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身心靈 (4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摘自:《多點思考,更能放鬆》。作者:黑幼龍


1925年,芝加哥白水灘飯店(White Water Beach Hotel)舉行了一場重要的會議,與會者都是各行各業的頂尖人物,包括全美最大鋼鐵公司總經理、最大電力公司總經理、最大瓦斯公司總經理、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聯邦政府部長、華爾街響叮噹的投資高手、最大交通運輸公司總經理、國際商銀總經理。
這些人都很會賺錢,這次聚會的目的,也正是討論如何創造更多財富。


這些人後來過得如何呢?或許你跟我一樣好奇。
25
年後,果真有人興致勃勃地作調查,結果驚訝地發現:鋼鐵公司總經理去世前5年是借債度日的;電力公司總經理一文不名地死在外國的小島上;瓦斯公司總經理成了精神病患者;紐約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剛從辛辛監獄關出來;聯邦政府部長剛得到美國總統特赦,總算能死在家裡;華爾街投資高手和交通運輸公司總經理、國際商業銀行總經理都自殺了!


十個頂尖人物,竟沒有一個人能得善終。
他們為什麼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團糟?

我並不確知詳情,卻很感慨,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生活;工作能力強的,不一定懂得克服情緒壓力;絕頂聰明的優等生,不一定能夠自我調適

在台灣有多少這樣的人?努力賺錢、衝刺事業、用功讀書,卻因為不懂得如何克服緊張、壓力、焦慮、憂愁,所有的付出,到最後是一場空,只換來失去健康、失去平靜、失去快樂


活得這麼辛苦,究竟是為什麼?
只要願意,其實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從不幸、痛苦的深淵解救出來,快樂絕對可以操之在我,端視你如何面對、處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記得3年前,我和十幾個美國卡內基講師一起到蒙大拿滑雪。很巧地,有兩位講師的妻子都是才剛過世不久,其中一人,沿途都鬱鬱寡歡,另一人卻是活潑開朗,玩得比誰都盡興,而大家都知道,他與妻子向來十分恩愛。我感觸很深,類似的境遇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反應也截然不同。

這讓我想起一段印象非常深刻的電影情節。

冰天雪地中,女主角在凍結的湖上快樂盡情的溜冰,坐在湖畔重病已久的丈夫,凝視著心愛的妻子,安然闔上雙眼。接下來的日子一片忙亂,親友們前來幫忙喪偶的女主角,照顧小嬰兒、安排生活、處理瑣事
……
女主角的姊姊心疼妹妹的遭遇,悲傷流淚,但女主角反而微笑安慰姊姊說:「我曾經擁有一段美麗的時光,這已足夠!」

看到這一幕,我不由自主流下淚來。

當時我就想,萬一有一天,我遭遇重大的災難痛苦,也要告訴自己:「我曾經快樂充實地生活過,這就夠了。」
我深深確信,人真的可以改變想法,來克服憂慮、恐懼、甚至各種病痛,進而改變人生生活需要平衡發展,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特別是相互激勵,相互瞭解,相互分享,相互原諒


學會感恩、寬恕,活在每一個當下,以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微笑迎接命運給我們的每一個挑戰
事實上,你我都不需要再學什麼新觀念,我們所認知的已足夠引導我們享受快樂的人生。

我們並非無知,只是知而未行
當你遭遇困境,不知所措時,與其焦慮,不如試試魔術方程式的三個步驟,和解決煩惱問題的三個原則,你將發現事情沒那麼糟,總有改善最壞狀況的方法


如果情勢真的無法挽回,那麼就接受它


已經盡力就夠了,其他的交給上蒼吧
克服憂慮的魔術方程式,其實只有簡單的三個步驟:
問自己:


1. 最壞的狀況是什麼
2.
接受最壞的狀況

3.
設法改善最壞的狀況


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做到。
當你不小心又跌入憂煩時,與其惱怨命運的不公平,不如盤算你所得到的恩惠,你將發現自己原來是很有福氣的


俗話說:「人人頭上一片天,歹歹馬,也會一步踢。」
再貧弱的人,也有自己的強項,振作起來,去忙一些建設性的事,茁壯自我,你就會愈來愈幸運,愈來愈有福氣


相信我,你一定可以做到。
不心存報復,不斤斤計較得失,不期待他人的感恩,只享受付出的快樂,並在為人創造喜悅的同時,豐富自己的人生


相信我,只要你開始行動,美好的結果,已在前方,等待豐收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美國南加州大心理學的講座教授雷恩博士日前在榮總做了一場「腦與暴力行為」的演講,因為他是世界上,唯一掃描過41名殺人犯大腦的人,所以會場擠得滿滿的。




雷恩教授發現,殺人犯的腦果然不一樣,預謀形態的罪犯腦袋,跟我們正常人差不多。但是臨時起意,衝動型的,前腦就非常的不活化。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報告了一個他在非洲模里西斯做的兒童健康計畫的成果。
 
他們給10035歲的孩子,「豐富」的生長環境,如額外的營養,像牛奶、魚肝油等,每天二個半小時額外的運動,及額外的活動如說故事給孩子聽、戶外教學,帶去參觀爸爸工作的工廠、磨坊、烘焙坊等。

 

等到這些孩子長到11歲時,追蹤他們注意力的生理反應,如膚電反應及腦波(EEG),發現都比在一般家庭中成長的100名對照組孩子,好很多。


到他們17歲及23歲時,再做這兩組孩子比對,發現在反社會行為上有大不同。童年期這2年的特別照顧,發生了影響,他認為差別在於大腦的發展,尤其是海馬迴、胼胝體及額葉的眼眶皮質的部分,因為現在已知這些地方跟暴力行為有關。
 
他的演講跟我過去的想法一樣,看到了數據,也更令我憂心,因為前一天,我正好從新竹尖石鄉的部落小學演講回來,我看到了原住民教育的盲點,如果雷恩教授是對的,我們現在不改善,以後會付出社會成本。
這些孩子散居深山之中,上學往返費時,所以大部分孩子住校,有的學校住宿孩子高達90%,而且有的是從幼稚園就住校,看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搓洗自己的衣服,很是不捨。

部落小學的老師流動率很高。有的學校高達80%,教了一年便想請調回平地。因為後山部落皆無公車,除非自己有車,不然困在山區,無法下山。所有老師都很年輕,幾乎沒有老師超過30歲,沒有結婚的老師,有時不知怎樣去帶孩子,尤其不是自己的孩子。
 

最嚴重的是隔代教養,年輕人都在平地討生活,孩子由祖父母帶。看到幼稚園就住校的孩子,真是令人心酸。一個還要媽媽抱抱的孩子,孤獨地坐在台階上望著夕陽,那個落寞的神情讓我腳步沈重,登不上要離去的車。

 

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


雷恩教授的研究指出,大腦發展與暴力行為及反社會行為的關係。童年期只要二年的額外照顧,就可以避免以後很多的社會成本。
台灣不是沒有錢,但是沒有用對地方。我們從公投的那四億元,或是支援馬其頓的3億美金就可以看出。

教育是百年大計,不能要求立竿見影,馬上見效,它是潛移默化,教化心靈的過程。
教育也不是蓋學校、買設備,它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那顆熱忱的心。

對「人」我有信心,因為這一次我們一起上山的,有數位麗林國小很有經驗的老師,她們放棄休假上山做義工。也有義工媽媽,跟我們上去講故事、教勞作,甚至有義工媽媽,為了準備教材做到手指起繭。

我沒有信心的是政府,因為急功近利只看數字的人,會失去人性的柔軟度。
我沒有想到部落老師的偏遠加給是依山高來畫分,多少千公尺多少錢,而不是依距離平地的遠近;因此我看到深山裡面的小學老師,因為學校蓋在谷底而不是山頭,一個月少領1000元的津貼。

看到每年跨年晚會或嘉年華會,一次幾百萬的造勢大手筆,為什麼不把這些錢,用來補貼公共汽車,讓部落的人,有交通工具可以下山呢?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分鐘冥想就有效







 

面對自己的感官感受 ~ 覺察 接納

調息~~腹式呼吸

正面思考 懷抱希望 自我催眠  減少恐懼

麗思

....................................................................

~~網路文章~~

 

3招打開自癒力

 

45歲的殷實布商一向身體硬朗,只有糖尿病在穩定治療。有一天,覺得自己有點喘、有點虛,到醫學中心掛號看病,意外地發現貧血,又被轉診到血液腫瘤科,住院檢查後才發現得到骨髓造血不良症,半年後轉為急性血癌。

後來他又因為心肌缺氧,被轉介到心臟科接受氣球擴張術的治療,住進心血管加護病房。

他一個人孤伶伶地在加護病房中,開始瞻妄、囈語、手腳抽慉,當 張明志 醫師查房時,他抓住張明志的手說,「我好怕。」

張明志回答,「會害怕的是自己的心,有所執著才會心生害怕,」就帶領他禱告。

布商病情好轉後,開始佛教禪修,整個人氣質改變,彷彿重生。兩年後,他血癌復發,並不抱怨,他知道血癌細胞是殺不死的,很容易復發。

他後來又因為畏寒、發燒住院,卻找不到原因, 張 醫師叮囑他出院後多做靈修功課,拋開俗世煩惱。他再來門診追蹤時,已經容光煥發,血液檢查也正常。

「這不是科學可以解釋的,但心靈健康的人,身體的病痛也會復原得比較快,」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明志後來把故事記在《心靈病房的18堂課》裡。

當重大疾病來襲時,我們難免陷入恐懼的黑暗深淵,執著地想知道「為什麼我會生病?」「將來會怎樣?」「我很怕,」「我會不會死?」,每天都看到生死大戲在癌症病房上演的張明志,卻也看到不少病人運用心靈的力量,即使生病甚而後來死亡,但心靈的力量,使他們能在黑暗逐漸籠罩的道路上,看到一絲光明,心安自在,煩惱未上增。

當重大疾病來襲時想要培養心靈的自癒能力,是有方法的,從一開始了解生命本無常,平靜面對,到接受自己的感覺、進而正向肯定自己的努力,發現原來無常是上天送來的禮物。

1、了解生命本無常  美國亞利桑納整合醫學中心計畫負責人威爾醫師解釋說,生病時,平靜下來不掙扎,並不代表放棄找尋希望,而是為了超越疾病,接受生命中的一切狀況,包括無常

婚姻與家族治療博士吳熙琄,在美國唸愛荷華大學時,經歷911攻擊事件,有人在生命最後一刻,被埋在雙子星大廈時,打電話留言給妻子,「我非常愛妳,我要妳幸福,祝福你和孩子好好過日子,」並不像其他人留下恐懼或憤怒留言。吳熙琄說,「我們要培養一種生命的視野,瞭解生命本無常,才能體會生命的珍貴。」

2感受自己的感覺  當面臨重大疾病,首先要處理的是情緒,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無論是恐懼、悲傷、憤怒。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幫助你和自己在一起。

「去感受自己的感覺,害怕就害怕,累就是累,不去壓制它,」吳熙琄說。

史丹佛大學精神醫學專家斯匹格(Spiegel)將乳癌轉移的病人分成兩組,一組只接受標準的乳癌治療,另一組還加入每週一次的支持團體。「我想知道,我是否能活著看我兒子高中畢業,或看到我女兒結婚,」一位乳癌病人在團體裡抒發自己的恐懼。研究進行後發現,主動分享感受的團體成員比對照組多活了一倍的時間。

3、肯定自己的努力  「在苦難中,看到自己不容易的地方,稱讚自己,」吳熙說,不要送出「我沒用」、「我很失敗」的訊息,看到自己在苦難中的努力與堅強,感受到自己的寶貴。

《健康,這樣想就對了》書裡提到一個案例,強烈下背痛患者羅莉每天早上都站在鏡子面前稱讚自己的身體,而不是挑毛病,「我想要愛身體所能給我的,而不是將精力放在疼痛或我不喜歡的地方」羅莉說。雖然痛還在,但她比較能與痛共存活下去。

4、將疾病視為一個禮物 每一個重大的手術或疾病都有心靈轉變的時刻,危機會製造脆弱與敏感的窗口,質疑我們已經成就的一切。但也可能成為一個機會,使我們得到啟發。「要自我覺察疾病背後的意義,」自然醫學博士王佑驊說。

威爾醫師在《自癒力》裡講到他的日本朋友寺山信一郎的故事,他性靈覺醒,帶病修行,展現更高的力量。

寺山是一位細胞學家也是管理顧問,他睡得很少,每天喝1012杯咖啡,縱情於牛排與甜食,但所有的醫學檢驗都是正常。

直到他疲勞到無法工作的地步時,進一步檢查發現右腎已經擴大,X光檢驗是腫瘤。按照日本慣例,並不讓病人得知真正的病情,醫院瞞著他進行激烈的化學治療,這些注射讓他嘔吐、鬍子變白、頭髮掉落。後來又進行放射線治療,使他很疲勞,也失去胃口。夜裡,他夢到自己的葬禮。

他想呼吸新鮮空氣,便爬到醫院屋頂,卻造成騷動,醫院以為他要自殺,要他守規矩或離開。寺山迅速簽了出院文件回家,有人向他介紹長壽飲食療法,要吃糙米,愛好美食的寺山想都不想。

隔天,寺山醒來,感受到一股很想看到日出的慾望,他爬到公寓頂樓,感覺一道光線射入他胸膛,能量擴散到全身,接著他哭了起來,「我很高興我還活著」。

然後他開始吃糙米,每天期盼到屋頂看太陽的儀式,也到一家僻靜中心靜養,還每天都到森林裡散步,並開始練大提琴,他已經很多年沒練了。

「我開始感受到體內與周遭自然的痊癒力量,我開始明白我創造了自己的癌症,我也因此明白,我必須愛我的癌症,它是我的一部份,我必須愛整個我。」

「苦、大病、大挫折都是生命的禮物,傷口下才看到真正的力量,」心靈療癒工作者賴佩霞說。

平日滋養性靈

即使在平日,沒有病痛時,依舊可以透過靈性的修持,讓自己心理更健康。

科學家早就證實,壓力、焦慮、憂鬱有害健康減少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可以提升免疫球蛋白,活化免疫系統。快樂可以延長心臟病人的壽命,減少中風的機率,緩和過敏反應,增強感冒的抵抗力。

 「不在有陽光的日子哭泣,」 張明志 醫師說,提升心靈的健康,就彷彿拿到了去迪士尼樂園的地圖。

 愈來愈多人分享滋養性靈的方法,從眾所皆知的打坐冥想, 到神經學家親身經歷驗證的「等待90秒不生氣」。

1、兩分鐘冥想就有效:如果有一種藥,每天只要一顆就可以減輕焦慮,對生活更滿意,這種藥是純天然、而且免費,你吃不吃?

世上真有這種藥丸,就是冥想。

許多宗教都瞭解冥想的力量,每種宗教有不同的方式,但共通點都是:有意識地將腦袋放空,專注凝神。

冥想已從放鬆壓力,轉為預防、延緩心臟病、高血壓、偏頭痛、甚至癌症。哈佛醫學院心臟學家班森訓練病人每天冥想20分鐘,病人血壓降低、心跳次數減少、氧氣消耗量是平常17%。

只需要一張椅子,靜靜坐著,聽起來很簡單,只要試過的人都知道困難,一開始會因為無法改變任心意遊蕩的習慣,不斷失敗。

印度瑞虛凱詩拉瑪靜修中心主席韋達帕芳堤(Veda Bharati)提出兩分鐘禪修法。在等公車、用餐前、開會前,站著、坐著都行,背頸頭打直,用橫隔膜呼吸,氣息從鼻孔進出,只要把散逸的心收回,把一切放下。

2、覺知負面情緒,90秒不生氣  「憤怒和別人無關,是因為自己內在有一個按鈕,是怎樣就怎樣,」賴佩霞說。

左腦中風的神經解剖學家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復原後,花了很大的努力,有意識地選擇不要讓某些舊迴路死灰復燃,以便馬上回到平靜的右腦。

由於對腦神經的瞭解,她知道憤怒情緒只要一觸動,腦中釋放的化學物質就會洶湧通過全身,但化學成分只要90秒就會從血液中消失,所以要是90秒後,她還在生氣,表示她選擇讓迴路繼續運轉,如果不,她就讓這個反應通過,回到當下。

她把負面情緒視為打噴嚏一樣,覺知地面對自己內在火焰,慈悲地對待自己。

3、釋放五感,重建「健康感」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五感是人類生存重要的裝置,遠古時候,人類用敵人的氣息來察覺危險。但現在科技與時間的壓力,使人類做什麼都很快,匆促地囫圇地讓五感官浮光掠影。

神經解剖學家吉兒在左腦中風後,發現逗留在感官迴路的基礎生理反應中很有用,例如品嚐美食,吃、喝、感覺愉悅都是發生在當下,她用心記住五感,以及內心深處的感受,幫自己找到途徑回到右腦。相信我們的大腦可以取代不要的思考模式,幫助我們當下經歷內在的平靜。

其實我們平日就有經驗,當身體疲累時,身體會發出求救的聲音,當內心生病時,腦子的某個部位也會有感覺,相信五感,傾聽發自身體的聲音,就會發現自己具備「健康感」,這是身心靈自癒能力的基礎。

經歷疾病的痛苦或許不是我們能選擇的,但「不被生命的苦難綁架,溫柔地和自己在一起,卻是我們能做的,」吳熙琄說。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F.R.J. 感謝F.R.J.贈圖


 


 


 


小和尚的大石頭值多少錢?

大都市城外山上有一座峰巒環抱,翠竹蔥蔥,松柏鬱鬱的古剎,有一天,一個小和尚跑過來向老和尚請教:「師父,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呢?」
老和尚說:「你到後花園搬一塊大石頭,拿到山下菜市場上去賣,假如有人問你什麼價錢,你不要講話,只伸出一個指頭;假如他跟你還價,你不要賣,然後馬上抱回來,師父就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第一天一大早,小和尚抱了一塊大石頭,興致勃勃地跑到山下菜市場上去賣。菜市場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們很好奇,誰會買一塊石頭呢?結果沒一會兒,一個家庭主婦走了過來,問小和尚:「這石頭多少錢賣呀?」


小和尚伸出了一個指頭,那個家庭主婦說:「10塊錢?」

小和尚搖搖頭,家庭主婦說:「那麼是100塊錢?好吧,好吧!我剛好拿回去壓酸菜。」小和尚聽到:「我的媽呀,一文不值的石頭居然有人出100元錢來買!我們山上有的是呢!」 於是,小和尚遵照師父的囑託沒有賣,樂不可支地抱回山上,去見師父:「師父,今天有一個家庭主婦願意出100元,買我的石頭。師父,您現在可以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嗎?」


老和尚說:「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博物館 門口去,假如有人問價,你依然伸出一個指頭;如果他還價,你不要賣,再抱回來,我們再談。」




F.R.J.




第二天早上,小和尚又興高采烈地抱著這塊大石頭,來到了博物館。


在博物館外,一群好奇的人圍觀,竊竊私語:「一塊普通的石頭,到底有什麼價值,難不成是什麼稀奇呢?只是我們還不知道而已。」 這時,有一個人從人群中竄出來,對小和尚大聲說:「小和尚,你這塊石頭要賣多少錢啊?」小和尚沒出聲,伸出一個指頭,那個人說:「1000元?1000元就1000元吧,剛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


小和尚聽到這裡,倒退了一步,嚇得說不出話!但小和尚依然遵照師父的囑託沒有賣,趕緊抱回山上,去見師父,見到師父說:「師父,今天有人要出1000元買我這塊石頭,這回您總要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


老和尚哈哈大笑說:「你明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古董店門口去賣,照例有人還價,但仍然不要賣掉它。你就把它抱回來。這一次,師傅一定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小和尚聽後徹夜難眠,只恨天亮的太慢,好不容易到了天亮,他急忙捧著石頭跑到古董店門口,突然出現一名的拍賣師告訴他這是千年不遇的寶石,問他要賣多少錢,小和尚沒出聲,伸出一個指頭,拍賣師說:「10000元?」小和尚搖了搖頭,拍賣師出價說:「100000元就100000元吧,我要好好珍藏它!」小和尚聽了幾乎當場暈倒,趕緊抱回山上,去見師父,見到師父說:「師父,今天有人要出100000元買我這塊石頭,這回你總要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


老和尚指著石頭打斷他說:「其實,我們並不打算賣它,不過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麼石頭的形狀和外表都沒有變,而你的想法和做法卻再三變化呢,我之所以讓你這樣做,主要是想培養和鍛煉你充分認識自我價值的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菜市場,那麼你只有那個市場的理解力,你就永遠不會認識更高的價值。 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同樣的你,有人將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貶得很低,有價值的東西,只有在懂價值的人面前,才有價值。不要管別人怎麼看,關鍵是自己怎麼看自己。總而言之,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決定自己的價值!」



F.R.J.



【激勵一點通】

也許你就一個普通的石頭,只要你認為自己是一塊寶石,別人也可能把你當寶石來看,也許你就是一個寶石,可是你卻認為自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也許只配給人做成墊腳石來看待。



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就會知道怎麼做最適合自己了。

~~網路文章~~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蔣勳: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














幾年來,幾乎所有的竹科企業我都去過了,和企業的人有所接觸後,我才知道我過去有「知識偏執」的狀況,但我並沒有真正認識30歲上下的職場工作人員。
竹科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員工平均年齡是31.8歲,他們都是最優秀大學畢業的菁英。
在開始工作的前10年,是人生很重要的階段,但他們卻通常是11點以後才下班。要戀愛,可能沒有時間戀愛;要買房子,就用世俗的固定模式買房子,找一個大家認為有名的設計師;要結婚,但用很草率的方式結婚。我知道很多工程師經由輔導去娶烏克蘭新娘,他們可能連戀愛的時間、耐心都沒有。

真正的美,作假不得



我原來希望的藝術是能恢復人的品味和人的感覺,但他們接觸了這些東西卻沒有感覺,像有些企業會固定舉辦一些音樂會,但他們卻沒有辦法進入那個世界。所以我現在希望向大家說的是「人的原點」,當我們失去了人的原點,談所有的美都是假的。
我有一個朋友,住在信義路上億元的豪宅,找了日本最有名的設計師來裝潢,但有一次我去他家,發現他住了2年,可是廚房裡所有進口廚具的膠膜都沒撕掉。
他的房子只是一個showroom。可是家不是showroom,家是讓你可以放鬆自在、活得像人的地方,家是因為住在裡面的人有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感覺,才會有自己的風格。
如果主人對這個家沒有意見、對自己的生活沒有看法,只想告訴別人買的是義大利最貴的床,那只是作假給別人看。
你可以在家裡放很多明式家具,很美;你喜歡家裡很空,也很美,但這裡面的難度是你到底要什麼,如果你不知道,你找再有名的建築師設計都是假的,你怎麼樣回來做自己,才是最難的功課。
我自己是住在淡水河邊,當時會在那裡買房子,是因為覺得淡水河口好漂亮,但是我房子的建商卻不知道善用那裡的美景,窗戶建得很小,我在房間裡就覺得好難過。
所以我找了一個學建築的學生,他幫我開了12個窗,而且全部是往外推的推窗,比拉窗更有靠近河邊的感覺,還架出一個小陽台,所以我可以坐在小欄杆上看河,和淡水河只有 2公尺的距離。
我也不喜歡隔間,所以設計師幫我用高度界定出3個不同的區域。我家最高的地方是客廳,朋友來的時候坐在最高的地方喝茶;次高的地方是書房,我在那邊看書;再次高的地方是我的餐廳。我覺得這是我的房子、我的家,我是主人,我知道我要什麼。
在穿著上,我喜歡純棉、純麻,因為我覺得它們很溫暖,材料本身有觸覺上的記憶,在排汗、吸汗的過程也非常舒服。加上我喜歡爬山、喜歡躺在草地上、喜歡在海灘捲起褲腳踩水,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所以我就有我服裝的特徵,名牌就不適合我,因為我喜歡自在。

找回人與人之間的感覺



我現在不問工程師有沒有去聽音樂、看展覽,反而是問他們:「你們在這裡工作5年了,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公司門口那一排是什麼樹?」但很少人能夠回答的出來。
事實上,他們公司門口那排小葉欖仁的葉子漂亮得不得了,綠色會在陽光裡發亮。後來我再去,就有一個員工和我說,「謝謝你告訴我這件事,我現在下班時會先看看小葉欖仁再回家,所以比較不會 和 太太吵架了。」
他也問我現在5歲的女兒將來該學鋼琴、還是小提琴,但我建議11點下班的他多抱抱女兒,比較重要。因為所有的藝術講的都是人的故事,一個孩子如果不記得父親的體溫,她將來看畫、聽音樂都沒有感動。如果沒有人的記憶,所有藝術對她而言都只是賣弄而已。
我們從年輕開始,就因為工作忙碌,忽略了人與人的感覺,但工作忙碌之餘,你還是一個人,你必須每分每秒提醒自己回來做人的部份。你看到了美,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值得活下去的。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品牌、只是假的美,你不見得快樂,那反而可能會是你憂鬱症的原因。
找回美的感覺其實很簡單,去觸摸一片葉子,去聞一下在很熱很熱的夏天、下完午後暴雨的氣味,那是都我們有記憶的感覺,那都會引發我們的感觸和感動。
現在美常常成為新的知識、新的壓力,博士可能毫無美感,但一個不識字的美濃農夫卻可以很美,他看得到月光的美、看得到稻浪翻飛的美。美是最大的財富,它不會因為你的學歷而不同,而是因為你人的部份完不完整而不同。

週休二日,回來做自己



現在台灣過週休二日,好像非要全家去吃一個餐廳、到哪裡去看薰衣草、喝咖啡,全部整套,然後全部的人塞車塞到一肚子氣。我們對休閒的定義是滿僵化的,好像一定要別人服務我們才算是休閒。
我自己假日的時候喜歡自己一個人做41湯,因為我覺得做菜好快樂。我也很喜歡在週休二日洗我自己最喜歡的純棉的、純麻的襯衫,絕不丟給洗衣機,因為我覺得觸感好極了。看到它們晾在陽光裡、在風裡飄,白的好漂亮,我的週休二日就很快樂,因為我回來做自己。



78月,民生東路六段有全台北最漂亮的大花紫薇,即使有車可開,那時候我也絕對要走路,這些是讓我最快樂的事,這才是人。如果我們吃得不像人,穿得不像人,生活都失去了人的意義,那談藝術太遙遠。


我談我的生活,並不希望別人學我。每個人是不一樣的,不要隨便相信價格、人云亦云,生活中的美學,應該是不按照別人安排的。每個人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去創造自己的生活美學出來。

 

網路文章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Recently, I overheard a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ir last
moments together at the airport. They had announced the departure.
 


最近在擴音器通知起飛的機場我聽到一對母女最後一刻相聚的對話.
 


 Standing near the security gate, they hugged and the mother
said, "I love you and I wish you enough".
 


在安檢門邊, 他們擁抱在一起然後那母親說: " 我愛你希望你足夠."


 The daughter replied, "Mom, our life together has been more
than enough. Your love is all I ever needed. I wish you enough, too, Mom".


女兒回答道:  "我們在一共同分享的生活己是足足有余了你的愛是我僅有的需求我也祝望你足夠." 


They kissed and the daughter left. The mother walked over to
the window where I was seated. Standing there I could see she wanted and
needed to cry. I tried not to intrude on her privacy but she welcomed me in
by asking, "Did you ever say good-bye to someone knowing it would be
forever?".


親吻後女兒就離去了母親走到我坐的窗旁我可以看出她很想,也需要放聲一哭 . 我不想打擾她的私事, 但是她反而歡迎我加入似的問道:  "你有過和一個人道別 ,  而且心知肚明這是今生的最後一次嗎?"


Yes, I have," I replied. "Forgive me for asking,  but why is this a forever good-bye?".


"有的." 我回答.  "不好意思, 可不可知道為什麼這是永恆的道別呢?"
 


 "I am old and she lives so far away. I have challenges ahead
and the reality is - the next trip back will be for my funeral," she said.


他說:  "我老了她又住的遠, 我有很大的挑戰在面前事實是, 她下一次回來將會是參加我的葬禮."           


 


 "When you were saying good-bye, I heard you say, 'I wish you
enough'. May I ask what that means?".


"當你們說再見的時候我聽見你說:" 我希望你足夠."  可不可以告訴我那是什麼意思呢?" 我問道.


 


 She began to smile. "That's a wish that has been handed down
from other generations. My parents used to say it to everyone". She paused a
moment and looked up as if trying to remember it in detail and she smiled
even more. "When we said , 'I wish you enough', we were wanting the other
person to have a life filled with just enough good things to sustain them".
Then turning toward me, she shared the following as if she were reciting it
from memory.


她笑了起來: "那是一個傳了許多代的祝望我的父母以前常對所有的人這麼說."  她停頓了一會兒然後凝視上方好像是想記清楚細節她笑的更燦爛的說:" 當我們說:' 我希望你足夠', 我們是要那個人的生命中有足夠的好東西去維持它."  然後她轉向我. 好像從記憶中背誦似的,念出以下的句子 .             


 


I wish you enough sun to keep your attitude bright no matter
how gray the day may appear
I wish you enough.......


分類:心靈補給站


2006/11/16 21:01


Recently, I overheard a mother and daughter in their last
moments together at the airport. They had announced the departure.


最近在擴音器通知起飛的機場我聽到一對母女最後一刻相聚的對話.
 


 Standing near the security gate, they hugged and the mother
said, "I love you and I wish you enough".


在安檢門邊, 他們擁抱在一起然後那母親說: " 我愛你希望你足夠."
 


 The daughter replied, "Mom, our life together has been more
than enough. Your love is all I ever needed. I wish you enough, too, Mom".


女兒回答道:  "我們在一共同分享的生活己是足足有余了你的愛是我僅有的需求我也祝望你足夠." 
 


They kissed and the daughter left. The mother walked over to
the window where I was seated. Standing there I could see she wanted and
needed to cry. I tried not to intrude on her privacy but she welcomed me in
by asking, "Did you ever say good-bye to someone knowing it would be
forever?" 


親吻後女兒就離去了母親走到我坐的窗旁我可以看出她很想,也需要放聲一哭 . 我不想打擾她的私事, 但是她反而歡迎我加入似的問道:  "你有過和一個人道別 ,  而且心知肚明這是今生的最後一次嗎?"
 


Yes, I have," I replied. "Forgive me for asking,  but why is this a forever good-bye?".


"有的." 我回答.  "不好意思, 可不可知道為什麼這是永恆的道別呢?"
 


 "I am old and she lives so far away. I have challenges ahead
and the reality is - the next trip back will be for my funeral," she said.


他說:  "我老了她又住的遠, 我有很大的挑戰在面前事實是, 她下一次回來將會是參加我的葬禮."           


 


 "When you were saying good-bye, I heard you say, 'I wish you
enough'. May I ask what that means?".


"當你們說再見的時候我聽見你說:" 我希望你足夠."  可不可以告訴我那是什麼意思呢?" 我問道.


 


 She began to smile. "That's a wish that has been handed down
from other generations. My parents used to say it to everyone". She paused a
moment and looked up as if trying to remember it in detail and she smiled
even more. "When we said , 'I wish you enough', we were wanting the other
person to have a life filled with just enough good things to sustain them".
Then turning toward me, she shared the following as if she were reciting it
from memory.


她笑了起來: "那是一個傳了許多代的祝望我的父母以前常對所有的人這麼說."  她停頓了一會兒然後凝視上方好像是想記清楚細節她笑的更燦爛的說:" 當我們說:' 我希望你足夠', 我們是要那個人的生命中有足夠的好東西去維持它."  然後她轉向我. 好像從記憶中背誦似的,念出以下的句子 .             


 


I wish you enough sun to keep your attitude bright no matter
how gray the day may appear.


"我祝你有足夠的陽光使你在不論多暗淡的日子裡也保有明亮的心態,"

   I wish you enough rain to appreciate the sun even more. 


 


"我祝你有足夠的陰雨, 因而更加感恩陽光的燦爛."
 


 I wish you enough happiness to keep your spirit alive and everlasting.


"我祝你有足夠的快樂來保持你的精神常青."
 


I wish you enough pain so that even the smallest of joys in
life may appear bigger.


"我祝你有足夠的苦難, 以至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開心也顯得巨大."
 


 I wish you enough gain to satisfy your wanting. 


"我祝你得償宿願, 滿足你的慾望."
 


I wish you enough loss to appreciate all that you possess.


'我祝你有足夠的失落,去感恩你的擁有."

 I wish you enough hellos to get you through the final good-bye.


"我祝你有足夠的問候來協助你走過最後的再見."

She then began to cry and walked away. 


然後她開始涰泣的離去.

 They say it takes a minute to find a special person, an hour
to appreciate them, a day to love them but then an entire life to forget
them.


 


有人說, 要找到一個特殊的人只須一分鐘, 去感恩他得花一小時一天內可以愛上他但是要去遺忘他, 可是一輩子的工作.
.
 Only if you wish send this to the people you will never
forget. If you don't send it to anyone it may mean that you are in such a
hurry that you have forgotten your friends.


TAKE TIME TO LIVE.....


別忙壞了, 花點時間去生活吧.

  To all my friends and loved ones, 
    I WISH YOU ENOUGH........


給我的朋友和愛惜的人我祝願你足夠!


"我祝你有足夠的陽光使你在不論多暗淡的日子裡也保有明亮的心態,"

   I wish you enough rain to appreciate the sun even more. 


"我祝你有足夠的陰雨, 因而更加感恩陽光的燦爛."


 I wish you enough happiness to keep your spirit alive and everlasting.


"我祝你有足夠的快樂來保持你的精神常青."


I wish you enough pain so that even the smallest of joys in
life may appear bigger.


"我祝你有足夠的苦難, 以至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開心也顯得巨大."


 I wish you enough gain to satisfy your wanting. 


"我祝你得償宿願, 滿足你的慾望."
 


I wish you enough loss to appreciate all that you possess.


'我祝你有足夠的失落,去感恩你的擁有."
 I wish you enough hellos to get you through the final good-bye.


"我祝你有足夠的問候來協助你走過最後的再見.”
She then began to cry and walked away. 


然後她開始涰泣的離去.
 They say it takes a minute to find a special person, an hour
to appreciate them, a day to love them but then an entire life to forget
them.


有人說, 要找到一個特殊的人只須一分鐘, 去感恩他得花一小時一天內可以愛上他但是要去遺忘他, 可是一輩子的工作.
 Only if you wish send this to the people you will never
forget. If you don't send it to anyone it may mean that you are in such a
hurry that you have forgotten your friends.


如果你願意, 將這傳給令你永志不忘的人如果你不傳給任何人, 那麼你就忙的將朋友都忘懷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來自E-mail 謝謝好友分享


愛是什麼數度迷濛了眼,久久不能自己


一部值得細細品味觀賞的絕佳好片


值得您抽空花些時間坐下來好好觀賞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zAKrOZR5aE

(影片播至一半後才漸入弘一大師進入佛門的主題)


我的親朋好友們 阿彌陀佛  與您們分享










佛陀說 人生有二十難 其中之一 富貴學道難


可是弘一大師除了有此福報外




再加上其它諸多因緣




讓自己對求道的那份深沉懇切的願心與精進




得不退轉且放下萬緣




才得以成就的走在菩提道上




真的很令人動容 請您慢慢欣賞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所有圖片來自: 范如君美圖網


一天,一個年輕的大學生跟他的教授在外散步。

教授很仁慈,他身邊的那年輕學生也是他的朋友。

在散步的時候,他們看到路旁有一雙舊鞋子。


原來有一個人把鞋子留在那裡,每天他工作完畢,

就會回來找回他的東西。眼看下工的時間快到了。

年輕學生突然 和 教授商議,想要跟那窮人開個玩笑。

他提議把這雙鞋子藏起來,看看鞋子的主人回來,

找不到鞋子時會有怎樣的反應。




教授回答:「我們不要以捉弄窮人為樂。

你可以換個方式,為這人做一點好事,例如放些錢幣

在每一隻鞋子裡,再看看他發現鞋子時將會如何。」

那學生決定照著教授的話去做,然後他們躲在樹林後,

觀看那窮人會有甚麼反應。不久那窮人下工了,

他回到路旁找到他的東西。

他一面穿上衣服,一面把腳穿進第一隻鞋子裡。

他立刻覺得有東西在鞋裡,待彎腰一看,發現有一枚銀

幣在那隻鞋子裡面。他臉上顯出驚愕的表情,又把銀幣

翻來覆去,看了又再看,同時又左右觀看,是否有人

惡作劇。但發現四周無人,於是他把銀幣放在口袋裡。

他繼續穿另外一隻鞋,竟又發現了另一枚銀幣,他臉上

第二次出現驚喜的表情,高興之餘,便馬上跪下感恩

禱告。他謝謝神知道他的妻子生病,家裡也沒甚麼

食物,他更感謝神,藉著不知何人的手使他絕處逢生。

那人離開後,年輕學生站在教授身旁,心中很受感動

而淚水盈眶。教授便問他:「你覺得你後來所做的,

是不是比先前那壞主意更有意義?」




那年輕人答道:「是的,我上了一生難忘的寶貴功課,

更學習到我從不明白的真理──施比受更為有福。」


一個印度智者的四句話, 如何才能變成一個

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一個
印度智者:「送給你四句話。」



1
、「把自己當成別人」 

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這句話的含義:

「在我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

,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們欣喜若狂之時,把

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2
、「把別人當成自己」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樣就可以

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並且在別人

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3
、「把別人當成別人」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這句話的意思

是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

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4
、「把自己當成自己」



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

太難了,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慢慢品味!



這四句話我們能體會多少?又能做到多少?    




1「把自己當成別人」 是「無我」 


2
、「把別人當成自己」 是「慈悲」

3
、「把別人當成別人」 是「智慧」

4、「把自己當成自己」 可能是前三者圓滿之後

才能體會與實現吧!所以須要用這輩子去經歷。


~網路文章 如有侵權請告知~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blog.udn.com/tsengche/3287991 


一定要連結過去看 這兩首詩  我是想複製過來的 但無法複製 就請各位移步欣賞


文中還有達賴六世的生平介紹



■「奕睆精選」系列:諦聽奕睆佛曲精選(3)■


明知寶物得來難,在手何曾作寶看?
直到一朝遺失後,每思奇痛澈心肝!


至誠皈命喇嘛前,大道明明為我宣;
無奈此心狂未歇,歸來仍到愛人邊。


靜時修止動修觀,歷歷情人掛眼前;
肯把此心移學道,即生成佛有何難!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延伸閱讀:http://tw.myblog.yahoo.com/nolanhuang-yaya/article?mid=77&sc=1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uciferpr2007-10-18 上傳



卡內基美隆大學資科系的教授Randy Pausch罹患了胰臟癌,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刻站上講台,跟學生以及聽眾分享他這一生所體會到的經驗...要看他的故事的請來這裡: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7/11/08/randypausch
還可以下載完整字幕和影片!
20071216:Randy教授近況更新: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7/12/16/randypausch2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8/07/10/graduation
Randy Pausch已經於2008年7月25日過世,得年四十七歲。再見,Randy Pausch教授。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8/07/26/randypauschfinal



......................

意下為評論:

 

尤其是牆的那一段



真的是解釋得太棒了!!


是為了要讓我們了解我們有都麼渴望!!


超棒的演講 動人!!!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常看到一些人的言行 腦袋帶就會閃出


~這個人可能有身心症 是否要建議他去看醫生~


因為怕是自己的職業病 就像醫生總是能很快看到


病人的健康狀況


根據這些報導 我想我的敏感臆測 


應該有相當的準確度 


我總是抱著去給醫生診斷一下 沒病最好


有病症及早處理更好 最怕得是忌疾諱醫    麗思


...............................................................................


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473期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15/06/2011 09:49

台灣人有多心苦?
十二年內因心身症就診人數暴增四倍,
一年吞掉一.五億顆鎮靜安眠劑,
連國中生、高中生都因為睡不著,
背著書包去看精神科醫師。
我們該如何面對?


參考文章: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綠草如茵,藍天白雲,這個佔地超過六十公頃的美麗校園,對助理教授林青青(化名)來說,卻像個披上天堂外衣的「煉獄」,讓她終日想逃。


晚上八點,林青青的辦公室還燈火通明。從歐洲拿到博士學位,到國立大學教書不過第二學期,她就像是學術象牙塔中最底層的「工蟻」,手上握有兩個研究計劃,另有計劃在國科會審查中,每天有開不完的會,還要找時間備課準備教材。


我想到吃飯就害怕!


(節略 全文請連結健康雜誌 473期健康新殺手心身症


這就像是一場「瘟疫」,在台灣正在快速擴散。根據「台灣華人身心貝思特協會」調查,和林青青一樣出現疑似廣泛性焦慮症的有五百四十萬人。佔二十歲以上人口的三一.七%,幾乎每三人中就有一人。


 


2011-05 天下雜誌 473 作者:林倖妃.謝明玲


他們共同特質是具有三種以上症狀,包括浮躁或不耐煩、容易疲累、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易激躁、肌肉緊張,以及難以入睡或睡不安寧,且持續半年以上而有慢性化傾向。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新興流行病」讓人連覺都睡不好


這股狂潮襲捲各行各業,人只能隨之起舞。衛生署的資料顯示,從一九九八年到二○○九年,因為心身症(根據台大醫院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廖士程指出,泛指焦慮、憂鬱以及與壓力相關之精神官能症)而到醫療院所求診的就醫率,從每十萬人有一千三百人暴增到五千三百人,足足成長四倍(見表1)。


在台灣掛著精神科、身心科名號的診所,愈開愈多,從二○○二年時全台五三家,到今年二月已暴增到一五九家,十年間呈現三級跳。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台灣人的身心不健康,已影響到國家整體競爭力。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甫公布的「世界競爭力排名」調查中,台灣雖然總排名從第八名晉升到第六名,但健康和環境(Health & Environment)部份在參與評比的五十九個國家中,卻排名第二十七名,比一向被認為高度競爭的香港(第二十四名)還落後。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過勞肥人數日益增加


焦慮、憂鬱不但是台灣人的健康殺手,也造成肥胖的人日益增加。台灣肥胖醫學會發現,壓力過大會造成人體內的血清素下降,一旦快速下降會讓人覺得焦慮而煩躁不安,而以本能性的吃來解決,以致年紀輕輕卻肥胖愈趨惡化。


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稱為「過勞肥」。肥胖造成血壓高、血糖高和三酸甘油脂高,隨著三高緊接來的就是心血管疾病。他曾看過一個年輕人,退伍後到知名電子廠工作,不過短短五年就當上經理,代價卻是胖了二十五公斤以及代謝症候群。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有這樣的病,自己很苦,但有苦沒人知,」看過上萬個病人的他說,他們的苦在於有這麼多生理症狀,卻檢查不出來,「這不是要他運動、放輕鬆就會好,」李明濱認為,他們需要的是專業醫師的協助。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人際互動讓上班像打仗


其次是社會複雜,「無法感受到溫暖」也不斷在啃噬人心。心理諮商師吳浩平在臨床上,看到不少人因為人際關係,陷入焦慮、憂鬱而前往求助,「對他們來說,上班就跟打仗一樣,」他形容。


因為在工作環境中沒人支持,也沒有朋友,無法真實面對他人或和人親密互動,因而感到孤獨,更沒有安全感。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新思惟:「人性面」比考績更重要


心苦,造成的身心疾病,顯然已成為現代社會最可怕的敵人。一位出版社負責人談到花費心血栽培的主管,到公司二十年,體重整整多了五十公斤,就像吹氣球。「明明知道他有問題,但他就是不去就醫求助,」語氣中夾雜著憂慮。


為了不讓問題惡化,已有愈來愈多企業開始引進「EAP員工協助方案」,照顧員工心理健康。它們委託專門協助企業員工的顧問公司或心理諮商診所,或是內置專業心理師,鼓勵職場員工前往諮詢或諮商,並適時給予心理輔導。


企業也要思考重新形塑企業文化。將人才當成重要「資本」,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洪瑞斌認為,不論是委託顧問公司或心理診所駐診,都是外來制度和系統,需要和企業文化相融合。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學習與憂鬱症共事


但更關鍵的是,個人的態度也要尋求轉變。雖然隨著心身症就醫率不斷成長,顯示國人對心身症的態度愈來愈開放,也愈來愈願意尋求幫助。但研究顯示仍有七至八成已出現心身症的人,以為「自己可以解決」。


即使是專業醫療人員也是如此。一位醫師談到他的工作壓力大到從拉肚子到心悸、胸悶,眼睛因自體免疫出現肌肉發炎肥厚。最後聳聳肩說,我只能多正向思考,把一些事情看成挑戰,看成對社會的服務,「不然真的會壓得喘不過氣來,」他說。



(節略 請讀原文連結)



相對於美國就業者每年工時一千九百一十一小時,台灣卻是兩千零七十四小時,顯然須承受更高的身心成本。


高耗能的成長,換來高耗能的人民。但對個人和家庭而言,身心健康卻是無法替代的核心。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退休老公 不出門 沒有社交 妻子變成全職傭人  要按時吃三餐


喔~~原來天下的男人都是一樣的                 麗思








Retired Husband Syndrome:退休老公症候群 日本婦女的夢魘


【聯合報2005/10/18編譯朱邦賢/華盛頓郵報東京】


退休的男人,除了自身可能患的疾病之外,還可能給配偶帶來災害(Disaster)。


Retired husband syndromeRHS主人在宅ストレス症候群Shujin Zaitaku Sutoresu Shoukougun, literally One's Husband Being at Home Stress Syndromeis a psychosomatic, stress related illness which has been estimated to occur in 60% of Japan's older female population. It is a condition where a woman begins to exhibit signs of physical illness and depression as their husband reaches, or approaches, retirement. This syndrome was identified and coined by Dr. Nobuo Kurokawa and first appeared in a presentation of his to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Psychosomatic Medicine in 1991. It is a condition where a woman begins to exhibit signs of physical illness and depression as their husband reaches, or approaches, retirement.


19911017,華盛頓郵報在第一版報導了一項在日本的流行病症,就是RHSRetired Husband Syndrome;退休老公症候群;主人在宅ストレス症候群;Shujin Zaitaku Sutoresu Shoukougun)。


六十三歲的寺川櫻說,她在一幢小小都會公寓裡度過四十載婚姻生活,其間自己逐漸從妻子升格為母親,再從母親淪為女傭。
她說,她和丈夫的溝通先是從情書開始,在櫻花下情話綿綿,隨著歲月流逝,綿綿情話變成老公對晚餐要求這要求那,不然就是對她做的家事百般挑剔。
三年前老公下班回來,大剌剌地說他準備退休,寺川櫻絕望了。她回憶道:「我記得當時自己馬上想到,我要跟他離婚。他還上班時,每天下班回家,我就得侍候大老爺,那已經讓人受不了,他退休後待在家裡,我還有活路嗎?」
她想要離婚,但因怕經濟陷困境,只好維持婚姻,卻因此而悶出病來,寺川櫻只好維持婚姻,結果是得了許多日本年邁婦女都罹患的一種心理疾病,專家稱之為「退休老公症候群」(簡稱RHS)。
老公退休後完全斷絕社交生活,幾乎沒有朋友,害得寺川櫻每一分鐘都得與他長相左右。寺川櫻說,老公往往連續數周足不出戶,不是看報就是看電視,不然就是對她大吼大叫,頤指氣使。他往往禁止她和朋友外出。一旦獲准外出,她還得事先為他備好三餐才能出門。
幾個月後,她得了胃潰瘍,說話言詞不清,眼睛四周長滿疹子。醫生發現她的喉嚨長了息肉,卻不知起因為何,於是介紹她去找專門醫治「退休老公症候群」的精神科黑川醫生。


「退休老公症候群」一詞就是黑川在1991年先提出的。
黑川給寺川櫻開的方子和他開給無數女病人的方子一樣來治療,並儘可能遠離老公。」在日本,老公退休對許多婦女而言是空前災難。她們發現,退休後的老公整天待在家裡,造成她們莫大緊張。事實上,在大部分已開發國家,老公退休後的老夫老妻關係緊張是司空見慣的問題,在日本尤其嚴重,原因不一而足,其中包括日本有五分之一人口超過六十五歲,比例之高全球僅見。還有一個因素是日本家庭生活本質在最近廿年大幅改變。傳統上,退休父母都與已婚成年子女一同生活,如今傳統急遽消失,新一代日本人許多年逾不惑都還單身,現代年輕夫妻又希望保有較大隱私,老爹老娘只好繼續守在一起。在日本,結婚超過廿年的一群,即大部分已婚老年人,如今是日本離婚率成長最快的族群。政府統計數字顯示,1985年此一族群只有兩萬零四百卅五對離婚,到2000年已成長至四萬一千九百五十八對。專家警告,在2007年到2009年之間,將有創紀錄的大約七百萬日本男人退休,屆時將是爆發「退休老公症候群」的尖峰時段。


日本男人的大男人主義,我在年青時就聽過,我以為是屬於我父親那一代的,但居然還存在於我這一代,是我所無法想像的。


由於文化的差異,美國的退休問題和日本有不一樣的地方。


一星期後,華盛頓郵報的一位女記者寫了一篇美國的退休問題。美國婦女對於老公退休有兩個笑話,其一是「For better or for worse, but not for Lunch」(有福同享,有禍同擔,除了午餐),其二是「雙倍的老公卻只有半倍的錢」,意指老公二十四小時在家卻只是有限的退休俸。在美國,悶出病來的是退休的老公本身而不是配偶,尤其是在充滿有工作狂(Workaholic)的男人的華府、對這些男人來說,頭銜(Job title)幾乎是它們的全部,退休時失去頭銜,幾乎失去一切,當然會產生憂鬱症(Depression),尤其是除了工作同事之外,沒有別的朋友和興趣的人。


這是男人上班,配偶待在家裡的情形。


至於夫婦都工作的,就有了他的退休加上她的退休的問題。


根據研究調查的結果,他退休而她仍在上班最令他不滿意了


他和她都退休的話有三種結果:


第一種是婚姻本來就有問題的,平常因為兩人都忙著上班,婚姻問題能夠暫時避免,兩人都退休了,每天都在一起發生磨擦機會更多,最後走上離異一途。


第二種是婚姻的再生(Renaissance of Marriage),當然最好。


第三種是介於兩種之間,兩方有在一起的時間,也有各自單獨行動的時間,當然最重要的是兩人都有朋友和各自的興趣和活動。


心理專家同意像日本那對夫婦成天守在公寓裡的話,美國的退休夫婦也會發生類似的情形。


至於台灣呢?我在世界日報的網站找到一篇文章,是南投一位婦女看到中譯的〈退休老公症候群,日婦女的夢魘〉後寫的,摘錄如下:


我家的老公除了有川櫻的老公的症候(足不出戶,看電視和報紙,對家事百般挑剔)之外,要我每天依他開的菜單買菜,我每天(他不外食)必須按他指示,否則他會罵我懶,找我吵架,我真的快煮瘋了。


朋友的老公正相反,什麼都要「省」,為了省水,不洗澡,小便不沖水,衣服不換洗。


兒子和媳婦為了怕兩老營養不良,買了熟食回來,除了被唸被罵,因捨不得把吃剩的倒掉,一熱再熱,吃出毛病而住進醫院。這種情形一年演上兩、三次。


另一位朋友的老公更讓人受不了,一天到晚疑神疑鬼,例如她出門久一點,跟男人說話,出遊(單位的自強活動),有他認為可疑的男同事在內,回來就得聽他不堪入耳的辱罵。


鄰居王太太的老公,固定每天早上五點吃早餐,十一點吃午餐,五點吃晚餐,逾時就生氣罵人。


我的姐夫從年輕就很會幫忙做家事,退休後更愛做,不過多了一張碎碎唸唸的嘴,把兒孫都「唸」得搬出去住。躲不掉的老姐說:「你就不能不要唸啊?」


有一天,姐夫真的不唸了,因為他中風成了植物人了。


瘦了一圈的老姐,現在常常勸我:「會做、會唸、會吃,總比什麼都不會來得好。」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片來自:奇摩圖片搜尋


在美國,一位母親在耶誕節前夕帶著5歲的兒子去買禮物。
大街上迴響著耶誕節的讚歌,櫥窗裏裝飾著樅樹彩燈,
喬裝的可愛小精靈載歌載舞,商店裏五光十色的玩具應有盡有。
「一個5歲的男孩將會以多麼興奮的目光觀賞這絢麗的世界啊!」母親毫不懷疑地想。
然而,她沒有想到,兒子卻緊拽著她的大衣角,嗚嗚地哭出來。
「怎麼了?要是總哭個沒完,聖誕精靈可就不到咱們這兒啦!」母親有些生氣,語氣中充滿了嚴厲。




「我,我的鞋帶開了……」兒子怯怯地回答。 母親不得不在
人行道上蹲下身來,為兒子繫好鞋帶。母親無意中抬起頭來,
啊!怎麼會什麼都沒有?看不見絢麗的彩燈,沒有迷人的櫥窗,沒有聖誕禮物,也沒有裝飾豐富的餐桌…… 那些東西都放得太高了,孩子什麼也沒看見。落在孩子眼裏的,只有粗大的腳印和婦人們 低低的裙擺,在那裏互相摩擦、碰撞,過來往去……,真是好可怕的情景!



這是母親第一次從 5歲兒子的高度看世界。
她感到震驚,立即把兒子抱起來,放在自己的肩上,兒子開心地笑了起來:「媽媽,好漂亮啊!」
從此,母親發誓,今後再也不把以自己為基準理解的『快樂』強加給自己的兒子。 


 
換位思考是與人相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技巧,
也就是將自己置身於對方的立場和視角,去體驗對方的內心感受, 瞭解對方的確切需求,從而在彼此的心靈間,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溝通橋樑。




與此同時,當你站在對方立場上的時候,自然也會以對手的目光觀察自己,從而對自己多一份瞭解。
不妨經常問一下自己:「如果我是他,會怎麼樣呢?」
想想看,如果我處在我妻子的地位,我是否願意以我這樣的人為夫?
如果我處在我兒子的地位,我是否為有我這樣的父親而驕傲?
如果我處在我部下的地位,我是否為有我這樣的上司而幸?



當你進行這種角色轉換的時候,就會驚奇地發現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戰場上,知己知彼,可以百戰百勝; 社會交往中,也需要換位思考,才能知己知彼,從而達到人際交往 的高境界。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過:
【如果說成功有秘訣的話,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來考慮問題】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齣鞦韆在東京國際動畫展得大獎,又入圍了美國「學生奧斯卡獎」。

如果可以,久病的老人該選擇離開人世、還是該繼續與病痛搏鬥?以詩意的筆調、探討生死議題的動畫短片、「鞦韆」,是作者郭彥廷,在紐約就讀研究所時的畢業作,短短不到4分鐘的動畫,卻意境深遠地道出了重病老人,在面臨生死抉擇時,那份親情的牽絆。

會選擇這麼嚴肅的議題,郭彥廷說,是因為爺爺在4年前過世,讓他體驗到與親人生離死別的心情,他希望透過這部作品、重新思考生死。不過,目前居住在洛杉磯,從事動畫工作的他說,下部作品主題要揮別灰暗色調,考慮從台灣本土中找題材。

這部片三月初才剛拿下東京國際動畫展「BigSight大獎」,沒想到四月中隨即又入圍美國「學生奧斯卡」,第一部短片,就獲得東西方不同評審的青睞,郭彥廷覺得十分幸運,也更有信心,要繼續往動畫這條路前進。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經常天經地義的這樣說
我也會在教室裡跟學生這樣講

但是我幾乎不曾跟自己的兒子們說過~~養兒方之父母恩這樣的話

孩子是我們要生下他來人間受苦的
所有的愛與照顧都只是希望在無奈的人生苦海中
為孩子們鋪墊一座溫暖的基礎 好有能耐面對人生的風浪

所有的愛與尊重 慈悲與智慧都是人要活的好必備的特質
不只是因為父母有恩

生老病苦 成住壞空是萬物的自然律
因此 對兒子們 我從不敢言恩

是我把他們帶來人間修煉的
只能多少給他們一些助力  少一點阻力

........................



前幾天跟鄰家ㄚ嬤也談到這個話題
他們談到女兒 媳婦當了媽 才知道父母辛苦

當晚我跟兒子們在晚餐餐桌上討論這個話題
我跟他們說 我到認識先生之前 一直是徹底的獨身主義者
因為我牢牢記得諺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既然如此 何必結婚 生孩子來人間受苦

兒子回答得很妙~~老媽 那你救人一命 勝造七級浮屠
原來他們還記得 我曾說 算命的說 我命中注定要生三個兒子 沒有女兒
所以我生了兩個就打住了

我體會到~~原來他們也感受到生即是苦
我心裡在 O.S. 還好他們沒說 ~~那老媽你幹麼造孽把我們生下來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生命若不在現在,那是何時?



 

你可曾想過 : 當你汲汲營營的為了工作而加班,或者為了考上研究所而挑燈夜戰時在背後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人爬得越高,車子也越大。長久以來,大家都是如此地在社會中「進化」。升大學時,我告別了單車族,靠家教收入成為機車族,當超越同學的單車,呼嘯而過時,心中隱隱有股優越感。
 
出社會後,賣命工作一段時間,我很快地進化為「汽車族」。每遇紅燈,車停路口時,看著旁邊日曬雨淋的機車騎士,我是三分悲憫,七分驕傲。
 
不久前,旅行到峇里島,這種「進化論」終於被「當頭棒喝」。
 
有天,很不幸地,眼鏡摔破了;沮喪地中斷行程,叫計程車回旅館。在車上打聽一下,何處可修眼鏡?
 
司機說,附近都沒有眼鏡行,只有到首府「淡巴沙」才能修。
我不禁嘆道:「你們這裡真不方便。」
司機則笑著說:「這裡的人很少近視,倒不會感到不方便。」
 
聽這司機談吐不俗,我決定包他一天車, 到「淡巴沙」修眼鏡,兼市區觀光。他猶豫了幾分鐘,才說:「那我明早八點到旅館接你。」
 
隔天,在「淡巴沙」逛了一上午,發覺此處無啥可觀;我想打道回府,下午就在旅館游泳、休息。但是想到司機為接生意,必然推掉許多原有計畫,就難以啟齒。掙扎甚久,我結結巴巴地說:「對不起,司機先生, 我想改成只包半天,不知會不會對你造成困擾?」
 
沒想到司機竟喜出望外地說:「一點都不會。昨天,你要包一整天車,我很猶豫,如果不是因為跟你談得來,我是不接受包整天車的。」
 
我困惑地問:「為什麼?」
他答:「我設定一個工作目標 ,每天只要做到台幣600元,我就收工,你用台幣1200元包一整天,那我就沒有自己的時間了。」
 
「你可以儲錢,隔天休息呀?」
 
他笑著說:「先是做一整天再休息,然後就變成做一個月、做一整年再休息;最後是做一輩子,終生不得休息。工作也會習慣的。」
 
我問:「那你們閒著幹嘛呢?時間那麼多,不會無聊嗎?」
他看著我,像遇到外星人一樣,說:「這裡那麼好玩,怎會無聊?峇里島每家都養鬥雞,收工後,我們就鬥鬥雞、放放風箏,到沙灘打打排球,游游泳呀!」
 
這時,我想到一則笑話:一個美國人到大溪地度假,當大溪地人賣力地幫他按摩時,老美滿心優越感,滿臉悲憫地說:「如果你們上進點、積極點、勤快點,你們也可以像我們一樣到大溪地度假呀!」
 
大溪地人一臉疑惑地說:「你辛苦一年,只為了到大溪地過兩星期日子,我卻是一整年在大溪地享受生活的,我為什麼要學你?」
 
從峇里島回台灣後,司機的話就像禪宗語錄,不斷在腦海盤旋。突然覺得前半輩子完全「誤入歧途」。再繼續「進化」下去,可以想見房子應越換越大,大到無力打掃,再請菲傭;為了養房貸與菲傭,只好拚命工作,有家歸不得。那麼大房子又有何意義?
 
開車時,我也想:以車代步,四體不勤,搞得日漸臃腫,只好買個腳踏車或踏步機放在臥室踩。但時忙,時懶,難以有恆;那何不乾脆騎單車上班,爬樓梯踏步呢?
 
在峇里島治好了文明的近視之後,人生境界豁然開朗,步調一放慢,視野更寬,也更清楚。
 
人生過程中您是否也是汲汲營營隨波逐流呢?何妨停下腳步抬起頭來看一下方向對否,這是否是您所要的人生?
 
忙的時後,想要休息
渡假的時後,想到未來
窮的時後,渴望富有
生活安逸了,擔心結果不如預期
 
看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下定決心,不屬於自己的,常常心存慾望,握在手裡了,又懷念未擁有前的輕鬆,生命若不是現在,那是何時!愈是簡單的快樂,愈可以經久不變!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朋友是~~~



Accepts you as you are 接受原本的你
Believes in "you"
相信你這個人
Calls you just to say "Hi"
打電話給你就是想說聲""
Doesn't give up on you
從不放棄對你的信心
Envisions the whole of you
預期你總是盡全力
Forgives your mistakes
原諒你的過錯
Gives unconditionally  無條件地給予

Helps you 幫助你
Invites you over
邀請你
Jest "be" with you
靜靜地在你的身旁
Keeps you close at heart
靠近你的心
Loves you for who you are
因你原來的樣子而愛你
Makes a difference in your life
使你的生活與以往不同
Never judges
不判斷




Offers support 支持你



Picks you up
扶你一把
Quiets your fears
止息你的懼怕
Raises your spirits
鼓舞你的心靈
Says nice things about you
跟別人述說你好的那一面
Tells you the truth when you need to hear it
當需要時會告訴你實情


Understands you
懂你
Values you
看重你
Walks beside you
與你同行
X-plain things you don't understand
解你的疑惑
Yells when you won't listen and
在你聽不下時會大吼一下
Zaps you back to reality
把你拉回現實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難得早起上網 今天竟然一早就大豐收 果真是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我是早鳥 不是早蟲)


今天是偶然第一次到他家 很有共同關注的議題 還有好多篇我喜歡的 以後慢慢去搬過來分享


….麗思


 



以下引用自Kow的部落格


 




性開放的意思是指,把被管制了的性思想、性產業自由化、合法化。 也是把性的自主交由個人自己來做判斷、做決定,而不是再由群眾來壓制個人的發展。



一些在兩性關係的思想以及行動上屬於是弱勢保守的人,如果想要透過管制的作法來保護自己的兩性關係,其實在心理上正是破壞自己的兩性關係的作法。因為,只有「會發展」自己的兩性關係的人,才能保有自己的快樂的兩性關係。而且,要發展是需要自由的。


不自由的兩性關係,都會具有離心力。會發展的兩性關係,才有向心力。


 


在兩性關係上是屬於弱勢保守的人,不會發展自己的快樂的兩性關係,他們可以在自由合法的市場獲得。而不是繼續壓抑自己。


 



政府在政策上的性開放,只是把性自由的選擇交由消費者來決定,會成為性自由的多元化發展。性滿足不再困難之後,就可以再發展其他的東西,也就是進入下一個階段。在一個性壓抑的社會裡,被壓抑了的性饑渴可能會在某些臨界點成為危險的爆發。因為性壓抑自然會導致多數人的心理發展階段停滯在性器期,有些人會對男性稱之為「精蟲上腦」的階段。


 


.....................................................................................


與網友的回應互動中 讓我稍稍釐清一些人對性開放的誤解與迷思


 


有位別的版面的網友昨日公開回應日記~~


 


在進入兩性平等的發展以來
      女性也已經開始進入"卵泡發嗲"的階段!!


生命是不是愈來愈精彩了起來!!~~



**作者回覆[2011-06-10 12:44]**


 


我倒是覺得開放只是增加了選擇的自由
  和性關係被適度的尊重與學習


至於有人還是喜歡獨自清淨 或古刹青燈
讀書 旅遊 修道或者就當管家婆看門狗 照顧子孫
也可以過得很好啊 


開放意味著自由與尊重
而不是另一個枷鎖  把人變成性慾求的奴隸



**此外 性輔具的使用 也漸漸被社會所接受**




http://www.youmaker.com/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引用:E.T.的異想世界



英催眠師摔倒昏迷 3觀眾仍熟睡


TVBS 更新日期:2011/06/06 13:24



英國傳出可能是全球第一起,催眠師在催眠別人的時候卻昏倒的意外!這名催眠師「大衛戴斯」,因為被其中一名接受催眠者的腳絆倒,當場昏迷不省人事,當時台上還有3名被催眠者在熟睡,這情況怎麼辦?所幸經過急救,他順利回過神來,也叫醒被催眠的觀眾。



催眠師把台上進入催眠的男女先後叫醒,就在這個時候慘劇發生了,再看一次,這位英國催眠師大衛戴斯在這場表演中,被催眠者的腳絆倒,當場摔下右邊舞台,由於他的催眠秀一向以活潑搞笑著稱,所以當意外發生時,底下的觀眾還以為是加料演出,笑聲不斷。


慘的是戴斯當場陷入昏迷,但台上還有3個人在被催眠的狀態中倒成一團,台下的觀眾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這時輕鬆的音樂響了起來。


對比工作人員在舞台上跑進跑出有夠緊張,台上3個人還是沉沉的睡著,這狀況還真尷尬。工作人員:「為了志願者的安全,我們必須拉下布幕。」


最後工作人員緊急拉下布幕,幸好大衛戴斯在3分鐘後就甦醒過來,並「叫醒」3名觀眾,這個緊急狀況才算危機解除,事後他把自己跌倒的畫面PO上臉書,告訴大家自己一切都好,還說摔倒那一刻自己學會了飛,但這一飛,可讓人擔心,催眠師催眠別人自己卻意外昏倒,萬一沒這麼快醒過來,那台上這些睡熟的人怎麼辦才好。


...............................................................................................................


曾經對催眠非常有興趣 很想去學 可是學費都很貴 加上動機也不夠強烈 所以就做罷了


但是在讀過許多催眠相關書籍 對人的潛意識之作用力 確實有比較深一點的瞭解


也相當相信潛意識的力量 常常是超出意識和理智所能控制


因此會認真借用祈禱 自我暗示等方式 建立正面的潛意識指令和能量


~~~~~~麗思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要被淘汰的八種人

不景氣的社會,一定會淘汰不爭氣的人。如何不被淘汰,只要你不在這八種人之內。假如不幸你在其中,那就趕緊提升來學習


1、
八小時之外(下班後)不學習的人

胡適 先生說:人與人的區別在於八小時之外如何運用。
有時間的人不能成功,擠時間的人才能成功。
八小時之內決定現在,八小時之外決定未來。
什麼樣的想法什麼樣的生活。
有學習才有選擇權,沒有知識,也要有常識,沒有常識,更要走進教室。
不是社會發展太快,是我們思維反應太慢,為什麼我們思維太慢,是我們沒有跟上學習。

人生有兩大悲哀:結婚之後不再戀愛,畢業以後不再學習
。拒絕學習,就是拒絕成長。
家長不學習,會被孩子看不起並且和孩子有代溝。夫妻一方不學習,就會有隔閡。
學習的人如同長高的樹,自然會有高藤來纏。


一個人不學習,就會與社會脫節,跟不上時代步伐,人活在21世紀,思想在20世紀,究竟學什麼?不是學打工的技術,而是學創業的本領。
思想觀念40% +人際關係40% +專業能力20% = ! 成功
從這個公式裡找自己的短處,缺啥學啥,社會需要啥你就學啥,不只是學感興趣的,而是學有利於社會,有利於成功的。

人要有二畝田,白天是果腹的,晚上是耕種未來的。

不學習是21世紀被淘汰的八種人首選第一的人。


2、
對新生事物反應遲鈍的人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 洏苀˙P巨大的商機掛鉤。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誕生,又都在一片反對懷疑拒絕中悄然來臨。

21世紀的新生事物一定和趨勢有關,而趨勢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眼光來判斷的。誰抓住趨勢誰就抓住了未來。
不學習就會把推論當結論,用已知判斷未來,對新生事物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最終一定被社會淘汰。


3、
靠個人能力單打獨鬥的人

21世紀是英雄退位、團隊進位的時代,
抱團隊打天下已是趨勢
誰擁有人群,誰擁有市場
1+1= 2叫數學,1+1= 11叫經濟學
一根筷子易折斷,十雙筷子難折斷。


4、
玻璃心,心理脆弱容易受傷害的人
事情發生的大小不重要,而你的想法看法很重要。事情本身不傷害人,而你的想法會傷害你。

就像第四章中小故事,老和尚和小和尚下山的故事一樣,那個小和尚被自己的想法折磨的死去活來。
百折不撓、千錘百煉是中國人發明的詞。


5
技能單一沒有特長的人

就像貓與老鼠的故事一樣,貓說:“什麼年代了,一種技術能活嗎?”
據經濟學家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有50個行業要淘汰。

沒有危機是最大危機,滿足現狀是最大陷阱。

人一定要在得意時給自己找! 退路,不要等失意時再找出路。


6、
計較眼前目光短淺的人

計較眼前會失去未來,計較小錢會失去大錢。
沒有遠見必尋短見。

全世界最好的投資最沒有風險的投資就是投資學習
學習可以讓人有遠見,學習才知道未來的趨勢。



7、
情緒商數低下的人
很多人翻臉比翻書快。古人說:小不忍要亂大謀。

脾氣來了,福氣走! 了。

IQ是智商高可以? 鉹@個好工作, EQ是高可以有未來,
AQ是逆境商可以變成登峰造極的人
世界上80%的人見了困難就躲避的人--他一事無成。
世界上15%的人見了困難能迎刃而解的人 - 是成功人。
世界上
5%的人是打著燈籠找困難的人,這種情緒商數高的人將成為登峰造極的人物。

心理學家總結四種情緒商數的結局:
1.有能力有脾氣的人 - 懷才不遇
2.有能力沒脾氣的人 - 春風得意
3.沒能力有脾氣的人 - 一事無成
4.沒能力沒脾氣的人 - 貴人相助


8、
觀念落後知識陳舊的人

過期的食品不能吃,過期的觀念也不能用

21世紀的成功學,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你幫過多少人。學助人成功的本領。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是缺點的累計。


六大劣根
斷送一生:自以為是,不以為然,只要你把人做好,這個世界都屬於你。

麗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