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身心靈 (4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初遇阿妹就被她新開的格子深深吸引


不只文章內容真誠豐富  她的畫更見功力


而且題材風格多元 深刻  忍不住想搬過來收藏


先做成slide   可惜看來畫質差很多很多


所以可以到我的相簿裡面看


最好是請連結到: 藍色野薑花 的相簿欣賞精采原作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點此連結新聞報導:


憾!女兒遭網友性侵 母自殺控司法龜速


又一則自殺的新聞 !!!!!  又有多少親友成了傷心人?????


自殺~~~ 自殺~~~


任何事件 或挫折都可以成為自殺的理由


也確實有許多官僚(或家庭 或機構) 都要出了人命才肯重視問題


新聞說 自殺防治中心如果早ㄧ天訪視 或許可以防止憾事


誰知道一定會呢?


不要責怪自殺防治中心 不要責怪社工


多少自殺的人 每天在他身邊共同生活的人 都無法防止


何能苛求每個個案幾乎都是急件的社工


當事人或許是生病了  心病了 痛了


我們只是不能體會有多痛


新聞報導每次報導相關事件都會附上這些訊息: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痛苦的人  疲累的人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不要傷了大家的心


雖然沒有人能許你一個玫瑰園 


但總是還有藍天綠地 還是要珍愛生命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給兒子的ㄧ封信


 最喜歡最後一句"無論愛不愛,下輩子都不再見",讓我想起在美國上中國哲學課時 老師常說的:菩薩案前一爐香,修得來世鐵心腸,你能參得了嗎?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給兒子寫過一封信,這封信很快流傳於各大網站,很多父親看後感觸很深,我覺得不只給兒子,其實適合所有人看!



============================================



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送給兒子的備忘錄


我兒:寫這備忘錄給你,基於三個原則:


(一)人生福禍無常,誰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點說好。


(二)我是你的父親,我不跟你說,沒有人會跟你說。


(三)這備忘錄記載的,都是我經過慘痛失敗得回來的體驗,可以為你的成長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記住的事:


(一)對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懷,在你一生中,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除了我和你媽媽。至於那些對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請多防備一點,因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總有一個原因,他對你好,未必真的是因為喜歡你,請你必須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將對方看作真朋友。


(二)沒有人是不可代替,沒有東西是必須擁有。看透了這一點,將來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許失去了世間上最愛的一切時,也應該明白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暫的,今日你還在浪費著生命,明日會發覺生命已遠離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與其盼望長壽,倒不如早點享受。


(四)世界上並沒有最愛這回事,愛情只是一種霎時的感覺,而這感覺絕對會隨時日、心境而改變。如果你的所謂最愛離開你,請耐心地等候一下,讓時日慢慢沖洗,讓心靈慢慢沉澱,你的苦就會慢慢淡化。不要過分憧憬愛情的美,不要過分誇大失戀的悲。



(五)雖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謹記!


(六)我不會要求你供養我下半輩子,同樣地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已經完結。以後,你要坐巴士還是Benz(賓士),吃魚翅還是粉絲,都要自己負責


(七)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別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對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對你好。你怎樣對人,並不代表人家就會怎樣對你,如果看不透這一點,你只會徒添不必要的煩惱。


(八)我買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還是一窮二白,連三獎也沒有中,這證明人要發達,還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並沒有免費午餐。


(九)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Best Regards,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引用: http://www.facebook.com/notes/facebook-nan-ren-bang/wang-lu-wen-zhang-fen-xiang-la-ji-che-ding-lu/383584259894

垃圾車定律

有一天,我跳上一輛計程車,打算到機場。正當我們開上正


確的車道時,突然間一輛黑色轎車從停車位開出,正好擋在
我們前面。我的計程車司機立即踩剎車,車子滑行了一小段
路,剛好閃開來車,兩車之間的距離就只差個幾英吋!另一
輛車的駕駛兇狠地甩頭,並且朝著我們大喊大叫。

我的計程車司機只是微笑,對那傢伙揮揮手。我問:「你剛
才為什麼那麼做?那傢伙差點毀了你的車,還可能害我們受
傷送醫院!」這是當時我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的話,現在我
就稱呼它為「垃圾車定律」。

他解釋說:許多人就像垃圾車。他們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
滿了垃圾、充滿了沮喪、充滿了憤怒、和充滿了失望。隨著
垃圾堆積,他們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
了,垃圾就往我們身上丟,所以,不要介意,只要微笑、揮
揮手、祝福他們,然後繼續走我們自己的路就行;千萬別將
他們的垃圾 擴散給同事、家人、或其他路人。

這兒的底線是:成功的人絕對不讓垃圾車接管自己生活當中
的任何一天;人生苦短,早上醒來絕對不要帶著遺憾。所以
....
仁慈對待與你以禮相待的人;不用去理會那群無理取閙者
。生命只有10%由自己決定,但90%看你如何利用它!

過一個奇妙的、沒有垃圾的日子吧!你今天所裁植的種子,
會決定你明天的收穫。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兒子沒有說話 袁瓊瓊 (請一定要看最後三行)




早上看到資優生燒炭自殺的新聞。很小的孩子,才 15 歲。買報紙的地方是 7-11,兩個店員都很年輕,看上去頂多二十出頭。我問他們:「你們小孩子能不能瞭解他為什麼會自殺?」




兩個人跟我說了滿多的。




報紙上登了很多人的意見,家長的,醫生的,專家的。奇怪的就是沒有人去問其他的,玩《曙光 Online》的孩子,尤其是只有15歲的孩子的意見。




要知道這個 15 歲的男孩為什麼會自殺,不是應該跟他同年齡同背景同喜好的孩子最能懂嗎?




我家小孩也玩線上遊戲。看到這個消息,三個人共同意見是:





1.一定會有大官要來禁止線上遊戲了。


2.許多作父母的作師長的,對孩子玩線上遊戲一定管制更嚴了。



3.玩線上遊戲被當成為小孩學壞或自殺的入口。好像是因為沈迷線上遊戲,才導致孩子們的負面傾向。導致他脫離現實,反社會....等等等等。




我 不玩線上遊戲。不過說實話,我有親戚玩線上麻將。看她打麻將時跟那些不熟識的網友互動的不亦樂乎,寒暄招呼打屁調情飛來飛去。她說她每天都要去摸上幾圈,偶而無法節制時會玩上十幾個鐘頭。阿麻將就不是線上遊戲?一定是小朋友玩的才叫做線上遊戲?我親戚因為和我一樣老人家,所以沒有人去把她電腦鎖起來。不然我猜她大半也會燒炭自殺。




她今年八十七歲,腰腿骨都不大方便了,玩線上麻將是她唯一的人際關係,是她唯一的生趣。




線上遊戲對一個15歲的孩子,最大意義可能不是「玩」,而其實只是人際互動而已。




我跟小兒子聊天,他說線上遊戲:「有時好玩,有時不好玩。」那好不好玩是取決於難易度嗎?取決於打死幾個怪獸拿到多少寶物嗎?他說不是。朋友在的時候好玩,不在的時候不好玩。




現在人際關係的互動,其實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了。




如果一昧認定走出門去才交得到朋友,未免狹隘。某方面來說,大人世界裡 MSN,雅虎通,Skype,不也一樣是網路交友嗎?為什麼要認定孩子們在線上遊戲裡交到的就不是朋友呢?




要認真說起來,線上遊戲裡交到的朋友,可能比 MSN,Skype 或雅虎通裡交到的更可靠呢。 




線上遊戲是這樣一種東西,所有玩家進入虛擬世界中,使用各自挑選的身份。在這身份背後,可能是 15 歲的小孩子,可能是 87 歲老人家。都無礙。重點是進入線上遊戲世界之後共同建立出的生死交情。




在這虛擬世界裡,有一個狀態是現實世界不能相比也無法想像的。




在虛擬世界裡出現的都是「真」人。




由於使用的是虛假的身份,在線上遊戲裡,一個人往往會直接了當的暴露他的本質。當然有大的裝小,小的裝老,男裝女,女裝男,或是恐龍裝美女,美女裝帥哥的情形。不過選擇角色這件事的微妙處就在於,會做的選擇,往往透露出我們本質的某個部分。





參 與遊戲之後,會結交同伴。就算在虛擬世界,獨行俠也是難以成事的。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幫助人,會心有餘力不足。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陷害人,會左顧忌右害怕。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在遊戲世界裡,大家呈露的,極大部分是本性。在遊戲裡會為你兩肋插刀的人,通常在現實社會,他會做同樣選擇,雖然未必能做到。而會陷害你的人,現實世界裡,就算外表觀之似人君,給他機會,他下手不會留情的。

因為無須負責,沒有人知道你是誰。惹了再大的事,消失便是。換個帳號再上來,不用二十年,兩分鐘之後就又是一條英雄好漢。





在無須負責,匿名,隨時可以消失隱藏,隨時可以重來的這個虛擬世界裡,唯一需要負責的,只是自己的良心而已。 





所以,一個人本性如何,在玩線上遊戲時,看的最清楚。





跟小孩聊時,他們說到一件事讓我震動。






兒 子說他們在遊戲裡要攻城,必須跟陌生人結盟,幾場戰役下來,誰忠誠誰可靠就看出來了。這些線上朋友,後來就培養了生死交情,有一次相約見面。


見到本人的時候,真是不可思議,有小學生,有老頭,有上班族,也有檳榔辣妹。但是因為是同好,互通一下線上的暱稱,立刻就熟起來。他們在相處時,看到的是「真」人,是那在攻城掠地時呈現自己本質的「真」人。一群人,在不相干的人看來,可能是怪異的集合吧,但是他們很快進入狀況,毫無隔閡的開始交流。






兒子說:「談到後來,你根本就不覺得他是老頭子,覺得他就是遊戲裡那個角色。」





我聽了覺得真是天人的場合。所有人是直心見性,以「本我」相交。他們越過了皮相的表面,直接看到了人的內在。






看 到林志翔在《曙光 Online 》上是「囤墾團團長」的位置,可以想見他手底下一定不少人馬。會有這種威望,坐到這位置,我相信困難度與現實社會並無不同。不同處只是現實世界裡不會有人去信服一個 15 歲少年。


在林志翔, 想必他自己也覺得他帶領的那些團員是他必須負責的。跟王永慶覺得要對他的員工負責的心理並無二致。一個鎖電腦的動作,不僅只是阻隔了他上網,其實也等於摧毀他在網路上建立的人生。







聽7-11店員講,電視新聞上說,他雖然以榜首進入羅東高工,其實想念另一所學校。15 歲的「囤墾團團長」,連選擇自己未來的路的權力都沒有。家裡說他「沈迷」網路遊戲,考完基測後玩得更凶。


家裡沒有理解到,他在放棄念自己想念的學校之後,唯一紓解的管道就是線上遊戲。母親說:「以前也曾經鎖過電腦,都沒出事。」


我從這話裡聽到的是,這是個一直被約束的孩子,他想做的任何事,如果不是大人認可的,基本上都有隨時被中止的風險。






他這一生裡,究竟退讓過多少事情,我們不知道。他書念的不錯。或可推知他其實盡到他身為子女或學生的本分。但是,依然必須在生活裡退讓。




林志翔遺書裡寫:「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了,除了死,我別無選擇。」





我兒子說:「看到遺書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想法。他一定在心裡給自己設了底線,告訴自己,如果這條底線也被越過,那我就不活了。」


對於這15歲男孩,如果還可以玩《曙光 Online 》,那麼生活多麼無奈,他就可以忍受下去。但是家裡鎖住了電腦。沒有人知道那是把他逼到了沒有退路之處。






大約十年前吧,台灣有個植物人,昏睡七年之後醒來了。當時是很大的新聞。但是後續的情況,知道的就很少了。




這男孩念大學的時候出了車禍,就此成了植物人。當時在班上有個要好的女友。




昏迷之後,這女孩天天來看他,一年過去了,男孩沒醒來。母親於是勸那女孩放棄自己的兒子,因為他可能永遠也不會醒來。




但是女孩子離開之後,六年,男孩醒來了。





由 於肢體萎縮,雖然醒來了,如同半殘廢,必須坐輪椅。母親給他弄了個刻圖章的小店讓他維生。


這時候,當年的女朋友回來了。依然愛他,願意和他在一起。可是現在的男孩是個靠刻印章維生的半殘廢,而女方大學畢業,在外商公司工作。


母親強力阻攔,不讓兩個人在一起。終於拆散了兩人。女孩再度離開。






母親告訴兒子,她是為他好。女方條件和他太懸殊,兩個人在一起不可能幸福。她怕女方有一天會拋棄他,她不忍心讓兒子受那種打擊,所以為了保護他,才勸女方離開。




兒子沒有說話。




但是當天晚上就上吊自殺了。




家裡把電腦鎖住的時候,林志翔也沒有做任何表示。




母親作主的時候,兒子沒有說話。




他只是把廁所門縫用報紙塞住,燒炭自殺。





我有時候認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夠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他的能力,然後站在一旁,看他成長,並且欣賞。


身為父母應該像園丁,給樹木澆水,除蟲之後,就看他生長。我們不會規定玫瑰要變成茶花。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想把香蕉種成蘋果。


網路文章 如有侵權請告知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朋友寄給我這篇動人的文章和朗讀音檔


但是我不會轉貼


看關可以搜尋到


我在


山路 (龍應台)


 


五萬人湧進了台中的露天劇場;
 
有風,天上的雲在遊走,使得月光忽隱忽現,你注意到,當晚的月亮,


 


不特別明亮,不特別油黃,也不特別圓滿,像一個用手掰開的大半邊葡


 


萄柚,隨意被擱在一張桌子上,彷彿尋常家用品的一部分。



 
一走進劇場,卻突然撲面而來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
 
五萬人同時坐下,即使無聲也是一個隆重的宣示。 


 



 
歌聲像一條柔軟絲帶,伸進黑洞裡一點一點誘出深藏的記憶;
 
群眾跟著音樂打拍,和著歌曲哼唱,哼唱時陶醉, 鼓掌時動容,但沒


 


有尖叫跳躍,也沒有激情推擠,這,是四五十歲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場時,掌聲雷動,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靜地注視她,想


 


看看 ──又是好久不見,她瘦了還是胖了?
 
第一排兩個討厭的人頭擋住了視線,我稍稍挪動椅子,插在這兩個人頭


 


的中間,才能把她看個清楚。
 
今晚蔡琴一襲青衣,衣袂在風裡翩翩蝶動,顯得飄逸有致。
 
媒體湧向舞台前,鎂光燈爍爍閃個不停。
 
她笑說,媒體不是為了她的「歌」而來的,是為了另一件「事」。
 
然後音樂靜下,她開口清唱:「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弦──」。


 


蔡琴的聲音,有大河的深沈,黃昏的惆悵,又有宿醉難醒的纏綿。
 
她低低地唱著,餘音繚繞然後嘎然而止時,人們報以狂熱的掌聲。她說,


 


你們知道的是我的歌,你們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對你們並


 


不重要。
 
在海浪一樣的掌聲中,我沒有鼓掌,我仍舊深深地注視她。 她說的


 


「事」,是她前夫至愛導演楊德昌的死


 


她說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
 
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誰可能知道? 
 
一個曾經愛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


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別,哪一首歌,是       


 


在重新許諾,哪一首歌,是在為自己作永恆的準備? 


 



 
擋了我視線的兩個人頭,一個是胡志強的。
 
一年前中風,他走路時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來特別憨厚。
 
他的身邊緊挨著自己大難不死的妻子,少了一條手臂。 
 
胡志強拾起妻的一隻纖弱的手,迎以自己一隻粗壯的手,兩人的手掌合


 


起來鼓掌,是患難情深,更是歲月滄桑。
 
另一個討厭的頭,是馬英九的。
 
能說他在跟五萬個人一起欣賞民歌嗎?
 
還是說,他的坐著,其實是奔波,他的熱鬧,其實是孤獨,他,和他的


 


政治對手們,所開的車,沒有「R」檔,更沒有空檔。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的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
 
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
 
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
 
前後雖隔數里,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開始唱「恰似你的溫柔」,歌聲低迴流蕩,人們開始和聲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難以開口道再見 就讓一切走遠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卻都沒有哭泣   讓它淡淡的來 讓它好好的去...... 


 



我壓低帽沿,眼淚,實在是忍不住了。
 
今天是七月七號的晚上,前行者 沈 君山三度中風陷入昏迷的第二晚。
 
這裡有五萬人幸福地歡唱,掌聲、笑聲、歌聲,混雜著城市的燈火騰躍,


 


照亮了粉紅色的天空。
 
此刻,一輩子被稱為「才子」的 沈 君山一個人在加護病房裡,一個人。
 
才子當然心裡冰雪般地透徹: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很久以前跟夥伴一起編寫"高中職生命教育手冊"


編寫前   上了中山大學吳寧遠教授一學期的生死學


(好像第二年吳教授就離開人間了 不勝唏噓 和懷念)


讀王淑美的論文 讀羅斯的書  包括這本"天使走過人間"   讀趙可式博士的臨終關懷


看了不少影片 加上之前魏斯醫師和陳勝英的輪迴相關著作與各界對輪迴的討論與駁斥


以為自己 對生死已經了然於心


然而經歷這次的傷與痛   理智上以為的了然於心   是被撼動了


我的學生非常關心我 她又重讀了這本書 為了撫慰我


她與我分享心得 又把書借給我 我想我應該也再重讀一遍


在撼動之後 重組信念與認知體系 再成為統整的自我


99.4.18 補記:


再重讀 天使走過人間


最吸引我的竟是開頭那段話:


人們常問我 死亡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告訴他們 死亡的感覺美妙極了


而活著是一件苦差事


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掙扎


只有認了 承擔了 面對了  苦是人生的一部份


只有和身邊的人一路相扶持


我們才有能量走下去 完成今生應該完成的功課


以下引用:http://koshiyen.pixnet.net/blog/post/4841974




這是生死學大師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Elisabeth Kubler-Ross) 的自傳
是作者在晚年中風後 從生命餘燼中回顧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
 1. 鼠  (少年時期)
  作者是三胞胎中的大姐 從小三人就已被大人以同樣的態度教育撫養
  然而 伊莉莎白並非常人 與其他兩位妹妹不同
  有自己的主張和抱負理想 勇敢地反抗權威的父親棄商從醫
  還參加國際和平志工隊 到世界各地幫助窮困的難民

 2. 熊  (壯年時期)
  作者在醫學院中意外接觸了 "死亡" 這個題目
  在眾人的側目及嘲諷中 開始了生死學的研究

 3. 野牛 (中年時期)
  伊莉莎白的研究深入研究人類死後的世界
  在針對數十個瀕死現象 (短暫的死亡後又復活) 進行調查研究後
  對人類死後的生命交出一份驚人而又充滿爭議的報告
  此外 研究生死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碰觸到神 靈 精 魂等現象
  作者以開放的態度深入研究 不顧眾人的嗤笑與撻伐
  以科學家的身分對現代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進行有系統的探索
  此外 作者也以慈悲的胸懷 照顧愛滋病童
  但卻受到鄰居的反對 甚至連房子都被放火燒掉
  伊莉莎白 就是這樣一生都活在自己的堅持與眾人的反對之間

 4. 鷹  (老年時期)
  作者一生隨性 甚至到了剛愎自用的地步
  數度中風 仍舊不遵醫囑 喝酒抽菸樣樣來
  所謂醫生最難醫 醫者不能自醫
  她自己是醫生 該知道的當然都知道 但就是做不到
  然而研究了大半生的生死議題 當自己也漸漸接近死亡的關卡
  作者對生與死之間的界限 又更多了一分體悟

這本書吸引我的有幾個重點
第一是作者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胸懷
即使身為女流 被眾人的舊觀念壓抑 但成就卻遠遠超過許多男性

第二是對弱者的關懷與保護
伊莉莎白小時曾被父親強迫將自己豢養的兔子送去屠宰
結果卻發現兔子已經懷孕 馬上就要生產了
這對她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
後來她對難民 尤其是難民中的兒童
以及精神病患 愛滋病患等等弱勢團體
都充滿了慈悲廣愛的精神
窮畢生之力建立許多養護中心 保護之家等機構
即使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

第三是作者對死前心態的探討
作者採訪了許多絕症患者
在他們的同意之下 與醫學院甚至神學院的學生一同研究
到底人在死前的心態跟常人有什麼不同的轉變過程
這樣的研究在旁人看來或許很殘酷
但是她所得到的知識卻能有效地幫助更多其他的絕症病患
用更健康的態度去面對死亡的陰影

第四是作者對死後的世界及魂靈精怪的接觸
這一點或許有點玄 更難被科學家接受
但是在客觀的探索態度 以及科學的研究和統計的數據之下
我相信是有其真實性的
許多對死後世界的描述 真的十分清晰而又精采
之前介紹過的螞蟻三部曲
也曾經引述過伊莉莎白一段流傳甚廣的經歷
當她到當年猶太人被納粹迫害的集中營中參觀 看到牆上畫的都是一隻又一隻的蝴蝶
開始十分困惑 不知意義何在
但後來終於得到了啟發 由蛹化蝶正是死後重生的象徵
人在自知必死之前的某種精神狀態 或許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窺探到死後的世界

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但這只是理性的分析整理 感性的一面我說不出來
作者從年輕開始對生命中種種挑戰與挫折的態度 都讓我感嘆不已
生死乃人生大事 在這種強大的震撼與壓力之下
即使看似卑微的研究 也能給人極大的感動
書中提到的研究細節 我在這邊無法詳細介紹 只能請大家自己去看
我只能說 每個不可思議的小事件 都會強烈地挑動我的神經
把讀者帶入一個似近實遠 而又不可言喻的世界

侯文詠的推薦詞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這本書提醒我們思考死亡之必要
因為那是關懷與愛的力量來源
我也記得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伊莉莎白所做的 正是透過了解死亡
讓人類更加了解生存的意義所在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佛學66 - 震撼世界的華人禪語 
  
選用其一,並終生奉行,就受用無窮
 
1.人之所以痛苦,起因追求錯誤的東西。 
2.如果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放不下。 
3.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當你快樂時,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6.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 
7.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不要浪費生命在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9.什麼時候放下,就什麼時候沒有煩惱。 
10.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不要一直不滿人家,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心中裝滿著自己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毀滅人只要一句話,栽培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駡你的人,如果有條瘋狗咬你,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牠一口嗎? 
17.永遠不要浪費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請用慈悲的心理和溫和的態度,把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裡,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20.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瞭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21.活著,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們哭泣沒鞋子穿的時候,卻常發現有人沒有腳。 
22.多花一分心血去盯著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懂嗎? 
23.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不瞭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7.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佈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沒有依據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要瞭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說的出發點」與「行的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知道他是否真心。 
32.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無奇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搽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來自於真才實學,有德自然香。 
34.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35.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會很痛苦。 
36.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37.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38.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9.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40.沈默是譭謗最好的答覆。 
41.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自己。 
42.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3.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44.「慈悲」是最好的武器。 
45.只有面對現實,才能超越現實。 
46.良心是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48.有時候要冷靜問問自己,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49.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的至親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大德。 
50.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就是慈悲。 
52.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己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53.誠實面對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自己 
54.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55.大多數人一輩子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只能騙你一時,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57.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當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我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59.如果能夠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61.如果你希望掌握永恆,那就必須控制現在。 
62.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63.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譭謗我們,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因為,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本性和清淨的心。 
64.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65.世界原本就不屬於你我,因此我們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66.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那就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網路文章 如有侵權請告知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您們的小孩那麼聰明,原來是太太的緣故. 以後多聽聽太太的話.



夫妻誰的基因決定了孩子 (for your reading fun)


智力那段真是經典阿.果然男人不管是笨還是聰明都不會影響到小朋友


身高是誰的遺傳大?——父母各占一半


在營養狀況下的前提下,孩子的身高有70%的主動權掌握在父母的手裡,父母的遺傳是決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因素,因為決定身高的因素35%來自父親,35%來自母親。假若父母雙方個頭不高,那就要靠寶寶後天那30%的努力了。


智力是誰的遺傳大?——媽媽


智力有一定的遺傳性,同時受到環境、營養、教育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據科學家評估,遺傳對智力的影響約占50%-60%,就遺傳而言,媽媽聰明,生下的孩子大多聰明,如果是個男孩子,就會更聰明。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人類與智力有關的基因主要集中在X染色體上。女性有2X染色體,男性只有1個,所以媽媽的智力在遺傳中就佔有了更重要的位置。


為證明此點,我們首先來復習下高中生物知識:男寶寶和女寶寶是怎樣來的?


男生是XYX ()是來自母親,Y(精子)是來自父親。


女生是XXX ()是來自母親,X(精子)是來自父親。


所以生男生女都是先生的錯,不要怪罪媽媽的肚皮不爭氣。


請注意:


男生是XY,所以男生的智商全部都是來自母親的遺傳,女生是XX,所以女生的智商是父親跟母親各有一半影響。


因為女生的智商是父親母親都有影響,所以會有中和的效應。所以女生智商的分佈會呈現自然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就是倒鐘狀,中間最多,兩邊較少。


然後男生因為是完全只受一方影響,所以男生智商分佈會呈現在偏向在兩個極端。也就是說,男生天才比較多,但是同時,蠢材之中也是男生特別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1.你要判斷一個男生聰不聰明,看他媽媽就知道了。可是,你又要怎麼判斷一個男生的媽媽聰不聰明?.......想不出簡便的方法...


2.然後我們用機率來算:


生男孩的機率= 1/2;生女孩的機率=1/2


生男孩的時候,母親對於男孩智商的影響力 = 1


生女孩的時候,母親對於女孩智商的影響力 = 1/2


所以說母親跟父親對於下一代智商的影響力(期望值)的比例是


1*1/2 + 1/2*1/2 : 0*1/2 + 1/2*1/2= 0.75 0.25= 3 1= 母: 父


所以說,如果你:


1.是男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你千萬要娶一個聰明的女生來。這樣你小孩翻盤的機率還有七成五,人生還是充滿了希望。


2.是女生,如果你覺得你很笨的話,因為,你翻人家盤的機率有七成五...啊,我不能再說了........總之,最近天氣不錯,出去走走。


3.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聰明的時候,則,他父親很聰明的機率是 0% (應該說,就算他父親很聰明,也對他是沒有影響的),可是他母親很聰明的機率是100%


所以說,如果你在考慮要嫁給一個很聰明的男生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他媽媽,可能會是一個很會算計的婆婆。
反之,當你看到一個男生很笨的時候,沒錯,他通常會很有錢,這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為了不讓人類滅亡,所以他會讓很笨的人很有錢,這樣他才能娶到聰明的女生。


性格是誰的遺傳大?——爸爸


性格是父親的遺傳大。性格的形成固然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後影響。比較而言,爸爸 的影響力會大過媽媽。其中,父愛的作用對女兒的影響更大。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父親在女兒的自尊感、身份感以及溫柔個性的形成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另有一位專家提出,父親能傳授給女兒生活上的許多重要的教訓和經驗,使女兒的性格更加豐富多彩。


相貌是誰的遺傳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膚色:總遵循相乘後再平均的自然法則,讓人別無選擇。若父母皮膚較黑,絕不會有白嫩肌膚的子女;若一方白一方黑,大部分會給子女一個中性膚色,也有更偏向一方的情況。


眼睛:(眼形)孩子的眼形、大小遺傳自父母,大眼睛相對小眼睛是顯性遺傳。父母有一人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會大一些。


(雙眼皮)雙眼皮是顯性遺傳,單眼皮與雙眼皮的人生寶寶極有可能是雙眼皮。但父母都是單眼皮,一般孩子也是單眼皮。


(眼球顏色)黑色等深色相對於淺色而言是顯性遺傳。也就是說,黑眼球和藍眼球的人,所生的孩子不會是藍眼球。


(睫毛)長睫毛也是顯性遺傳的。父母只要一人有長睫毛,孩子遺傳長睫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鼻子:一般來講,鼻子大、高而鼻孔寬呈顯性遺傳。父母中一人是挺直的鼻樑,遺傳給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鼻子的遺傳基因可能到青春期才開始明顯,小時候矮鼻子,成年還可能變成高鼻子。


耳朵:耳朵的形狀是遺傳的,大耳朵相對於小耳朵是顯性遺傳。父母雙方只要一個人是大耳朵,那麼孩子就極有可能也是一對大耳朵。


下顎:是不容商量的顯性遺傳。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子女常毫無例外地長著酷似的下巴,得有些離奇。


肥胖:會使子女們有53%的機會成為大胖子,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孩子肥胖的概率便下降到40%。這說明,胖與不胖,大約有一半可以由人為因素決定,因此,父母完全可以通過合理飲食、充分運動使自己體態勻稱。


禿頭:造物主似乎偏袒女性,讓禿頭只傳給男子。比如,父親是禿頭,遺傳給兒子概率則有50%,就連母親的父親,也會將自己禿頭的25%的概率留給外孫們。這種傳男不傳女的性別遺傳傾向,讓男士們無可奈何。


青春痘:這個讓少男少女耿耿於懷的容顏症,居然也與遺傳有關。因為父母雙方若患過青春痘,子女們的患病率將比無家庭史者高出20倍。


腿型:酷似父母的那雙脂肪堆積的腿,完全可以通過充分的鍛煉而塑造為修長健壯的腿。倒是那雙腿若因遺傳而顯得過長或太短時,就無法再塑,只有聽任自然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開刀房裡的沉思


(Better:A Surgeon's Notes on Performance)



                                     文/賴其萬



.作  者:葛文德(Atul Gawande)
.出版公司:天下文化
.頁  數:304頁
.本書出版:2007年4月25日



    這本書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ham and Women Hospital) 外科醫師葛文德(Dr. Atul Gawande)繼其暢銷全美的大作 Complications《外科醫師的修煉》之後又出版的第二本好書。本書的原文書名是《Better:A Surgeon's Notes on Performance》,我個人覺得譯為「外科醫師的精益求精」可能更能貼切作者的本意。在這本書的自序裡,作者先描述自己在醫學院快畢業前照顧一位從抗藥性猛爆型肺炎演變成敗血性休克的病人,負責指導他的住院醫師,不放心病人的情況,不時自己由1樓到14樓去看這位病人,及時地改變抗生素用藥,使病人轉危為安,這樣克盡職責、照顧病人的用心,使他深深體會,在醫療的路上,「失敗是那麼容易,一不小心就完了」,也因而領悟到「我們必須洞視成功背後的幽微,只是知道還不夠,還必須願意去做。」,他說,診斷正確、技術純熟、視病猶親固然重要,但對醫療種種細節的掌握更重要。接著他也描述到,有一天因為開刀房恢復室已經滿床,他被通知當天的開刀需要改期,但這位乳癌病人為了做前哨淋巴切片的準備,已經打了放射性示蹤劑,如果改天再開刀,病人勢必要再打一次這種含輻射線的同位素藥劑,實在是說不過去。在向病人解釋後,終於等到晚上八點多,開刀房恢復室有病人轉出,才得以在當天完成開刀,而這次自己能以病人為中心所做的決定,使他深感醫療上惟有自我期許,尋求精進才對得起這崇高的職業。他認為做到better(精益求精)要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個是努力不懈(Diligence),第二個挑戰是務求正確(Doing Right),第三個要求是創新(Ingenuity)。作者即以這三個主題分別寫出十一篇內容非常豐富,對醫師這行業又有反躬自省,又有客觀批判的好文章。
  在「努力不懈」的主題裡,他寫了以下三章:在第一章<禍手>(On Washing Hands)裡,作者提供醫護人員未能養成「洗手」的好習慣,而造成院內感染的一些駭人聽聞的故事與數據;接著他訪問醫院成功推動洗手運動的負責人,而這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避免院內感染,在我們醫院不是認知的問題,大家都曉得應該怎麼做,問題在於執行。」他問醫療團隊成員的問題不是「你為什麼不洗手」,而是「你為什麼不能洗手?」。非常令人感動的是作者在這一章的結尾,作者說他在看完一位因為開刀後發生感染而未能及時出院的病人,突然心有所感,「此時此刻,我站在門口,看到警告標示,忽然想到,也許我就是害他遭受感染的人。如果不是我,必然也是我的同事。」這種反省的功夫,正是醫師這行業最需要的美德;在第二章<一個都不能漏>(The Mop-Up)裡,他解釋說,he Mop-UpO世界衛生組織的防疫標語,指的是新病例出現之後,周遭所有可能遭受感染的兒童都必須接受預防接種,絕不允許有漏掉的。作者在這裡寫出,他親身去印度見證世界衛生組織如何協助推動印度全國人民接種小兒麻痺疫苗的實況,執行任務的工作人員的敬業精神以及對當地民情的洞察力,使他深深感受到「勤奮」是醫療上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第三章<浴血>(Casualties of War)裡,作者採訪華盛頓出名的華特.李德軍醫院,而寫出有關伊拉克戰爭,照顧美軍的醫療人員如何營救傷患的詳細事蹟。他很感慨地說:「為一般民眾診療和上前線支援真有天壤之別。平時或許可以馬馬虎虎,但在戰場上一定要一絲不苟。醫學也是一種實踐的科學,仔細研究,增進已有的知識與技術。雖然他們告訴我的作法很簡單,聽來實在沒什麼特別的,然而成效卻非常驚人。」他提到,單單要求軍人好好穿戴凱夫勒特殊纖維的防彈背心來說,就足以看出,做對了一件可能看起來是容易的小事情,竟會有那麼大的成效。同時他也寫到前鋒部隊的醫療人員、外科部的醫療用品補給有限,只能速戰速決,急救手術時間求快,而術後加護照顧的時間也無法超過六小時,所以他們一旦先把污染和出血控制住,就從速後送,交給下一站去做更專門的處理,如此一則不會在不理想的環境下進行未必是最好的處裡,同時爭取時效,避免其他緊急個案的延遲就醫。這種效率的重視與平時的一般醫療原則的不同,也是令人耳目一新。
  在「務求正確」的主題裡,他寫下了以下五章:在第四章<裸>(Naked)裡,作者談到,醫師由於特殊專業的身分,可以要求一位素昧平生的病人裸露身體的部位,而由此談到醫者行為不得不審慎的地方。他說,「你應該把社交禮儀看得跟專業磨練一般重要,學習拿捏自己的態度與做法,要多隨和、多拘謹,何時說話要保留,何時要直言無諱。」並且語重心長地說出,「雖然沒有任何一種決定永遠是對的,我們還是可以好好想想怎麼做會比較好。」;在第五章<纏訟>(What Doctors Owe)裡,作者採訪一位本身曾經是骨科醫師,後來因為個人的興趣而到法學院夜間部修課,考到了律師的執照,而漸漸發覺法律比行醫來得有興趣,於是搖身一變,成了專門幫忙病人告醫生的名律師。這位律師也主動與作者談起自己過去行醫被告過的三個案子。他說,他很不同意保險公司站在「花點小錢消災了事」的立場,要求他同意將自己覺得並沒有犯錯的兩個案子「場外和解」。但對於一位死於深部靜脈栓塞的病人,他坦承自己有疏忽,應該挨告。他深信「醫師對病人應負起適當的照護責任,如果沒把病人照護好,或犯了明顯的過錯,使病人遭受嚴重傷害,醫師就該承擔疏失的責任。」 最後作者說出了他對這方面非常中肯持平的看法:「一位醫者在照顧病人的時候,其實往往沒有選擇的餘地,如果真做錯了什麼,也沒有人願意拿出一大筆錢來作為賠償;但如果願意坦承疏失,可以換得病人的諒解,不提出告訴,醫師多半還是願意承認自己做錯了什麼。」我相信這一章對於目前美國醫療訴訟充斥,醫者動輒得咎而漸漸失去熱誠的醫療困境,一方面可以提供醫者反省改進的睿智,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社會大眾對醫療人員較正向的瞭解;在第六章<薪事誰人知?>(Piecework)裡,作者以自己在醫學院畢業後,又完成了8年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而獲得晉升為主治醫師,在考量如何與科主任談判薪水時,開始深思「到底醫生應該要要求多少的收入才是合理」,從而提出了他個人的心得。他說,「如果行醫純粹是為了賺錢,跟賣車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要忍受12年嚴酷的訓練,去商學院學個兩年不就得了?原因在於行醫至少要具有為世人和社會服務的動機,這才是有意義且令人尊敬的行業。因此儘管病人的保險公司不願給付,讓我們氣到吐血;或者病人根本就沒有保險,在病人上門求救之時,大多數的醫師還是不會見死不救的。如果我們只願意醫治有錢人,不願照顧一般民眾,那麼行醫的理想就蕩然無存了。」在這樣子的思考下,他想通了要向主任提出多少薪水才是他本人認為合理的要求,而在主任一口「沒問題,就這樣」的反應下,開始了他心安理得的行醫生涯;在第七章<死刑室醫師>(The Doctors of the Death Chamber)裡,他筆鋒一轉,談到國家法律執行死刑需要醫療人員的參與,但這顯然與醫師這種以救人為己任的職業精神有嚴重的衝突。他首先指出,1980年美國醫學會即發表宣言,認為「毒物注射行刑法」違反醫學倫理核心價值而反對醫師參與,並標明「只有兩種情形特許:應囚犯要求,開鎮靜劑的處方,以緩和其行刑前焦慮,以及在行刑官宣布犯人死亡後開立死亡證明書。」在討論這罕見的專題裡,他提供由閱讀獲得的各種數據、看法以及自己聆聽參與監獄執刑的四位醫師與一位護士鮮為人知的心聲之後,他本身雖然贊成死刑,但卻決定挺身而出、義正詞嚴地對當前法令提出質疑:「我認為我們應該和醫學倫理規章站在同一條線,立法明令禁止醫師跟護士參與死刑的執行。如果法庭還是堅持執行死刑『不可有違憲的疼痛與殘忍』,但卻又做不到,那就應該考慮廢除死刑。」這種正義凜然地挑戰立法矛盾的風範,充分表現出醫界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在第八章<戰鬥>(On Fighting)裡,作者主要談的就是醫生最難做到的「自知之明」,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哪些則是做不到的。無可諱言地,我們醫生有時難免會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盲點之下,在病人的診斷、治療上做了錯誤的決定。作者說,「醫療資源分析師常指出,我們把四分之一以上公共衛生的預算,花在生命只剩最後半年的人身上,豈不荒謬?這不是浪費嗎?問題是我們如何斷定哪一個病人只剩六個月的生命?」無可否認的,「事後諸葛」可以看出許多我們錯誤的決定所產生的後果,然而再碰到類似的臨床問題時,卻有可能因為上次「做得太多」,而導致這次「太快喊停」而引起另外的問題。作者與一位批評醫師「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喊停」的護士討論時,他誠懇地問她,到底哪一種作法最好時,她經過一番思考才說,她心目中的好醫師應該要掌握這一點:「不要只想到自己的表現和風評,多想想病人吧!」 這句話使作者得到以下發人深省的結論:「沒有人能明白告訴我們,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常常面對詭譎多變的情況,我們只能向前衝,不輕言放棄。但在向前衝的同時,我們必須反省,如果是為了個人英勇而向前衝,或是盲目衝刺,不如停留在原地。一旦意識到向前衝反會為病人帶來傷害,就得三思。」
  在「創新」的主題裡,他寫了以下三章:在第九章<艾卜佳評分表>(The Score) 裡,作者敘述一位女醫師在臨盆時堅持自然分娩,最後在飽受折騰之後,不得不接受剖腹生產的過程,其中穿插了一些有關婦產科醫學的名人軼聞。文中特別介紹首創「艾卜佳評分表」(the Apgar score)而顯著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麻醉科女醫師「維吉尼亞.艾卜佳」的一些感人故事,以及聆聽產科大老包威斯醫師對產科執業的諸多感慨。後者在作者採訪時,坦承「產鉗」其實如果好好善用的話,可能會比「剖腹生產」對產婦更有幫忙;但今天「剖腹生產」卻反成了主流,而愧然長嘆,「身為教授,你必須做模範。但你不希望只有自己一個人是英雄,下面的住院醫師根本就做不來,……更何況,醫學有太多的不測風雲。」;在第十章<醫師的成績單>(The Bell Curve)裡,作者特別舉出「囊腫纖維症」(cystic fibrosis)這種遺傳病的治療,其成果在不同的醫院竟有顯著的平均存活年齡的差異。而作者注意到,在馬修斯醫師所服務的克利夫蘭囊腫纖維症中心,患者的平均存活年齡為21歲,是其他中心治療的病人壽命的七倍。特別感人的是,他引述馬修斯醫師曾在醫學研討會上的一句話:「雖然我不能斷定我們的病人可以活多久,但我希望他們大多數都可以出席我的葬禮。」這是何等悲天憫人的胸懷! 最後作者提到他參訪名列美國全國照顧這種病人榜首的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的囊腫纖維症中心-費爾維大學兒童醫院,而有機會看到該中心服務將近40年的渥偉克醫師如何看病,他注意到這整個團隊非常注重照顧這種病人的細節,尤其是如何用心呵護醫病關係,讓病人瞭解醫療希望達到的目標,以爭取病人的合作。最後作者說,「我們常以為醫師的能力主要取決於科學知識和技術。但從明尼蘇達和本書其他各章的例子看起來,那只是醫療最容易的部分。即使醫師知識豐富、技術高超,表現可能也只是平平,其他不是那麼明顯的因素如積極、努力不懈和創新才是成敗關鍵。」;「在第十一章<我的印度之旅>(For Performance)裡,作者與大家分享他在父母的祖國印度所看到醫療方面的各種心得,醫院門庭若市的情形比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在那麼嚴重的資源匱乏不均以及醫院管理的不盡理想之下,印度在醫療照顧方面還是交出了非常亮麗的成績單。但作者語重心長地說,好幾位印度的醫師告訴他,「申請一台磁振造影儀要比取得基本的醫療材料來得容易,也比維持院內環境衛生簡單。」他很感慨地說,「儘管那些機器是現代醫療的象徵,可是有機器並不表示可以治好病人。……更重要的是理性、可靠的管理組織。」。
  在本書的「後記」裡,他提到行醫也像零售生意,一次只能服務一個,單單一個醫師的貢獻還是有限,而感慨良多地說,「你不由得覺得自己只是一部機器裡的一個小齒輪。這機器雖然神奇,依然只是機器。要看這部由數百萬個小齒輪組成的機器運作得如何,不是單單一個醫師辦得到的。」最後他歸納了五點醫界應該共同努力的地方:第一、「隨口問問(ask an unscripted question)」,仔細聆聽,注意病人所說的話;第二、「別猛吐苦水 (don complain)」;第三、「計數 (count something)」應該對研究要有興趣,找一個目標去數數看,「只要你數的是你感興趣的」;第四、「寫作」,「寫作可以把你拉回來,使你冷靜思考。如果心裡有怨氣,也可藉由寫作來抒發,也讓自己變得更深思熟慮。」第五、「勇於改變」,願意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最近有機會從網路聽到葛文德醫師接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 在他榮獲2006年「麥克阿瑟研究員大獎(Mac Arthur Fellows)」,或俗稱「天才獎 (Genius Award)」的訪談。當他被問及他最關心的是什麼,他說,做一個醫生最關心的是「醫生這行業失敗的代價」。他語重心長地說,醫生犯錯時,他會傷害到別人,這不只是道德上的遺憾,也會對自己行醫的樂趣產生嚴重的打擊,以自己一介外科醫生言,他就會非常重視外科醫生不小心在開刀時留下外科器械或紗布於病人體內。羅斯先生半開玩笑校地問他說,這種事真的會發生嗎?他一本正經地回答說,這種不幸事件發生的機遇率是一萬五千分之一的機會, 由他嚴肅的表情以及精準的數據,可以看出他真心地重視如何避免這種不是故意,但卻很難避免的外科醫師的憾事。他說他目前非常關心的是我們如何以有限資源來維護地球上那麼多的人口,他說他非常擔心中國、印度這種高人口的國家如何應付這種危機,他所表現出來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胸襟實令人感動。最後他被問及,是否很早就想過要以寫作作為他的生涯,他笑說,他是一直到外科第二年住院醫師時,在一位替網路雜誌拉稿的朋友慫恿之下,寫了一篇題名為<波斯灣戰爭症候群>的五百字短文,想不到一寫就寫出興趣來,而使他後來變成紐約客、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專欄作家,而最近連續出了兩本暢銷書(註:兩本之中譯本,本書及《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均由天下文化與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合作出版),才使他發現寫作不再只是嗜好而已,而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工作。他說,發表在一般雜誌的文章,或以一般大眾為對象所寫的書會有更廣大的讀者群,而對社會的影響更遠、更深,這也可以看出他的確不是一位躲在象牙塔裡,專研學問而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學教授。不過他最後還是提醒自己,他身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外科教師,他最重要的還是照顧好病人的健康以及申請研究計畫做研究,絕不能因為寫作而犧牲前者的品質。如果讀者有興趣,我強力推薦諸位上網一睹葛文德醫師接受訪談的丰采: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43261841871210
41558&q=owner%3ACharlie_Rose
  最後,謹向本書中文譯者廖月娟女士再度為台灣翻譯一部信、雅、達兼具的好書致敬。對於積極想要推動國內醫界與社會大眾閱讀好書的有心人,能夠看到好書配上好譯者,正是最感快慰的一刻。謹以此文鄭重推薦本書給喜歡看好書的讀者!


 


........本文取自「當代醫學」月刊96年7月號第559期~563頁)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媳婦,每次煎魚,都把頭尾剁掉,婆婆看在眼裡,憋在心裡。終於有一天,婆婆實在憋不住了,假裝不經意地問:「煎魚為何要去頭去尾?」媳婦毫不遲疑道:「我娘家都是這麼做,可能是傳統吧!」婆婆只好笑道:「你下次回娘家,問問你媽媽,看他知不知道原因。」媳婦心想婆婆急著要答案,便打電話回娘家,一問之下,連她自己都不好意思。原來,當時因為鍋子小,不去頭去尾煎不下,想不到換了大鍋卻忘了原因,舊習慣一直沿襲下來。



十多年前,國內生產電腦主機板、監視器,都須經過燒機測試(Burn-in);量小時,空間及時間都還好解決;但高倍成長後,如此積壓的確相當沈重。


有一次,筆者輔導的公司,在經營管理會上,某主管提出:「燒機房容量不夠,必須立即擴建。」但,全廠能用的空間,幾乎都滿了,怎麼辦呢?


七嘴八舌的討論,都是想什麼法子儘快擴建,大家都愣住了,最後品保經理挺身而出,答:「此乃保證品質的必要製程,避免新購不久就故障。」


筆者問了一個很外行的問題:「為什麼要BURN-IN?」


筆者問:「目前測試結果,不良率有多少?」


答:「不高,約1%。」


再問:「是普遍分布,還是偏向某些規格?」


答:「幾乎都是新產品、新規格、新零件。」


根據一年來的報表數據,也證實確實僅有「新」的部分不合格。


於是,運用層別管理,沒問題的部分不必再燒機,只有小部分須測試,待找出原因,改善穩定後,便可免除。


如此一來,空間空出甚多,庫存大幅降低,出貨也順暢了。


早期,因為技術尚不成熟、零件品質不穩定、分析技巧不進步,故因襲舊制;不敢擅改;久而久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失去了大好改善進步的契機。



某次,英國軍事演習,各國使節觀閱。


一位美國將軍對發炮時,先有一軍士跨一步,然後雙手由上而下重重一拉的動作,百思不得其解,乃就教英國將軍。這位將軍吟道:「歷年來一直如此。」顯然也不清楚典故,只好一齊去向一位老將軍討教。



老將軍回憶道:「很久很久以前,炮是由馬拖運,發炮時怕馬驚嚇亂竄,必須將馬拉緊......


結果是,早就改為汽車拖運了,這個動作卻莫名所以地保留下來。


到了岸上,為何還把船扛著在陸上行走呢?



人生有很多道門,不管有鎖沒鎖,不管是開是關,總要試著自己動手開門。


就算前門不開,可以試試側門或後門。


就算沒有側門,更別忘了,還有窗子可試呢?就算窗子都關了,你可以去散散步再回來,何苦傻等呢?


一對兄弟住在一起,長年以來,每天一起出門上班,因為哥哥下班時間早,都是哥哥先回家,所以弟弟從來都不擔心開門的事,所以都沒有帶鑰匙在身邊。


有一天,因為突發狀況,弟弟提早先回了家。


他坐在門檻上,無聊地盼望著哥哥早點出現,等呀等,好不容易幾個時辰過了,哥哥終於出現在路上。


哥哥看見弟弟在門口苦等,問「你為什麼坐在這裡?」


弟弟說:「我沒有鑰匙啊!」


哥哥笑而無語,然後用手輕輕一推,門,就開了!


原來,門從來沒有鎖。


弟弟枯等在門口,只因為他連試著用自己的手去推推門都沒有做。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生有些問題「不能」解決,有時候只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想」解決、「不願嚐試」、「不肯開口又不肯動手」。


 


櫻花照片來自逸人部落格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只有做自己才會自在,有主控權才會健康。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朋友跟我抱怨,她畢業出來做事沒兩年的兒子,現在把工作辭了要出來自己開業。
 


她擔憂地說:「現在不景氣,吃人頭路穩穩當當,每個月時間過去就有薪水拿。 現在他要自己創業,我不能袖手旁觀不幫忙,又擔心我的退休金血本無歸,臨老要流落街頭,沿門托缽。」



我看她真的很憂心,就去找她兒子談。



她兒子說他每天上班就頭痛、下班雙肩僵硬,他知道是壓力的關係。



老闆喜怒無常,他覺得不只是把時間賣給了老闆,連靈魂都賣給他了。



所以想來想去,決定自己出來創業當老闆,不必聽命別人。



問他風險,他說:「沒有失,哪有得?人總是去闖一下,才不負少年頭。」



我兩邊的話都聽了以後,決定回頭來勸母親,因為在實驗上有看到自主權對健康的重要性。



很多研究都顯示在同一個緊張、快速、壓力大的辦公室中,職員得心臟病、高血壓的機率比經理高。



愈有主控權的人,得病的機率愈少,人必須覺得自己是情境的主人,對情境有操作權



而不是聽命於情境,身體才會健康、心情才會快樂。



有一個在老人院的經典實驗 :


實驗者跟第一組東廂房的老人說:這裡有一盆花,你搬回去房間養,養死了要賠;
 
你每天早晨有一個蛋可吃,你可以選擇要煎蛋還是煮蛋;


每周有兩次電影可看,你可以自由選擇看愛情片還是西部片。


實驗者跟西廂房的老人說:第二組


這裡有一盆花,請搬回房間去欣賞,你不必照顧它,護士會每周來澆水; 你每天早晨有一個蛋,一、三、五是煎蛋, 二、四、六是煮蛋;


每周有兩次電影可看,星期三是愛情片,星期六是西部片。


一年以後,實驗者回來看老人的健康情況,發現第二組西廂房的死亡率高於第一組東廂房。


這兩個廂房生活飲食、條件都相同,唯一的差別是東廂房的老人有主控權而西廂房的沒有。


這是第一個實驗顯示心理上的主控感覺對生理的影響。


所以父母在某個程度之內,可以給孩子一些對他自己身體、行動的主控權。


只要把後果告訴他,讓他自己做主,他若甘願冒風險,請他自承後果。


孩子會告訴你,失敗的感覺還是比不曾試的感覺好,錦衣玉食無法彌補不能做自己的痛苦。


我勸同事老本留著不要給出去,但是鼓勵孩子去創業。


人只有做自己才會自在,有主控權才會健康。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是那不是造船的目的。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人想自殺 ,請先看看力克先生。
看完力克之後,你會覺得自己很幸運,幸福!



上個月底 跟Emily參加排毒體驗營時   主辦者播放了尼克的短片

雖然之前已經在網路看過幾次 還是很感動


前天一個憂鬱症個案 處在谷底 有些想不開


我就跟她分享尼克的故事  希望她對生命能更積極面對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自由時報 98.12.20


〔記者曾韋禎/台北報導〕長期使用福善美等骨質疏鬆症藥物的患者,應避免接受拔牙、植牙等治療,否則顎骨恐有壞死風險!民進黨立委黃淑英、台大醫院口腔外科醫師李正?昨開記者會指出,已發現六十五名顎骨壞死患者都有服用骨鬆藥物,呼籲國內醫界應正視此一現象。


拔、植牙後 傷口不易癒合


李正?指出,含雙磷酸鹽類藥物常用於兩種患者,口服藥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治療癌細胞骨轉移患者。國外在二○○三年後發現,長期使用這類藥物的民眾,在拔牙、植牙後,傷口不易癒合,最嚴重會讓齒骨外露,導致顎骨壞死。


李正?表示,他三年來收治八十一名顎骨壞死患者,就有六十五人同時服用骨鬆藥物。李正?建議,若有需要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應先到牙科檢查口腔,完成拔牙、植牙等治療。已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三年以上者,應先停藥三個月再進行口腔手術。


黃淑英要求政府及醫療體系正視雙磷酸鹽類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醫師在治療前應善盡告知義務,衛生署也須落實通報機制。


台灣女人連線秘書長蔡宛芬指出,國內給予骨質疏鬆藥物的處方似已過於浮濫,把治療藥物當成預防藥物使用,在考慮到其副作用下,在藥物的使用上,應有更嚴謹的討論。


衛生署藥政處科長王兆儀表示,除骨科醫師外,衛生署將與牙科醫師合作,蒐集顎骨壞死病例,並加強衛教宣導。醫師在使用前,須向民眾解釋骨鬆藥物的風險性。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片引用:傷痕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實際上,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不同;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
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來,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不公、缺少陽光,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引用:http://life.iiietc.ncu.edu.tw/xms/content/show.php?id=22334

 

麗思:

最近再讀 露意絲 海 Louise L. Hay 所寫  "生命的重建"   和裕出版社

行政院新聞局推薦為84年優良課外讀物

 

在書的最後一章就是她自己生命的故事

她幼年喪父 繼父殘暴 五歲遭鄰居性侵 然打贏官司 性侵者也入獄 她卻被認定是她不好

所以之後的命運 還是一連串的被性虐待

16歲覺醒 離家 卻未婚生子 送人領養

後來成為名模 嫁了好丈夫 自己心目中卻還是個低自尊的人格 然後丈夫提出離婚

她清楚原來自己的低自尊 讓她總是遇到而切吸引 一樣低自尊的人為伴侶

直到她經由信仰以及不斷的進修 修練 改變了自己  當她自己覺得自己是優質的人之後

她就再也不會吸引到低自我價值的人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片引用: Happy home

 

路透 更新日期:2009/12/15 15:18



(路透威靈頓15日電)婚姻確實對你有好處,一項國際性研究發現,婚姻可降低憂鬱和焦躁的風險,然而在結束關係後,這些情緒失調問題便有可能來騷擾你。



紐西蘭奧塔戈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臨床心理學家史考特(Kate Scott)執行的研究跨越15國,以3萬4493人為對象,是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過去10年間執行的世界精神衛生(World Mental Health)調查為基礎。



研究發現,經分居、離婚或死亡結束婚姻關係,會增加心理健康失調的危險性,較易導致女性濫用藥物,而男性則會陷入憂鬱。中央社(翻譯)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片引用: http://pic.pimg.tw/genesis1986/1211848481.jpg



有意識被誤診 當23年植物人


自由 更新日期:2009/11/24 04:09



〔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現年46歲的比利時男子胡班,1983年因為車禍而全身癱瘓。雖然他始終清醒,23年卻持續被醫師誤診為完全失去意識的植物人;胡班也沒有辦法讓專家、家人或朋友知道,他其實聽得到他們說的每一個字。



車禍誤診 卻有口難言



3年前,胡班才因為高科技掃描儀器而獲得「平反」。這起罕見病例,可能重新引發植物人死亡權的辯論,以及目前評估植物人的症候量表,是否有進一步檢討的空間。



英國媒體23日報導說,胡班當年還只是工程科系學生,一度熱中於武術。比利時佐德市的醫師,定期用通行全球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對他進行檢查。



但每一次的檢查都得出錯誤結果,以致醫師判定其完全失去意識,列為植物人,已無康復希望。他由於有口難言,因此無法和前來探病的父母、看護或友人說明自己其實一直是清醒的,對於病房內的情況了然於胸。



格拉斯哥量表 待檢討



3年前,比利時列日大學利用最新的掃描造影儀器,重新評估胡班的病情,才發現他雖然無法控制身體,但腦部仍幾乎運作正常。雖然他不可能出院,但在治療後,已能在電腦螢幕上輸出訊息,床頭上的特殊裝置也能讓他躺著看書。



平反那一天 宛如重生



有待商胡班說︰「我大叫,但什麼都聽不到。在這段時間我一直夢想過更好的生活。挫折二字不足以描述我的感受。」他也表示無法忘記醫師發現他被誤診的那一天,猶如他的重生。



主持重估胡班病情的列日大學「昏迷科學小組」組長兼神經科學系主任勞萊博士,2個月前將有關植物人病患時常遭誤診的研究刊登在期刊上。



他說︰「任何人只要被貼上『無意識』標籤一次,幾乎此生就再難洗刷此標籤。」他打算用本病例凸顯世界各地還有許多類似情況。



勞萊指出,光是德國每年約有10萬人遭到嚴重腦部創傷,約2萬人出現3週以上的昏迷,其中有人不治,有人恢復健康。但估計每年有3千至5千人受困在這兩者的過渡階段,亦即在無法甦醒的情況下活著。雖然安樂死支持者主張基於生命尊嚴,應給植物人一個停用維持生命系統的機會。但另一方面,也確實有植物人康復的若干病例。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是小姪女借回來的另一本書


也是先看了前言就很喜歡


因為它讓我聯想到  王溢嘉


野鵝文庫中 有好多本 中國古典名著的


重新詮釋 其中包括"肉蒲團"         


剛剛在博克上看到 此書已絕版


麗思




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博客來獨家.侯文詠親筆簽名限量版】


作者:侯文詠出版社:皇冠出版日期:2009年06月29日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平裝



內容簡介







當價值不再,一切只剩下慾望時,
生命會變成什麼?



與其說《金瓶梅》談的是性,還不如說是人性;
讀通《金瓶梅》,讓我們在炎涼世態中多一份明澈從容,
在險惡人情中少一份戒慎恐懼。──侯文詠



一場走在地獄邊緣的夢境,
一個失去神明的所在,
一片盛開在金瓶裡卻失去靈魂的美麗璀璨……


我很難形容閱讀《金瓶梅》時那種被撼動的感覺。似乎隨著年紀、眼界增長,「內心撼動」這種感覺愈來愈難。但在閱讀《金瓶梅》的過程中,我卻重新經歷了一次年少初次讀好小說時的震撼──著迷、讚歎、眩惑與不可自拔。──侯文詠


  一般人的印象裡,《金瓶梅》是本帶著情色意味的「禁書」,但它卻與《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並列為中國四大奇書。到底這本「奇書」的價值何在?大家始終不甚明瞭。年少時的侯文詠也是這樣,一直要到閱歷增長的幾十年後,他才讀懂了《金瓶梅》的浩淼;震撼之餘,侯文詠用淺白幽默的文字,將書中的精采情節用一個個角色串連起來,並剖析人物的複雜心態、故事的藝術價值,以及風月背後真正的意涵,帶領讀者輕鬆踏進這個「沒有神的所在」,重新發掘《金瓶梅》更多層次、更多面向的閱讀興味,從而也看盡了人性的百樣百態。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我結過三次婚,每次婚姻都很成功。第一次結婚是為浪漫,第二次是為家庭,第三次是想找伴。」
這只是未來「C型人生」的型態之一。生命,正有計畫地展開一次有深度的典範轉移。年齡,不再是評斷人類心態、消費行為的唯一依據,許多人會在三十五歲重回校園,五十二歲創業,七十六歲再婚。
「C型人生」迥異以往線性人生的型態,將是掀起下一波產業、行銷變革的主力。正視此一現實,才能貼近消費者的渴求,掌握正在移轉的市場勢力。

  人生,不只有一次。



今天小姪女從圖書館借回來此書 看了一下封面 米德這一段話 讓我立刻就想讀這本書


因為米德是我的偶像 當然也因為之前聽過C型人生 卻沒去了解


先摘錄簡介分享~~~麗思




C型人生:事業、愛情、家庭、娛樂、學習、健康的未來與商機


Cycles : how we will live, work, and buy





如果每人平均壽命可達140歲,你 會怎麼規劃生活、理財與工作?

文/鐵伊2008年09月30日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當中有人提到,據說我們這一代人的平均壽命可以達到140歲。 這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話匣子一開,卻也引起大夥你一言我一句的,產生許許多多的想像與焦慮。果真如此,我們該如何規劃未來的生活、理財與工作?好讓長壽變成是生活的享受,而非負擔。 工作 幾年前出版的暢銷書(more)






內容簡介

top






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我結過三次婚,每次婚姻都很成功。第一次結婚是為浪漫,第二次是為家庭,第三次是想找伴。」
這只是未來「C型人生」的型態之一。生命,正有計畫地展開一次有深度的典範轉移。年齡,不再是評斷人類心態、消費行為的唯一依據,許多人會在三十五歲重回校園,五十二歲創業,七十六歲再婚。
「C型人生」迥異以往線性人生的型態,將是掀起下一波產業、行銷變革的主力。正視此一現實,才能貼近消費者的渴求,掌握正在移轉的市場勢力。

  人生,不只有一次。


人類生命的長度與深度在不之不覺中產生了變化,以往被視為線性發展的生命,也出現了所謂的循環週期。按部就班的生命步驟,已呈現非常多樣的面貌。因為現代人比以往更長壽、更健康、受更好的教育,讓我們重新思考生命的過程與追求,進而衍生出更多元的需求與供給。

  本書的主旨是:再造、解放、契機——再加上驗證,因為許多人已經親身體驗過生命週期,只是至今才恍然大悟。作者以清晰且實用的方法,逐章解析生命週期的要點,以及它對於個人、家庭、社會與商業市場整體造成的衝擊,並勾勒出崛起中的生命週期模型,不管是在事業、愛情、家庭、娛樂、學習、健康等層面,都詳加探討。最後將這些「點」連結到商業,多方描述這些改變對未來幾十年間市場與產業的衝擊。

  我們都將參與這場人類革命,閱讀本書你將更了解自己的生命走向,或者你也可以從專業的角度找到商機。準備好迎接週期性的生命旅程吧──因為它即將到來。

本書獲AMAZON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一致五顆星評價

作者簡介

  馬蒂‧迪特瓦 Maddy Dychtwal 是美國生命週期革命的權威,也是世代行銷專家,近二十年來,她對生活方式與消費者行銷趨勢的分析與預測一直不遺餘力。一九八六年,她和先生肯創辦Age wave,它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智庫和策略諮商團體,專精在嬰兒潮世代以及中老年市場。在全球各地舉辦二十多萬次演講,客戶涵蓋面甚廣,包括:Allegiance healthcare、全州保險、Chevron/Texaco、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of Employer Benefit Plans、New Balance、Athletic Shoes和Washington Wine Commission等。她和先生及兩個孩子在舊金山灣區生活、工作、享樂。

推薦人:  AC Nielsen 總經理王德林 聯合線上udn.com營運長劉永平

引用: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6284#editor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在呼吸嗎?



喜歡這天藍水清  流雲飛鳥  好適意的境界

所以就引用來跟大家分享

 

麗思

 




































你在呼吸嗎?


許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家裡急著趕一份案子,

那是第二天上班要交的東西。


 


我很沮喪,壓力很大,坐立不安。


 


在那些日子裡,


我好像總是在緊張著什麼似的。


 


一個一向很冷靜聰明的朋友到城裡來看我。


 


他的態度總是那麼悠閒自在。


 


他很同情地看看我,然後說:


「理察,你在呼吸嗎?」


 


我嚇了一跳,心想這是什麼問題?


但我還是回答了:


「我當然在呼吸,你沒有嗎?」


 


他繼續解釋他的想法。


許多成人的呼吸都太淺,


沒有讓足夠氧氣進入肺裡。


 


他把手放在我胸前,


說明我是如何呼吸的(或是如何沒呼吸)。


 


我一生中從來沒這麼驚訝過。


我發現我的呼吸很淺,


簡直像是沒在呼吸一樣。


 


更驚訝的是,


當我深呼吸了一下時,我立刻覺得好多了。


 


我的身體鬆弛了,頭腦也清醒了。


 


當我練習越多次,越知道如何深呼吸時,


我發現自己的能量也增加了。


 


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戰戰兢兢了。


 


我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但這些年來我已經學會如何深呼吸了。


 


雖然我不能證明什麼,但是我心裡很清楚,


這絕對是能讓我變成一個更平靜、


更沒有壓力的人的主要因素。


 


我敢打賭,如果你能注意一下自己的呼吸,


你會決定以後要做深呼吸的練習。


 


事實上,你會很驚訝自己的感覺立刻不同了,


生活的品質也有進步了。


 


如果你思考一下,


你會發現深呼吸這個方法有它的道理。


 


如果你不想做什麼事,


但又非做不可,你會怎麼辦?


你可能會不自覺地做個深呼吸。


 


你有沒有注意到


一個專業球員在罰球時會怎麼做?


在投球之前,


通常他會做一個深呼吸再投。


 


在這裡我所建議的是,


你可以將深呼吸的技巧運用在每天的生活中。


 


不要等到你極需深呼吸了才來做,


何不將深呼吸當作是日常的練習呢?


 


我們每天就像蜜蜂一樣到處奔忙,


想把所有的事做好。


但是如果你的肺部氧氣不夠,


也難怪你會緊張兮兮了。


 


努力的深呼吸,就好像你快要窒息了一樣。


 


如果你待在水底的時間長一點,


你就會知道缺氧有多可怕了。


 


相同的,當我們的呼吸很淺時,


我們就像是在水底工作了一整天


--至少某段時間是如此。


 


的確,我們不會淹死,


但卻給自己製造了很大的壓力。


 


檢查一下你的呼吸,看看你吸氣能維持多久?


 


注意一下當你呼吸得再深一點時,


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你跟我一樣,


你會立刻感到放鬆與壓力減低。


 


當你呼吸夠了時,你會發現世界不再瘋狂,


你的視野也會變得比較開闊。


生活變得比較順暢,


過去一些困擾你的事也不再困擾你了。


 


總之,當你的體內充滿空氣時,


你也比較不會為小事抓狂了!


 


我將深呼吸當作是我的秘密武器,


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出來對抗壓力。


 


這是很簡單的方法,


可以產生快速又深遠的效果,


而且是個人專屬的武器。


 


沒有人會知道我在深呼吸以放鬆自己。


 


我希望你能將這項武器運用在工作中,


以減輕壓力。


這對我很有幫助,相信對你也一樣。



哈囉!你在呼吸嗎?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