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身心靈 (4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http://www.youmaker.com/

 



     
今天聽到中廣的廣播,來賓正在分享最近與孩子互動的遊戲....「凡事往好處想」的遊戲...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發現,口袋裡的十元不見了,請往好處想. ...


     
孩子回答:「還好不見的不是一百元...
     
父親回答:「撿到的人一定很高興...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後開始下起大雨,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舅舅家住的近,可以幫我送傘...

     
媽媽問孩子:「很用功的準備段考後,成績非常的不理想, 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是聯考...

     
一邊聽著廣播一邊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凡事往好處想, 整個心情就變的不一樣了,還記得有個故事,一個女孩遺失了一支心愛的手錶,一直悶悶不樂,茶不思、飯不想,甚至因此而生病了。
     
神父來探病時問她:「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掉了十萬塊錢,你會不會再大意遺失另外二十萬呢!」
     
女孩回答:「當然不會。」
     
神父又說:「那你為何要讓自己在掉了一支手錶之後,又丟掉了兩個禮拜的快樂!甚至還陪上了兩個禮拜的健康呢!」
     
女孩如大夢初醒般地跳下床來。 說:「對!!我拒絕繼續損失下去,從現在開始我要想辦法, 再賺回一支手錶。」

     
人生嘛!!

     
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更是有挑戰性的,輸了又何妨。

     
只要真真切切地為自己而活,這才叫做真正的《生命》。
     
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肯接受事實重新開始以致越輸越多,

     
終至不可收拾。

     
如果已輸了, 請記得我們打麻將輸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
     
「少輸為贏」。為自己訂製一個停損點吧!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怨天尤人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心情鬱悶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一厥不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苦無出路
     
正向思考我們不會離樂得苦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一個停損點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樂觀、開朗的性格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慈悲的胸懷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正向思考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希望

     
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觀念,這個遊戲或許大家真可以用在生活中

    
道理不在懂不懂只在做不做,改變就從此刻開始!!!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載] 貧窮和富有就是一場病的距離

一個34歲的成功女創業者,年輕、漂亮,有一個深愛她的丈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兒子。可謂是家庭溫馨和諧,事業順利有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事業蒸蒸日上,生活甜甜美美的生命之花,卻因爲胃癌而過早凋謝了。人們在深深爲她惋惜的同時,也引發了深深得思考——事業與健康。她就是美食界才女、知名雜誌編輯部主任、資深美食編輯、美食家——原曉娟。


2006年 7月7日,奔波于美食之路的原曉娟被醫院確診爲胃癌三期,這個無情的診斷對溫馨的家庭無疑晴天霹靂,對如日中天的事業更是一個急刹車!一個美食家,吃遍天下美食,可萬萬沒想到自己竟然身患胃癌。醫生爲了確定病因,問她可有家族癌症史?她翻遍三代也沒有在家族內找到一個身患癌症的。在她與醫生的交談中,她找到了自己身患癌症的原因——她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曾經幸福而溫馨的家庭,卻因爲“突如其來”的疾病而變得支離破碎!



原曉娟曾自豪地把自己的胃叫做“鐵胃”。然而,這看似堅強的“鐵胃”裏卻埋藏著很多可怕的隱患:首先,這個美食裏少不了煎炒烹炸,這些經過長時間烹調的食物裏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質,而這個宴通常又會持續三四個小時,這麽長的時間,這麽多的食物滯留在胃裏,會有更多的致癌物侵害胃黏膜。


而更重要的是,娟子是一邊吃,一邊在思考這個美食文章怎麽寫,這其實對於胃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因爲我們的大腦重量大約占人體的四十分之一,但是它的耗氧量卻幾乎是身體的四分之一。那麽邊吃邊動腦子就會使血液更多地流向大腦,那長期如此的話,胃就會出現供血不足,這樣是很傷胃的。所以俗話說“
食不言,寢不語 ”,其實是有科學道理的。
第三就是,飽餐以後的第二天,娟子又會吃很少很少的東西,她以爲這樣胃就能夠得到休息,其實恰恰相反,我們的胃消化的時候要分泌胃酸,胃酸分泌是定時的,胃空的時候,會照樣分泌胃酸,這就會對胃本身造成傷害,胃得不到休息就不能夠自我修復,這不符合保胃養胃的黃金法則那就是“飲食有節”。


擁有“鐵胃”的人們,因爲胃從來都不鬧毛病,就往往會更加忽視自己利用胃的方法,所以健康隱患就更大。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在胃癌患者當中飲食不規律,特別是晚餐不規律的人占到了38%,其中相當多都是像娟子這樣的“鐵胃女士”,“鐵胃先生”。而經過了幾年超負荷運轉後,2006年,原曉娟的“鐵胃”出現了不適的症狀。
躺在病床上的原曉娟在用自己的心體會著生命與健康的意義!


昔日曾經是美食界叱詫風雲的原曉娟不得不面對現實,從 7月13日 起,她開始在新浪的自己花花世界博客寫“病床日記”專輯,通過她的博客來記錄自己與病魔鬥爭的心理經歷。2006年11月的“2006國際博客大獎賽”的結果在德國揭曉,她記錄病中生活的博客“花花世界”獲得“最佳中文博客”,原曉娟獲知得獎的消息後在博客中表示,“能否得獎對我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夠活著、能夠繼續寫下去,重要的是大家能夠繼續分享我的快樂!”在病魔面前,她有痛苦和不安,但是自信、熱情和快樂讓她展現了一個女人面對死亡的樂觀與堅強。一個無論何時都活色生香的女人,也像她在博客中寫的:“我本來想停下Blog,但每天來看大家的留言,我改變了決定。我想在身體容許的情況下,寫下我的‘病床日記’,包括我的眼淚、我的不眠、我的痛苦、我的反思、我對生的渴望。” 她的願望是美好的,實在的,卻依然阻擋不住她體內無情的癌細胞快速擴展的步伐。


她本想留下自己一點點兒的胃,可現實情況卻沒有滿足她的願望。
因爲癌細胞繁殖很快,許多淋巴結感染,最終醫生把她的胃全部切除,用她的腸子代做了一個“胃”
。這樣一個美食家,卻必須像嬰兒一樣再開始學著吃飯,讓自己的新“胃”適應。她戲稱自己是一個“無畏(胃)美食家”。
曾經自稱“鐵胃”的原曉娟只有到現在才能真正地靜靜地躺在這裏體會本該屬於生命的綠色!


在2007年春節前的復查中,一切都顯示她的胃癌正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但意想不到的是癌細胞再次捲土重來,而且比第一次還要猛烈。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而且腹部劇烈疼痛。
用她丈夫的話說:她看起來越來越像個病人。當她進行第二次手術的時候,醫生看到的是腸子上、卵巢上滿是癌細胞腫瘤,也可以說,癌細胞充滿了她的整個腹腔手術結束後,她抱著她的丈夫不停地哭泣,這哭泣中包含著多少心酸,多少無奈,多少惆悵,多少幽怨,多少後悔……

她的丈夫兩眼含淚地說:失去了她,事業、財富都已經變得沒有了意義。她意味深長地說:在現代快節奏、大壓力的生活中,有多少人忘記了自己最大的財富——健康和生命,希望我的例子能給大家以警醒!

醫生用了最新的技術,盡了最大的努力,丈夫賣掉了一處房子,原曉娟做了最積極的應對,這些還是沒有挽留住她的生命。
原曉娟在博客中這樣感慨:貧窮和富有就是一場病的距離

在我們追逐富有的時候,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和生命呢?中國每年至少30萬人被胃癌奪去生命,但有多少人能反思一下我們的生活方式與胃癌的關係呢?原曉娟雖然走了,她的“病床日記”依然在流傳,原曉娟不僅用自己“病床日記”呈現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執著,更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帶來對健康的反思和警醒。不知道從這個故事中,您有沒有活多或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在贏了事業的同時,我們千萬別輸了自己的健康。生命之樹的長青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nPDyTx-o8&NR=1


請你花二十分鐘看她的演講   比牧師講道更有靈性 更有說服力


我以下的的轉述 不能呈現她的感染力


ㄧ個神經學家 吉兒  以她痛苦的中風和治療過程  全人的體驗


感性知性兼具的描述他對大腦的體驗與了解


她竟然可以透過自身的中風經驗


呈現右腦左腦兩個非常不同的功能與世界


迷人的讓聽眾在歡笑中了解大腦


在右腦的世界 人是一團能量和外在世界合一 美麗 慈悲 喜悅是當下的


左腦世界則是     藉著語言 邏輯 過去 現在 未來


自身與外界的區隔來運作與處理日常生活


透過自身的經驗  吉兒體驗人可以學習控制在 何時 何處讓左腦運作


讓人的慈悲充滿全人 讓世界更和平


我從未這樣耐心的花二十分鐘看完一段影片


但是這片子太吸引我


因為家中有兩位至親中風


許多親友個案有輕重不等 性質各異的精神或人格異常


了解腦神經的作用已經是我生活中經常且必須學習的一部份


大腦是深深讓我著迷的世界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那難以平復的同情,三種單純卻出奇強烈的感情始終支配著我的生命。它們如陣陣巨風,夾帶著我的心境此起彼伏,飄蕩不定,拂過痛楚的汪洋,抵達絕望的邊緣。




 伯特蘭·羅素


全文引用: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38328/63653/dz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    雙語對照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一生跨越了幾乎一個世紀,是個涉及廣泛的博學家及社會活動家。是20世紀最重要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之一,哲學家之一,以及無數人們心目中的先知。看看他這篇著名的我為什麼而活....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現代邏輯學奠基人、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羅素撰寫《婚姻與道德》(Marriage and Morals)一書,贊成更多與更好的性教育,贊成婚前與婚外性行為的權利,也贊成無子女夫婦要求離婚的權利。與其妻子朵拉· 羅素一起,他還開辦了一所男女合校的學校,給予年輕學生充分的自由。該書提出的論斷:“假如不導致生小孩的話,兩個成年人的性行為只是這兩個人的私事,社會、法律、宗教和任何他人無權干涉”,是現代性革命的重要啟蒙和指導思想。


 


羅素:我為什麼而活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那難以平復的同情,三種單純卻出奇強烈的感情始終支配著我的生命。它們如陣陣巨風,夾帶著我的心境此起彼伏,飄蕩不定,拂過痛楚的汪洋,抵達絕望的邊緣。


我所以追求愛情,首先是因為它帶給我狂喜——這狂喜,讓我甘願獻出人生其他所有作為犧牲,只為體驗幾個小時的歡愉。我所以追求愛情,還因為它讓我擺脫孤獨——這恐怖的孤獨,讓身在其中戰慄的靈魂,眼神能洞穿世界的邊緣,直面冰冷死寂的萬丈深淵。我所以追求愛情,是因為我在愛的結合中,預見了天堂的縮影,這是古今聖賢和文人墨士曾魂牽夢縈的畫面。這就是我所追求的。儘管它可能是人生不堪承受之美好,但這是我最終的所有發現。


我曾懷著同樣的激情探求知識。我渴望瞭解人類的內心,渴望知道星星為什麼發光。我曾試圖領悟畢達哥拉斯數論的力量,借此力量,數字能掌控萬物變遷。然而,我只掌握了其中不多的一點知識。


愛情和知識,在我能企及的範圍之內,把我引向天堂。而對眾生的憐憫卻將我拉回現實。痛苦的哭號在我內心迴響。忍饑挨餓的孩子們,慘遭折磨壓迫的窮人,如同累贅被子孫拋棄的無助老人,連同充斥著世界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無情地嘲弄著人類對生活的理想。我渴望能盡綿薄之力去此疾苦,卻無能為力,而這又讓我倍受煎熬。


這便是我的一生。我自覺這樣的人生是值得去活的,也欣然願意再活一遍——倘若有幸得此良機。


Bertrand Russell: What I Have Lived For...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麗思:


   大概十四五歲就讀羅素的書 中譯本


   二十多年後再翻到那本書


   上面竟然還畫了重點 寫了眉批


 


   再後來讀過羅素的傳記 據說他是個很嚴苛的父親


   終於更相信 寫作的人


   實際生活和作品並不一致


   所以後來看到  林清玄 苦苓的現實生活曝光  讓許多讀者偶像幻滅


 


   而我還是要感謝羅素給我的前衛思想和人生哲學的啟蒙


   這三個熱情確實支配著我的人生  


   雖然我沒有因此變的像羅素一樣偉大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昨晚收到一封信PPT檔 介紹林中斌的地磁翻轉理論


因為地球自轉 公轉 和其他星球的位置與磁力關係改變了


造成全球氣候異常 人心浮躁


對照最近的天災地變 以及週遭親友的遭遇和病變


覺得是個合理的推斷


 


林中斌 差一點是國防部長的人選 竟然研究起身心靈 大自然靈異


真是不可思議



有關他的 網站  當科學與寓言相遇:



http://www.007contact.com/pro/CPLIN/InfList.aspx?TagID=4777


值得有興趣的看官 延伸閱讀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網路文章 如有侵權請告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 穆迪 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後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後,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盡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人「瀕死體驗」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我把它們大體歸納為14條,他們是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的。


1、明知死訊


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2、體驗愉悅


「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3、奇怪聲音


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


4、進入黑洞


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5、靈魂脫體


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語言受限


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7、時間消失


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裡,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


8、感官靈敏


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準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9、孤獨無助


  在這之後,會出現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一位男子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單」。


10、他「人」陪伴


這時,周圍出現了別的「人」。這個「人」,要麼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麼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11、出現亮光


在「瀕死體驗」最後的時刻,會出現亮光。這道光具有某種「人性」,非常明確的「人性」。


12、回望人生


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13、邊界阻隔


在這時,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邊緣」或者「界限」之類的東西,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關於它的形態有多種表述︰一攤水、一團煙霧、一扇門、一道曠野中的籬笆,或者是一條線。


14、生命歸來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瀕死體驗」進行到某種程度後,人們必須「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這種情緒就更為強烈。隨後,你就真的「回來」了。


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當人「瀕死」時,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麼可怕。人死的時候,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這種評價完全不依賴於你是否腰纏萬貫,身分地位是否顯赫,而僅僅取決於在你一生與他人分享的愛和溫暖有多少。  


 



 


麗思:


研修過一學期的生死學 跟同仁一起編過生命教育教材


加上經歷親人長期病痛往生


因此 知道死亡並不可怕


只是學會了 愛要及時


 學會把家務財務隨時交代清楚


讓每一個當下生活的較少牽掛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請允許我脆弱吧


讓佛樂 梵唱撫慰我無法用語言文字抒發的心情


 



第三個版本是我比較熟悉  比較喜歡的


當然我也喜歡王菲和齊豫的中文版 有字幕可對照



為二姐祈福


98.10.6 晚間 二姐李美妹往生


麗思誦唱心經和大悲咒迴向二姐


請二姐一路好走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自:☀♫☀H1N1新流感剋星☀♫☀ 謝謝


 


七十七層樓

老公公、老婆婆的兒女都成家立業了,各自擁有小家庭。於是老公公、老婆婆把舊房子賣了,搬到公寓大樓去住。


老公公、老婆婆選擇最高的第七十七樓,因為高,景觀好,從窗子就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同一層樓還住著幾戶人家,其中有一對年輕的夫婦。有一個星期天,大樓突然停電,電梯故障,必須隔天才能找人維修。許多住戶紛紛去住旅館,或找朋友家借宿。


老公公、老婆婆恰巧從公園散步回來,在樓下遇到剛從購物中心回來的年輕夫婦。考慮之後,他們兩家都決定不外宿,要爬樓梯上去。


於是四個人一起去爬樓梯。走到五樓的時候,老公公、老婆婆的動作實在太慢,年輕夫婦不耐煩起來,於是向老公公、老婆婆含笑道別:


「您們慢慢走,我們先上去!」年輕夫婦一口氣往上衝,到了第十樓,覺得手上的購物袋實在太重了,於是決定把它們放在梯間,


待明天再下來拿。減輕了重量,這對年輕夫婦又開始往上衝到二十樓,呼呼氣喘得實在難受,年輕的太太開始抱怨:


「怎麼發生這種事?剛才實在應該決定去住旅館的,爬什麼樓梯?都是你說什麼一定要回家。」先生也爬得很累,心情不好,便回嘴說:「這怎麼能怪我?你老是這樣喜歡責東怪西,你這脾氣不改,以後實在很難相處。」


太太聽了更生氣,「什麼叫做以後很難相處?你想離婚是嗎?」於是兩人一路吵,一路氣沖沖地往上爬。


吵到第四十幾樓,爬得實在太累了,連吵架的力氣都沒有了。先生於是自顧自地繼續爬,不回頭等太太;太太也生悶氣,不理會先生,休息一下再往上爬。終於,先生先到了七十七樓。他正鬆一口氣準備開門,卻左尋右覓找不到鑰匙。


仔細回想,剛剛購物完開車回家,是他提重物,由太太鎖車門的,鑰匙應該在她那裡。「真倒楣,還非等她不可。」


於是無可奈 何等著 太太上來,也顧不得兩人正在吵架冷戰中。太太好不容易上來了,看到先生等在家門口,翻著白眼沒好氣地說:


「還不趕快開門?你不累,我可累壞了!」先生也沒好氣地回答:「鑰匙在你那裡呀,要不,我才不等你!」太太伸手在口袋中摸找,突然失聲叫起來:「糟糕,鑰匙放在購物袋裡了!」而他們把購物袋擱在第十樓。兩人臉色發白,你看我,我看你,頹坐在地上,腦筋一片空白。過沒多久,樓梯響起了腳步聲,耳邊傳來老公公、老婆婆愉快的說笑聲。終於,老公公、老婆婆也爬上七十七樓來了。


看到躺在地上面無血色的年輕夫婦,老公公、老婆婆嚇了一跳,問明原因,趕緊開了自己的家門,讓這對年輕夫婦進來休息,喝口水,吃點東西,甚至打地鋪過夜。年輕夫婦很快地恢復了元氣。年輕太太很好奇地問老公公、老婆婆:


「你們走得並不慢啊,而且好像不很累,精神還依舊保持得很好呢!」年輕先生也湊過來說:「是呀!你們真不簡單!你們是怎樣辦到的?」老公公笑了起來,說:「都是老婆婆的功勞,她出的主意真好。」


老婆婆也深情地望一望老公公,說:「還是他的記憶力好,什麼事都記得清清楚楚,很多事我都忘了呢!」


原來,在爬到第五樓和年輕夫婦分手後,老婆婆思索著:「我們平常參加登山健行活動,都是一邊走一邊聊天說笑,所以走很久都未覺得累。現在爬七十七層樓,也要這樣才不會累。」於是老婆婆邀老公公說:


「我們來玩回憶遊戲,數算這一生上帝給我們的恩典,數算一年爬一層樓。」


老公公說:「好,我先說。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碰到你的那晚,你是晚會的主持人,美麗極了。碰到你,是那年上帝給我的恩典。」


老婆婆說:「嗯,你那時被同學拉來參加我們的晚會,還傻愣愣的。但後來我做學校的功課,你的指導幫了我很大的忙。


有你幫忙,是那年上帝給我的恩典。」就這樣,老公公、老婆婆一邊數一邊爬樓梯,回憶就像流水般不斷湧出。


爬到第二十幾層樓時,數算到他們的結婚;爬到三十幾樓時,數算到三個孩子相繼出世;爬到四十幾樓時,老公公升職加薪、老婆婆理財致富;爬到五十幾樓時,三個孩子相繼結婚;爬到六十幾樓時,上帝醫治了他們的病痛;上了七十幾樓,幾個活潑可愛的小孫子出世,為他們帶來許多歡樂。


老婆婆正數到:「那年還是你有眼光,毫不猶豫地買下這間公寓。」發現兩人已經爬上第七十七層樓了。


老公公正想接著說:「今年碰到停電,我們兩老活到這把年紀,居然還身體硬朗得可以爬樓梯上來。」這時,就看到那對年輕夫婦了。


年輕夫婦聽完老公公、老婆婆的敘述,慚愧地低下頭。太太說:「我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那麼累了。不是身體累,是吵架吵得心累。」


先生點點頭,頑 皮地對 太太說:「我們一定要向老公公、老婆婆學習,我要馬上數算今天上帝給我們的恩典,就是你把鑰匙忘在樓下了。

因為要不是你忘了鑰匙,我們就聽不到這樣寶貴的教訓了。」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2009/09/07 16:28




傷痕實驗              出處:人間福報 作者:葦笛


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美國科研人員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心理學實驗,名曰「傷痕實驗」。


他們向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宣稱,


該實驗旨在觀察人們對身體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應,


尤其是面部有傷痕的人。


每位志願者都被安排在沒有鏡子的小房間裡,


由好萊塢的專業化妝師在其左臉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觸目驚心的傷痕。


志願者被允許用一面小鏡子照照化妝的效果後,鏡子就被拿走了。


關鍵的是最後一步, 化妝師表示需要在傷痕表面再塗一層粉末,


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



實際上, 化妝師用紙巾偷偷抹掉了化妝的痕跡。


對此毫不知情的志願者,被派往各醫院的候診室,


他們的任務就是觀察人們對其面部傷痕的反應。


規定的時間到了,返回的志願者竟無一例外地敘述了相同的感受———


人們對他們比以往粗魯無理、不友好,而且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


可實際上,他們的臉上與往常並無二致,什麼也沒有不同;


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


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


原來, 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


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


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一個從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個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視的眼光;


一個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個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就有什麼樣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來,一個人若是長期抱怨自己的處境冷漠、


不公、缺少陽光,那就說明,真正出問題的,


正是他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他對自我的認知出了偏差。


這個時候,需要改變的,正是自己的內心;


而內心的世界一旦改善,


身外的處境必然隨之好轉。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


只有你自己,才能決定別人看你的眼光。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很多當時被認為是巨大的挫折或者偉大的成就,其實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這一直是我最愛的一句話, 可是,我真的是花了很長的人生, 才慢慢體會出來...Jane


                                  二十分鐘


                             ◎斯圖爾特﹒弗蘭克


 十一歲那年的一天,我和爸爸照例出門去散步,經過北區河畔殯儀館門口的時候,爸
 爸突然停住腳步,問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問題:「幾點了?」「我看了看表,告訴他是
 10點25分。」然後爸爸問我看到了什麼。


 「沒什麼特別值得注意的,」我回答,「一群人,大概150個左右,正排隊進殯儀
 館。」「嗯,眼力不錯。」爸爸滿意地點點頭,接著他提起別的話題,跟我討論起體
 育新聞來。說了快半個小時,我發現他還沒有離開殯儀館的意思,就問:「我們要不
 要繼續散步?」爸爸沒有立刻回答我,卻突然提出第二個奇怪的問題:「兒子,你現
 在能看到什麼?」我向殯儀館門口望去,剛才進去的人現在排隊出來了。


  「還是沒什麼特別的,」我聳聳肩,「估計是追悼會剛結束,進去的人已經出來
 了。」「非常準確,」他說,「你看看現在幾點。」我說是:「?10點50分。」爸爸
 點點頭,若有所思地說:「?對,人的一生總結起來也不過就那麼長時間。」我疑惑
 的抬起頭,「什麼時間?爸爸,我不明白您在說什麼。」


 「你看,兒子,追悼會上牧師會宣讀悼詞,也就是死者一生的總結。宣讀悼詞不過短
 短的二十來分鐘,很多當時被認為是巨大的挫折或者偉大的成就,其實只是微不足道
 的小事,根本進不了這二十分鐘。你長大以後,無論是沮喪還是得意的時候,都要想
 想我這句話,你將發現眼前的道路會變得開闊許多。」

人生的過失與挫折 也不會在那二十分鐘裡 


   只有成就與優點 尤其是留在人們心中的愛


   麗思



 很具啟發性的一篇小文章~

 很多時候我遇到一些挫折,當時覺得天大不可原諒或妥協, 但忍下來之後,

 往往不用太久( 一兩 天)就會覺得根本沒什麼!!

 慶幸自己沒有做出蠢事!

 人最忌諱在情緒最高張(興奮或憤怒)的當下做出決定,

 因為往往因為欠缺仔細思考而落得進退不得~

 跟親愛的妳/你分享~~


感謝Jane的分享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名句 ~ 請細細品味‏ (轉貼)



  樹多必有枯枝,人多必有白癡。
‧ 君子報仇,三年不晚。小人報仇,一天到晚。
‧ 醫生叫我行光合作用,別熬夜。
‧ 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可能是唐僧;帶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鳥人」。



‧ 就算是Believe中間還是有個 lie。
‧ 就算是Friend,最後還是會有個 end
‧ 就算是Lover 最後還是會 over。
‧ 就算是forget 也要先 get才行。
‧ 就算有個wife 心裡也要假設 if。



‧ 壓力始終來自於新台幣!
  樹不要皮,必死無疑。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 人生(人蔘),不過比當歸長一點。
‧ 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讓人看出來。
‧ 上帝給了我們七情六慾,我們卻把它們變成了色情和暴力。
‧ 最浪漫的三個字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



‧ 前程四緊就是:手頭緊、眉頭緊、衣服緊、時間緊
‧ 青春就像衛生紙。看著挺多的,用著用著就不夠了。
‧ 女人的愛是用說的,男人的愛是用做的。
‧ 幸福離我們很近,但,我們都忘了靠近。

謝謝大Emily分享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一手爛牌也要認真打!




 


變動的時代,你要拋掉過去的一切,書上的理論與案例,禁不起一場真正的考驗。郭台銘要大家練好基本功,即使滿手爛牌也能找出贏面!這是一門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主講的「人生出牌學


 


三月二十九日青年節夜晚,台大藝文中心小教堂裡,有場與年輕學子的小型對談會。超過十年沒有現身校園演講的郭台銘,與七位高階主管現身,對談主題環繞著企業對新世代「人才」的需求。


 


歷經金融海嘯,大多數的企業選擇積極瘦身。但,郭台銘卻說,他更專注在人才投資上。「誰能夠吸引人才,給人才機會,這樣的企業在下一波景氣循環後,就是下一個贏家。」


 


滿手爛牌,不一定就會輸


 


他認為,在動盪的今日環境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改變。


 


你就算有漂亮的學經歷條件,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看來是滿手爛牌,也不一定會輸。」只要你願意改變既有的思維,隨時都會有翻身的機會。換個角度想,若你能沉著面對牌局,你已經先贏了一半。


 


以下,是郭台銘給大家三個在職場中「反敗為勝」的建議。


 


忘掉過去的經驗值


 


別再用過去的經驗法則,打這場牌局。「現在只有一件事情不會變,就是太陽從東邊出來!」郭台銘說。連花旗銀行與AIG(美國國際集團)等大家認為永遠都不會倒的金融機構,都出現問題後,我們憑什麼相信,眼前的一切不會改變?郭台銘跟在場的年輕學子說,「回去,告訴你們老師這件事情,把書架上的書,通通丟掉、拿去燒掉,那些理論所研究的案例,說穿了,都禁不起一場真正的(考驗)」「說穿了,你說我要拿到一本秘笈(在天下順利行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基本的道理,一加一等於二,這個邏輯你把它記住就好,其他的東西,你都把它忘掉!」(全場大笑)


 


不再迷信過去的理論,那,該怎麼做?


 


Go back to basic(回到基本)你到少林寺去,先端水三年、蹲馬步三年,你沒有基礎,你不可能(做)成任何大事。」郭台銘建議,個人進入企業裡,都要有從頭開始學習、打長久戰的心理準備,不能再保持著不斷跳槽、打短線戰的心態。要有憨勁,別當沙塔大象


 


鴻海集團副總經理戴家鵬補充,「就是喔,要有個『憨勁』,也就是要有個『傻勁』,不要太多小聰明。」「知道你未來五年後要做什麼、十年後要做什麼,你就往這方面,一步一步去努力。」


 


人要有憨勁,不要太計較,要讓自己像海綿般盡量吸收。就算財務人員,「我們都希望將來到現場去、到實務去,否則你沒有辦法曉得這間公司能不能投資,為什麼應收帳款高?為什麼獲利能夠成長?」郭台銘認為,企業未來需要的是,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人才。


 


郭台銘說,未來,還有太多未知數。「美國的金融業,一定會有很大的變革,甚至於全世界的金融業。美國這樣亂印美鈔,將來對世界的經濟會造成什麼樣,沒有人看得懂。真的,因為太多事情你看不懂,你無法掌握你的命運,所以,我們只能扎扎實實的做好每一個磚塊,鴻海公司每年賺幾百億,都是一毛、兩毛,甚至一塊、兩塊(新)台幣賺起來的,也才會覺得賺得心安理得,所以我不需要去跑官邸喔!」(全場大笑)


 


「十幾年前,我有機會去投資銀行,但沒有,因為我覺得銀行是在沙塔上面建立一個大象,隨時說倒就倒。」郭台銘說。同理,也可以用來檢視自己在職場的情境,你是行走上沙塔上的大象,還是,腳踏實地的憨人?這波海嘯,就可做最好的體檢。


 


走務實路線,執著下去


要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要選對方向,才「執著下去」。


 


「第一個十年,要務實一點,要為錢工作,不要太高調;第二個(階段)是為理想工作,第三個階段是為興趣而工作,」郭台銘說。若,今天你只是剛畢業的學子,要走務實路線,那麼,該怎麼挑工作?郭台銘還是那句老話:「拋掉過去的經驗值。」


 


過去,多數人都是看哪裡熱就往哪裡跑,好人才都往金融業流去;否則就是學長、前輩去哪裡上班,大家就跟隨。「但現在,可能會變過街老鼠喔。」


 


郭台銘要大家換角度想,「人很多就會塞車,但就像開車,你超過前面學長就不好意思一樣吧,」「你認為學長會說,你來上班,我明天就把位置讓給你嗎?」郭台銘說。


 


郭台銘以鴻海為例,「機械系學生較多,電機系(學生)比較少,電機系的(學生)到鴻海,因為沒有太多人在前面,反而容易跑得快。」


 


走出慣性思考的範疇,去沉澱:哪個產業,最需要你的能耐?人的價值該值多少?該怎麼樣讓它升值?是不是擺在最合適的市場?郭台銘不僅提醒大家思考此議題,鴻海內部也開始與台大、政大合作,希望將人才的價值評估出來。


 


老是摔牌,你已輸了一半


郭台銘也用打牌的故事勉勵在場的人。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跟他媽媽打橋牌的時候,老是摔牌。羅斯福媽媽把牌拿開給羅斯福看:「你看,我牌不會比你好,但我很冷靜打手上牌,而你老摔牌,你已經輸了一半。」


 


郭台銘說:「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一副好牌,靜下心打,也不一定會贏,(一副)爛牌,你只要有刺激,不見得會輸。不景氣,我全身充滿鬥志,現在是大家拚實力的時候,所以鴻海一定會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因為不景氣把我們(的)鬥志激發出來。」



內文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bQeMUFyRHRZVG5S5Q5Qfueg-/article?mid=4292


**可愛的動畫圖框,是來自黑嘉麗的格子的唷!!**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8/28 12:32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8日電)咳嗽打噴嚏時,一般人習慣「以手擋口」防止飛沬四濺。衛生署今天表示,這樣會讓雙手沾上病毒傳染給接觸者,正確做法是用手帕、衛生紙遮口,甚至以衣袖應急,最好少用手。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郭旭崧上午說明咳嗽禮節,他強調「以手擋口」是錯誤的,因為手上沾著飛沫中的致病原,如果不洗乾淨,手摸來摸去,把病毒細菌殘留在器物表面,或透過握手、摸眼睛或嘴巴,會造成接觸者傳染。



  郭旭崧說,有呼吸道症狀的人,應戴上口罩,在沒有口罩時,用手帕、衛生紙擋口,衣服衣袖也可暫時應急,沒事不要摸自己的眼睛鼻子,餐前、便後接觸孩童前要勤洗手。



  最近美國小學生流行「吸血鬼式打噴嚏」,模仿吸血鬼亮相時,慣以手肘內側掩口鼻半遮面,即打噴嚏時,不用手掌遮住口鼻,而是提起手肘來掩住口鼻,因為一般人不會碰手肘,較可以保持雙手乾淨。



  衛生署疾管局官員聞訊覺得很有趣,認為這樣就像墨西哥人在新型流感疫情期間改以互碰手肘打招呼一樣,都是避免雙手接觸;考慮台灣的民情,不妨推動以拱手代替握手。980828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
 
傷痕之處播下你的寬恕
  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的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你的光明
  在憂愁之處我們播下了歡愉

  主啊,求你使我少為自己求
  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
  少求,但求全心付出愛。」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Your PeaceSt. Francis of Assisi


 


Lord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Your peace.


Where there is hatredlet me sow love;


Where there is injurypardon;


Where there is doubtfaith;


Where there is despairhope;


Where there is darknesslight;


Where there is sadnessjoy.


 


O Divine Mast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


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


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


to be loved as to love;


 


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


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


and it is in dying that we are born again to eternal life


 


迎向陽光,迎向希望



為這塊土地攜牲的英雄們,您們的生命像聖潔的百合


在災中安息的朋友們,你們歇了地上的一切勞苦,到更美的地方、may your souls with peace.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片引用:
http://www.shanshan.co.kr/shop/step1.php?number=1406


我最喜歡看這些對人類或動物行為的實驗


就像喜歡看電視那些破解流言的實驗 


網路或民間有太多的"常識" 或偽知識


需要有這些具備傻瓜精神 聰明腦袋的科學家 為大家解惑


伊索寓言是真的! 烏鴉能喝瓶中水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09/08/08 05:03



(中央社台北7日電)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白嘴烏鴉懂得利用石頭升高瓶子裡的水位,就跟伊索寓言裡所說的一樣。



伊索寓言「烏鴉與水瓶」的故事,是講一隻烏鴉口渴了,牠發現有個瓶子裝了水,但水太少,牠的嘴不夠長,伸到瓶子裡也喝不到水。



牠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把一個個小石頭啣著投入瓶中,讓水位上升,直到嘴能喝到水為止。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報導,英國劍橋大學姓「鳥」的動物學者柏德(Christopher Bird)讓4隻烏鴉一一面對同樣的挑戰,只是獎品更豐富。



  他把一個垂直的管子裝水,讓一隻肥嫩多汁的蟲子浮在水面,起初烏鴉吃不到蟲子。實驗的錄影顯示,這幾隻烏鴉會從各個角度觀察這個管子,彷彿在研究如何下手。



接著研究人員在現場放了一把鵝卵石。這幾隻烏鴉後來便把石子放進管子,讓蟲子慢慢上升,到牠們搆得到的高度。



其中有兩隻第一次就成功,另外兩隻試了兩次才成功。



這幾隻烏鴉似乎一開始就會盤算需要幾個石子才能成功。牠們不會投入一個鵝卵石,就馬上試著要吃蟲子,而是等到時機成熟。



而且牠們會挑選較大的石子,以節省時間和力氣。



在另外的實驗中,研究人員提供的不是鵝卵石而是鋸木屑,但烏鴉很快就發現木屑不能用來使水位上升。



柏德說:「烏鴉相當聰明,而且智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可以媲美類人猿。這很不尋常,因為牠們的腦子跟類人猿很不一樣。」



他的研究結果刊登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Biology )期刊。980807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灣醒報更新日期:2009/08/06 08:43 楊舒婷



【台灣醒報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你家有星星兒嗎?英國最新研究指出,自閉症兒童不善社交的原因,有可能是視覺資訊處理出了問題!受試者皆有辨認肢體語言的困難,因此無法判斷他人情緒、進而與人相處。



德倫大學研究團隊針對13名自閉症成人患者進行調查,並播放影片,請他們從片中人物的肢體動作,辨別人物的情緒。這些影片皆無聲,也看不到人物的表情。研究結果發現,患者無法判別生氣或快樂的情緒。



計畫主持人安東尼‧阿金森說:「人們身體動作,會透露出許多訊息。這也是我們每日仰賴藉以溝通的基礎。」但如果無法從動作判定對方的情緒,就很難與其展開交流。



研究人員也特別指出腦部區塊的後顳上溝(STS),這部分和人類認知動作有密切關係。以往的醫學研究已發現,自閉症患者腦部的這個區塊會呈現不同動態變化。



雖然受試者數量不夠多,仍需未來進一步研究,但對於瞭解自閉兒,不失為跨出一步的好機會。



這份研究報告同步刊登於《神經心理學》期刊。


音樂: Stand BY Your Man


http://www.youmaker.com/video/sa?id=5f1e4ab79be84a0b898ad8d8f2814f50001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不再是杜鵑窩 是心靈的休憩小站 是對抗憂鬱症的尖兵 是為家屬分勞解憂的天使



前天去凱旋探視病人 正好是他們的50年回顧展


因為工作對象以及身邊的人 有許多身心疾病患者


所以很了解 患者本人及家屬 與精神疾病奮戰的艱辛


更敬佩凱旋的工作人員 要成天照顧這樣的一群患者


所以當我讀到這篇"生命的彩虹" 眼淚忍不住掉下來


"是基因的錯亂 是腦中電流不可抑制的飛奔狂瀉...."



看到林宗義教授的照片  就想起他對台灣精神醫學的貢獻 開疆闢土 蓽路藍縷 當然更會想起他的父親


凱旋地理位置原是荒郊野外  最早的房舍是美援建蓋的 經歷五十年發展現在已是鬧區嶄新的大樓


現代化的設備 更深入兒童精神醫學 與心靈的治療 也擴大成積極社區參予社區醫療的基地


關於凱旋的歷史


引用: http://ksph.kcg.gov.tw/2_history_main.html











:::



凱旋歷史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之前身為『台灣省立高雄療養院』,設立緣由為台灣省政府計畫在本省南部設立一所公立精神病院,以方便中南部病患就醫。故於民國四十九年一月一日由前台灣省政府明令成立,院址為『高雄市苓雅區福成街2號』,院舍係為一有庭院之四合院建築型成。


  首任院長為林鴻德先生,五十年一月廿一日正式開幕,日後即訂此日為本院院慶紀念日;當時本院組織編制設有:院長 1人,副院長 1人,秘書 1人,科室設有『精神病科』、『護理室』、『心理衛生科』、『總務室』、總務室主任 1人,主治醫師 4人,住院總醫師 1人,住院醫師 4人,護理督導員 1人,護士長 3人,護士21人,作業指導員 1人,檢驗員 1人,技術員 1人,心理學技師 1人,藥劑師 2人,社會服務員 2人,辦事員 3人,雇員 3人,主計員 1人,佐理員 1人,人事管理員 1人。


  民國七十三年七月一日改隸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政府為辦理精神疾病之預防,診療,復健,精神醫療人員之訓練,心理衛生教育之推展,煙毒勒戒,輔導及追蹤,特設立市立凱旋醫院,因此而奉准更名為『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同時接辦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興建之『大寮精神病養護所』規劃為『大寮復健治療中心』,建立急性與慢性精神病患完整的醫療輸送系統,提供更完善之精神醫療服務。七十四年五月本院提出『大寮模式復健計劃』由院本部轉送病情穩定之病患五十名,正式開辦病房。以『大寮模式』慢性精神病患作統整性積極的復健與產業訓練方式,作為病患重返社區前之準備。


  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原『高雄市立煙毒勒戒所』奉准裁撤,歸併本院成立『煙毒勒戒科』,掌理成癮藥物及煙毒之勒戒,復健輔導及追蹤治療業務。


  本院復於民國八十年經高雄市政府核准興建綜合大樓,為一地上十二層,地下三層之建築物興建新院舍工程原預定於八十六年十二月興建完工啟用。惟其間因工程中斷延宕一年半之久後復工,積極督促,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廿九日開始辦理『門診』、『急診』作業,同年十月二日辦理新廈落成啟用儀式,至此『高雄市立凱旋醫院』正式邁入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目前本院組織編制為置院長一人,綜理院務並指揮監督員工,置醫療、行政副院長各一人,秘書一人襄理院務。另分別設置十一個醫療科室為:「成人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社區精神科」、「神經精神科」、「成癮防治科」、「臨床心理科」、「檢驗科」、「職能復健科」、「護理科」、「藥劑科」、「社會工作科」,六個行政科室為「醫療事務室」、「人事室」、「總務室」、「企劃室」、「會計室」、「政風室」及一個「大寮百合養護中心」 ,並附設「大寮社區復健中心」、「大寮康復之家」、「精神護理之家」、及本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並於「高雄市苓雅區衛生所」、「高雄市前鎮區衛生所」、「高雄市三民區衛生所」設置門診據點。


    本院目前之定位為教育部評定合格之『精神科專科教學醫院』,並且為專科醫師之訓練醫院,同時亦被指定為高雄地區精神醫療網之核心醫院,現有病床數為 820床,大寮百合園區養護床248床、護理之家99床、社區復健中心70床、康復之家45床,目前本院除了繼續配合政府實施全民健保政策,尚肩負高屏地區精神醫療核心醫院之責,推動社區心理衛生醫療計畫及相關活動促進精神醫療社區化,並持續主動出擊宣導反毒活動,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共同為保有無毒的天空與健全的心理衛生而努力,以提供給南部地區民眾更整體性、連續性及便利性之精神醫療服務。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09/06/25 11:11 李柏勳



【特約記者李柏勳報導】可曾想過為何在用筷子吃飯時,我們能夠如此精準地使喚兩根細長的棒子將食物不偏不倚地送入口中,而不是塞進,譬如說,鼻孔裡去呢?科學家一直假設,這是因為大腦的感知已經將筷子視為手的一部分。



而根據六月二十三日出版的國際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發表的研究成果指出,現在可能已經找到了實驗上的證據,來支持這項假設。



這份研究中指出,長久以來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裡,存在著所謂「身體圖式」(body schema)的概念,認為人腦有辦法發現自己身體所佔據掉的空間範圍大小,才能夠自如地控制人體,並且對來自外界的刺激做出適當反應。為了證實這項概念,來自法國里昂第一大學的科學家Alessandro Farnè與Lucilla Cardinali所率領的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個實驗。



受試者被要求使用一個類似鉗子的長柄工具,在十到十五分鐘的期間內,反覆去抓取一個位於前方的物體。研究小組則以高解析度的動態捕捉系統,記錄下受試者在未使用工具前,以及使用工具之後,空手攫取同一物體的動作。結果顯示,當受試者熟悉了長柄工具,再去空手取物時,手移動的速度和加速度變緩,但是精準度不受影響,整體的動作方式有如他們的手臂應該更長一般。Lucilla Cardinali表示,這證明了人腦能夠自由地將外在工具融入身體圖式,從而使人類有效地發揮工具的效能。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者Michael Arbib,卻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有趣但不具決定性」。他說,有可能是因為受試者的手部在習慣了如何操作長柄工具之後,突然間要改變肌肉的運動方式,改以徒手去抓取物體,心理上的不確定感導致手部動作變緩。但是作者Cardinali反駁,稱實驗所使用的長柄工具並非如此複雜,「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是一拿起來就會用」。


我最愛讀有關大腦研究的資訊 真是神奇的大腦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圖片來自:www.storytellermagic.com/ guides_leaf.htm



之前在上課時 上過 歐亨利的小說 最後一片葉子  少年版


述說一個老畫家 為了鼓舞重病女孩的求生意志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


在女孩床前 對面的牆上 畫了 一片綠葉  因為如果風雨讓樹葉掉光了


女孩就認為她要死了


最後是孩子看著綠葉而病情逐漸好轉


老畫家卻去世了


每次想起這故事就很感動 因為原著太細膩 就很想分享 簡易版


終於在這裡找到一篇讀後心得 用簡單的英文敘述劇情和感想


引用自:  http://ask.koubei.com/question/1508061105777.html


The last Leaf
In an autumn, it’s cold and windy, a girl lied on the bed sadly. She had a bad serious illness and would die soon. One day, she looked attentively at a leaf outside the window, and told to her friend Sue who cared for her that she would die when the last leaf fell. Sue was worried and she told an old painter of the girl’s fancy. He shocked, he didn’t want the young girl to die. He wanted the girl to face sunshine happily,. and he wanted to give her a wish to live. He knew that there would be a rainstorm soon, the leaf will be blown off. For continuing the girl’s life, the old painter drew a green leaf on the wall when it rained heavily. The following day, the girl woke up, and she was surprised to see that the green leaf did not be blown off. Her lay for a long time looking at it. And then she thought that the last leaf stay there to show her how wicked she was. It is a sin to want to die. Then her mood became better and better.
In the end, the girl is recovered to health.Unfortunately, the old painter died, but the green leaf which he painted is full of love and wish never grew old , it encourage a pessimistic girl to face everyday. What he did made an unexpected girl have great hope to live. His dream had realized. That’s enough.
Whoever read the story would deeply shocked and moved. I am sure O’Henry is trying to tell us a story about hope, relief, love, motivating and sacrifice. In fact we can believe in what we have seen by ourselves and the choice is over your hands.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新加坡用網路行銷來「促婚」, 3 分鐘寡婦廣告引發瘋狂討論
 
五月初,新加坡那邊出了一則很特別的廣告,在電視上播出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各位可以點上面參考一下。這則廣告是由新加坡國家級的「社區發展部」所拍攝(
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它是一則 「支持婚姻」( pro-marriage )的廣告 ,原本這種事,就是你想結婚就結婚,你想不結婚就不要結婚,世上有 50% 說不想結婚的總會在某一個年紀的某一個日子的某一個早晨突然想「婚」了(昏?),也有 50% 認為自己想結婚的或許突然反悔認為還是獨自飛翔會快樂一點。而新加坡這則廣告會引起爭議,顯然是因為它對此題目的切入點,以及它拍攝的手法──
首先,為何會有這樣的「鼓勵結婚」活動?據說兩年前新加坡曾有一場市調,顯示許多適婚的新加坡年輕人仍在待婚中,或許他們發現這些年輕人不婚是因為找不到完美對象,也或許只是邁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看到兒女明明已三十近四十卻遲遲不婚只能乾著急,所以,政府單位就啟動了這麼一場「促婚活動」。
酷吧!
這則「促婚影片」只有
3 分鐘又 2 秒,除了在電視上,也由新加坡的「國家家庭協會」暱稱為「 ThinkFamily 」的的帳號,上傳到他們在 YouTube 的專屬頻道,所以全球其實都看得到。如果你現在有三分鐘的空檔時間,建議馬上在下面觀賞一次再繼續閱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x9ocubowMs&feature=player_embedded



主角是一位印度裔太太,悼念著她剛死去的華裔老公。
她的悼詞和大家預期不同,她竟然當著全體親友描述著她老公在床上如何的「打鼾」和「放屁」,還當場模仿這些聲音!如果老公還活著,應該會窘得想找一個洞鑽吧。
這部影片的開始,司儀說:「李太太(即那位寡婦),
妳應該有些話想說。」
這位太太上台了,全場靜默。

「今天,我不是要來讚美的,我不會說他有多好,因為很多人都已經說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可能讓大家比較不自在的事。」
她說,「我想先從他在床上的表現說起。」
台下觀眾眼神都是問號,看著她繼續說--
「你們都有碰過,早上啟動汽車引擎啟不動的狀況嗎?」
當場她學了發動引擎的聲音,但聽起來根本就是打鼾聲。
這位寡婦學得嘴巴都歪了一邊了,這樣鼾了兩趟,然後幽幽的說:「
well ,大衛(她的老公)的打鼾,完全像是這樣。」
大家開始笑了,鏡頭轉到她的女兒,表情顯然有點怪,
大概是不解為何媽媽要說這件事?有些老夫妻也一邊笑一邊微皺眉頭,這場合好像說這種事不太對吧?
「但,打鼾只是開始,」寡婦繼續說:「他,也會……放屁!」
,好像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呢。「有些晚上,他放屁放得太大聲,
還會被自己驚醒!」
全場更是會意的笑了,她說,「大衛會驚慌的問,那……
那是什麼聲音?」
「這時候我會說,親愛的,是隔壁的老狗在放屁啦,放心繼續睡吧!
」鏡頭轉到好幾個太太笑得摀嘴,坐在旁邊的老公面露尷尬。
台上的寡婦,此時語氣一轉。
「你會覺得,這很好笑是嗎?」她緩緩的說,「不過,
當大衛真的病得很重時,這些聲音至少讓我知道,我的大衛『仍然活著』。」
她轉頭望向大衛的遺照,哽咽了:「現在……
我終於再也無法在睡前聽到這些聲音……。」
全場有如冰凝。
到生命的最後, 」鏡頭轉向這位寡婦孤單的身驅,看到她緩緩的說。
總是這些小小的事情,讓我們永遠記得。 」( In the end, it s these small things that you remember. )「 是這些小小的??不完美』,一起組成生命的『完美』。 」( It s these little imperfections that make them perfect for you.

鏡頭轉向她的兒子和女兒,兒子大約高中年紀,女兒是初中年紀,他們看著台上的母親,專心聽著媽媽說話。

「所以我想告訴我的子女,有一天,你也能找到你們生命中的伴侶,他們會像你爸爸在我眼中一樣『不完美得很美』。」(
So, to my beautiful children: One day, you too find yourself life partners, who are as BEAUTIFULLY IMPERFECT as your father was to me.
她講完後,彷彿如釋重負,回到一個仍要照顧小孩的媽媽,收起悲傷,堅強起來,擁抱她的小孩。觀禮的全都沒有痛哭失聲,竟都看著前方,那是一種吃驚,這些文字的重量竟然這麼重的飄在空中、壓在心裡。這三分鐘的片也旋及走到尾聲,最後,這則廣告的結束詞是──
Family 」。
中文版,則是一個──「家」字。
這則極震撼的廣告片,是由一位來自馬來西亞女導演
Yasmin Ahmad 所拍攝。不過,這部片卻在新加坡引發了很大的爭議。表面上,它被罵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抄襲了十年前的電影「 Good Will Hunting 」的劇情,尤其是放屁以及怪罪放屁那段,只不過在電影裡,站在台上的是老公羅賓威廉斯,悼念著他逝去的老婆。也是同樣在討論著「沒人是完美的」、重要的是在情人眼中你是否完美,這種不完美卻很美云云。新加坡政府單位和這位女導演都已經承認,這廣告是有點抄襲到該電影,但他們也表示,廣告是廣告,電影是電影,廣告借用電影成功的素材是常見的事。
不過,以上的爭議只是表面原因,有些人是看了這部電影本質上就不高興,有些人看完的感想是, 這則影片不止鼓勵大家結婚,它鼓勵大家「為了結婚而結婚」! 譬如
AsiaOne 引述三個人的評語,一位 34 歲的女性總經理 Yvonne Lim 就質問:「我們為何不應該慎選另一半?為何必須就草草的抓一個人來結婚?這則影片就叫我們要順著這些不完美而活下去,要從中快樂,而且不要想辦法改變。」她顯然是愈講愈激動:「它告訴我們應該因為擁有隨便一個人而滿足!」
也有人為此片緩頰。譬如同樣是
34 歲的男性的研究學者 Eric Teo 則將此片詮釋為:「 這部片看來是告訴我們,結婚後就要努力的在現有的環境下過生活,所謂的真正的愛情就是接受你伴侶的不完美。
31 歲的女性人資部門總監則說 Eileen Ang 說:「 這部片讓我覺得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所有的婚姻都有缺陷,必須多點配合並一起想辦法讓此關係親密。
我覺得有趣的是,現在我想問問,你會想把這則廣告,轉寄給其他人嗎?
會的……請舉手!
重要的是,為什麼會想轉寄?
這就是這則廣告最巧妙之處。先不講它從哪裡抄來這段,這廣告是抄的還是原創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則非常沒有在表達什麼事的廣告,取的場景(在喪禮上),女主角講了一段話,明明是在講一則很平常的事,卻經過了音樂與台詞與鏡頭的鋪陳,導引出一連串看不見的「弦外之音」,最後雖然它只給一個字「
Family 」作結尾,但我們心裡面已經響起的「弦外之音」已經夠寫一篇 1000 字的文章了。有趣的是,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則促進婚姻的廣告,都想寫這麼 1000 字的文章,但,每個人寫的竟然都不一樣!
與其說它創造了「爭議」,不如說──它擴大了「差異」!


有趣的是,這則廣告之後,新加坡政府繼續進行一場「促婚」的網路行銷活動,他們以那位寡婦的那句話,巧妙的在 Facebook 上面開了一個「不完美得完美的夫妻比賽」( Beautifully Imperfect Contest ),這場「比賽」很簡單,他們要求先在這個「不完美得完美」的頁面的塗鴉牆留言,告訴主辦單位為何你們這對是「不完美得完美」、上傳一張圖片,然後也將這張圖片放到自己 Facebook 的個人頁面,並且要在這張圖片上標示( tag )至少 20 個朋友,促使他們去投票你們。前十名的可得到海灘度假村二日遊,若是冠軍或亞軍的則可得到 50 新加坡幣的海鮮餐廳禮券……。這場活動已經跑了一個月,截止日期剛好就是今天( 5 月 8 日)晚上。目前加入此群組的已高達 1 萬 3 千 9 百人,以一個月的活動、在新加坡這麼小的地方來看,真的還蠻厲害。

線上行銷總試圖在網路上創造低成本、高效益的爆紅
,這部「家」影片從電視廣告開始創造了新的差異,造成新加坡的媒體與網民的討論,然後再將此熱潮帶到社群( Facebook )裡繼續延燒,一般認為嚴肅的新加坡政府單位自上次的好笑形象 YouTube 短片後,再次展現了它在網路上充滿彈性的一面。

(本文作者劉威麟,美國史丹佛電機、管理雙碩士。其
部落格 網址)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