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身心靈 (4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早上讀到一句話:

兒女都有孝心
但各有自己的工作 生活

不能為我們做什麼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還是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安頓好自己的情緒

雖然這樣的功課是每天要做的
對我來說其實都不是容易的事

還是要認真做~~

至少每天讀一兩篇笑話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吉蘭‧貝兒‧瑟西於印度創辦的「河濱小學」,以新穎的教學方式,幫助孩子學習人生最寶 ­貴的課題,也就是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在本段影片中,她將介紹該所小學的學童, ­如何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領導其他孩子,甚至在家當起父母的小小老師。

Kiran Bir Sethi shows how her groundbreaking Riverside School in India teaches kids life's most valuable lesson: "I can." Watch her students take local issues into their own hands, lead other young people, even educate their parents.


*這段演講 影響了一本書的產出...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 印度河濱學給我的六堂課


  我正在細讀   會很快讀完 再來分享   麗思*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狗生來就知道並做到如何愛人,簡單好好過生活,所以不必在世上磨練太久。(示意圖/取自dumage.com)

這篇文章近來在網路上瘋狂轉載,經網友搜索後發現原文來自《A Dog's Purpose 》一書,作者是布魯斯.卡麥隆(W. Bruce Cameron)。卡麥隆是名獸醫,他到府替一隻名叫貝克(Belker)的10歲愛爾蘭獵犬看診,發現牠罹患癌症末期,而且離死期不遠。即使家人都希望出現奇蹟,但醫師研判,再拖下去只是讓牠受苦,因此建議安樂死。


貝克的飼主是一對夫婦,要求卡麥隆醫師隔天來執行安樂死的時候,也能讓他們的6歲兒子西恩(Shane) 一同觀看整個過程,或許可以從中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當天,一家人圍著貝克,西恩最後一次撫摸著老狗,然後看著牠在卡麥隆醫師的執行下,平靜地死去。


小男孩西恩似乎沒有太多的疑惑,很平靜地接受了貝克的離去。但一家人難免傷感,正當大人們都在感嘆「為什麼狗的生命比人還短?」的時候,西恩突然說:「我知道為什麼!」卡麥隆醫師和家長都同時睜大眼睛望向他,他說:「人生來就是為了學習如何愛人、如何把生活過好,對吧?」又繼續說:「但狗已經知道並且做到這些了,所以牠們不必在這個世界上停留太久。」


卡麥隆醫師聽了非常震撼與驚訝,直說:「這是我聽過最讓人欣慰的解釋,而且深深影響我至今!」的確,簡單地過生活、慷慨地付出愛與關心、和藹地說話。這些單純的「生存之道」,很多人用了一生也學不會。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狗生來就知道並做到如何愛人,簡單好好過生活,所以不必在世上磨練太久。(示意圖/取自dumage.com)


這篇文章近來在網路上瘋狂轉載,經網友搜索後發現原文來自《A Dog's Purpose 》一書,作者是布魯斯.卡麥隆(W. Bruce Cameron)。卡麥隆是名獸醫,他到府替一隻名叫貝克(Belker)的10歲愛爾蘭獵犬看診,發現牠罹患癌症末期,而且離死期不遠。即使家人都希望出現奇蹟,但醫師研判,再拖下去只是讓牠受苦,因此建議安樂死。


貝克的飼主是一對夫婦,要求卡麥隆醫師隔天來執行安樂死的時候,也能讓他們的6歲兒子西恩(Shane) 一同觀看整個過程,或許可以從中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當天,一家人圍著貝克,西恩最後一次撫摸著老狗,然後看著牠在卡麥隆醫師的執行下,平靜地死去。


小男孩西恩似乎沒有太多的疑惑,很平靜地接受了貝克的離去。但一家人難免傷感,正當大人們都在感嘆「為什麼狗的生命比人還短?」的時候,西恩突然說:「我知道為什麼!」卡麥隆醫師和家長都同時睜大眼睛望向他,他說:「人生來就是為了學習如何愛人、如何把生活過好,對吧?」又繼續說:「但狗已經知道並且做到這些了,所以牠們不必在這個世界上停留太久。」


卡麥隆醫師聽了非常震撼與驚訝,直說:「這是我聽過最讓人欣慰的解釋,而且深深影響我至今!」的確,簡單地過生活、慷慨地付出愛與關心、和藹地說話。這些單純的「生存之道」,很多人用了一生也學不會。


● 這篇文章最後還列出幾項「如果狗狗是老師,你會學到的東西」:
1. 當親人回家的時候,總是跑上前熱情迎接。
2. 絕對不放過出去兜風的機會。
3. 允許清新的空氣和風拂過你的臉龐,陶醉地享受。
4. 別忘記打個盹,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5. 站起來之前,先伸展筋骨。
6. 每天不忘跑步、活蹦亂跳、玩樂。
7. 尋求人的關注,也讓別人親近你。
8. 低吼就能達到警告目的,不必咬人。
9. 在溫暖的日子停腳步,讓背部享受草地按摩。
10. 天熱的時候,大口喝水,趴在樹蔭下休息。
11. 快樂的時候,盡情跳舞,搖擺全身。
12. 在漫長的路途中,尋找小確幸。
13. 要忠誠。
14. 不會的事情,不必裝懂。
15. 如果有你想尋找的東西卻被掩埋,一直挖掘,直到你找到為止。
16. 看到家人朋友心情不好,保持沉默,靜靜坐到他的身邊,輕輕地用鼻子觸碰他。




原文網址: 為什麼狗活得比人短?6歲童妙語解答網路瘋傳 | ETtoday寵物動物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602/215946.htm#ixzz2X3EgkcD7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對年老夫婦,一起走過大半輩子。多年來他們每晚睡前最後一刻必定會跟對方說一句: 我愛你。


別人問他們為什麼有這個習慣,丈夫說:我們都這把年紀了,這樣做是為了保證,假如我們其中一個第二天沒有醒來,


我們在人生中留給對方最後一句話,就是這三個字: 我愛你。




※這可謂(人間極品) ...不論他們的



年紀、健康、恩愛都令人羨慕!



看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個階級啊~~~


請對號入坐~ㄏㄏ


 


 


 


一群忘年之交的男人在喝酒,有人突發奇想,相約


給各自老婆發個簡訊,


 


 


 



寫到 “我愛你!看看各年齡段的女人的反應,果然


結果大不一樣。




20



來歲的女人回復 我也愛你!

30-
來歲的女人回復 酒喝多了吧?

40-
來歲的女人回復 你沒病吧?

50-
來歲的女人回復 發錯人了吧?看回來怎麼收拾你!

60-
來歲的女人回復 退休了閑得慌是不是?爬山去吧!

70-
來歲的女人不回復,直接給兒子打電話 你爸病了,趕快帶他去看醫生!

80-
來歲的女人自言自語地說 唉,今天一定是忘了吃老人癡呆藥了。

 


 



老人的定義(用台語唸) ,很深奧喔!

站咧無元氣,

坐咧就哈戲,

倒咧困抹去,

無食愛生氣,

食飽敖放屁,

見講講過去,

現講現忘記,

出門無地去,

要死無勇氣。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leyYopIzE4


Nick Vujicic 力克·胡哲:我和世界不一樣 (中英字幕)


6.22補記:





因為我家孫子女 最近每天都要看尼克 只好把它加到我的最愛


然後他們會把尼克的精神用在我們處理問題的談話中


孩子的可塑性無限大


原來我是以為他們只愛看好玩的片段


他們竟然有在思考 學習呢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部榮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影片,透過大自然「四季」的變化,來詮釋人生不同階段的心智轉換歷程;片中沒有太多的對白,卻是禪機不斷,充滿對人生的種種隱喻。




 


本片讓人領悟到「教化」,因不同階段的「悟性」,而有不同的方式。


當小和尚邁入老僧階段,他所受教化的、所經歷過的、所創傷過的融合結果,使他再渡化像自己一樣,從春天裡冒出來的「嫩芽」。


這種「常與無常、變與不變的現象」,在人世間循環不已!


前言


這部榮獲 2004 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影片,透過大自然「四季」不同節氣環境的變化,


來詮釋人生不同階段的心智轉換歷程;以及比較人在不同年齡層對事理的領悟差異。片中不超過


個人,沒有太多的對白,卻是禪機不斷,充滿著對人生的種種隱喻和智慧。


本片的導演金基德向來以低成本、短時間內製作出藝術性極高的作品著名。然而在「春去春又來」


這部片子中,卻發揮展現其「美學」功力,將韓國風光景緻之美,拍成如詩如畫的仙境。


而讓人更感到意外的是,在片中飾演老和尚的竟然是導演本人,更突顯出金基德導演驚人的演技和魅力!


電影導演: 金基德


電影介紹: 電影按四季畫分四個章節,描寫孩童和尚隨歲月成為老僧人所經歷的種種七情六慾:小時候貪玩殺生,年青時初嘗愛情,中年時殺人,以及歸老時在寺院收留孤兒。
春:童僧頑劣,在水邊捉住魚、青蛙、蛇,用細繩捆了,另一端則係住石塊,放掉。老僧看到,並不當時制止,自有打算。第二天清晨小僧醒來,發現身上被師傅綁了大石,求情。老僧說,那魚是不是也會難受?那青蛙是不是也會難受?那蛇是不是也會難受?你去放了它們,如果其中有一個死掉,你的心上就從此壓了石頭。童僧背著大石尋找那三個生靈,卻只有青蛙倖存,於是放聲大哭。


夏:一位妙齡少女被母親送來寺廟養病,小僧凡心大動,幾個回合的刺探、挑逗就與少女在山中發生了關係,並一發不可收拾。一夜,兩人在船上雲雨之後酣然入睡,不料清晨小船飄到寺前。事情敗露,老僧只得責令病癒的少女離去,而入夜輾轉難眠的小僧也終於抵擋不住-塵世的誘惑,攜一尊石佛,連夜絕塵而去。


秋:已成年的小僧因妻子有外遇而殺人潛逃,回到寺廟,他心懷恐懼,又性情暴躁。老僧在寺院空地抄下《金剛經》,讓他用殺死妻子的刀刻字,以消磨其走火的心魔。開始,小僧殺氣難消,滿懷憤怒,偏兩名警察又追蹤而來,幸得老僧指點,四人才相安無事。一天一夜的雕刻,冷卻了小僧的怨怒,完成後他隨順地跟警察離開了寺院。而老僧,則在功德圓滿後自焚坐化。


冬:刑滿出獄的小僧已是人到中年,他再次回到小寺院,此時天地一片潔白,湖水封凍。僧人在殘船上尋到老僧舍利,又鑿冰成人,只在眉心放入舍利,日日供奉。一天,島上來了位蒙面女施主,棄一嬰孩在寺內,但她趁夜離開時,不幸落入冰窟。安葬棄嬰女子之後,僧人赤膊背負巨石,手捧佛像登上山嶺,他此生的罪孽到這裡,才算做了一個了結。


又一春:被遺棄的嬰孩,長到大約5歲模樣,居然重蹈當年童僧的覆轍,又以殘害生靈為樂,他將石塊塞入魚和青蛙的口中,踏入了另一個因果循環。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親情成為最遠的水



三秋樹



接到母親病重的電話時,我人在紐約,正在和3歲的兒子玩遊戲。電話是家裡的阿姨打來的,她說母親本不讓她給我打電話,但她知道,母親是想讓我回去看她的。最後阿姨說:「賀賀,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麼遺憾。」



高中畢業後,我就出國留學了。同為大學老師的父母毫不猶豫地為我選擇了這條路,他們認為對我來說這是最好的出路。現在,我成了一名牙醫,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付出的代價是,我幾乎沒有了再跟父母團聚的日子。
坐在回國的飛機上,我突然很傷感。我看到機窗裡反射的,是自己早生的華髮。



18歲離開家,一晃20年過去,我不再年輕,母親也已經衰老。



15個小時的空中航行,我一刻都沒有閉眼,20年的歲月在腦海裡翻騰,我從來沒有如此想念與害怕:想念去世時我沒有在身邊的父親,害怕母親這一次也不給我機會。
突然間覺得,算得上功成名就的我,對父母而言不就是一個符號嗎?



我畢業、工作、結婚乃至生子,他們都沒能親眼看見。



一切都在電話裡,以過去式的形態向他們告知。



好消息,放大了說給他們聽;壞消息,等到自己不痛了才肯讓他們知道。



關山重重,親情成為最遠的水。難道這就是父母送我出國的意義?



情雖親,心卻很難接近



下了飛機,我直接搭計程車去醫院。已是深夜,當看到病床上蒼老的母親時,我幾乎認為自己走錯了病房。可是,床頭卡上的名字,還有那依稀可辨的面容明確地告訴我這就是我的母親。
母親也會老嗎?在我的記憶裡,她好像永遠都言語幽默,永遠都喜歡漂亮的衣衫,永遠都願意摟著我的肩膀比個兒。那麼多年不在她身邊,我不能看著她慢慢變老,只能在這樣的時刻,讓一夕忽老的她出現在我面前,眼睜睜地目睹歲月的殘酷!



母親是因腦溢血入院的。她一直很害怕手術,直到我回來的第二天,她才同意手術。我在手術同意書上簽了字,回頭看她,她的臉上充滿了坦然與信任,彷彿她的兒子回來了,一切就安全了一樣。等在手術室外的時間並不好過,同意書上那些可能發生的危險反覆在我腦海裡出現,揮之不去。
謝天謝地,手術很成功,醫生表揚母親:「她的意志力很強。」



阿姨說:「還不是因為她兒子回來了?咱們千軍萬馬也抵不過她兒子一句話。」



術後3個小時,母親醒了。看到我,她笑了。但很快,她用目光求助阿姨,並露出難為情的神色。



阿姨說:「賀賀,你出去一下,你媽媽要小便了。」
接下來的日子,我覺得儘管我與母親是骨肉至親,卻總有一種陌生與疏離感。我們的話題在簡單的吃喝、要不要翻身以及國內外的生活習慣等非常表面的內容之外,再沒有更私密和親近的了。不是不想說,是我們都找不到要說的情緒和話題。20年不在一起,情雖親,心卻已經很難接近。
我想照顧她大小便,她說難為情;我喂她吃飯,她覺得不太習慣;我扶她下地走走,但明顯不如阿姨做得讓她感到舒適看著她與阿姨有說有笑,我的心底有一種悲涼。我和她,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是最親近的
我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我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呀!看著病房裡別人的兒女與母親親密無間的樣子,我感到很孤單。



母親的日記



一天晚上,我回到家,雖然很累,卻睡意全無。隨便翻看母親的書,卻發現了她的日記。母親的日記,在我父親去世之前,裡面寫的都是我;而父親去世之後,字裡行間全是他。母親曾在獨自一人料理父親後事的諸多繁瑣裡追問:直到此時我才問自己,我生了一個兒子,然後為了他的前途將他送到了國外。不管我多麼需要他,都只能對他說「我很好,不用掛念」,這樣做,對嗎?
母親的日記每一篇都能輕易讓我落淚。我不瞭解她,就像她也不瞭解我一樣,20年幾乎沒有交集的生活讓我們對彼此都很陌生。
我們怎樣才能重新認識彼此?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跟阿姨學做母親喜歡吃的飯菜。



果然,吃我做的飯,她很有滿足感。



我給她買漂亮的衣服,她看到後很開心,馬上穿在了病患服裡面。



我拿著從小到大與她的合影,讓她講那些過去的事情,她立刻變得滔滔不絕,記憶力驚人我手上的每一個疤是怎麼弄的,連我高中同學的名字,她都還記得一些。我們終於可以不必相對枯坐、親而無言了。
那天,我下樓買東西,快到門口時,她說:「賀賀,小心車。早點兒回來。」我頭也不回地說:「好。」可是,走下樓時,我發現自己的眼睛已經濕了
停留在母親記憶裡的,還是那個走路常常忘記看車的莽撞少年。



相隔20年,我們母子是否還能親如從前?



幸福時光



是醫生的話提醒了我。醫生說:「你母親有輕度的腦萎縮,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有可能會得帕金森氏症。」



我知道,這意味著她的記憶力可能會下降得很快。很多東西,如果我不跟她說,她可能永遠都無法知道了。



母親出院後,我決定繼續留下來。那些天,我陪她去買菜、散步,接待來探望她的客人。然後,在屬於我們倆的時間裡,我給她講離開她之後的20年我是怎麼過的。
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中是否還有比這更幸福的時光
你把你所經歷的一切毫無保留、不加任何修飾地講給另外一個人聽,更重要的是,她對你說的一切深信不疑。開心處她大笑,難過處眼淚也來得猝不及防,就彷彿她一直在那條路上,陪著你經歷。
漸漸地,母親變了。我做飯時,她不再說「小心燙到你」,而是說:「真喜歡你做的飯,跟你做的事一樣漂亮。」我外出時,她不再擔心外面的車水馬龍,而是說:「要是可能的話,就盡量早點兒回來。」



這些變化來自瞭解之後的信任。母親由此確信:她的兒子長大了。有一天,母親對我說:「雖然我曾經無數次後悔送你出國,但現在我覺得這個決定並沒有錯。你很獨立、很優秀,更重要的是,你現在過得很好。這就足夠了。」
那些日子裡,母親從開心過渡到對我很依賴
前所未有的依賴。我知道,這是信任的衍生品,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老了,這種老去讓我無能為力。
回紐約的前夕,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看著母親在鏡子前整理妝容,我對她說:「媽,你這麼漂亮,年輕時一定是既讓人愛,又讓一些人嫉妒吧?那些事,你還記得嗎?」



她轉過身來,看了看我,說:「那些愛和恨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兒子現在還誇我漂亮。」



我想起了母親那些日記,說:「媽,過去的事我很好奇,你可以把它寫出來給我看看啊。」



母親的眼睛亮了,她說:「你真感興趣?」我點點頭。
在答應了我之後,母親就開始動筆了。可是,對於70歲高齡的她來說,動筆已經算是體力活兒了。



僅寫了一個小時,她的頸椎就發出了強烈的抗議。於是,我給母親買了一台小答錄機,我說:「媽,您口述吧,這樣就不會太累。」



很快,我回美國的日子到了。走的那天,母親堅持要送我到樓下。我擔心母親會哭,可她卻對我說:「我之所以要送,是要告訴你,我不會哭。兒子,我從來沒有覺得離你這麼近。」的確,母親沒有哭。可是,進了安檢口後,我卻再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淚水。從18歲那年離家開始,我從來沒有哪一次像此刻這樣失態。對母親,我第一次發現,不管做什麼,都覺得還是不夠,還是來不及。



親情密碼



沒想到,母親居然學會了在網上傳送文件。每天,她都會把她的錄音發給我,有時是在晚上,有時是在白天。



我必須承認,不論多少名著,都比不上母親的錄音那樣令我覺得美好。因為母親所說的一切對於我來說都是一種喚醒,我還原著她的生活場景,還原著她遭遇每一件事時的表情與心情。
每個星期,我都會定時跟母親視訊聊天,只是不再假報平安,我會告訴她醫院裡發生了什麼,紐約的菜價,以及我兒子那令人髮指的小脾氣。
我偷偷打過電話給家裡的阿姨,讓她帶母親去醫院做一次復查。阿姨後來打電話告訴我:「醫生說你母親的腦萎縮沒有再惡化,目前看來沒什麼危險。賀賀,你真有辦法。」
我讓阿姨幫我把母親的腦部CT寄了過來,我多少看得懂那些圖像。顯影燈下,我覺得自己看見了最美的圖畫。我要珍存它,珍存我與母親之間獨一無二的親情密碼。
一切都會離我們而去,我們要努力找到一種方式,把愛留住。就像現在,我與母親雖然相隔萬里,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親近。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幅傳神的繪圖...

 台灣人生命中甜蜜的負荷!? !? !?  
一位美 國 教授考察台灣後的感歎:
台灣人活得太累,他們的人生只有兩個片語:成功和拼搏。
很奇怪,他們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小學到大學,忙著各種考試;畢業後忙著結婚;
結婚後忙著生孩子、養孩子;
退休後幫孩子看孩子…… 如此活著而已!


 



引用:http://www.ihergo.com/forum/topic/1/6/61/page1/no1117831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用赤誠裸身,騎乘大自然.
我讀活書,日寫活語
不圖死後福,
不憶生前過,
蔚蔚然當下,不忌風雨,
我不只愛你的肉身,
⋯⋯ 更願擁抱你忽冷忽熱的真體,
體悟我本然的實虛.


I used sincere naked, riding nature.
I read the book live,day to write live language
Figure death without blessing,
Had not recalled during before lifetime,
In the moment, do not avoid the storm,
I not only love your body,
More willing to embrace your true body fits and starts,
I realized that the real and imaginary authentic.
蔡鎮鴻 2013/5/28 賞Ahmed Abd Ei Aziz圖
http://www.facebook.com/hps654#!/photo.php?fbid=4887713109998&set=a.3789018563321.2137515.1212803390&type=1&theater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趣的 美日養老院 比較


 



*適當認同自己老化之必要



日本安養院的一位精神科醫師說,隨著身體條件的轉弱,他建議在心理建設上「凡事不要求一百分是健康秘訣!」雖然如此,他也說「零壓力對人也是不好的!」這是兩個極端,沒有壓力的人,也相對失去抗壓的能力,同時,生活的挑戰不夠,樂趣可能就不足。好如一個在復健中的人,如果失去想站起來的內外壓力,就永遠站不起來。壓力太大對身心固然不好,但如果過著零壓力的生活,可能也會失去對身心的積極作用。
另外,精神科專家也說,退休後能過明朗過生活的人,比較不會得阿滋海默症及憂鬱症,常參加義工活動會有給予及被需要的快樂,擁有年齡相仿的好友,同樣是愉快度老的妙方。如果能擁有一項本業以外的興趣最值得鼓勵,而如能在退休前即開始發掘或培養另一種可以長期把玩的興趣更好,更重要的心態則是「凡事都要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將所有的投入都視為為自己,就會心甘情願而全力以赴,自然不會有「我老了,還這麼累幹嘛?」或者是「做什麼都不行」的沮喪感。
 
適當的認同自己老化是必要的,「過度要求身心的完美,也是一種病!」譬如接受自己有一點攝護腺問題或糖尿病、走路有點慢,或有一些因為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病。當然,一定要與醫生保持聯繫,讓疾病隨時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如此雖然年紀大也可以「老得很健康,老得很有品質」,而不是放任退化,破壞臨老的生活品質。
 
很偶然的機會,意外的到日本養老院當了一年義工;更意外的是,又有機會到美國小住半年,也同樣在養老院當了4個月的義工。同樣當養老院的義工,卻是人口1500多萬的大東京地區的養老院,對上人口比基隆暖暖區更少,不到 3萬人的美國小鎮養老院,有很不同的觀察心得。
 


美國的硬體設備比較好,但日本人照顧的體貼,老人相對受尊重得多。至於我的經驗或感受如何,大概就只有「大開眼界」一詞可以形容吧!因為在日本居住時,是由當養老院義工而認識日本人的活動場所,所以一到美國時也想循此模式,希望在養老院當義工,深入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當地的朋友一聽,隨即打電話給當地最老資格的養老院的活動組,很快就敲定拜訪日期,真是太高興了。
 


這也讓我第一次見識到美日文化的差異 


在日本,即使託朋友的朋友推薦,養老院因為相信朋友的背書而相信了我,層層考量過我當義工的誠意,但從我提出想到養老院當義工,到真正成為義工,還是花了整整3個月的時間;美國人則是很爽朗地就接納了我願意奉獻愛心的想法;看來,美國人天真多了,他們願意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接納一位台灣人到這裡當義工,對他們而言也是一個難得的經驗。

還記得拜訪當天,活動組長說當天下午就有手工藝時間,歡迎我來當副手,也實際和老人們聊聊天。摺紙是取悅老人很好的媒介,特別是美國幾乎沒有摺紙的文化,一隻摺紙小鳥或青蛙,即可贏得老人們讚賞連連,主持的活動組小姐變成了我的學生,成為我的副手。此後的手工藝時間,即成為我一週一次的主秀時間。
 
陪說話是養老院重點工作 


我的義工工作很簡單,天天固定時間出現在交誼廳,摺紙作品不論是百合花、海狗,小雞或是幾何圖形的星星、方錐體小玩意兒,摺好後都擺在桌上,自然會有老人因好奇靠了過來,看到他們突然變晶亮的眼神,我就會鼓勵他們摸摸或拿起來看看,喜歡就帶回房。老人通常會好奇的看著我摺紙,覺得好像變魔術般的神奇,都開心極了。
 
漸漸的,他們知道有我天天都會來,也喜歡聽他們說自己的故事,就更愛來閒聊了。那些對子女們是老掉牙的事,對我可都是新鮮事,我可是聽得很認真,讓很用力的聽英文,然後再很吃力的說出我的想法。就是如此自然的互動,讓很多人願意在看我摺紙的過程中,一點不設防地緩緩說著他們的故事、人生經驗。
 
在日本或美國的養老院,我做的都是相同的義工工作,工作的內容就是陪老人聊天,聽老人說話,回應他們,摺紙只是製造話題,拉進彼此的距離,而確實也有取悅老人的效果。單由這2個養老院,都將長期徵陪說話義工列為徵義工的項目之一,可見他們照顧老人的品質都是不錯的,都注意到陪老人聊天,有時比實際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更重要。只是我的義工角色很討喜,比之本國人義工更吸引老人的注意,日本的老人好奇台灣人為何來日本當義工;這個美國小鎮對於一個東方來的女子到當地當義工,同樣好奇。連當地電視台及報紙都來採訪,希望以我的義工經驗,能夠號召更多當地人願意加入義工的行列。為了加速對美國養老院的瞭解,我的義工工作非常忙碌,上下午在不同的養老院當義工,都是以摺紙做為和老人聊天的話題。


4個月的時間,摺紙超過5千張,老人們普遍沒有耐心看從頭到尾的摺紙過程,他們只是好奇最後變成的小玩意兒,所以我總是得在家裡摺成半成品後,帶到現場,加上最後23步驟,馬上變成青蛙或百合花,成品往往可以吸引他們和我聊天,如果吸引力不夠,他們當然會當場走掉。雖然我常常整個晚上都在摺紙,有時有點疲累,但看到老人家們高興或讚嘆的笑容,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在安養院看東西方文化差異 


因為有時間長期與日本及美 國老 先生老太太接觸,經由閒談及觀察中發現美日養老院的差異,或者說,因為是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老人看待養老或過日子的態度也各自不同。如果粗淺的比較我所待過的日本及美國的養老院差異,最鮮明的印象,美國老人比較開朗開心。不論行動方不方便,較容易自得其樂,由對話的內容也不難理解,他們關心自己的生活,勝過品評子女或朋友的一切,比較懂得怎麼過日子而不無聊。


與美國相較,日本的養老院配置照顧老人的服務人員比例較高,照護服務也比較細膩。站在旁觀者的角色,直覺老人生活在日本可以得到的服務比美國好,然而美國老人顯然比日本老人快樂,而且樂觀獨立,懂得享受生活。好比說,問美國老人平常都做些什麼?他們多半回答自己很忙;日本老人則會說自己很無聊。也許好強的美國人說自己很好的狀態,其實一點也不OK,但給人感覺良好,也有助於說服自己真的感覺良好,倒也不失為好的心理建設。 


觀察美、日兩地老人住的房間,不難發現,美國老人一住進養老院,不過像換了住所,照樣過日子,一副放心過正常生活的模樣,所以房間的擺飾很像個家,有點凌亂但有生活的感覺;而日本的養老院,老人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住進旅館般,像非常時期而不是日常生活,比較乾淨而顯得拘謹,心情上因不覺是長久居住之地,也看不出房間主人的個性。


從外觀及穿著看美、日的老人,差異最大,我以為這也代表著生活的心情,並不是說因為上了年紀或生了病,就得放棄原來的一切。第一次進美國養老院即注意到,養老院的美容沙龍都設在交誼廳的最顯眼處,不論年紀,美國人重視門面的程度可見一斑。美容沙龍採預約制,一個接一個,躺在病床上的老太太照樣燙頭髮,吹整得俐落大方,這在日本養老院是很少見的。在我待過的日本養老院,如有老人家預約美容美髮則會有專人來剪,大致是剪成學生頭模樣,更不用說燙頭髮了。美國養老院的活動組,不只照顧髮型,還設有專人免費為老人擦指甲油,讓老太太們很開心;日本則只有代剪指甲的服務。
 
人到熟齡,更要衣著光鮮 


不只是定期吹整頭髮,對穿著比想像中更講究,如同在電影畫面看到的,美國老人的穿著用色非常亮麗顯眼,大紅大綠,鮮嫩鵝黃或純白長褲或外套,都是日常穿著,而且一定擦口紅,顯得很有精神,看的人也覺得很舒服。像瑪麗老太太,天天穿著鮮亮的衣服坐在輪椅上,到處聊天,90歲的她一定化裝,項鍊、耳環一樣不少,她說「打扮漂漂亮亮,心情好,比較不老」。
 


日本老太太相對是樸實到不行,也許是文化差異,色調完全不同,不是咖啡色系,就是土黃色,連薄施脂粉都不願意,更別提戴手飾或擦口紅了,難免予人感覺真的是在養老,而不像是在享受老年生活
 
剛到美國的養老院時,總覺得和美國老人聊天,一點不覺得他們是老人。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在日本養老院看到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幾乎都是無牙或剩幾顆的狀態,多少顯得更蒼老許多。只有在吃飯時,有的會戴著假牙,但不合嘴、在口中亂動、隨時「伴奏」的假牙也不少。但在美國,老人們的牙齒相對漂亮而合嘴,美國人到60歲仍在做牙齒矯正的,大有人在。因為有一口好牙,美國老人不太需要吃所謂的軟爛老人食,他們照樣吃火腿或漢堡,而且牙齒好,有助營養吸收更健康。所以美國老人到90多歲仍高壯有百多公斤的不少,皮膚仍有光澤及彈性的人更不少。相對在日本看到的老人,不少老太太都只有230多公斤,普遍清瘦,或像風乾橘子皮般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雖然長壽,但健康品質不一定很好。
肯定自我價值,不期待子女孝養 


在心情上,同樣是老人,美國老人普遍肯定自我價值,而不會自怨自艾的說「自己老了,沒有用了」,更不會有想死的念頭;在日本的養老院,常聽到說「活太老,太麻煩家族」的老人相對不少,也常將死掛在嘴邊。
 


而根據工作人員的說法,常提及想死的念頭,其實是希望引起注意關心的說法。 另外,在對子女的期待上,東西方的確不同。美國人豁達許多,美國人將養小孩當成義務或責任,照顧自己到老是自己的責任。有不少老人告訴我,早把房子都賣掉了,安心住進養老院。遇有節日時,子女會來養老院邀請長者到作客23天,或來個家族聚餐,比較不會有由子女照顧終老的心理需求。
 
無所求,沒有期望,也不會抱怨,所以提到子女時,大半是正面的聲音。正因為美國老人對子女的奉養心態是零,沒有期待,偶爾來訪都是驚奇,所以每當小孩或孫子到養老院來探視時,對老人而言都是加分,顯得非常開心。親子相處的品質反而很好。
 


反觀在日本的養老院,定期來探視是子女應該做的,一周沒來就會被「扣分」;日本老人常會說:「媳婦一星期沒來了,女兒說今天要來但還沒來」,因為期待反而有失落感,如果臨時有事不能來,老人反而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及說法,這也許也是東方人受傳統觀念束縛的結果。
 
美國老人相對獨立而堅強,過日子是自己的事,不是寄託在子女們的關心與否而決定快樂不快樂,和日本老人真的很不一樣啊!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需要甜言蜜語...(黑幼龍)

 全世界每天有40億人帶著空虛感入睡,每個人生命都有高潮,大部份是經由別人的鼓勵而成的,得不到肯定與鼓勵,讓人心灰意冷。

 ◆愛的溝通

章小姐問化妝品專櫃小姐:「有沒有不會染黑下眼瞼的眼線筆?」

售貨員冷冷地說:「沒有這種筆,是你老了,眼皮垂下來染黑下眼瞼。」

 章小姐為之錯愕,傷心回家,車到最後幾站時,乘客只剩她一人,公車司機看著後視鏡揚聲輕快地問:「漂亮小姐,你要在哪站下?」

 「我開心起來,笑著下車,輕快地回到家,看著鏡子對自己說,我當然不差,要記得司機給你的感染力,不看輕自己,也要多讚美別人」

 章小姐後來對朋友談她一天內兩個截然不同的遭遇。

 愛的溝通、優點的發現和傳達,是人活著的社會動機,也是講求人際取向的管理哲學所不可或缺的溝通方式。

 

◆得不到肯定與鼓勵,讓人心灰意冷

一位漆布紡織公司老闆本來年年招待員工旅遊,今年初卻不再辦了,因為他覺得好無聊,每年花大筆錢,卻從無一個同仁跟他說,「好開心,謝謝老闆。」

 說這故事的黑幼龍(卡內基訓練專家)說,「不要以為家人之間不需甜言蜜語,連媽媽這種愛心不求回報的工作,都渴望有被肯定的一天。」

 ◆全世界每天有40億人 帶著空虛感入睡

就像我們每天都需要攝取食物一樣,我們每天也必須吸取讚美,有人說,「全世界有30億人每晚餓著肚子睡覺,卻有40億人帶著空虛感入睡,因為整天未曾得到一句鼓勵或肯定的話。」這番話有沒有說到你心裡?

 一天的盡頭,你跌坐在電視機前,握著遙控器一個一個頻道跳過去 。

沒有,沒有你要的東西。打開冰箱無意識的瀏覽食物,還是沒有什麼需要的…。

你的靈魂饑渴地想知道,你每天努力的活著,不是只為銀行存款與信用卡額度,而是你個人在這個地球上的價值和意義。

 黑幼龍自己就獲得小學國文老師的鼓勵, 連別班老師都知道他會寫好文章,促使他非但每週都盼望上作文課,後來也走上寫文章、演講、辦訓練的事業。

 「一句話會影響人一輩子,很多人,尤其是做老師、做主管的人,都能對別人發揮影響力,即便他本人並未大富大貴,卻永遠受人感激」他激動地說。

 從小不敢在別人面前開口說話或唱歌的心理學教授吳靜吉,剛到美國讀書時,指導教授慢慢地一個字一個音節的問吳靜吉:「你在台灣大四時試教什麼科目?」在離台之前從沒講過英語的吳靜吉,為了避免誤解,用寫的回答:「English。」

 對方大聲笑起來,有兩秒鐘吳靜吉感到羞恥得無地自容,但從教授的笑聲與表情,吳靜吉意識他不是在嘲笑,果然他說:「我覺得你很幽默。」

 吳靜吉在《害羞.寂寞.愛》書中寫道:「這樣的評語對我的鼓勵相當大,我覺得好自在,居然可以用洋涇濱英語和他平等對談,他能這樣積極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我,我為什麼還要害羞呢?這次談話經驗改變了我的一生,從此我開始學習面對專家臉不紅,面對權威敢溝通。」

 吳靜吉後來返台任教、創辦蘭陵劇坊、寫書與編書,影響了很多年輕人。

 「每個人生命都有高潮,大部份是經由別人的鼓勵而成的」。


...................................


他們推我當甜言蜜語幫的幫主 我欣然上任


可是已經一兩年了 還有一位成員沒給我灌過迷湯
有一天我就問他說: 我是不是很優的女人?
他說: 我沒有說你不優啊
他還是用"沒有..." "不優"....
我被打敗了


再逼問他: 我是不是很優啊?
他又說: 我沒說你不優啊.....


好啦 就算我自我感覺良好吧...真想把他逐出幫門


~~麗思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三分鐘耐心看看

當我們有了覺知面對的習慣 才能引導孩子覺知和面對
才能活出真誠的自己
雖然那媽媽好像有點囉唆 一直在重複相同的問題


Learning to be understanding


能覺知才能學會貼心吧


~~麗思


"這是脫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在今年萬聖節又請各父母騙小孩吃光他們的萬聖節糖果,然後拍出他們的反應­上傳YouTube,去年大多是小孩大哭大鬧,不過今年有些小孩卻異常可愛成熟。"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糾結的母親節


 


昨夜收到這樣的簡訊:


 


每年母親節我總不會忘記帶一束花回去看她


嘴裡說 母親節快樂


其實心裡好恨她一場一場的假戲再演下去


連我自己都會崩潰 真的連我自己都覺得好噁心


 


這幾天是我最煎熬的日子 不做會被批判大不孝 做了又太假


在我生命中媽媽是我最恨的人


最不能原諒的是 她竟會詛咒她唯一的女兒


你說 我怎說的出 親節快樂


 


都快60歲的人了 還糾結在對父母愛恨衝突 不知所措


不過這樣的人應該是不少


 


我是這樣回覆:


我了解你的感受 我是這樣說服自己的


"我對她已無情感 但是還有道義


我們其實都是心軟的人 很想要孝順的


論如何 做了 不管她怎麼反應 反正都是可以預期的


不要太在意  大不了就快閃


做了 自己心安 或者日後至少不會後悔遺憾"


 


……母親兩個字 在母親節竟然變成過敏源


讓一些人連提都不敢提這兩個字


偏偏週遭媒體都是歌誦母親的聲音逃避都逃不掉


 


前陣子 才讀到陳文茜跟她母親的情感和解 她懂了 能感受了母親的愛


也能跟母親親愛相處了


 


對某些實在沒有能量繼續面對糾結的親情的人


保持距離何嘗不可


有時候 相見不如不見


如果自己拿定主意如何對待  反而心裡好過


最苦的是做不來 也放不下


 


對那些情感或財務上需索無度的父母 兒女又沒能力應付的時候


我是這樣建議 


如果上輩子欠父母的 這輩子已經還不起


就下輩子再還吧 容我先過好自己當下的日子


 


對了要提醒天下兒女:


無論見或不見 都要為父母祈禱


祈禱他們  平安快樂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內容介紹                                回到首頁












讓人感受到上帝的,是大腦還是神啟?


在科學與宗教的光譜間,人類的心智又該位處哪裡?
 









◆ 人唯有在極端痛苦中,才最接近上帝。


          ——杜思妥也夫斯基



宗教是個體在孤獨狀態中,當他認為自身與其所認定的神聖對象,有某種關係的感覺,行動與經驗。這種與「更高者」的聯繫,就是透過閾下意識(subliminal,又稱潛意識或無意識)的自我的  運作而發生。


          ——威廉.詹姆斯,《宗教經驗之種種》



 






聖保羅、聖女貞德、穆罕默德等宗教先知,可能患有腦病?


梵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偉大創作是否與「葛斯文症侯群」有關?


洪秀全的「升天異夢」究竟是歇斯底里還是急性躁症?


透過癲癇、偏頭痛、瞻妄、瀕死經驗、藥物誘發,


真的可以體驗「深深的狂喜」之神祕宗教經驗嗎?


宗教的創始與壯大,究竟與大腦有怎樣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者 朱迺欣 博士為腦科醫師,畢生投入腦科學研究,認為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想法,雖然有爭議性,卻值得討論,遂以其專業的醫療與科學背景,為我們揭開大腦與宗教的神祕關聯。


本書研究範圍全面而通達,涵蓋歷史、哲學、神學、腦科學、神經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書中詳列文獻資料、研究紀錄、案例分析,作者旁徵博引,飽學中西,實為人文與科學的激盪與交融。


本書從神話的發端及原始宗教開始,以簡明的歷史及哲學觀點切入,細探人類進化與宗教的關係,繼之解析東西方宗教如猶太-基督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門教、婆羅門教、耆那教、佛教、神道設教等各宗教發展;續論大腦功能、神經系統、情緒系統及自我意識,列舉癲癇症(猝倒之病)、偏頭痛、瀕死經驗、藥物誘發等因素,以及托爾斯泰的「宗教性憂鬱」所引發的宗教神祕經驗,提出可能的宗教腦生物基礎。


終以「宗教經驗是心靈的反映」總結,指出討論宗教令人興奮,但卻是一種危險的遊戲,科學與宗教之間,也往往存在模糊地帶。本書為釋疑而生,亦為闕疑而存,「畢竟宗教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幫我們活下來」,宗教的腦科學觀僅對宗教提供一種科學解釋,以科學的方法說明宇宙和人生,作為理解人類心靈本質的可能方向之一。



  






作者


朱迺欣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經生理學博士,曾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主任,長庚醫院 顧問級 醫師及榮譽副院長,目前退休。


專長診治頭痛、癲癇症、巴金森症、威爾遜病等。曾獲行政院國科會之傑出研究獎,並因研究錳中毒巴金森症出色,獲得美國巴金森基金會(National Parkinson Foundation)之贊助,其研究小組成為該基金會的傑出研究中心,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之研究小組。


除了學術專業論文外,著有《懸壺看人間》、《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走出頭痛的陰影》、《巴金森病-認識與面對》、《前塵往事腦醫學》、《腦醫生的大帽子》、《打坐與腦》(立緒出版)等,另譯有《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等書。



 



讓人感受到上帝的,是大腦還是神啟?


在科學與宗教的光譜間,人類的心智又該位處哪裡?
 


http://www.ncp.com.tw/images/epaper/10110brain/brain1.htm


 


以下引用: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1900


 偏頭痛讓人看到顯靈?癲癇讓你進入宗教狂熱?瀕死經驗讓信仰更虔誠?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癲癇症、梵谷的葛斯文症候群、托爾斯泰的宗教憂鬱、洪秀全的升天異夢,是否因為腦神經的疾病,讓他們經歷了更深沉的宗教經驗?


  讓人感受到上帝的,是大腦還是神啟?
  在科學與宗教的光譜間,人類的心智又該位處哪裡?


  聖保羅、聖女貞德、穆罕默德等宗教先知,可能患有腦病?
  梵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偉大創作是否與「葛斯文症侯群」有關?
  洪秀全的「升天異夢」究竟是歇斯底里還是急性躁症?
  透過癲癇、偏頭痛、瞻妄、瀕死經驗、藥物誘發,
  真的可以體驗「深深的狂喜」之神祕宗教經驗嗎?
  宗教的創始與壯大,究竟與大腦有怎樣密不可分的關係?


  作者朱迺欣博士為腦科醫師,畢生投入腦科學研究,認為宗教經驗由腦產生的想法,雖然有爭議性,卻值得討論,遂以其專業的醫療與科學背景,為我們揭開大腦與宗教的神祕關聯。


  本書研究範圍全面而通達,涵蓋歷史、哲學、神學、腦科學、神經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等。書中詳列文獻資料、研究紀錄、案例分析,作者旁徵博引,飽學中西,實為人文與科學的激盪與交融。


作者簡介


朱迺欣


  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神經生理學博士,曾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科主任,長庚醫院顧問級醫師及榮譽副院長,目前退休。


  專長診治頭痛、癲癇症、巴金森症、威爾遜病等。曾獲行政院國科會之傑出研究獎,並因研究錳中毒巴金森症出色,獲得美國巴金森基金會(National Parkinson Foundation)贊助,其研究小組成為該基金會的傑出研究中心,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此項榮譽之研究小組。


  除了學術專業論文外,著有《懸壺看人間》、《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走出頭痛的陰影》、《巴金森病-認識與面對》、《前塵往事腦醫學》、《腦醫生的大帽子》等,另譯有《尋找腦中幻影》(Phantoms in the Brain)、《禪與腦》(Zen and the Brain)、《打坐與腦》(立緒文化出版)等書。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肉販阿珠發聲 愛河辦天體營
肉販阮仁珠昨午身穿比基尼彩繪,背上愛河天體營的宣傳道具,徒步穿梭市區。(記者張忠義攝)

〔記者葛祐豪/高雄報導〕以「裸體行為藝術」闖出名號的肉販阮仁珠,拋出愛河畔一年一次舉辦天體營的想法;市府新聞局長賴瑞隆表示尊重她個人看法,強調這是未來可以思考的議題,但實際上牽涉層面很廣,且目前社會民情恐難接受。


阮仁珠為了爭取一年一次在愛河畔舉辦天體營,昨午身穿比基尼,身體畫上人體彩繪,背上愛河天體營的宣傳道具,徒步穿梭市區。


阮仁珠強調,台灣愛好天體營的民眾,只能包下整棟民宿進行活動,衍生出「性」的問題,與其如此,不如公開透明化,每年在愛河畔舉辦一次天體營活動。


文化局長看法不同


文化局長史哲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國外天體營都在私人海灘或封閉空間舉辦,愛河畔是公共場所,不能因此而強迫別人欣賞。


目前仍在五甲國宅市場賣牛肉的阮仁珠,近年經常透過三點全露的藝術演出表達訴求。去年七月在金園飯店的「愛的百寶箱」裸畫行動劇中全裸上陣,遭警方依妨害風化罪嫌送辦,但高雄地院審理後認為「裸露之身體上做畫係出於藝術及教育目的,並非意在刺激或滿足性慾」,去年底做出不起訴處分。


穿比基尼彩繪宣導


為了凸顯少數天體族群的基本人權不該被漠視、剝奪,進而爭取天體營合法化,阮仁珠提出一年一次在愛河畔休閒步道舉辦天體營的構想,並決定以人體彩繪方式走上街頭宣傳。


昨天下午,阮仁珠身穿「控八控控」十八銅人廣告中的比基尼,在新光路「黑藍紅藝文空間」由造型師為她落髮,在頭頂上剪出EE形狀(阮的藝名叫EE),接著由吳素蓮老師進行人體彩繪創作。


警:未妨害風化


阮仁珠隨後背起愛河天體營的特製背包,沿成功路、五福路走到愛河畔的電影圖書館,經過成功路派出所時,值班員警頻頻探頭張望,副所長蘇瑋傑表示,阮仁珠身上有穿著比基尼,沒有妨害風化的問題。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老鄰居的花盆 ~~當蘭花不開時候~~





一語道破!



 1、世界上難以-自拔的,除了牙齒,還有愛情。
2、廢話,是人際交往的第一句話。
3、現實中,人們用真名講假話;虛擬中,人們用假名講真話。
4、生時-何需久睡,死後-自會長眠。
5、痛苦,本來就是清醒的人,才能擁有的享受。
6、大學就是-大概學學。
7、所謂長大,就是你知道那是什麼事;所謂成熟,就是你知道後,故意說不知道。
8、感情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淡;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風雨。
9、願意留下來,跟你吵的人,才是真正愛你的人。在乎你 ,才爭才吵。留下來的是不離不棄。

10.謊言與誓言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聽的人-當真了,一個是說的人-當真了。
11.回憶,是通往寂寞的牢。
12.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碰到。


 


讀過幾次  再讀還是有味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為作者的智慧和有情而深深感動
有情在他對研究訪談對象的追蹤
有情在他對年輕的幸福體認道歉  ~~麗思
 

1988年4月,霍華德金森24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系博士。他畢業論文的課題是《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為了完成這一課題,他向市民隨機派發出了一萬份問卷。問卷中,有詳細的個人資料登記,還有五個選項: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歷時兩個多月,他最終收回了5200多張有效問卷。經過統計,僅僅只有121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來,霍華德‧金森對這121人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他發現,這121人當中有50人,是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們的幸福感主要來源於事業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有的是賣菜的農民,有的是公司裡的小職員,還有的甚至是領取救濟金的流浪漢。這些職業平凡生涯黯淡的人,為什麼也會擁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


透過與這些人的多次接觸交流,霍華德‧金森發現,這些人雖然職業多樣、性格迥然,但是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對物質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平淡自守,安貧樂道,很能享受柴米油鹽的尋常生活。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霍華德‧金森很受啟發。於是,他得出了這樣的論文總結: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最幸福。一種是淡泊寧靜的平凡人,一種是功成名就的傑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透過修煉內心、減少欲望來獲得幸福。如果你是傑出者,你可以透過進取拼搏,獲得事業的成功,進而,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


他的導師看了論文後,十分欣賞,批了一個大大的“優”!


畢業後,愛德華‧金森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愛德華‧金森也由當年的意氣青年成長為美國一位知名終身教授。20096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翻出了當年的那篇畢業論文。他很好奇,當年那121名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現在怎麼樣呢?他們的幸福感還像當年那麼強烈嗎?


他把那121人 的聯繫方式又找了出來,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對他們又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回饋回來了。當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兩人去世以外,共收回69份調查表。這些年來,這69人的生活雖然發生了許多變化 (他們有的已經躋身於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過著平凡的日子;也有的人由於疾病和意外,生活十分拮据。) 但是他們的選項都沒變,仍然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而那50名 成功者的選項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僅有9人事業一帆風順,仍然堅持當年的選擇——非常幸福。23人選擇了一般。有16人因為事業受挫,或破產或降職,選擇了痛苦。另有2人 選擇了非常痛苦


看著這樣的調查結果,霍華德‧金森陷入了深思,一連數日,他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緒當中。


兩周後,霍華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碼》為題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在論文中,他詳細敘述了這兩次問卷調查的過程與結果。論文結尾,他總結說:所有靠物質支撐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都會隨著物質的離去而離去。只有心靈的淡定寧靜,繼而產生的身心愉悅,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無數讀者讀了這篇論文之後,都紛紛驚呼:“霍華德‧金森破譯了幸福的密碼!”這篇文章,引 起了廣泛關注。《華盛頓郵報》一天之內六次加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霍華德‧金森一臉愧疚:20多年前,我太過年輕,誤解了幸福的真正內涵。而且,我還把這種不正確的幸福觀傳達給了我的許多學生。在此,我真誠地向我的這些學生致歉,向幸福致歉!


 


引用:http://betablog.udn.com/oooxxx52/7513458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據最近調查統計: 男性贊成比女性多 經濟收入較高著贊成越多


法律真的能保障婚姻中的性關係?
性愛不是應該透過互動 溝通 尊重嗎?
我們的法律已經規定了 在婚姻中也要尊重性自主


法律可以把人推到配偶床上?


去讀"劈腿是天性"吧
調查結果也證明劉黎兒的觀點
性愛的吸引力來自 性格 健康 財力
他說男女都要保有這樣的能力


不過愛沒有道理 也不是秤斤論兩....只有當事人才能自主


如果可以


當然相對專一的情與性
穩定的家庭應該是經營性與愛最要優先考慮的


不要誤解"劈腿是天性"是鼓勵劈腿


相反的是要引導人們客觀認識性愛的優勢與障礙因素


人們對人事物只有更多的了解 才能有更好的控制


***************************************


通姦除罪化,民眾如何看待?  

全文引用:http://www.sheeee.com/?action-viewnews-itemid-429706



波仕特線上市調網(http://www.pollster.com.tw)因此針對此議題進行「有團體倡導應該要通姦除罪化,您是否認同應該「通姦除罪化」?」問卷調查,結果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反對意見,比數高達65.6%;其中表示「不太贊同」比例最高,占40.1%,而強烈表示「非常不贊同」則拿下25.5%的比例。反之,持認同觀點的受訪者則相對只占三成左右的比例,共占34.4%,其中認為「還算贊同」有26.2%,而「非常贊同」則相對只有 8.1%的數據。雖然目前仍有通姦罪的國家已不多,因此通姦除罪化可能是未來發展的潮流,不過現階段對於多數民眾而言,仍舊認為如果沒有相對配套措施,要真正在法律上落實兩性平權可能還有其困難度,因而對於通姦除罪化仍有其保留的態度。 經濟收入較高著贊成越多



從「性別」與「是否認同通姦除罪化」之交叉分析觀察,可以看出女性在表示反對的立場上,共占高達70.6%的比例,而在此意見上,男性則相對只拿下 58.6%的數據。反之男性對於贊同的觀點占了41.4%,而女性則相對只有29.4%的數據。由此也可以看出女性在婚姻出現危機的狀況處理上,相對較男性缺乏信心,因此在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全盤發展前,仍希冀透過法律來保障權益。


 



而此想法也對應在「收入」與「是否認同通姦除罪化」之走勢上,薪水愈高者愈表示贊同的立場,


由於經濟相對自主及自立,因此較不會希冀透過此法律來保護,相對地,薪水愈低愈則較偏重於


不要廢除的看法,畢竟如果這樣的條文保障也盡失,其所造成的損害可能較難以承擔。


此調查針對波仕特線上市調網15~65歲會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樣本為4,153份,調查時間為2011/2/18~2/22,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誤差為1.52%。


執行方式是波仕特線上市調網(Pollster Online Survey)透過網站市調平台,針對會員進行抽樣調查;


由波仕特發送email邀請會員填寫波仕特所發佈的問卷,進行市場調查及市場訊息搜集。


波仕特會員皆經過手機簡訊與email雙重認證通過,樣本資料可信度高於一般網站會員。


;V4r/XM:|P噓!傳媒-j7k |y'\M4N~2XL


噓!傳媒&bX9Z


7c9\K6sh$|WTM.` 噓!傳媒0Ga rw;j


噓!傳媒hW-`波仕特線上市調網為美商全通行銷集團成員,上網搜尋「美商全通」。


7Qba:i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圖片來自
:http://www.tpwang.net/star/%E5%A5%A7%E9%BB%9B%E9%BA%97%C2%B7%E8%B5%AB%E6%9C%AC

上帝給我們容貌, 但嘴臉要自己塑造




作者:施以諾


 

曾經有一位愛情文藝作家在演講時,表示世界上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看起來不美,相處久了就覺得她(他)越來越美。


 
第二種人:看起來很美,但處久就不美了。


 第三種人:看起來很美,相處久了之後,覺得更美。






我喜歡這個觀點,覺得跟【氣質,是最好的名牌】一書所欲闡述的論調有異曲 同工之妙。


親愛的朋友,您也許不能改變您的臉孔、骨架,但您可以改變您的「氣質」,


您可以用心美化您的臉。


曾經聽過一句話:上帝給我們『容貌』,但『嘴臉』要靠自己塑造!


 

可不是嗎?『容 貌』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嘴臉』卻需自己對自己負責,


的 確,就如《聖經》上所說的: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


 

一個人由心裡頭所發出來的東西,決定了一個人所呈現出的嘴臉,


您我是一個懂得學習心存善念的人嗎?

還是裡頭已有了太多的貪念、惡念、勢利眼…?


值得您我深思、自省。

期待有一天,別人對您我的評語會是:


「她(他)看起來不美,但相處久了就覺得越來越美。」或是:


「她(他)看起來很美,相處久了之後,覺得更美。」


 

親愛的朋友,上帝給我們『容貌』,


但『嘴臉』要靠自己塑造!


讓我們以這句話共勉之。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