒的 徒增困擾
即使好心好意 卻未必是好事


我想文中所提副作用


在治療時 大概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吧


天底下很少絕對好或壞的事物


只是比例輕重而已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東西的故事》第二季:我們在第1季影片中檢視了岌岌可危的物質經濟系統,現在我們來看看系統背後的故事。企業的權力無限上綱,甚至可以影響決策者制訂政策,這在台灣也已 ­見怪不怪。安妮和「東西的故事」影片小組這次再度出擊,目的是為了提醒所有公民在扭轉消費文化之餘,別忘記政策與法律也是許多環境災難的根源,她呼籲大家一起發揮公民的力 ­量,讓政府更有擔當於監督企業污染,讓企業真正能為民服務,而非本末倒置,犧牲人民的政治權利和生活品質來為企業服務。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