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身心靈 (4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3.jpg無所不在的「情緒勒索」!呂秋遠:講這10句話的人心理生病了,他們比用暴力更可怕

呂秋遠 2017年02月13日 11:10 風傳媒

 

「情緒勒索」這種方法比暴力還可怕。(翻攝自youtube)

在生活裡,最痛苦的不會是工作賺錢,而是無以名狀的情緒。這些情緒,部分來自於自己的胡思亂想,但是很多部分來自於最親密的人,他們會用悲情、利誘、自虐等等的手段,讓我們屈服。

這種方法,比暴力還可怕,因為他們慣常用推卸自己的責任、加強別人的義務、把問題移轉到別人身上去的方式,讓自己好過一些。

這種關係,通常不只會發生在親情、愛情,甚至工作上都會出現。

這樣的人充滿了光環,會為自己的動機加上神聖的力量,都是他對,別人都錯,不可以質疑他;或者直接攻擊對方缺乏愛人的能力,覺得自己很完美,不能忍受別人給他任何挫折。最後就是導致我們嚴重的懷疑自己,到底做錯什麼,因此而順從這個人的意見,這就是「情緒勒索」。

以下是我在接觸個案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十大金句:

1、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可以不回報我?

翻譯:你怎麼可以不知恩圖報,我當年為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一天、這一刻。我要你的報答,聽清楚了嗎?

2、如果愛我,你就照我的意思做。

翻譯:反正你就是要聽我的,因為愛我就會無條件滿足我,我才不管你是不是做得到。

3、養你這麼大,真是一點用也沒有,我真的很失敗。

翻譯:我竟然養出你這個不能滿足我所有要求的人,當年不如射在牆壁上就好,你讓我覺得,我自己真的太糟糕了。

4、我這麼做是為你好,不然你就離開這個家。

翻譯:聽我的,不然你就滾。我不要一個不聽我的話的人在我身邊,我要所有人都順從我。

5、為什麼你不能跟隔壁的小王一樣好,我相信你可以的。(你沒問題的、這對你來說是小事)

翻譯:我管你行不行,你不行也得行。你行,代表我很厲害,沒看錯人;你不行,代表你很爛,辜負了我,總之都是你的錯,我的對。

6、你如果堅持要這樣,我就死給你看。

翻譯:我不會真的去死,但是你會讓我傷心到死,因為你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

7、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以後我的錢還不都是你的。

翻譯:你不聽我的意見,就是自私。以後我的錢是不是你的不一定,但是你不聽我的,肯定就不是你的。

8、請你順手幫忙也不行,真是小氣。

翻譯:你本來就應該幫我,你本來就有義務,你這種人太爛、太自私、太小氣。

9、沒關係,反正我就是爛、就是沒人愛!

翻譯:我這麼爛,這麼沒人愛了,你還不可憐我,快來!就是你了!你要是不聽我的,就是真的覺得我很爛,所以是你讓我這麼覺得的,都是你的錯。

10、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把我丟下不管,你有沒有為我想過?

翻譯:你不應該往前走,應該陪我一起在這裡爛,你把我丟在這麼爛的地方,竟然自己就往好的地方前進,你有沒有良心?一起走?我不想,我就是想爛不行嗎?你為什麼不能尊重我想要跟你一起腐爛的決心呢?

「誰任由誰放縱,誰會先讓出自由,最後一定總是我。雙腳懸空,在你冷酷熱情間遊走,被侵佔所有還要笑著接受。」

怎麼應對這種人呢?

誰叫你應對了!你應該要含著眼淚帶著微笑、客氣的請他們去看心理諮商師或是心理醫師,因為他們生病了。如果跟他們吵架或回應,只會讓你跟他們一起生病,因為情緒勒索是永無止盡的,你應該讓自己清爽一點,遠離污染源,在他們同意治療之前,封鎖簡訊、不要見面、斷絕聯絡。

簡單來說,當他們想擄人勒贖時,你就讓他們撕票,這是最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而且,其實他們根本不敢撕票,因為全世界只有你不斷的滿足他的需求。

太無情了?你果然被綁票了。請不要有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他們對你好一次,會虐待你一百次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呂秋遠臉書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兒.jpg

「律師,我爸爸已經過世,媽媽最近病重,平常都是我在照顧她。但是她最近提出一個要求,要我承諾拋棄繼承。她的意思是,女孩子不可以繼承家裡的不動產,她會另外給我一百萬元,然後我當場寫下拋棄繼承的承諾。我可以不要她的任何財產,但是我覺得她這麼做讓我很傷心,因為弟弟從來就沒有關心過媽媽的病情,我知道你說過,『朕沒給的,你不能要』,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應該要怎麼辦?」

律師回覆

這位水水,關於繼承的事情,我們確實要尊重老人家的意願。如果老人家想要給誰,那是她的自由。可是,哥講的不是錢,哥講的是感覺。她要你拋棄繼承,這就讓我很不開心了,關於她的個人財產,她當然可以事先贈與給你弟弟,但是當這些財產變遺產,她還想管這麼多,這也未免管太多。

我的意思是,如果她真的想要自由處分自己的財產,那就現在贈與給你弟弟,你這時候不應該有意見,畢竟她開心就好,反正後果自己承擔。但是有些人,就是很不負責任的,在生前不敢處理,卻是把身後事通通交給在世的人到法院爭執。所以,我給你的建議是這樣:

你就同意母親,現在簽署拋棄繼承的書面同意書。為什麼?因為生前拋棄繼承無效。

「那一百萬呢?」「本宮就收下了。」

你可以理解嗎?一個人還沒死之前,沒有蓋棺論定,法律是不容許繼承人拋棄繼承的。所以你可以大方的簽署,表示你對於母親的一片赤膽忠心,讓她可以安心養病,而且不會對你有任何怨恨,覺得你是孝女。最重要的是,她就不會在生前把財產贈與給你弟弟了,因為你已經拋棄繼承。

但是,這是無效的。所以一旦母親不幸含笑九泉,你是可以大方的跟弟弟說,這一半是我的,我可以考慮送給你,也可以不給你,現在總算輪到你說,本宮沒給的,你不能要。這個爽度,其實是很高的。然後,這位水水,你希望我公開的把這件事情提供當作警世小故事,我相信會有很多人感謝你的,祝福你。

最後我得說,遺產這種事,不要搞什麼男女不平等,當你老去,照顧你的人,大部分都是你女兒,許多兒子或許會叫媳婦幫忙,只有一部分會自己親自照顧,也就是說,真正照顧你的人,不見得是那個兒子。你的財產,辛苦一輩子,是用來讓自己快活,不是用來變成遺產以後,讓兒女去訴訟的。還沒死就叫女兒拋棄繼承,這更是晚年的忌諱,不要詛咒自己是比較好的。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呂秋遠臉書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心.jpg

【寶寶看世界】黑點行動Black Dot Campaign

研究顯示,一個家暴被害人平均需要花七年的時間才離的開暴力關係。
常常有人會質疑:「為什麼不離開就好了咧?」

事實上,有些被害人在想拖離受暴關係時,會遭受到對方更暴力的對待、跟蹤騷擾、糾纏、威脅恐嚇或以死相逼……離開本來就不容易。

「黑點行動」最早是由一位長年飽受家暴的英國女子創立的,
她順利逃出老公魔掌後,在去年發起了這項活動。
鼓勵受暴者在手掌心畫上黑點,拍照上傳,向外界求救!

如果這樣的「黑點行動」,如果可以讓社會都有共識,
親友、鄰居、社區都有敏感度,可以幫忙求助警察或社工,
也許會幫助受暴者更早脫離險境。
(小編疑問:但是加害人會不會也知道被害人在求助啊?)

總之,這個行動在提醒你我,多多關心身邊的人,
打開你的耳朵,你的心,
如果發現身邊的人有異常,請多多伸出關心的手,
每個人都可以是受暴者的貴人,
多一句問候,多點停止行動,
暴力也許就停在你敲門借鹽的那一刻!

#黑點行動BlackDotCampaign
#寶寶心裡苦可是寶寶不說
#就讓黑點幫你說

黑點行動:http://goo.gl/SDx34L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ED 獎勵會產生績效嗎? 有中文字幕

大力推荐 顛覆傳統管理學的 "以獎勵提高績效"理論和制度
那會框住人們只注意在有限的範圍去找解答

現代許多可靠而重複的研究 在美國 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都證實
內在的激勵 包括自主的工作時間或場所或內容 可能產生最大的產值和創意

他舉了許多在網路科技產業的例子

二十年前 絕對沒有管理學或經濟學家 會相信沒有報酬沒有職位
可以產出維基百科這樣的產品
(還繼續在成長 改善中 ~~麗思說的)

要挽救崩潰的經濟(尤其西方國家和台灣~~ 也是麗思說的)
我們需要運用已經被實證人力資源管理法則和態度
以激發內在的動機 獎勵生產 而不是完全以外在的獎賞控制

當老闆的 當幹部的 要看

作為一個尋求自主工作的人更要看 
至少知道為什麼我在工作中那麼不快樂
我如何尋找自主的工作 而不是優先考慮報酬

我更認為政府機關和學校的教育行政人員更要看
一堆的評鑑就是控制 而不是激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VhkIrVDzM&feature=youtu.be

叫人意想不到的科學激勵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益中專欄】為何你該反對護家盟?德國都知道省思了,台灣人還不懂歧視會殺人?

 

http://www.storm.mg/lifestyle/190759?utm_source=line&utm_medium=lifestyle&utm_campaign=20161118A

3.jpg

4.jpg

 

 

以下是日前反對同性婚姻的組織(中華世界大同幸福勞動聯盟)在凱達格蘭大道集會所發佈的「反同婚!訴公投!」文宣品。

這些組織雖然表面上只講「婚姻家庭、全民決定」,但從這些文宣品以及守護家庭聯盟、下一代幸福聯盟網站上的諸多論述,可以發現他們已經進化!

1.女生廁所出現男人,妳報警不再有人理妳。

2.三溫暖女性房有人掏出男性生殖器也是合法。

3.你的太太、女兒受邀請喝完飲料失身,法律將判自願發生性關係,所以無罪。

4.男同志自認為女人,留在你家和你太太過夜,你將沒有理由拒絕他們

5.女同志和妳先生住在一起,妳無權干預。

6.黑道份子完全漂白,性伴侶解放,特種行業到處設立,婚姻伴侶搞不清楚。

7.男人、女人除了婚姻關係之外,都可以另外擁有性伴侶。

8.台灣愛滋病患比例必然急遽增加,全民健保醫療負擔必然增加。

9.童男童女都可以〝依其意願〞與人性交,性侵犯全無罪。

新一波的做法就是把同性戀給「污名化」,表面上說「我也有很多同志朋友」,實際卻是透過把同性婚姻合法化和性氾濫、性侵害綁在一起,用毫無根據、憑空捏造,

甚至已經到了「潑髒水」的手段,刻意向社會形塑同性戀的「可怕、危險」,要激起溫良恭儉讓家庭的群起反對。

歧視性言論可是會殺人的!(圖/黃益中提供)

 

言論自由是民主國家立基的根本,理論上當然該給予尊重。但這不包括歧視性言論,深受納粹殘害的歐洲國家,普遍認為該處罰仇恨性言論。

聯合國《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十條第二項更是明定:「任何鼓吹民族、種族或宗教仇恨之主張,構成煽動、歧視、敵視或強暴者,應以法律禁止之。」

大家都聽過二次大戰時,德國納粹黨殘害六百萬猶太人的歷史。許多人可能不清楚,當時的納粹對於同性戀者一樣不放過。納粹為什麼反同志呢?在納粹的意識形態裡,同性戀與國家社會主義是不相容的,因為同性戀「不能繁殖後代」,以使優等民族不朽。

這個「不能繁殖後代」的理由,不就跟護家盟反對同性戀的理由一樣嗎?

 

根據統計,納粹時期德國因為同性戀的罪名遭逮捕的人超過五萬名,當中大部分人被囚禁在普通監獄,而估計有五千到一萬五千人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究竟有多少死在集中營,目前沒有詳細資料,粗估至少有數千人。學者Ruediger Lautman估計關押在集中營的同性戀者的死亡率高達60%。監獄中的同性戀者受到逮捕者的殘酷對待,也受到其他囚犯的迫害。

納粹屠殺的悲劇歷歷在目。歧視是仇恨的種子。


「你們跟狗豬一樣、畜牲。」「同性戀是個罪,你們要聽清楚。」這是2016年11月13日護家盟的信徒們,在凱道親口對同志朋友辱罵的話。

一個希特勒是無法屠殺這麼多猶太人與同性戀者的。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在《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一書中提到,「為什麼」會掀起大屠殺?

她引用了德國社會心理學家Harald Welzer在《加害者:尋常百姓如何變成殺人魔》一書中所提到的「得利者的群體感」:

當「我群/我者」與「他群/他者」的區分被主流社會的道德想像絕對化與合理化後,隨即會產生主流社會自視為「貴」、並將被排擠的社群歸類為「賤」的清楚劃分。

我群/我者為了自身永遠的福祉,會認為剷除這個「賤」的社群(共同生活環境裡的毒瘤)是有必要的。

在這樣的思維下,主流社會就會開始透過大量宣傳、道德化論述、教育洗腦、以及對「他群/他者」的歧視與差別待遇,讓大家產生「賤者」根本不算是「人」的想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規模屠殺「賤者」的悲劇就很容易發生。

2000年4月20日,屏東縣高樹國中葉永鋕同學,在下課前5分鐘時經老師同意後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他在廁所被發現,倒臥在血泊中,送醫後於隔日凌晨去世。

台大醫學院的報告排除「患病而致昏倒」的可能。葉永鋕自小很「女性化」,很喜歡玩扮家家酒的遊戲,讀國中時常被同學欺負,要脫他的褲子「驗明正身」。儘管葉同學曾向學校反應,但是情況並未改善,以至於葉永鋕下課時間不敢自己去上廁所。

 

2011年10月30日,新北市鷺江國中楊允承同學,因個性內向且身材嬌小,平日大多和女同學玩在一起,結果遭到班上其他同學排擠,楊同學不堪同學嘲笑「娘娘腔」留下遺書跳樓身亡。

遺書中透露,當他被人欺負的時候,曾想告訴媽媽,但爸媽總是沒空,老師雖然看見他被欺負,卻沒說什麼。「我試圖找方法抒壓,但無論看小說、動漫、聽音樂、畫畫,都不被認同,最後演變成消極自殘或睡覺,更加封閉自我,最後甚至放棄一切選擇消失。」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反對護家盟的理由。特別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老師。

如果放任這種「恐同症」歧視的言論蔓延,最終就是生成仇恨與霸凌。德國已經在反省,台灣似乎還視而不見。

究竟還要犧牲多少,才能喚醒這些人的良知?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雖然看來不太舒服  還是想要留下這一頁

世間情事多紛擾

 

http://www.storm.mg/lifestyle/73966

 

月曆中拍攝的模特兒並非都是神父,但包括支持同志權益的東正教徒、同志社會運

動者等。(圖/Orthodox Calendar@facebook)

為了對抗恐同,一群教徒脫了!男性交纏的肢體、滲出皮膚的汗水,還有充滿性暗示的動作,這本不是普通的寫真集,是羅馬尼亞東正教會虔誠的教徒們,和攝影師合作出版的月曆Orthodox Calendar。

七原罪根本沒提到同志!耶穌基督從未說過同性戀有罪

去年,該教會成員曾推出以「七原罪」作為拍攝主題的月曆,每年推出月曆的目的,為的就是要讓大眾了解:耶穌基督從未說過同性戀有罪!他們認為不少教會把LGBT(女同志、男同志、雙性戀、跨性別人士之英文首字縮寫)妖魔化,而忘記教義中原本的七原罪: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及色慾,因此他們想藉由這個主題來駁斥「同性戀是罪」的說法。

 

庫克會帶來愛滋病?神父用月曆回敬說出這句話的俄羅斯總統

過去也有許多大學運動隊伍、社運團體拍攝清涼或裸體的月曆提倡同志權益,但在宗教世界中,實為罕見。自2012年開始,羅馬東正教會推出猛男月曆之後,獲得各界熱烈的迴響。在今年,又推出2016的月曆「Sancta Paraphilia」,大致的翻譯為「倒錯的神壇」,意為欲望本存在於人與人之間,應該接納欲望,且這些欲望不應該被性傾向、性別認同、膚色、信仰、身份、政治立場等限制。

月曆的封面正是在諷刺反同的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圖左),與俄羅斯東正教大主教基里爾一世(Patriarch Kirill)。(圖/Orthodox Calendar@facebook)

月曆封面的兩個滑稽造型,是不是其中一位似曾相識?沒錯,左邊模特兒裝扮的就是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右邊則是俄羅斯東正教大主教基里爾一世(Patriarch Kirill),因為他們長久以來都反對性別平權,所以藉由封面的嘲諷,希望可以讓他們知道應該要尊重性別、性頃向的平等,而非製造宗教與人權的對立。

月曆中拍攝的模特兒並非都是神父,但包括支持同志權益的東正教徒、同志社會運動者等。(圖/Orthodox Calendar@facebook)

俄羅斯的政府方面,對同性戀者並不友善,如知名的反同議員米洛諾夫(Vitaly Milonov),曾大力推動「禁止宣傳同性戀」法案,也在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公開性向後表示:「他會帶來愛滋病、伊波拉病毒及淋病。」;東正教方面,俄羅斯主教基里爾一世(Patriarch Kirill)曾說過同性結婚是世界末日的前兆。

人都有欲望,欲望不應被污名!(圖/Orthodox Calendar@facebook)

聖經中提及的原罪,並沒有將同性相愛列入其中。(圖/Orthodox Calendar@facebook)

不論是對同性或是異性的欲望,都應獲得同等的重視。(圖/Orthodox Calendar@facebook)

面對反同意識高漲的俄羅斯官方與東正教區,出版這份月曆的羅馬尼亞東正教會正是在全世界東正教區中,唯一勇於反對俄羅斯主教反同志言論的教會。

在這本月曆中,入鏡的不只有神父,還有支持同志平權的東正教徒,以及同志平權的社會運動者。此外,在煽情、引人遐想的畫面中,旁邊卻裝飾著十字架、聖經等宗教的符號,有強烈的視覺衝突,因為他們認為東正教不應該是思想落後、守舊的,想為東正教注入新思潮與活力,也希望大眾正視「恐同」問題,以及同性戀者不要再因為宗教或政治受到傷害。

「面對具有爭議的社會議題,藝術一直都是可以展現個人理念最平和的表達方式。」月曆的藝術總監Lestat Monroe是這麼說的,這本月曆雖然香豔刺激,但也是傳達同志訴求的和平方式,因為他們認為真愛不應該被性別的界限阻攔。

111.jpg

112.jpg

113.jpg

114.jpg

115.jpg

116.jpg

117.jpg

118.jpg

119.jpg

1110.jpg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擁抱治療


相信擁抱的力量 
學習擁抱的覺察和方法

今天的例會參觀「性愛藝術博物館」,並借用他們寬敞的場地,研習「擁抱治療」。

有一些小小的初步的體驗活動。

擁抱可以超越語言,增進人的友善互動。

抱.jpg

抱2.jpg

抱3.jpg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不要拿精神疾病來開玩笑

 

 

先前蔡正元先生拿亞斯伯格症這個疾病來開對手玩笑,遭到相關家長抗議之後,匆忙道歉。但傷害已經造成,之後輕描淡寫的道歉能不能挽救家屬們的心情,似乎不再是新聞焦點。

在臨床界工作時間夠久的醫療人員都知道,很多時候疾病是無法選擇的,尤其是精神相關疾病,都是得了就是跟著這個人一輩子。這種無奈與傷痛,不是說風涼話的人可以理解的。

source:wiki

亞斯.jpg

若真的以自閉症類群為例(註),光是從小的持續求醫歷程,就讓家屬疲憊不已。這裡面不是只有金錢的支出而已,要照顧這樣的孩子,耗費的體力、心力肯定比一般小孩多上好幾倍。接著,後續治療漫漫長路,很多家庭常常心力交瘁,甚至夫妻失和者所在多有。上了幼稚園或小學之後,開始會面臨學校適應問題,同學老師可能都不理解這樣的疾病,因而對個案有不同程度的誤解。誤解久了,學校一不積極處理,自然就會產生霸凌。長期下來,對於小孩產生極大的心理傷痛。運氣差一點的話,每天求學路就等於是陸戰隊的天堂路。悲慘的狀況,肯定不是開玩笑的人可以想像得到。

漸漸長大之後,慢慢需要面對是否要到社會上工作。多數個案可能都無法單獨求職,好一些的只能在庇護性工廠中工作,狀況不好的甚至連自我照顧都有問題,只能選擇繼續待在家裡,消耗家屬所剩不多的時間與精力。在這群個案中,即使是狀態較佳的、可以單獨在外工作的,其求職歷程也不太順利。大部分的雇主,一得知個案有精神方面的狀況,經常連面試都省略,直接刷掉不予錄用。光求職這一項,其碰壁頻繁的程度,就遠遠高過其他人,更不用說其他社會適應落差。這樣的情狀,絕非不是單純的「自己的一生充滿了挫折」一句話就能輕易帶過。

source:wiki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不知道另一半的人如何生活。」這是二十世紀初英國一位精神病患自傳的辛酸開頭。拿疾病來開玩笑的人,肯定不知道背後有這麼多傷痛存在。台灣部分政治人物動輒嬉笑怒罵,遭人抗議之後又不情不願的道了歉。不知這些歧視、嘲諷的言語,已經深深傷害這些個案與家屬,也暴露出個人對於基本人權的漠視與無知。這若是在國外,可不是辭職就可以了事的,政治生命因而結束的所在多有。因此,嚴肅的看待精神疾病,遠離窺探、恐懼、開玩笑的心態,才有可能對於此一族群,多一分理解與同理。

註:自閉症類群是什麼疾病,可先參考此篇:「自閉症」到底是什麼?

而亞斯伯格症為自閉症類群中的一個分支,但是在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DSM-5)中,整個次分類被取消了。取消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個疾病診斷敏感度太低,常被錯誤診斷。也就是說,十個被診斷成亞斯伯格症的小孩,被另外一個團隊進行診斷的話,得到同一疾病的機率很低,有的人會變成自閉症,有的人變成高功能自閉症,有的人變成不典型自閉症。因此,認真看來,用亞斯伯格症來取笑他人,已經不具有任何實質意義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暗夜浮動月黃昏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的舊片了
今天才偶然在電視看到  扣住我的心

一個老身軀新靈魂倒轉著過一生 變成嬰兒身的老靈魂
看到生命的開頭和結束都是一樣的

剩下的 只是那一生的過程 
是否看得透 接受得了生命就是不斷地失去
是做著怎樣的抉擇
那段中年的纏綿 經過進進退退 分分合合
到晚年的相守 
讓生命完整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iiispace.com/2015/10/01/000018/

girl-891637_1280

心理師的自白:比平復心情更重要的事

Tags : 心理諮詢 情緒平衡


作者:吳姵瑩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常常有人這樣問我,心理師的工作不是要聽很多負面的事情嗎?你是怎麼讓心情平復的?

親愛的,我不喜歡以平復心情為目的來面對我的心情,我比較喜歡說:我會去理解我的情緒,因為他們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還記得我曾經帶過同理心的讀書會,Arthur Ciaramicoli在「你的感覺,我懂」這本書中其實提到,每個人都有同理心,而他也相信同理心可以被發展出來的。但是最快速直接的發展方式,其實在於你曾經被懂過。而在我的生命歷程裡,很幸運的被理解也被接納,也在日後不斷自我探索的路程上,發展出同理自己的能力。baby-499976_1280所以我是這樣一個人。 在我脆弱的時候,對自己很溫柔。溫柔是當我知道自己很難過時,我會溫柔且耐心地陪伴,平靜地不著急地陪伴我內在脆弱的孩子,我不會對他說,你到底有完沒完,你哭夠了沒有。 我會溫柔且支持的告訴他,我知道你很難過,乖,哭出來就沒事了。我知道你很挫折,我相信我們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或者我們已經做最大的努力了)。     同時我也是這樣一個人。 對自己很殘忍,就是即使知道面對了會很痛,我還是真實地面對赤裸的自己。當我失去親人時,我感受著內心的失落與悲傷,當我失去另一半時,我感受著內心的不安與憤怒,每一次都我更深一層地去理解自己的心情,我不會想盡辦法去麻痺自己,或者逃避這些痛苦,因為我殘忍地知道,該是我的課題,不會跑掉,停留在我身上的情緒,不會因為你分散注意力就不存在。(面對到底有多痛?不要被情緒綁架:放下憤怒,與自己和解)   所以你們問我怎麼面對低落的情緒,我會告訴你,我只有方法而且我沒有捷徑,我的方法就是真實地面對情緒,理解他的來源。去同理自己,而不是去批評自己的情緒,去否認或阻斷自己的感受。 但是你也需要誠實地問自己,你低落的情緒多久了,如果同樣的情形超過半年以上,你有明顯睡眠和飲食上的改變時,那可能已經不是一般情緒低落的狀況,你可能需要考量到你的情緒已經生病了。  baby-215303_1280  親愛的,我們真正要學的,不是急著平復情緒,而是去理解去照顧,不是急著用力壓下你的情緒,而是去承認去看見。我知道情緒的起伏讓人害怕,讓人感覺失控,但我也知道情緒生病會更讓人感覺生活無望。(這真的很重要!調節情緒,是一輩子的功課)但當我們的生命中,不曾被好好理解過,我們會很難發展出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能力,而這時候你需要去找一個可以聽懂你的人,好好讓自己的心情被聽見。   而我們常常在討論的是,心理諮詢在幫助你達到情緒平衡,然而在情緒平衡之前,我們要打開阻礙情緒流動的層層關卡,因此往往會在某個階段(尤其是接近你核心議題的階段)引發大幅度的情緒,而通常很多人會在此時覺得心理諮詢讓自己更痛苦,而選擇退出諮詢。但其實這就像剝洋蔥一樣,會在一步步談話深入你的內在時,讓你階段性感覺到不安、恐懼與憤怒,所以諮詢不會只是幫你摸摸頭,一邊回應你嗯哼而已。  child-355176_1280  所以情緒不是一個從低到高,接著就持續平緩的過程。 情緒是波動的,像高低的浪潮,他會因為你一次次的理解,而讓峰度的落差逐漸減緩到你越來越可以掌握的範圍。而其實我們對於生活,往往在自己的情緒平衡之後,就會從原本毫無頭緒、緊張焦慮的狀態,逐漸撥雲見日並且恢復到原本問題解決的能力,很多原本覺得無解的事情,就會知道方向了。   延伸閱讀:與自己的情緒和解:六件事提醒你擁抱哭泣的內在小孩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112.jpg 

https://www.facebook.com/redbeaniceteacher/photos/...

在關係裡發掘更多樂趣


年紀越來越大,對關係所重視的,不再是數量,而是品質。

以前年輕的時候,比較有可能因為交了新朋友而開心。然而人生閱歷增加了,除非是為了工作,要不然持續交新朋友,跟陌生人建立關係,會變成了壓力。

我們越來越可能因為關係中的真誠互動而暖心,即便朋友越來越少,也不見得讓我們寒心。我們越來越抓得到重點,知道什麼該在乎,什麼其實輕輕帶過就好。

能及早覺醒的人,放棄了關係中的角力與輸贏,只談是否彼此接受,那麼就能相伴與珍惜。只想用關係滿足自己的人,用表面工夫就想回收好幾倍獲益的虛偽,會慢慢被認清,漸漸疏遠而淡出我們的視野。

我們不再只是期待,找到對的人,我們更努力地讓自己成為對的人。也許關係持續失去,但我們也多了些智慧,懂得在少數的關係裡,發掘更多的樂趣。

我們每天有深層互動的人,沒有幾個人,這些人卻可能影響了我們長期的心情。在這些人之中,如果我們感覺有歸屬感,那算得上幸福。如果只能從自己心裡找到歸屬,那也是一種上天的祝福。

祝福各位朋友,晚上好睡,能把幾句貼心話說出口。


11111.jpg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椰子油──老人失智的救星?

2011年以來,美國出現了對老人失智的新治療:服用市場上可隨意購買的椰子油(Coconut),使它進入肝臟後產生酮體,然後由肝臟帶到腦中,供應腦中極需的能量。通過發明者,一位兒科醫生對其患失智症達到重度的丈夫進行了3年的治療和觀察,證實這一治療具有前所未見的特效。這就給失智症治療從一條黑暗隧道的盡頭,出現一道曙光。它最可貴之處是,方法簡單易行,花費不多,不需醫生的處方。現在對這種新療法作一簡單的介紹。
酮體治療的基本理論
醫學原先以為,人的神經細胞只能利用體內消化過程中得到的,或由體外供應的葡萄糖來得到能量。如果由於任何原因,例如缺乏胰島素的幫助,葡萄糖不能由血液中進入細胞以致缺乏葡萄糖,神經細胞就會饑餓,不能執行它固有的功能而生病,甚至導致死亡。科學家發現,這時的大腦所生的疾病之一,就是失智症等等神經退化的一大類病。例如我們聽得比較多的巴金森氏病和英國有現代愛因斯坦雅譽的霍金所患最後使全身癱瘓的Lou Gehrig氏病。
在大腦某一特殊部位的細胞在失智症的情況下,最先出現這種不能利用葡萄糖的毛病。那一部份正是司掌記憶功能的部位,也靠近司掌嗅覺的部位,所以很多失智症的病人最早的症狀就是記憶障礙和嗅覺失靈。
1970年代科學家發現,神經細胞並不是只能以葡萄糖為唯一的能量來源,它也可以利用酮體。據此,給缺乏的供應酮體就成為全新療法的基礎。
科學家發現,椰子油在南亞如印度、中東和西非等熱帶國家的民眾用作食用油已經上千年。其中的椰子油吃進小腸後,可以不經任何消化過程直接進入肝臟,被消化為酮體,除在人體中作其他用途外,就是給神經細胞,像葡萄糖一樣,在它出缺時供應能量。也由於這個機理,醫院對早產兒所提供的人工奶水中即含有相當數量的椰子油。椰子油治療失智的精髓,正是給患者的食物中,加入椰子油,三餐服用。使腦中因缺乏葡萄糖的細胞,由於得到椰子油而有足夠的能量而恢復其功能。這就像電動車,充了電就能開動。
除椰子油外,市面上不容易買到的棕櫚子油(Palm kernel oil)也可以像椰子油一樣,為腦細胞提供能量。這裡要提醒讀者,市面上容易買到的棕櫚油(Palm oil)和這裡所說的棕櫚子油是兩種不同的油脂,不能混為一談。
椰子油能提供酮體的關鍵是,其中的脂肪酸是佔體積較小的所謂短鏈脂肪酸。為了擴充貨源,特別是使其他眾多成本低的長鏈所形成的脂肪酸也能設法在體內形成酮體;經過藥物化學家的努力,終於找到一種利用較廉價的方法,製造出所謂中度長鏈的油(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也就是藥房出售的所謂MCT。它也可以從小腸被吸收進入肝臟,產生酮體,供應腦細胞的能量需要。不過,由於它的脂肪酸鏈比較長,所以除形成短小的酮體外,還產生其他不打斷而消化不完全的脂肪酸。這些酸對老人來說,既有某種好處(不是給腦細胞供應能量),也有不好的副作用(例如產生腹瀉和增加體內液體的酸度),因此它的使用應與醫生磋商。在美國藥房有售,不需醫生處方,但藥瓶上標有“服用時請與醫生磋商(Under Doc-tor’s Supervision)。這不是什麼嚴重的警告或要求,所以售出時,並不需要醫生的處方或介紹信。
椰子油治療的特點
椰子油和MCT都是以在體內生產酮體為基礎而治療失智症的。但是各有優點和問題。茲分述如下:
椰子油對一般民眾而言,有巨大的優點,值得介紹。首先,購買不需要處方,這就省去了一筆就醫的費用。服用安全,可以說沒有副作用。它在熱帶國家食用油已經上千年,沒有聽說什麼不良副作用。它無味無嗅,配合葷素菜餚一起吃,增加令人愉快的油膩感。就價錢而論,如果以單價在體內的酮體而論,在美國椰子油的價錢只等於MCT的六分之一。由於MCT是由藥廠生產的,任何產品沾上藥廠的邊,就貴得多。所以MCT貴6倍,不使人意外。
由於以上優點,只要可能,一般民眾不論是治療還是預防,都以椰子油較MCT為好。只在一種情況下,可考慮用MCT代替椰子油。那就是,市面上買不到椰子油,卻買得到MCT。這種情況極為少有。不過,如果普羅大眾都認識到椰子油對防治失智的價值後,按各國患老人失智症都發病率極高來看,筆者預測今後它的貨源和價格都將會是奇貨可居。那時能否像現在廉價買到,就很難說了。
MCT在室溫下呈液體狀,方便服用和掌握其劑量。無味無嗅。不過少數人稍多吃一點,略感噁心。而它最大的優點是,對於診斷已成立的失智症病人,如果正在服用現是標準治療藥,如Donepezil 或Memantine,加上MCT的服用,則可以使失智症的症狀大大加強,好轉更快。
由於這種所謂酮體治療相對較新,你所要交談的醫生不一定對MCT治療失智有經驗,或甚至不很知道,則可以提出你的看法,必要時以本文或別的文獻和介紹資訊和醫生交流,引導醫生也一起研究如何使用MCT,以發揮其最大療效。
服用後病情進步的情況
椰子油療法的作者總結病人在服用椰子油後2個月內的進步時,列舉了13個項目(Mary Newport, M.D.:Alzheimer’s Disease:What If There Was a Cure, 2011, Basic Health. P.105)。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頭2項。
第1項為反映腦對外界世界準確度的MMSE量表(圖1)。正常功能為30。病人服藥前為12,屬於溫和的重度失智,2個月後,改進為20,進入中度至輕度。請特別注意表中服藥後僅1天,量表即從14增加到18。所改進的項目主要是對人和地點、年月的定向力。
第2項為畫鐘能力的比較。由服藥前的胡亂無章,到14 天後及37天後的進步,如圖2所示。其他11項反映各種認知力、性格和情緒的改善。
觀察者作為病人的妻子,不諱言50多歲的丈夫的另一項進步是Increased Libido(性能力)增強。對於這個問題,筆者相信大腦表淺部位某些皮層(例如旁中央小葉)有一組細胞對於性功能的發揮有直接的關聯。因此,本文病人的Libido增強,相信不是由於一般狀況的改善導致心情好轉,而是與性功能有關聯的大腦細胞能量饑餓得到改善的關系。
病人用作者所配的含酮體及其他也產生酮體一類的食譜所特製的飲食(包括椰子油和MCT),迄今已滿3年。她回顧這一階段的病情,基本上能保持服用酮體最初幾個月所看到的改善。不過,在身體不適、有病或面臨使情緒煩惱的情況時,病情常有所波動。但是當這些情況過去時,失智的症狀又回到輕度的基線上。
此外,椰子油對巴金森氏症也有相當的療效,可以減輕症狀。
哪些人應服椰子油預防失智?
根據文獻,下列人員或情況建議考慮開始每天試服椰子油,以防治失智症。至於是否服用,由於筆者在這提出的只是一種最新信息,並沒有看到病人的情況,也不以指導病人服藥為目的,因此服用期間有任何不適時,本人不承擔任何責任,應即時就醫。
一、中至輕度的老年性失智症。如果已經在服用Donepezil 或Memantine,則不妨與醫生合作,在其指導下,加用MCT,冀求提高療效,加速失智症狀的好轉。本書中有作者N醫生為她的丈夫詳盡的使用細則,可以請醫生參考。最簡單易行的方法是,清早起床時,給病人的小便測定酸度。不超過中度以上者即OK。
二、家族史是陽性者。
三、有常發單純疱疹I型的歷史。這種情況應視為具有高發失智症的因子。此外,酮體可以使隱伏於神經組織內的疱疹I型病毒的外殼溶解而殺滅之,減少其復發次數或症狀,甚至斷根。
四、基因檢查結果ApoE4 呈陽性者,因為它是失智症的高發因子。
五、不論何年齡,只要常感近記憶力差而注意力難以集中者。失智症在明朗化之前,可以先有記憶問題長達10年之久,不可掉以輕心。
六、高血壓病人。
七、有腦中風的病史。
八、有腦外傷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讀者在因為別的病而服其他的藥品時,就一定要與你的醫生討論你想服用椰子油的打算,以徵求其同意。
糖尿病患者服用椰子油的有利有弊。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屬於失智症的高危險因子,似乎有必要經常服用椰子油。另一方面當重度糖尿病失去控制時,體內會產生過多的酮類物質而產生酸中毒,這時繼續服用椰子油是不妥的,應當與治療糖尿病的醫生事先作討論,再考慮服椰子油預防失智的問題。
和大多數藥品一樣,椰子油療效因人而異,有的顯著,有的無甚反應。預防效果是否也各人不同呢?我以為,既然沒有更好的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服用椰子油肯定無害,那就不妨一試。有上網閱讀英文能力的讀者可查訪椰子油療法發明者所設立的網站如下:www.coconutketones.blogspot.com

本文引用: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BB%83%E5%90%8C%...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相信,如果有替代療法,精神科藥物可少,可免。

但是,不是所有患者或家庭都有採用替代療法的能力或條件。

有兩點建議:
1.如果有顯著危害生活功能,人際關係……的症狀還是先服用藥物,雖然有副作用,兩害相權取其輕。
採取替代療法後,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漸漸停藥。

2.建議懂得替代療法的專家,成立機構,建立自然療法的環境,可以短中長期讓患者寄住。
在機構內,有因素控制,更能掌握效果。如果是達顯著水準的有效療法,就更容易推廣。

以下是公民人權協會的主張  整個網頁的文章  都在批評藥物 忽略了精神科'藥物在臨床上的貢現

公民人權協會 - CCHR Taiwan

精神困擾不吃藥 自然替代性療法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王聖惠醫師指出,現代人在工作、課業、家庭的壓力下,出現了許多身心失調現象。目前國內外處理精神問題,主要都是藥物療法。這些藥物雖已經國外主管機構FDA要求標示,有自殺、暴力等危險副作用的警語,但台灣的民眾卻沒有被告知食用藥物的相關風險,以及除藥物之外,仍有多元的替代療法。
光能身心診所鄭光男醫師指出:近代的「功能性醫學」,其揭櫫了簡單卻深遠的真相:不管是”腦部”或是”身體”的疾病,其身心是一體的,身心的失衡都有可能造成情緒的失控。

為了讓民眾了解精神藥物的問題及其他的替代性療法,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特別引進了《「精神病學:死亡工業」全球巡迴展》,將於11月7日來台於紅樓劇場展出。展覽期間並將邀集國內多位的專家及醫生舉辦多場實務講座,包括了:替代療法、情緒與營養、過動與教育、自然療法等等講座,讓民眾了解其實

許多心理及情緒的問題可以藉由多元化的處理得到良好的改善,而避免長時間的服藥所帶來的“藥害“。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姚人多專欄】一直活在有龔重安這種人的年代2015-06-04 12:30
 
 
憤怒的民眾希望看到殺人「怪物」被立刻處
死,被一種更大的力量摧毀。但沒有「怪物」
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我們該坐下來討論的是,
要用什麼方式來面對這些「怪物」。
 
姚人多

 

 

 

北投文化國小女童被殺案件,讓死刑存廢的問題又成為網路上討論的重點。這是一個固定模式,每當有這種慘絕人寰、泯滅人性的凶殺案發生時,台灣的廢死團體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不過,就在撻伐廢死團體的同時,人們可能沒有意識到,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可能都要活在一個身邊隨時有鄭捷及龔重安那樣人的年代了。

憤怒集體意識也是在保衛社會

事實上,像鄭捷與龔重安這類人出現時,死刑存廢的議題會進入一個不可討論的狀態。這個不可討論的狀態是由一種同仇敵愾的集體意識所構成。憤怒的民眾希望社會正義以最快的速度被實現,他們希望看到這一類殺人「怪物」被處死,而且是立刻被處死。永久隔離已經不是重點,人們想要看到他立刻被一種更大的力量摧毀。當這種集體意識展現時,平時看似紛亂與散沙的社會,會在最短的時間之內集結,這股力量不應該把它視為情緒或非理性,對他們而言,他們不只是在保衛他們自己及兒女的性命,他們還在保衛這個社會。

任何言論與這種力量正面對抗絕對是居於劣勢,這大概就是廢死團體最近的處境。長久以來,這些人權工作者主張廢死的理由不外有三個:一個是生命權的尊重與保障;其次,是對司法體系的不信任;第三,是基於一種人皆可教化與悔改的信仰。這些人相信,只要是人,都會有幡然悔悟的一天。

然而,一個像龔重安這類的人,卻讓這三個理由立即陷入困境。尤其是第三個,社會大眾認為,這些人心中的反社會人格,凶殘無所謂的態度,早就沒有悔改的可能。他們該死,因為他們已經徹底不適合在這個社會生存。

製造「怪物」的是仇恨不是廢死

倡議合理性的消失還不是廢死團體所面臨最糟糕的局面。更糟的是,如果我們的社會在短時間之內沒有改變,像龔重安這類的人可能會愈來愈多。

我們的社會已經正式生產出這一類人。他們的人生沒有目標,工作沒有前途,家庭沒有溫暖,生活沒有保障,或者,他們跟群體溝通有嚴重障礙。不管問題出在哪裡,這些與大環境的適應問題,會慢慢導引他們用最極端的方式來發洩。

這才是問題的根源,這也才是強大的集體意識應該思考的焦點。平心而論,廢除死刑不會製造像鄭捷與龔重安這類的人,仇恨才會,沒有希望的社會才會,無可奈何的人生才會。死刑嚇阻不了一個不怕死的人。甚至,基於一種非常扭曲的心理邏輯,就是因為有死刑,他們才去殺人。

所以,問題的重點應該要重新擺回龔重安這一群人身上。他們是誰?他們在哪裡?他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很無奈,在這個議題上,台灣的媒體再度顯露出其弱智的一面。

很宅、愛打電動、行凶前還去吃自助餐,不只吃自助餐,而且他還記得要找錢,這些「特徵」就是這些日子以來媒體討論的重點。我們用一種非常可笑的話語來建構這些人的形象,它對真實理解這些人的世界與感受毫無助益。這凸顯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不管有多少個龔重安出現,我們對他們的認識依然十分貧瘠。

難以辨識的龔重安們

不過,如果整個社會要動員起來認識、幫忙,進而避免龔重安們再度出現,社會必須要付出不小的代價。比如說,這幾天我們就看到,有人開始倡議要針對這些可疑的人口做更大規模、更嚴格的監控。

不過,難就難在,像龔重安這類人很多是沒有前科,平常也看不出來有什麼嚴重偏差的跡象。這些人隱身在人群裡面,幾乎無法辨識。

由於他們無法辨識,另外一群人就倒楣了。想當然爾,那些「治安顧慮人口」便會被更徹底地監控。甚至有人提議,那些長期失業的人也應該要列管一下。「危險」被無限放大,監控的網只會愈來愈大,只要是「疏離」的,就會被這個網給籠罩。

這樣的社會是我們要的嗎?這是第一個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然後,任何有犯罪前科的人,在這種天羅地網之下,社會將更像是一個無形的大監獄。可以想見,這些人出了監獄後的生存空間將會緊縮,如果我們在乎的真的是犯罪,這會不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是值得社會深思的第二個問題。

死刑未廢,「怪物」仍然出現

第三,台灣現階段是一個有死刑的國家,而且,不只有死刑,我們的政府近年來也處決了一些死刑犯。不過,像龔重安這種人卻仍然出現。而且,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龔重安是最後一個。如果死刑與這些人的無差別殺人無關,那到底跟什麼因素有關,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

一個沒有「怪物」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我們坐下來好好討論,要用什麼方式來面對這些「怪物」的時刻了。
引用: http://www.new7.com.tw/talk/talkView.aspx?i=TXT20150603172616IY9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 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家族治療的先驅,曾被美國《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薩提爾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
她認為「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每個人生命中總會發生超乎自己能力可以掌控的狀況,這樣無法控制的狀況將會引發我們的壓力;而這樣的壓力任何人都免不了會經歷苦澀的歷程,所以在薩提爾的理念中,認為讓我們受傷或挫敗並不是壓力事件的本身,而是我們處於壓力下的因應之道。

家族治療有許多的派別,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並不強調病態,而將心理治療擴大為成長取向的學習歷程,只要是關心自我成長與潛能開發的人,都可在這個模式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薩提爾永遠正向看待自己的一切,她認為每個人絕對沒有零價值,一切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所以薩提爾對於「改變」的觀點不是要矯治(correction),而是轉化(transformation),她認為如果我們要求矯治,是把不好的行為特質拿掉,以好的行為取代之,而轉化的概念是沒有價值對立的判斷,任何行為特質本身是沒有好和壞,是要看使用的時機。

■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薩提爾模式除了運用重塑之外也常藉由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隱喻來披露人類行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因不一致而引起的種種困頓。人類對外在的應對方式(外在行為)就像我們看見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這些看得見的冰山其實只是整個冰山的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在水平面以下代表著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

水平面上的行為,及水平面以下(應對態度、處事立場)是若隱若現的。因此,要瞭解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決定,必須更深層的去瞭解他的內在想法是甚麼?

Satir冰山隱喻

資料來源 : The Satir Model:Family Theraapy and Beyond.

■薩提爾模式的五種自由

薩提爾模式最終目的是要提升自我價值、賦予個人能力,為自己做出選擇及負責、一致性的溝通。薩提爾提到五種自由,在這五種自由的情境下,生活的能量也將可以自在的運行。
1.自由的看和聽,來代替應該如何看、如何聽。
2.自由的說出你所感和所想,來代替應該如何說。
3.自由的感覺你所感的,來代替應該感到的。
4.自由的要求你想要的,來代替總是等待對方允許的
5.自由的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冒險,來代替總是選擇安全妥當這一條路,而不敢興風作浪搖晃一下自己的船。

■薩提爾治療信念

1. 改變是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還是可能的。 
2. 我們擁有一切所需的內在資源,以便成功地應對外在及成長。
3. 我們有許多選擇,特別是面對壓力作出適當回應,而非對情況做出即時反應。
4. 治療需要把重點放在健康及正向積極的部份,而非病理負面的部份。
5. 希望是改變最重要的成份。
6. 人們因相同而有所聯結,因相異而有所成長。
7. 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個人可以為自己做出選擇。
8. 多半的人傾向於選擇對他所熟悉的而非適當的應對,尤其在壓力之下。
9. 問題(困難)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
10.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那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
11. 欣賞並接受過去可以增加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
12. 健康的人際關係是建立在價值的平等上。

●資料來源:仁愛之聲67期第四版 社工組組長 簡瑞娟
                 北京薩提爾教育諮詢中心
                 網路文章

那是一種過程,那需要時間。時間,對21世紀的人類而言是奢侈品。我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這個世代每分鐘會產出超過20000件新訊息,所以這個世代的人們不停滑手機、搜尋,來彰顯自己的活在當下...。時間,對教育來說,也是個重要的因子,不同的是,教育現場的時間是一種超乎24小時、超越年月日的概念,教師可以有計畫的讓學得比較快的學生先行自我精進,卻也無條件的讓時間緩慢甚至停滯的引領學得比較慢的學生依其節奏學習...這不是公平,這是正義。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家為什麼這麼亂?10件事檢視你可能患了囤積症

 2015年05月22日 11:32
 
 

對於囤積症的處方,《囤積解密》認為,台灣社會對囤積行為仍缺乏認識,坊間也沒有相關自助團體可供參與。若身旁有「囤積者」,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annie mclaughlin
這些東西都涵蓋你的情感故事嗎。photo credit:annie mclaughlin@flickr(CC BY 2.0)

「囤積」令你得到滿足嗎?photo credit:Theophile Escargot@flickr(CC BY 2.0)

「囤積」令你得到滿足嗎?photo credit:Theophile Escargot@flickr(CC BY 2.0)

2011年,新竹縣37歲江姓女老師,慣性將校內廢棄物帶回家裡堆放,丈夫受不了臥室無法睡覺、浴室無法洗澡訴請離婚;

2012年,嘉義市89歲林老太太,平日以拾荒維生,家中堆滿回收物而長期露宿道路分隔島,鄰居不堪其擾引來社工、員警介入協助…

你可能有一個抽屜,裝滿暫時不想處理的小東西;可能有個雜物間,塞滿用不到的電器家具、不會再穿的衣服。

這樣的行為有人稱是「蒐藏」,但當收集成癮、戀物成癖,整個家都塞爆還樂此不疲,可能已經得了一種叫「囤積症」的病。

台灣作家Phyllis近日出版《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從自己的母親症狀剖析、揭密究竟什麼是「囤積症」,「囤積症」又由何而來。

Richard Ricciardi
如此「囤積」也許還可接受。photo credit:Richard Ricciardi@flickr(CC BY 2.0)

囤積與收藏

有的囤積者堅持稱自己是「收藏者」,但根據德國人類學家威納穆恩斯特伯格(Werner Muensterberger)《難以駕馭的收藏激情》(Collecting: An Unruly Passion: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一書揭示,「收藏」應有以下特色:

首先,「必須由1個以上物件組成」,再者,「物品之間要有關連性」,第三,「通常由積極手段而來」,最後,「被收藏者妥善陳列」。

BuzzFarmers
「收藏者」會將類似的物品妥善陳列。photo credit:BuzzFarmers@flickr(CC BY 2.0)

換句話說,囤積者與收藏者最大差別是「有無對『生活舒適度』造成妨礙」。

台南黃先生花費16年蒐集3萬多件可樂相關商品堆滿屋,有如資源回收廠,妻子受不了提出離婚

你是隱性囤積者嗎

囤積解密》指出,根據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大衛托林(David F. Tolin)研究,囤積症的高危險群可能有以下條件:

「50歲左右」、「老年人」、「單身獨居者(離婚或從未結婚)」、「家族有強迫症病史者」。

此外,因為健康照護者太專注協助他人,卻不曾學習如何照顧自己,類似護士、看護、社工人員等照顧他人的職業,會特別容易出現囤積者。

Michael Summers
習慣看東西被塞得滿滿的?photo credit:Michael Summers@flickr(CC BY 2.0)

囤積者的種類

囤積者中,有超過八成無法停止攫取物品,其中七成五的患者常買個不停,買的時候不會管自己錢夠不夠、家裡有沒有地方擺。

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Randy Frost)稱此行為是「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

wikipedia
囤積到連走路都困難。photo credit:wikipedia

在這類囤積症患者眼裡,購物是一種療法,透過買東西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除了此類「購物狂囤積者」,另有「拾荒型囤積者」,他們傾向撿個不停,不僅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都會想辦法搬回家裡。

日本綜藝節目有「垃圾屋」單元,到觀眾家出任務幫忙整理

囤積的真相

囤積解密》分析,囤積者想囤積的不是物品,想囤積的其實是「物品牽扯的感情故事」。

囤積症患者所無法處理的其實是「分離」,對患者而言,「捨棄物品」相當困難,絕大部分是因「捨不得拋下老朋友」的內疚,這樣的囤積者,對「分離」過程充滿焦慮、壓力與不快。

囤積者因為失去「割捨」的能力,也同時失去「建構秩序」的能力,這是囤積者持續感到痛苦,卻寧可迴避問題的主因。

dliban
有的「囤積者」會不斷收集空瓶。photo credit:dliban@flickr(CC BY 2.0)

囤積是對情感的執念

囤積解密》作者Phyllis自己母親就是囤積症患者,過去他受母親日趨嚴重的囤積行為所苦,但日後他重新回想,「我家並不是一直這麼混亂。老媽後來為何搞得住處每下愈況」,這個謎團成為他撰寫《囤積解密》的契機。

Phyllis在母親過世後仔細搜尋舊時回憶,爬梳上一代歷史,逐漸發現母親愛堆積雜物,除了個性使然,也涉及婚姻失敗、家族遺傳等能量的失衡。

對囤積症者來說,「囤積」像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阻礙。

囤積者透過囤積,以為自己並未「失去」,而透過滿滿「舊物」的堆疊,囤積者自我認定可逃避需要經歷與「某種重要關係」告別、分離的哀傷。

Laura Eulalia Silva
「囤積者」囤積範圍常蔓延至家外。photo credit:Laura Eulalia Silva@flickr(CC BY 2.0)

害怕再被剝奪的恐懼

如此心情,來自於囤積症患者害怕「再被剝奪」的恐懼,而這通常是因患者曾經歷重大失落後的殘傷餘韻,致使他們失去處裡混亂苦痛的能力。

自此,也毫無能量去整理這些由情感意義外化出的物品。

這樣對「對物品情感依附」的執念、缺乏自覺的「囤積」行為,因此日漸執行,直到囤積者造成生活不便、人際關係阻礙,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如何遠離囤積

對於囤積症的處方,《囤積解密》認為,台灣社會對囤積行為仍缺乏認識,坊間也沒有相關自助團體可供參與。若身旁有「囤積者」,除了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也應從以下重點修正:

annie mclaughlin
這些東西都涵蓋你的情感故事嗎。photo credit:annie mclaughlin@flickr(CC BY 2.0)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

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Brian Barnett
別等東西堆到爆炸才處理。photo credit:Brian Barnett@flickr(CC BY 2.0)

囤積症小測驗

★以下十大徵兆,符合三項以上,小心囤積症狀已悄悄上身:

1、留下一堆多數人認為沒用或沒價值的東西。

2、不管有沒有地方擺,先買再說。

3、整間房子,都是我的儲藏室。

4、家中動線受阻。

5、無法對物品進行有效的取捨、分類和收納。

6、長期婉拒訪客上門。

7、室內用品出現在戶外。

8、經常為雜物和親友爭吵。

9、沒繳帳單。

10、房子又髒又臭卻不打掃。

囤積解密
*本文部份內容摘自《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

 

幫助囤積者維持專注,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並且,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出一張嘴」,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洩氣而失去動力。

囤積者並該從學習「寬恕」出發,學習告別、割捨生命中過於沉重的負擔,為生命找回新空間的梳理秩序。

Brian Barnett
別等東西堆到爆炸才處理。photo credit:Brian Barnett@flickr(CC BY 2.0)

囤積症小測驗

★以下十大徵兆,符合三項以上,小心囤積症狀已悄悄上身:

1、留下一堆多數人認為沒用或沒價值的東西。

2、不管有沒有地方擺,先買再說。

3、整間房子,都是我的儲藏室。

4、家中動線受阻。

5、無法對物品進行有效的取捨、分類和收納。

6、長期婉拒訪客上門。

7、室內用品出現在戶外。

8、經常為雜物和親友爭吵。

9、沒繳帳單。

10、房子又髒又臭卻不打掃。

囤積解密
*本文部份內容摘自《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方智文化),Phyllis著。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記得的童年 影響最深!原生家庭,到底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做父母的要特別注意了...

(圖片來源: 王原幽默漫画)

 

原生家庭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

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

也許還有兄弟姐妹。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

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影響最大...

其實是你不記得的那些事!!

 

趕緊來看看吧...

 不記得的事情,對你影響更大

記得的事情,和當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時

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呢?

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人好比一台運行良好的電腦,

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界面,

但呈現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序中。

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使,

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

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

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圖片來源)

 

 

別隨便和來自不同家庭的人“劃等號”

由於來自不同的家庭,

對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規則。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

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

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

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

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圖片來源)

 

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習慣和規則。

比如:一個原生家庭家教嚴格、

親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關係疏離的丈夫回家,

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

看電視的看電視,玩的玩,

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

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

—— 妻子感到受傷以致哭泣,

而丈夫卻覺得不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

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

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祝福,

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

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 

—— 妻子感到特沒面子,

倍受傷害,丈夫還是覺得不解。

 

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

並不代表愛不在身邊。

也許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

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

並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

 

(圖片來源)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

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

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

找對象的時候

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

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

 

 

 

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

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

有一天晚上,

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

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種孤獨淒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

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

—— 絕不要被人拋棄。

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

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 “隱形的內在誓言”,

常在生命中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

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

對你有幫助。

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

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

反而變成了阻礙。

 

(圖片來源)

 

夫妻間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當夫妻兩人

的內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時候,

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

即“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

 

夫妻關係,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

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裡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

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

我們必須學習了解原生家庭,

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了解“強迫性重複”生命中,

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

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

潛意識中藉著與他們情緒互動過程,

得到第二次機會,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

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

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值得思考的問題

 

1.你從小最需要的,

而最沒有得到滿足的一些心理需求是什麼?

 

2.你從小常常有的一些負性情緒是什麼?

 

3.你在哪一方面特別有情感過敏?

你的“內在誓言”,或你的一個強烈的經驗感受,

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是什麼?

 

(圖片來源)

 

每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理情緒負責

你沒有辦法使風不吹,但你可以調整風帆,

讓你的船到達目的地。

 

最沒有影響力的人,

往往是那些絕對不接受別人影響的人。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

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

你不需要負責任。

但是,從今天開始,你所做的每一個選擇,

你都要自己負責任。

 

同時也 請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

(文章來源)

 

也許....我們無法決定 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但是你可以決定,

給你孩子什麼樣的家庭!

共勉之~

~~引用自 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31512~~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內障手術 克服視茫茫

分類 專題報導

老來髮蒼蒼,但未必一定得忍受視茫茫!隨著醫學的進步,現今的白內障手術不但傷口極小,人工水晶體也可視患者的需求而有多元化的選擇,在適當的治療下,老年朋友可以早日找回明亮的視野。

老化 白內障的重要成因

白內障主要是因水晶體老化所致。水晶體位於晶體囊內,內面有水晶體的表皮細胞,表皮細胞年年都會增長,再一層一層框上去,最後像樹木的年輪般,愈來愈厚,導致透光率愈來愈差,光線進入後會散焦,看東西時對焦不清,也會覺得稍暗,水晶體會出現混濁的情形。

老化是造成白內障的主要因素,另有少數患者因糖尿病或服用類固醇、長期曝露在輻射物質或是化學毒物下、外傷、其它眼疾與眼科手術等也可能造成白內障。此外,過敏體質者會經常揉眼睛,雖然每次揉眼睛對眼睛只是小傷害,但長期下來也可能導致白內障的發生,有些甚至在孩童時期就會出現。

掌握早期症狀及早面對

看不清楚是白內障最顯著的自覺症狀,患者會覺得自己愈來愈看不清楚,由於不是突然發生,也不是完全看不見,有些人甚至是揉眼睛時,將一隻眼睛遮住,才發現另隻眼睛根本看不到。所幸,現在醫療資訊發達,已經很少人會嚴重到這個程度才就醫的。

一般來說,白內障主要的表現是視力模糊、影像不清楚,不會以痛、癢或是紅腫來表現。由於患者多是中老年人,很多人會將白內障的症狀誤以為是老花眼。其實,老花導致的看不清楚,是因看遠和看近的對焦功能無法快速調節所致,只要透過矯正的鏡片即可改善,但白內障是因水晶體透光不佳,甚至因混濁造成模糊,無法藉由眼鏡改善。

視力模糊的原因很多,醫師通常會為患者進行全方面的檢查,包括光學矯正是否有效?角膜、網膜、視神經有無問題?若只是單純的白內障,只要經由細隙燈,即可看到水晶體混濁的情形。

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

白內障好發於55到60歲之後,由於年紀漸長,影響水晶體的透光性,導致水晶體混濁,患者會因為看不清楚,卻又無法藉由鏡片加以矯正而求診。

臨床上,白內障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先將混濁的水晶體清除乾淨,再植入人工水晶體。目前手術方式可分為囊外晶體摘除術與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兩大類。

囊外晶體摘除術

傳統的囊外晶體摘除術是在角膜上開0.7到1公分的傷口,取出混濁的水晶體晶核,吸除皮質後,植入人工水晶體,再將傷口縫合起來。縫合時因可能會出現鬆緊不一的情形,容易引起散光。且待2、3個月傷口穩定之後,也還會因眼皮的上下開合動作,傷口處會慢慢變鬆,使得散光度數愈來愈高,患者術後的散光可能會增加200至300度之多。

一般來說,術後2個半月到3個月,散光度數才會趨於穩定,患者若有需要配戴眼鏡來改善,也必須等到度數穩定後,才能測量出較精準的度數。

超音波晶體乳化術

相較於囊外晶體摘除術0.7至1公分的傷口,較新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的傷口就小得多了,只有0.2到0.3公分。超音波的探頭藉由這個小傷口進入患處後,將白內障的晶核震碎、乳化,再吸出來,接著再以注射器,植入摺疊式人工水晶體。

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由於傷口小,術後甚至不需縫合,日後引起的散光也不明顯,大約只有25至50度左右。術後的第2、3天就可看到手術效果的70%,3至4週度數就可達到穩定的程度,這時即可評估患者的殘餘度數,配戴適合的眼鏡。

手術成功率高達9成5以上

囊外晶體摘除術與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相比,除了手術本身的操作方式不同外,先前的麻醉程序也有差異。囊外晶體摘除術因傷口較大,得先以注射方式,進行眼球後或眼球周邊的麻醉,患者在打麻藥時會有疼痛感;至於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因傷口較小,有些醫師選擇點藥麻醉施行手術。另外,囊外晶體摘除術因傷口較大,眼睛處於發炎狀態的時期也會比較長,恢復的時間較久。

整體來說,白內障手術的成功率極高,約可達95%以上。

可能造成的併發症

不過,由於晶核接近後囊,手術中可能傷及水晶體後囊,造成玻璃體脫出,瞳孔變形,甚至視網膜黃斑部水腫,甚或視網膜裂孔、剝離,喪失視力,這是施行白內障手術時可能的併發症。

此外,在白內障手術的同意書中也會載明,手術可能造青光眼、角膜水腫、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而採用眼球後注射麻醉劑時,還得再考慮麻醉的風險,可能在注射麻藥時刺破眼球,造成大出血,或是傷到視神經。

人體的水晶體會因老化而出現混濁等現象,人工水晶體則沒有老化的問題,原則上可以一勞永逸,但仍有10%到15%的患者,在手術幾個月到幾年間水晶體囊表皮細胞增生,造成後囊變厚,出現「後發性」白內障,影響視力,必須再以雷射光處理。

人工水晶體無法自動調焦

目前的人工水晶體製作技術已經相當純熟,透光率甚至優於健康的水晶體,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工水晶體無法自動調焦。

以20歲年輕人的健康水晶體為例,水晶體可隨著看遠看近而自動調焦,這點人工水晶體就做不到。

不過,白內障患者的年紀通常較長,在白內障發生之前,就已經因老花眼而使得調焦功能不佳,對於植入人工水晶體後的調焦問題,因已習慣使用老花眼鏡可能不會太在意。但若是年輕人因受傷而植入人工水晶體,則很容易因調焦的困擾,影響術後滿意度。

可一併矯正散光、老花眼

雖然無法自動調焦,但人工水晶體的研發愈來愈進步,可以選擇的種類也愈來愈多,不久的將來甚至可以將矯正散光與老化的功能一併加入。

手術時醫師會先以預估值,推算患者術後可能的度數變化,植入適合的人工水晶體。

術後照護不可少

白內障手術後的照護也不可輕忽,術後2至3周不能揉眼睛,患者睡覺時必須戴鐵蓋,以免不自覺的揉眼睛,且要避免碰撞,以防傷口破裂。一旦傷口裂開,感染細菌後可能化膿,造成失明的危機。此外,在傷口癒合前,也要避免眼睛進水。

原則上,白內障手術並沒有特別排除那些族群,但糖尿病患者,因容易併發視網膜病變,角膜表皮容易脫落,且手術中瞳孔會縮小,造成手術不易,患者最好先控制血糖的問題。此外,超音波手術因傷口很小,多不觸及血管,較少有出血的問題。但囊外白內障摘除術,或必須使用球後注射麻醉時,就要考慮出血的風險。有心血管疾病而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必須先停藥3至7天,才接受手術。

手術時間短 健保有給付

臨床的白內障手術中,目前國內約7至8成以上都是採取超音波晶體乳化術。但囊外晶體摘除術不見得比較差,最重要的是找自己信任的醫師後,視醫師熟悉的手術來決定手術方式,有些醫師,囊外晶體摘除術開得很熟練,效果很好,不會比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差,患者不宜硬請醫師採取超音波晶體乳化術。

不論是主流的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或是囊外晶體摘除術,手術所需的時間完全視醫師的經驗而不同,兩者都可在10幾到30至40分鐘內執行完成,也都有健保給付。

及時治療 勿拖延

很多人都曾聽說,白內障要夠「熟」才能開,其實不然。只要有視力下降,配眼鏡無法充分改善,醫師診斷是因白內障引起,且影響到生活品質就可考慮內障手術。如果放得太久,晶核變得太硬,使用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時,需要用到很高的能量,眼睛可能會承受不了。

目前的白內障摘除併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已可很快讓病人獲得視力改善的效果。只要患者的角膜、視網膜與視神經沒有問題,手術後視力甚至可以恢復到0.6甚至是1.0。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罹患白內障,千萬不要再拖,及早接受手術,讓自己不再過著視茫茫的人生。

人工水晶體比一比

人工水晶體可分為供傳統手術使用的硬式水晶體,與超音波手術用的軟式水晶體,其中軟式水晶體又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一般可阻擋紫外線的水晶體;第二種可以消除非球面像差,提高夜間與陰雨天的視力品質;第三種可以矯正散光;第四種則是多焦或可調節式人工水晶體,可以解決老花的困擾。

第四種的多焦人工水晶體,類似上了年紀的人,為了看遠看近可以一付眼鏡搞定,而選戴雙光或漸進多焦鏡片一樣。除了第四種的水晶體之外,其餘三種都是單焦水晶體。

四種人工水晶體的費用不同,第一種是全由健保給付,第二種單顆約要2至3萬,第三種則是3至5萬,第四種則約6萬元,若患者希望選擇後三種,則可扣除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費用2800多元後,自行補足差額。雖然自費的人工水晶體費用不低,但因可以提高視力品質,願意自費的患者也不在少數。

預防白內障有方法

白內障的原因除了老化之外,與紫外線也有密切的關係。在高山空氣稀薄的地方,紫外線較強,有研究顯示,住在西藏的藏人,罹患白內障的年紀與住在北京的藏人相比,提早了5至10年。

為了降低白內障的發生機率,民眾外出時最好戴太陽眼鏡。至於飲食上則以維持均衡飲食為原則;有些民眾深信補充維生素對白內障會有幫助,這個論點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支持,但因白內障與老化有關,抗氧化的維生素或許連帶有些助益。

值得提醒的是,每一次揉眼睛對眼球都是一個傷害,民眾最好改掉揉眼睛的習慣。

Q瞳孔白白的是不是就有白內障?

A瞳孔白白的原因很多,包括發炎、腫瘤等都可能讓瞳孔看起來白白的。嚴重的白內障雖然瞳孔看起來也會白白的,但絕大部分患者在瞳孔發白之前,就已經因視力糢糊而求診。

Q常打電腦是不是比較容易有白內障?

A白內障的發生主要與老化有關,與使用電腦沒有關係。

Q白內障可以用點眼藥的方式治療嗎?

A目前臨床上是有用於治療白內障的眼藥,但效果並不好,而且頂多只能延緩白內障的惡化,並不能改善已經混濁的水晶體,治療白內障還是以手術為主。

Q白內障若不治療,是否可能有失明的可能?

A白內障的主要症狀就是視力模糊,若放任它繼續惡化,最後會到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步,達到法律規定,視力在0.1以下的失明標準。少數的情況下也可能因白內障引起青光眼或葡萄膜炎而失明。

Q白內障會遺傳嗎?

A有些小兒白內障的確是遺傳的來的。但有些可能是在胎兒時期,因媽媽感染德國麻疹等,造成小朋友一出生就有白內障。

Q白內障手術後還需戴眼鏡嗎?

A如果是選用沒有特殊矯正功能的人工水晶體,術後一定會有的老花眼問題,術後需靠鏡片矯正。但若選用具有多焦的水晶體,術後多數時間可能不需再戴眼鏡,或是需要長時間看書時才要戴。未來的水晶體也可能同時具有矯正散光和多焦功能,透過客製化的產品,讓人工水晶體有更好的視力矯正效果。

http://www.twhealth.org.tw/index.php?option=com_zoo&task=item&item_id=377&Itemid=20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s://www.facebook.com/caikangyong/photos/a.480296512089182.1073741827.113248722127298/739441936174637/?type=1&theater

康永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巴黎告訴我兩個字”夠了”

 當社會經過數代的富足生活自然而然會衍生出的社會氛圍台灣已經開始了這類的認知與覺悟中國將來也會,當全球化的浪潮退燒後, "夠了"的生活形態將會加速.


cid:2E0D0B0B833A4A658AA3F62A8F113085@UserPC

巴黎告訴我兩個字:夠了 
  
更多不等於幸福  作者:曼屏 
  
巴黎用它的一切告訴我兩個字:夠了。他們很清醒:更多並不等於幸福。 
50
年前的咖啡館還在原地等你。 
  
第一次去巴黎,我帶著爺爺的重托,替他尋訪當年留法時最愛的梵卡咖啡館。巴黎咖啡的香醇會等待半世紀之久?我不太相信。用Google一搜,嚇我一跳,梵卡咖啡館居然還在,連地址都沒變。我急匆匆趕到那裡,一進門就興奮地找老太太。 

 這一環顧,又嚇了我一跳,吧台裡還真坐著一位銀髮老太,正專心致志地磨咖啡。 
我跑到她面前激動地掏出爺爺當年在這裡拍的照片,她也很激動,指著照片裡的女店員說這個是她,她叫索菲亞。
此時,我的激動已不再是為爺爺找到舊相識了,而是為巴黎感動。

半個世紀的咖啡館,連女招待都沒變,門口那花,都還是當年的天竺葵,仿佛位置都沒挪動一下。
我問索菲亞,為何不把梵卡做大做強,至少也要在門口掛個百年老店這樣的金字招牌。 
索菲亞笑笑:“如果那樣,我的咖啡還能讓你爺爺在中國念念不忘嗎?”

我想現在的梵卡和它的主人索菲亞以及巴黎一樣,已經過了比較欲求的階段,都在很安分地做自己,不會一窩蜂地模仿別人、複製別人。

 50年前,一個年輕人在那裡喝咖啡,50年後,他的孫女漂洋過海還是在那裡喝咖啡。 
店主人還是那個人,不過生了一頭白髮,卻還是很快樂地坐在那裡調製咖啡,這裡面一定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滿足感。 

馬修乳酪不開分店 
在巴黎,馬修乳酪是唯一讓我掏錢購買時可以不用想人民幣與歐元匯率的食品,口感一流。這家小店竟然被好萊塢電影導演發現,作為拍攝地,我曾懷疑我再也不能在乳酪店櫃檯前看到馬修燦爛的笑容,他將在電視財富人物專訪裡津津樂道他的擴張計畫。

馬修依舊像從前一樣跟所有走進他店裡的大學生打招呼:“Hi,馬修的乳酪是馬修親手做的喲。”
雖然現在買馬修乳酪的人排了很長的隊,但馬修卻說:“我只是一個熱愛做乳酪的人,埋頭幹活,遠離麻煩。” 
他甚至拒絕了家樂福、歐尚這樣的大型連鎖超市的配貨訂單。
“我們在這兒非常快樂,我對現在擁有的一切感到非常滿意。夠了。”他說。
“我並不富有。”馬修說,“但錢對我就像甜布丁,多了會毀掉我的牙齒。”
馬修好像有一種“夠了”的感覺,我也終於長舒一口氣,這個“夠了”是一個很難的哲學:我就是做這件事情,很開心, 每個吃到我做的乳酪的人都很快樂,所以,夠了。這種快樂是我一直想學到的。 

瑪蓮娜刺繡手工坊 
我的同學瑪蓮娜家族一直經營著刺繡工坊,這是巴黎僅存的兩家刺繡手工坊之一,另一家剛被Chanel收購。
每年,法國高級成衣設計師將要推出的高級定制系列設計草圖和構圖交給他們,再由他們一針一線地將水晶、寶石、萊茵石、玻璃珠等縫製上去。

 法國的奢侈品LVChanelDior一直派人來瑪蓮娜家談收購意向,但瑪蓮娜的父親認為: 
“如果那樣,我們就會變成龐大的奢侈品集團和時尚王國的一條流水線,夜以繼日地忙碌。”
“這樣,我將沒有時間為我的女兒親手做她的畢業禮服和嫁衣,我還想為我的孫女縫製她的結婚禮服。” 瑪蓮娜的媽媽說。 

 “這個世上還缺少什麼呢?不過一點時間和忍耐。我們不需要強大自己,因為我們一直在做我們想做的,這就夠了。”

在巴黎生活久了,我發現,這裡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定位,他們的自信,不是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上,他們任何時候都能做自己。

我們的導師羅曼特常常告誡我們,其實快樂,遠不需要我們渴求的那麼多

一個明智的人心裡應該有一個聲音時時提醒自己:更多不等於幸福,這些已經“夠了” 

 

引用:http://blog.xuite.net/swelllo/blog/116480787-%E6%BC%AB%E6%AD%A5%E9%9B%B2%E7%AB%AF%E5%88%86%E4%BA%AB%E2%97%8F+%E5%B7%B4%E9%BB%8E%E5%91%8A%E8%A8%B4%E6%88%91%E5%85%A9%E5%80%8B%E5%AD%97%EF%BC%9A%E5%A4%A0%E4%BA%86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